历代名家《草书千字文》述略
2020-11-06田旭中
田旭中
《千字文》为中国旧时童蒙读物,是南朝周兴嗣集王羲之书法中一千字编次而成。全书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四句一组,两组一韵,前后贯通,互不重复。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农工、园艺、饮食起居、修身养性及封建纲常礼教等各个方面,包罗万象,涵盖面广泛。它最大优点还在于融知识性、可读性和教化性为一炉,诵读一遍即感到文采斐然,合辙押韵,琅琅上口,易诵易记,故千百年来流传甚广。历代书法名家都创作过草书千字文。那么从古至今,究竟有多少名家书写过《草书千字文》?下面我们按照时代先后顺序逐一梳理。
王羲之《草书集字千字文》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时期伟大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渡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则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传世墨迹中肯定没有《草书千字文》本,因为他在世时千字文本尚未出现。梁武帝因喜好羲之书法,遂命大臣周兴嗣将羲之字迹集编成《千字文本》,以广流传。但世传王羲之《草书集字千字文》年代久远而字迹漫患。2016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王羲之草书集字千字文》为当代书法家于敬明所编。该书所选草字,是从王羲之的众多书法作品中精选出来的,字体俊美飘逸,自然流畅,能体现出王羲之书法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大家风貌。
智永《真草书千字文》
智永(生卒年不详),陈、隋间著名书家,名法极,山阴(今浙江绍兴)永兴寺僧,人称“永禅师”,为东晋王羲之七世孙。其初从萧子云学书,后继承祖法,精勤书艺,相传曾书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诸寺。他的传世《真草千字文》有墨迹本与刻本两种;墨迹本现已流入日本国,系纸本、册装,每面四行,行十字。长期以来,这件墨迹备受推崇,有评论者说:“真则圆劲古雅,草则丰美匀适。”是帖笔势飘动隽逸,結字雄放瑰奇,气韵飞动,草法谨严,一笔不苟。其草书则各字分立,运笔精熟,飘逸之中犹存古意。其书温润秀劲兼而有之,堪称神品。宋米芾《海岳名言》评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近年有出版社将墨迹本中的草书千字文单列出来编排成册,并放大出版,面世后颇受欢迎。
孙过庭《草书千字文第五卷本》
孙过庭(646—691),名虔礼,以字行,杭州富阳(今属浙江)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著有《书谱》2卷,已佚,今存《书谱序》墨迹。孙过庭为唐朝著名书法大家兼书学理论家。其好古博雅,天赋异禀,书法始化于“二王”,并深得精髓,临摹古帖小字足以迷乱羲、献,几近以假乱真。《千字文第五卷本》是其38岁时所作,白麻纸本,包首锦为宋紫钤鸾鹊谱缂丝,横25.7厘米,纵82.5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此卷书体通篇以今草书为主,掺以章草,草法上下连接,用笔飘逸沉着,俊拔劲健,正如他自己所云:“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为学习草书之范本。卷中钤有唐“龟龙麟凤”朱文印记、南唐“建业文房之印”及“合同”朱文印记、宋米芾“宝晋斋”白文印记。此卷与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撰《书谱》卷上面貌颇不一致,故有学者认为非孙氏原作,而是后人的临仿本。孙氏尚有《景福殿帖》墨迹传世,章草笔意甚浓;因与传世真迹《书谱》风格有异,亦多被质疑。
张旭《断千字文》
张旭(685?—759?),字伯高,一字季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喜欢饮酒,世称“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其草书则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
《断千字文》无款,传为唐张旭书。其书法豪放而不失规矩,字形变化较大,不易辨认,是典型的“狂草”。据载《千字文》一帖是张旭在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书写创作的;到了宋元丰三年(1080年),被人摹刻在石上。这些石刻现残存于世的仅六块而已。石块的长宽有所不等,约在33厘米—120厘米之间;而每一块刻石上的字数也多少不一,加起来有两百多字。这些石刻现在都封藏于西安的碑林博物馆。
怀素《草书千字文》
怀素(737—799),俗姓钱,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其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酷爱书法,与张旭齐名,史称“颠张狂素”。
怀素《小草千字文》作为其传世书迹中的经典,其纸本真迹于2017年首次被学者黄锦祥发现。此《千字文》原是经帖装纸本(白麻纸),每页纵26.8厘米,横13.5厘米;现存9页共42行(为原文过半手迹),计530字。帖外封套被旧藏家题签为“怀素传本墨迹《草书千字文》”十一字。有专家推测,此帖在唐代或早已秘藏于日本,曾避开多次兵灾战火,清代又流入中原;现为黄锦祥先生所藏。此《小草千字文》是怀素标准小草的唯一作品,古有“一字值千金”的美誉,故又名《千金帖》,为“天下第一小草”,与其天下第一草书《自叙帖》相映成趣。“宋四家”之一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称道:“怀素草书暮年乃不减长史。”其激赏之情溢于言表。
如果把怀素《草书千字文》与孙过庭《书谱》加以对照,不难发现,帖中字迹不离魏晋法度,有着孙过庭《书谱》爽劲之势,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小草千字文》真迹,笔墨交融,极富线型美感,是怀素当年礼佛颂经时书写的不朽杰作。它幸运地穿越了一千多年时光之后终被发现,已对中国书法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其代表了唐代小草的最高成就。
宋徽宗《草书千字文》
宋徽宗赵佶(1082—1135,1100—1126年在位),号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为宋神宗第十一子;精于书画,造诣极高。
此卷宋徽宗《草书千字文》纵31.5厘米,横1172厘米,是赵佶40岁时的精意作品,结体奇宕潇洒。书体以今草书为主,掺以章草,草法上下连接,甚为精熟。笔势奔放流畅,变幻莫测,一气呵成,颇为壮观。该卷是继张旭、怀素之后的杰作。
徽宗草书长卷,就用笔、结体的熟稔精妙乃至书写意境而论,与怀素相比,委实伯仲难分。这卷笔翰飞舞的墨迹,书于全长三余丈的整幅描金云龙笺之上,无一接缝。云龙纹生动规整,犹留唐人遗韵,对研究宋代造纸技术弥足珍贵。云龙笺底纹的精工图案,是由宫中画师就纸面一笔笔描绘而出,与徽宗的墨宝可谓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这篇空前绝后的旷世杰作,因之被誉为“天下一人绝世墨宝”。此帖今藏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各有影印本行世。
赵孟頫《草书千字文》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一说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兰溪;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系子孙。
赵孟頫为全能书画家,尤以行书、楷书名重当时。其早年之书,当以《草书千字文》为代表。此帖写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十二月,赵孟頫时年33岁。是时他被程矩夫举荐北上大都(今北京)途中,应他的外甥张景亮之求书千字文。他在跋中说:“吾有京师之行,趣迎上道,不能作楷,乃为书行草二本”。今天,行书本已不知下落,只有这草书本为上海市博物馆所藏。
此帖用笔精致而又遒劲,结体谨严而又富于变化,牵丝、转折轻重适宜,今草中间带章草,韵律协调。虽然基本上是师法智永,但从笔法变化之多,已可见他上窥张、钟,下涉羲、献的探索。帖后有跟他晚年学书的刘宗海一跋,称其“下笔处颜筋柳骨,银钩铁画”,指出赵书的骨强筋健,但这种强健不是外露而是内含的。这无疑要比那种状如生铁、强硬外露的书作,底蕴更丰富。
鲜于枢《草书千字文》
鲜于枢(1246—1302),字伯机,号困学山民、直寄老人,晚年营室名“困学之斋”,祖籍金代德兴府(今张家口涿鹿县),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汉族,大都人,一说渔阳(今天津蓟州区)人,元代著名书法家,寓居扬州、杭州。其于大德六年(1302年)任太常典簿,元世祖至元年间以才选为浙东宣慰司经历,后改浙东省都事。
鲜于枢好诗歌与古董,书法成就最著。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新元史》有其传。鲜于枢善诗文,工书画,尤工草书,酒酣吟诗作字,奇态横生,赵孟頫极推重之。其著有《困学斋杂录》《困学斋诗集》。
鲜于枢的传世书法作品约有40件,多为行草书,且以墨迹为主。他的书法由唐人书法入手,再上溯东晋二王。他功力扎实,善悬腕作字,喜用狼毫,强调骨力。他的大字楷书雄逸健拔,圆润遒劲,气势磅礴而不失规矩;行书结体谨严,真力饱满,潇洒自然;草书学怀素并能自出新意,笔法纵肆,气魄恢弘。鲜于枢与赵孟頫同被誉为元代书坛“巨擘”,并称“二妙”“二杰”,但其影响略逊于赵。传世的《千字文》有两种:一为行草纸本墨迹《千字文》,28×517厘米,现藏于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今观其书,多中锋行笔,结体稳健,骨势雄强,豪迈跌宕,颇具超迈之气,当为盛年力作。另一种石刻章草《千字文》,运笔精熟,结字稳健,古法尚存,应是元代章草代表作。
王宠《草书千字文》
王宠(1494—1533),明代书法家,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邑诸生,贡入太学;博学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鸟;诗文声誉很高,尤以书法名噪一时,善小楷,行草尤为精妙。
其著有《雅宜山人集》,传世书迹有《诗册》《杂诗卷》《千字文》《古诗十九首》《李白古风诗卷》等。
此篇《千字文》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结体平稳,俯仰欹侧变化不大,可以窥见其师承王献之、虞世南的轨迹。此帖既有东晋时期王氏父子风华俊丽、遒逸疏爽之姿,又具初唐时期虞世南的气秀色润、外柔内刚之气。从用笔方面来看,其行草气息平和,干净利落,一丝不苟,笔势凝重、洗练,笔画之间很少有连笔牵丝,字字独立,互不相连。综观此书作,典雅平淡,落落大方,草法严谨。是卷后署“丁亥嘉满月雅宜山人王宠”,可知写于1527年。该卷为王宠死前6年所书,时年33岁。
祝允明《草书千字文》
祝允明(1460—1527)生于明天顺四年(1460年),字希哲,号枝山,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世人称为“祝京兆”,明代著名书法家。祝允明的科举仕途颇为坎坷,屡试不第,后以举人选官,授为广东兴宁县知县,后转任为应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称病还乡。祝允明擅诗文,尤工书法,名动海内。他与唐寅、文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又与文明、王宠同为明中期书家之代表。其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
《草书千字文》,纸本,纵31.1厘米,横372.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其卷尾款识:“癸未闰四月望后,过云庄楼,酒次,出经纸索书千文,余与云庄谊厚,勉为书此,诚为贻笑大方也。”由此可知,是卷书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为祝允明客云庄楼,酒后应友人之索请而作。是年祝允明64岁。该卷草书用笔圆润劲利,结字绵密。以草书为主,掺杂少许行书。有明一代,祝京兆以草书名世,其《草书前后赤壁赋》《自书诗卷》等为其代表作。
祝允明学书博采众长,于钟繇、二王、智永、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李邕、张旭、怀素,以及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无不悉心研究。其字体书风的多样可与五代杨凝式相比,从醇古端严的小楷到挥洒淋漓的狂草,样样俱能。他的《草书千字文》晚于《前后赤壁赋》和《自书诗卷》,当是晚年用意之作。
文徵明《草書千字文》
文明(1470—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明,42岁起,以字行,更字仲;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又因官至翰林待诏,故称“文待诏”“文贞献”。其为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造诣极高,诗、文、书、画无一不精,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又称“吴门四家”),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他在科举道路上却很坎坷,十次应举均落第,直至54岁才授“翰林待诏”;却因不满官场腐气,旋离京返乡,不再求仕进,以戏墨弄翰自遣。其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时谓“海宇钦慕,缣素山积”。他年近90岁时,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他通晓各科绘画之艺,擅长各种细粗之法,其目力和控笔能力极佳,80多岁时还能十分流利地书写蝇头小楷,竟日不倦。其画虽学继沈周,但仍具有自己的风格。他一专多能,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
是卷书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时年76岁,当是他晚年书法力作。
董其昌《草书千字文》
董其昌(1555—1636),明代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籍山东莱阳,祖父以军功封苏州卫。董其昌系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其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他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其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董氏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等。他还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刻有《戏鸿堂帖》。
董其昌不仅有草书《千字文》,还写过行书《千字文》。这两种字帖国内都先后公开出版过。
王铎《行草千字文》(集字本)
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书画家,入清后官至礼部尚书。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王铎的书法作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其绘画作品有《雪景竹石图》等。
王铎书法力追“二王”,尤以王献之为主,此外广泛涉猎魏晋唐宋诸名家,对《阁帖》研究尤深,师古临帖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其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流转自如,力道堪称千钧之力。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他平生遗墨甚多,惟不见其书写《千字文》。今人以为憾事,故从其行草书中集字为《行草千字文》。这与王羲之集字本《千字文》均属于二度创作,其艺术水准虽不及原创,然由于保留了书家本人书作面貌,亦不失为一种样式,足资参习,故出版后大受欢迎。
傅山《草书千字文》
傅山(1607—1684),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山西太原人。在诗、文、书、画诸方面,傅山皆善学妙用,造诣颇深。其知识领域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者。傅山的书法被后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书出颜真卿,后来总结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经验。其画成就亦甚高,所画山水、梅、兰、竹等,均精妙,被列入逸品。
此帖虽不及傅山的大立轴草书有气势,但仍为其草书中的精品;从风格上看应是他晚年所书。
于右任《标准草书千字文》
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是同盟会成员,后长期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同时兼任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
于右任平生醉心草书,曾于20世纪30年代末发起成立标准草书社,此后长期致力于中国草书的标准化普及工作。其毕生书迹甚多,《标准草书千字文》书于1959年。其时年逾八秩,虽耄耋之年然笔力不减,用笔沉稳,气息流畅,谓之人书俱老不为过。
沈尹默《临怀素小草书千字文卷》
沈尹默(1883—1971),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生于陕西安康,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辅仁大学教授,《新青年》杂志编委。与兄长沈士远、弟沈兼士合称“北大三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尹默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他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即有“南沈北于”之称,20世纪40年代又有“南沈北吴”之说。其晚年著有《二王书法管窥》《执笔五字诀》等。
沈氏少有书名,30年代初开始遍临唐碑,书风大变,既有雄壮浑厚之势,又具妍妙风流之姿。他曾有幸得见故宫所藏唐宋以来书法手迹及真迹照片,眼界顿开。在古书法熏陶之下,沈尹默才思敏捷,绮藻绚丽,结体用笔,变化无穷,中年即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世谓沈体而风行沪上,流传海内外,为人所崇。先生自谓:“六十以后,更将曾经临过之碑帖,重新温习。存其所异,求其所同,始能窥见前人一致笔法。于米芾七帖,会得看前人法书,必须注意其下笔处;于怀素小草千字文真迹,玩其使毫行墨之精微意趣,始明腕运之妙理。裨益自运,良非浅勘。”
是卷书于民国33年(1944年),时年63岁。其时书法已臻胜境,故此卷应为沈尹默中晚期代表作。
王遽常《章草千字文》
王蘧常(1900—1989),字瑗仲,号端六、涤如,又号明两,别号玉树堂主、欣欣老人,斋名有窈窕轩、双如阁、仰韶楼,浙江嘉兴人,生于天津;为哲学史家、历史学家、著名书法家。其父王钧畇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举人,工书法,博学。王蘧常幼年受父影响,7岁时能作诗,早年曾师从沈曾植治学,1920年入无锡国学专修馆,1927年去上海先后执教于光华、大夏、复旦、交通等大学。他晚年致力于书法,精心研究汉简,欲化汉简、汉帛、汉陶于一冶,拓展了章草之领域。其书法作品在日本享誉极高,人称“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
王蘧常以其深厚的功力将魏碑融入章草之中。《章草千字文》书于辛丑年(1961年),时先生61岁,正处于创作鼎盛期。
是卷章草点画形态,方圆兼并,外方内圆,轻如游丝勾连,重如掷铁有声。其无论暗揉、绞转、突放、急敛,挥运切裁,均显筋骨内含,线条的立体感极强。他有意避开崎险,以端正、方严、肃整来显示章草书法的古朴美与高雅。
沈鹏《草书千字文》
沈鹏,1931年出生,江苏省江阴市人,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并兼任编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代主席、主席、荣誉主席及艺术品中国荣誉艺术顾问。他自幼学书,临池不辍,兼学诗文绘画,注重学识修养;擅行、草、隶,尤精行草;学二王、米芾,取诸家之长,自具风貌。作品气韵贯通,跌宕多姿,富有表现力。
是帖大致写于2014年前后,当为书家晚年力作,2017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
除以上书法名家外,历史上用行草体写过《千字文》的还有不少,如明代的宋克、张弼,近人舒同等,但限于篇幅不再赘述。至于当今一些书家借助电脑汇集成的诸如《苏轼书行草千字文》《米芾行书千字文》等,均非原创或原刻,已属于二度创作,在此便不再罗列。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