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九·教育现代化工程·优质均衡
2020-11-06孟晓东
孟晓东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育现代化;优质均衡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005-6009(2020)58-0038-02
中国的义务教育梦,如果追本溯源,要追溯到百年之前的1904年,清政府在颁定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儿童自六岁起受蒙学四年,十岁入寻常小学修业三年。俟各处学堂一律办齐后,无论何色人等皆应受此七年教育,然后听其任为各项事业。”义务教育自此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但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内忧外患,所谓的规定大多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到1949年,全国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也仅20%。直到1986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才真正从法理上予以确立,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普九”运动在华夏大地拉开了帷幕。
陆明德、王丽珍、叶春生等发表在《江苏教育》1999年第1期的《敢立潮头唱大风——苏锡常地区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纪实之一》正是切入了这一历史时刻,以苏南地区为特定样本,聚焦苏南率先“普九”后迅速启动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场景,描摹了苏南教育实现“第二次跨越”的波澜壮阔的画面,是一篇展示苏南教育现代化工程“世纪大决战”的扛鼎之作,更是一篇昭示江苏教育未来20年发展的谋篇大作。
从1991年12月以无锡锡山“普九”纪念碑巍巍耸立这一标志事件起,到2014年底苏锡常大部分地区成为首批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检”城市,再到2015年6月江苏宣布成为第一个实现所辖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认定的省,再到2019年10月,教育部启动全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这跨越28年围绕“义务教育”的持久战,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教育长期落后的面貌,提高了全民受教育的程度,开启了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征程。教育迈入了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我时常在想,如果说义务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奠基工程,在苏南地区实现“普九”短短2年后的1993年,原江苏省教委组织苏锡常57个乡镇率先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的这一自选动作的“基石”意义何在呢?
这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都是决策者价值观念和独立路径的选择。当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江苏要比全国发展快一些”的要求,江苏省教委即加快了苏南教育发展战略的课题研究,颁发了《关于苏南地区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的意见》;另一方面,苏南的决策者们认为,“普九”不是终点,只有继续加快教育发展,才能使历史上形成的教育优势得以巩固和发展,才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才能造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人才优势!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良性结合,既以基层探索实现试点风险可控,又能够依靠强大的行政能力,把基层的成功经验迅速推广;既能在摸石过河中创造新事物、新经验,又能在顶层设计中把握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节奏,为苏南乃至江苏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双重动力。
这是历史选择与使命必达的吻合。苏南历来有崇文尚教的传统,他们曾创造了饮誉全国的“苏南模式”,率先、争先、领先正是他们的优秀基因。教育现代化工程选择了在苏南试点,苏南也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选择了“教育现代化工程”。他们把“教育现代化工程”作为政府行为与一把手工程,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领悟教育对知识经济的基础作用,并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苏南兵法”“梁丰效应”“乘航之路”“金边计划”等,切实解决人人“有学上”到人人“上好学”的难题;他们找准教育现代化的启动点,以办学条件的现代化来促进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现代化;他们敏锐地关注到新技术正引发一场教学革命,认为条件装备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技术的进步,并在20世纪90年代便初步构建了教育信息化工程体系;他们提出思路即出路,并积极拓展“财路”,凸显了苏南人的领导智慧和使命担当。“教育现代化过程”从一个开创性的构想,抓住了一个时机成熟的突破口,采取了一些非常规的举措,这些极具区域特征的思想与行为,慢慢形成了苏南的文化现象,最终造就了属于苏南教育的辉煌与精彩。
这是现代化理念与高质量发展的契合。“普九”的意义在于“普”字,其基本价值在于追求教育的公平均衡,而教育现代化的最高价值则是公平基础上的高效率、高质量,使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毋庸讳言,当年苏南的教育现代化工程,其指标尽管涵盖七大要素,但主要还是以“办学条件现代化”为主切入口的。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近几年提出的“优质均衡”和“高质量发展”便成了它的最好注解。這样,全面发展的理念就更鲜明,标准化建设的程度就更高,教师队伍就会更强,人民群众必然会更满意。“优质均衡”和“高质量发展”不论是作为一种教育理想,还是作为一种具体策略,就是要坚持教育公平,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终将走向更远的未来,未来的教育必然是以较高水平的社会经济发展为前提,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累的经验为基础,以内涵发展、提升品质、人民满意的愿望为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纪之交发生在苏南的“教育现代化工程”,不仅成了“普九”和“优质均衡”发展的杠杆,而且实实在在地推进了教育的质态变化,不仅为区域教育发展提供了样本,更为全民族教育的提高奠定了“基石”。
(作者系国家特约教育督导员、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原主任、锡山区教育局原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