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用有机田园情境,引发儿童深度学习
2020-11-06黄明芳
黄明芳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和乡村有着天然的联系。田园是语文教学的宝库,滋养儿童灵性的乳汁。基于这样的认识,小学语文教学,就需要启动完形阅读,带领学生走进田园实景,积累有机的资源;采用虚实相间的方式,化用田园情境,催发审美体验;强化交互融合,导入田园项目,引领儿童的深度学习。如此,小学语文学习才是有根、有料、有趣的,才是清浅而又深刻的。
【关键词】田园 情境 有机 项目 深度学习
乡村学校在亲近田园方面本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自然,离不开田园。因此,小学语义需要引领学生走向乡村,体味诗情,在田园中感受美、欣赏美,释放生命的灵性。
一、完形阅读:体验田园生活,积累有机的学习资源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对田园上的一草一木感兴趣。在此基础上,启动完形阅读: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来观察乡村;既有对庄稼的凝视,也有与花儿的攀谈。通过与田园的直接接触所获得的学习资源是有根的、有生命的,因而就是有机的。学习资源是有机的,语文学习才有可能是鲜活的、有源头的。
1.审美的方式:观赏乡村,发现自然之美
小学语义课本中有很多描写了农村里的美丽景色,与其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感受“花若朝霞的绚丽”,“果园丰收的甜蜜”,不如带着他们走进自然,用慧眼去发现大自然的魅力。
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们带着孩子们一起踏上芬芳的小道,看清凌凌的小河水,赏争相竞艳的各式小花;夏天的时候,我们可以一起看滚滚长江东逝水,听浪花拍打堤岸的交响乐章,看来往穿梭的船只;秋天的时候,我们可以走进果园,看葡萄爬满架,看枣儿压弯枝;冬天的时候,我们可以观赏漫天飘飞的“鹅毛”……来源于生活的学习才能更贴切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回归自然,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回归,更是精神和心灵的回归。
2.沉浸的方式:走进农家,品味生活之趣
乡村题材的课文中常常描写田园劳作图、门前晚餐图、夏夜纳凉图……这些画面勾勒出了一幅幅幸福的农家生活图景。我们不妨引领孩子们走进农家生活,亲近这些幸福。走到农民伯伯的身边,让他们教我们认一认庄稼的名字及生长特性,和他们一起劳作。走进农家,亲近那些可爱的小鸡、小鸭等,观察它们的外形,听听它们的叫声,看看它们吃食、睡觉,让这些“农家宝”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的经历丰实了,语文这棵大树才会根深叶茂。
3.嬉乐的方式:体验自然,感悟田园之乐
自然的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它让儿童活动的处所向四面八方无限打开。他们嬉游的触角抚摸到大自然的每个角落。他们采莲河畔,泛舟水上;他们沉静垂钓,尽享闲适;他们与风竞舞,舒展身心……他们悠闲地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逮蟋蟀,捉蝈蝈,吹芦哨,用自然的馈赠创作属于自己的玩具,童年里因有了这些来自内心的欢呼,才显得尤其幸福。这些闲暇、游戏感受的经历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都应当为我所用,引进课堂。
二、虚实相间:化用田园情境,催发儿童的审美体验
田园情境,可虚可实。实,是指白然生长、四季变幻的田园实景;虚,是指模拟创设的田园情境。虚实相间,巧妙化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获得更丰富、更强烈的审美体验。
1.创设情境:打造“自然教室”,强化视觉冲击
洁白的墙壁、两块黑板、四排桌椅,这是我们曾经的教室与课堂。千篇一律的课堂与教学流程让孩子根本无法提起丝毫兴趣。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田园情境,把教室布置成不同的风格。如春天,让教室里花团锦簇;夏天,且让教室里绿树成阴;秋天,枫叶如丹,让学生触手可及;冬天,我们且让雪花飞舞,让学生在“银装素裹”的世界中学习。在这样的意境中,我们吟诵春夏秋冬的诗篇,岂不美哉?
在教学《看菊花》一文时,我们可独辟蹊径,利用校园中的“菊花园”这个“户外教室”,引领学生身临其境进行观察、表述。虽然只让学生从室内跨到户外,但因呈现了生活化情境,“菊花”与“文本”两相和美,其系列化学习活动有了“基础”,进入了“在感受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生活”的美妙境界。
2.表演入境:打造“田园剧场”,深化情感体验
联通田园的小学语文,不仅努力让孩子融入田园,还重视以学生生活经验、兴趣与需求为中心,进入模拟的乡村场景,去发现、创造、表演,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获得健康、自然的成长。
学习《桂花雨》时,为了抓住“缠”字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童年时对摇桂花的期待,我采用了师生合作表演的方式。孩子缠妈妈时会如何说,如何做,就在这一言一行中我们很白然地体会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此时此刻,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演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唤醒学生的生活的经验,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而是个性飞扬的生命。
3.顺应其境:抓住“实时物象”,创获最佳效应
在教学中,有时候天赐良机,我们可引入室外学习活动顺学而导,将活生生的教学情境引进课堂。
这本是一节习作课,老师安排学生写一写某个人物,不料,教室外天气骤变,飘起了洁白的小雪花,学生都忍不住往外看。“既然大自然给予我们一次这么好的机会,何不及时把握?”想到此,我索性帶学生到走廊上,让其尽情地看,仔细地看,并要求他们把看到的情景说一说,雪前、雪中、雪后分别什么样?因为有了这样的相机而行,孩子们在写作时未感到有任何的难度。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天气、节气、时令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在春雨蒙蒙时教学《春雨》,在清明时节教学《清明》,有意境相伴,效果一定是最佳的。
三、交互融合:导入田园项目,引发儿童的深度学习
项目化学习,既有利于充分发挥田园资源与情境的课程价值,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统合型的核心素养。因此,我们还可以依托田园,强化学科整合,设计项目学习,为儿童的深度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1.验证型项目:依样而行,以生活检验文本
只要留心观察体验,生活处处是语文,一次体验便是一次语文学习。
教学《蚕姑娘》后,我组织孩子们在教室内养蚕,大家每天分头采摘桑叶,清理“小家”,在每天的接触中,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蚕姑娘从又黄又瘦渐渐变成又白又胖,直至最后“上山”结茧的神奇。于是,学生有感而发——
“如果说,蚕宝宝黑黑的小脑袋像是小小的火车头的话,那它的身子分明就是那一节一节的小车厢了……”“瞧,蚕儿们扭动着身躯,爬了过来,它们先从叶子的边缘开始啃起,还没听见沙沙声,不一会儿便见桑叶上留下了一个个大大的洞。看来,‘蚕食的力量不可小看呀!”
让教材作为窗口,学生在课外延伸活动中,有了更深刻独特的生活体验,拓展了生活视野,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引入一泓不绝的活水。
2.主题化项目:长线推进,引发多维体验
室内课和室外语文学习活动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如果整个学习过程将两者有机融合,可以扬长补短,让学生尽情吸纳文本与生活中的雨露。
例如,在教学与春天相关的这一单元时,我们不妨让这股“春天的气息”来得更猛烈些。引导学生从以下版块搜集:找找春天的词,吟吟春天的诗,画画春天的景,唱唱春天的曲,写写春天的人。在课堂上初步欣赏后即把课堂搬到室外,带领学生走到公园里、田野中感受春的气息,沐浴春光,闻闻春香,寻找诗文等的印迹。再让学生同到室内,带领学生品一品诗文等。这样的交融,学生在感性地认识到春天的同时,爱春之情油然而生,咏春之语言在心中驻扎。
3.劳动型项目:开辟园地,启动绿色实验
田园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更是一种劳动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为我们讲述了巴甫里克的故事。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在学习上,他对待图画和自然现象的态度很消极,当来到生物室时,他的世界里又是那样新奇,他有着无数的幻想,而这些堪比一个“专业的园艺师”。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不妨为孩子开辟这样的一块田园,可让孩子绿色种植、绿色养殖、绿色管理,构建多生态的田园课程,让孩子们在田园劳动中、在绿色实验中,尽享乐趣,让人人都能找到打开自己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小学语文教学和乡村有着天然的联系。田园是语文教学的宝库,滋养儿童灵性的乳汁。走进田园实景,积累有机资源;化用田园情境,催发审美体验;导入田园项目,引领深度学习。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是有根、有料、有趣的,才是清浅而又深刻的。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78).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464).
3.蘇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81).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五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