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覆盖率优化提升研究与应用
2020-11-06李毅陈茂林
李毅 陈茂林
【摘 要】
传统的DT和CQT网络测试无法评估网络覆盖情况,MR覆盖率能反映LTE网络覆盖情况。通过MR数据处理流程及两种话单栅格定位介绍MR覆盖率,阐述影响MR覆盖率的主要因素,从建维优一体化分析MR覆盖率优化提升流程,通过基于TA数据RF优化、功率优化和基于异频切换A2的RSRP触发门限调整应用于提升基站小区的MR覆盖率,从而提升网络覆盖,确保用户感知。
【关键词】MR覆盖率;栅格定位;异频切换;用户感知
0 引言
传统的DT(Drive Test)与CQT(Call Quality Test)网络测试方法不能全方位评估网络的覆盖情况,且测试需要耗费大量资源,效率较低。MR(Measurement Report,测量报告)是采集于用户手机上报的测量报告,可反映用户所处位置的LTE网络无线信号强度信息[1]。通过定位技术对MR进行定位,将MR信息映射到各个栅格,对各个栅格中的信息进行识别,最后汇聚统计栅格级覆盖[2]、可以更加精准地反映出网络的真实覆盖水平及覆盖盲点,从而更好地指导网络规划、建设和优化工作。
1 MR数据处理流程及话单删格定位
1.1 MR数据处理流程
用户终端设备(UE)在通信过程中上报测量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到LTE基站服务小区,通过内网(Intranet)传输到TS(Trace Server)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再通过分布式网络输出数据[3]。
MR数据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
1.2 MR话单栅格定位
将地理位置进行栅格化划分后,再将MR话单数据进行栅格定位,从而实现利用MR话单进行栅格覆盖质量的评估。MR话单的栅格定位方法有两种,一是“三点定位”,二是“指纹库定位”。
(1)三点定位
利用主服务小区的TA(Transmitter Address)以及邻区RSRP推算的路径损耗,分别折算成UE与主服务小区以及邻区的距离[4]。
(2)指纹库定位
开启基站小区的MDT(Minimization Drive Test)功能后,支持该功能的终端会在上报MRO(数据为样本类的测量报告)时携带经纬度信息[5]。
指纹库定位算法流程图如图3所示:
将这些带经纬度信息的MR数据,进行精确的栅格定位,并生成相应栅格的指纹库信息。再将未带经纬度信息的MR话单,通过与指纹库特征进行匹配,实现其栅格定位。
(3)MR话单栅格定位对比
三点定位算法简单、容易实现,但是可实施性差,精度不高,定位误差大,且受站间距影响明显;位置指纹的定位精度与指纹大小、匹配算法等因素相关,相比三点定位,指纹库定位算法复杂,定位精度较高。
2 影响MR覆盖率的主要因素
2.1 站间距对MR覆盖率的影响
自由空间损耗公式:Lbf=32.5+20lgF+20lgD,Lbf:自由空间损耗(dB)、F:频率(MHz)、D:距离(km)。因此,UE距离基站小区的距离越远,衰减越大,接收的信号越弱;当距离大于一定值时,MR弱覆盖的采样点越多,即站间距越大,MR覆盖率越小[6]。
2.2 覆盖距离与MR覆盖的影响
对于单个小区来说,在覆盖环境相同条件下,影响小区的覆盖距离的主要有RS功率(参考接收功率)、天线的挂高和下倾角(包括机械和电子),当TA值大于一定值时的采样点占比越高,MR覆盖率会越差。因此在优化过程中可以提升功率加强深度覆盖,在站间距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基站覆盖达到优化MR的目的。
2.3 互操作参数设置与MR覆盖率的影响
(1)异系统互操作参数设置
对于同一网络,异系统4G→3G的门限设置越低,MR覆盖率会越差;4G→3G的门限阈值的设置需要考虑用户感知与RSRP的关系以及其他因素[7]。此外,异系统互操作参数,需要注意互操作阈值,避免弱场景场下异系统频繁重选,产生不必要的MR弱覆盖采样点。
(2)同系统异频互操作参数设置
对于LTE网络的LTE 2.1G/LTE 1.8G/LTE 800M异频切换A2门限假设低于-110 dBm(-110为MR弱覆盖率上报RSRP的阈值),会致使在服务小区信号低于-110 dBm时达不到异频起测门限。即使异频小区信号大于-110 dBm,UE终端也不会发起异频切换[8],导致异频MR覆盖弱覆蓋采样点。
同时,如果切换迟滞和时延设置过大,在服务小区和邻小区信号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也会影响到切换的及时性,增加了产生MR覆盖率采样点的可能性。
3 MR覆盖率优化提升流程
解决弱覆盖的优化措施,主要是天馈优化、新站址规划和参数优化(比如接入参数和功控参数等)。
(1)问题点分析流程:
1)核查MR弱覆盖区域的基站小区是否存在断站和告警问题,如有则优先处理;
2)通过基础工参数据结合平台检查站点天线是否覆盖问题点区域,天线方位角与下倾角(包括机械和电子)是否合理,如不合理则进行方位角与下倾角调整;
3)周边临近第一层站点无法更好地覆盖问题点,则考虑调整第二层站点进行信号覆盖。特别注意是在不影响高流量商务区、高密度住宅区或者主干道路的情况下,适当调整天线方位角或者下倾角来改善问题;
4)通过天线调整无法改善弱覆盖问题,考虑增加基站小区参考信号发射功率来改善问题。同时结合KPI指标[9]以及路测数据分析,核查问题点周边站点的切换参数和切换关系是否合理,如不合理则进行相应调整优化;
5)通过天线调整和参数优化均无法改善的情况下,根据现场环境分析,是否能通过天线整改、新增小区解决弱覆盖问题。
MR覆盖率优化提升流程如图4所示。
4 MR覆盖率优化提升应用
4.1 TA数据RF优化提升MR覆盖率
(1)现状及问题分析
F_N_湘潭市韶山市韶峰水泥厂MR覆盖率为68.39%,统计TA数据大于1 km的采样点比例达到58.27%;该站点与覆盖方向站间距1 800 m,该站挂高28 m,机械下倾角为2°,电子下倾角为0°;见图5所示:
(2)优化调整
结合TA的数据,现场优化测试,发现小区覆盖范围较大,为了减少小区的覆盖范围,综合TA接入的采样点数据,将调整电调0.5°为5°,如图6所示:
(3)效果评估
如表1所示,优化后,覆盖距离大于1 km的采样点占比将近减少了18.32%,覆盖距离大于3 km的采样点占比减少了1.23倍,覆盖距离小于1 km的采样点占比增加了15.93%,加大下倾角后总采样点数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MR覆盖率由68.39%提升到了95.67%,提升了27.28%,效果明显。如图7、图8所示。
4.2 功率优化提升MR覆盖率
(1)现状及问题分析
F_N_湘潭市韶山市鳌石的3个小区主要覆盖居民区,MR覆盖率分别为85.60%、88.23%、 84.62%;该站点与覆盖方向站间距为1 210 m,如图9所示:
(2)优化分析处理
从MR覆盖率表明小区的深度覆盖不足,可以适当考虑将PA/PB由(0,0)改为(-3,1),提升小区的功率,功率提升的目的不是为了扩大覆盖范围,通过小区功率的增加提升基站小区的连续覆盖与深度覆盖,提升用户终端参考接收信号的RSRP值,从而提升 MR覆盖率。将该基站PA、PB设置(0,0)改为(-3,1)。
(3)优化效果
提升基站小区的功率,使同一位置距离基站3个小区的终端用户接收到的RSRP值增加,从而提升了基站3个小区的MR覆盖率。基站3个小区的MR覆盖率分别提升3.89%、3.09%和5.93%,如图10所示:
4.3 异频A2的RSRP触发门限调整
(1)现状及问题分析
F_H_益陽市南县大通湖电信_2_W的MR覆盖率9月12日-9月18日持续较低,平均MR覆盖率为79.45%。
(2)优化分析处理
对F_H_益阳市南县大通湖电信_2_W进行了站间距核对,其中周围最小站间距为724 M,核查了基础工参数据、天线挂高、下倾角(电子下倾角和机械下倾角)和覆盖范围都正常。核查参数,异频A2 RSRP触发门限为-109 dBm,而MR覆盖率的PSRP的阈值为-110 dBm,导致异频小区信号大于-109 dBm,UE终端也不会发起异频切换,导致异频MR覆盖弱覆盖采样点。因此,异频A2 RSRP触发门限-109 dBm调整为-105 dBm。
(3)优化效果
如图11所示,异频A2 RSRP触发门限调整后,使得小区的MR弱覆盖区域提前进行异频切换,MR弱覆盖采样点减少,从而使MR覆盖率从87.75%提升到92.66%,提升了4.91%,提升效果明显。
5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MR数据处理及两种话单栅格的定位,分析了影响MR覆盖率的主要因素,从网络优化角度规范了MR覆盖率优化提升的分析流程。通过基于TA数据RF优化、功率优化和基于异频A2的RSRP触发门限调整应用于提升基站小区的MR覆盖率,从而提升网络覆盖,确保用户感知。
参考文献:
[1] 徐永杰,魏宁宁,王仔强,等. LTE网络MR零采样点栅格成因定位及案例分析[J]. 山东通信技术, 2019,39(3): 5-7.
[2] 周琳. LTE网络异频切换分析及优化方法研究[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9,32(6): 78-82.
[3] 尚永涛,曹梁文,朱俊志,等. 无线电波在空间的传播损耗建模[J]. 电脑与电信, 2019(6): 25-28.
[4] 郑锦鹏,邓志勇,魏坚. 4G MR覆盖率优化思路研究[J]. 广东通信技术, 2019,39(4): 15-18.
[5] 徐乐,韦玉科. 基于三点定位与加权坐标的三角定位算法[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20,56(9): 111-116.
[6] 倪磊. 基于LTE信令数据的指纹定位方法研究[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18.
[7] 李韶英,姜松,邢亮,等. LTE承载手游业务的KPI指标测试与分析[J]. 广东通信技术, 2018,38(2): 53-56.
[8] 邵亮,温永霞. LTE与WCDMA系统间小区互操作研究与参数优化实施[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6(22): 59-60.
[9] 王晓娜,许鹏翔. NASTAR系统引入时延问题分析[J]. 信息通信, 2013(4): 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