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

2020-11-06张金荣

新智慧·下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理性思维高中语文

张金荣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目标和教学实施要求均做出相应改变。对语文学科来说,学生在阅读中体味优美词句的同时,还要提升对作者写作意图和现实指导意义的探究,而提升探究深度的方式之一便是思辨性阅读。因此,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探讨思辨性阅读对提升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理性思维

在当今社会,人们只有不断更新个人知识,才能紧跟时代潮流。就语文学科来讲,教师应当更加重视教学方式和学生能力培养方式的转变,将思辨思维渗透到教学中,满足学生理性思维提升的需求,积极启发学生探索文字内深藏的社会含义。思辨性阅读是引导学生向多个方向展开讨论和辨析的主要方法,教师要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身看法,大胆质疑,向传统教学方式和名家名作发起挑战,打破思维的桎梏,促進创新能力的形成。

一、思辨性阅读的主要特点

思辨性阅读教学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还有待完善。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思辨性教学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思辨性阅读的特点,加强应用深度。思辨性阅读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1)反思性。思辨性离不开思考二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使学生深入到文章内部,感受作者使用某些词汇和语言的妙处,并结合当下社会发展,对接社会意义。反思的深度要随着学生发展的进程逐渐增加,让学生通过与作者、与文章对话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行文结构为整个文章带来的积极意义。尤其对某些文章中学生不容易注意的地方,利用思辨性的教学方式,能增强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层次。(2)创新性。思辨性阅读的提出本身就具有创新的意味,这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感性认知的教育模式,其中融入了现代内涵。此种教学方式增添了课堂教学的因素,呈现出多元并行的发展态势,能使学生的能力也随之得到全面的培养,让学生掌握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内容。创新型的思辨性教学不局限于结构的创新,还包括教学内容、方向和目标的创新,它以优化的教学结构提升课堂效果,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有利于他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过渡到社会现实中,以更好地抵御社会的压力。(3)延伸性。延伸性是思辨性阅读教学重要的特点之一。要想与社会对接自然,教师需要将课文内容有效延伸,引导学生向社会问题和生活管理层面思考,扩展其思维的广度,从而完成从理论到生活的拓展[1]。

二、思辨性阅读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一)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流程是学生阅读文章,结合教师设置的问题加以反思,利用小组交流合作的方式,着眼于日常生活,找到与生活中连接紧密的部分,提出现实的指导意义,并经过多次思考、质疑,最终形成特有的价值结构。就整个流程来看,学生需要发展问题探究、交流合作、现实考证和质疑思辨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他们全面发展的保障。由此可见,思辨性阅读教学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不被名家著作的历史地位限制了思考的深度,通过个性化的解读,明确内容的现实作用,并结合自身特点,找到在社会上容身的领域,提升克服困难的信心。有些学生在进入高中后表现得畏手畏脚,感觉前路迷茫,而通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渗透,学生可以逐渐明确自身定位,构建起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帮助其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提升自我主动性[2]。

(二)检验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要有对教育目的和教育动向的敏锐嗅觉,在教育体系和计划发生变化时,能及时扩充与之适应的能力。若教师依旧停留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上,则无法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也起不到引导学生投身学习的作用。思辨性阅读理念的提出,像是一面镜子能映射出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些教师固步自封,难以把握教育方针和动向,教学模式仍采用单向灌输的方式,导致课堂有枯燥乏味之感。面对新教学要求的审视,教师应当积极优化教学模式,结合教学要点增加语文教学的内容,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身能力和专业水平,积极探讨学生能够接受的思辨性教学模式的程度,在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为其注入不断前进的动力[3]。

(三)提升阅读教学的价值

传统阅读教学着眼于表层文字,教师带领学生通读全文后,定位作者中心思想,在找到提升写作能力的好词好句后就基本上完成了阅读教学。此种教学模式没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阅读的价值,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而思辨性阅读教学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思辨性阅读教学深挖文章内部的深层含义,使学生在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和多种因素相结合的探究下,明确经典作品中的现实价值,为深埋在历史长河中的文本内容注入全新活力。由于思辨性阅读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思维引路人,在学生思维方向出现偏差的时候,帮助其纠正错误的思考方向,让学生发现文章的情感本质,提升理性认知的深度。

例如,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中,教师可以通过思辨性阅读,使学生在感受作者行文的温暖词汇的基础上,反观自己对待周围人的态度,认清成熟的爱的表现形式,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三、在教学中运用思辨性阅读模式的具体做法

(一)抓住文章核心内容,启发学生辩证思考

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要秉持一个中心点的原则,抓住文章的主线,所提问题不应当偏离文章的核心思想,并且问题的设置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一些高中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相对弱于其他科目,认为自己的知识深度不可能再被扩充,对自我设限。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地设置递进性问题,引导学生集中于文章本身,而不是集中在自我能力的认知上,刺激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故都的秋》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应当明确整篇文章的核心思想是爱国主义情怀。在抓住文章主线后,教师可以结合行文中出现的多个景物描写,在学生整体阅读一遍课文后提出问题:哪些景物描写可以体现出故都秋的悲凉?这些景物描写可以指向哪一思想?在学生充分感受作者描写秋的悲凉情境后,询问学生:你眼中的秋是什么颜色?带有何种感情?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有的提到了硕果累累的丰收之感,有的讲到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日绝景等。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继续启发学生:为何在我们眼中的秋带有收获和美妙之感,而作者笔下的秋却如此凄凉?这是否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学生结合教师的问题,对比作者与自身生活的差异,能够产生珍惜当下优质生活的意识。思辨性教学将社会现实与作者的生活环境紧密结合,可以提升学生对当下生活的珍惜程度[4]。

(二)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为质疑提供发声平台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能力发展所需的必要条件,为他们大胆发声构建有效平台,保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尊重他们的不同意见,鼓励他们结合现实背景大胆提出疑问,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广阔的空间。

例如,在讲解《孔雀东南飞》的过程中,面对一直以来备受争议的文章,教师可利用其争议性引发学生的探讨。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爱情已经在心中萌芽,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教师讲授新课后,学生了解了整个文言文的大体内容。教师可设置一场辩论赛,允许学生自行组织辩论队伍,以“孔雀东南飞的爱情观值得我们学习”和“孔雀东南飞的爱情观不值得我们学习”为辩论主题,让学生自行组队,查阅资料,积极发言。在此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参与的热情,尽量不要按照传统辩论赛的方式限制辩手数量,可以只划分队伍,让全员自由发言。通过辩论,教师可以掌握每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也能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这有助于疏导学生的错误爱情观念,让其形成正确的伦理认识[5]。

四、结语

综上所述,思辨性阅读模式区别于传统感性的阅读理念,本着客观探究的方向,通过阅读文章内容,探寻文章中存在继续探究价值的部分,让学生运用理性认识和情感,深入行文内部,找到与现实意义对接的深刻内涵。因此,教师应当积极运用此种方式,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甘露.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探新[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

[2]李亚芳.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

[3]程霄玮.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策略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9.

[4]王浩.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以“生命诚可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19(83).

[5]郭千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策略[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6]张超华.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理性思维高中语文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浅析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
以思辨性阅读彰显语文课堂思维品质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探讨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中的做法和反思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