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设计的初中语文深度学习探究
2020-11-06陈润
摘 要:深度学习最早是由美国布鲁纳提出的一种主动地、有意义地、批判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深度加工知识信息,掌握知识要义,主动构建个人知识体系。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深度学习,能够有效突破传统浅层学习的弊端,有利于提升教与学的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深度学习;问题设计
一、 引言
课堂问题设计是开展深度学习的关键要素,是引发学生思考的驱动力。科学的问题设计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突破重难点的助推器。深度学习活动是以学生学习特征分析和核心内容的整体分析為基础,通过设计学生有效参与的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从而实现课时目标与单元教学的整体目标。
二、 巧设问题,开启深度预习之门
所谓深度预习是在课前预习环节中,以教材文本内容为依托,引领学生在初读课文和解决生字词的基础上,充分一切可用课程资源,基本把握文本的学习重难点,增加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深度学习是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也是提高学生求知欲望和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很多学生在预习时往往流于形式,这时就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其中预习问题的设计是指导学生深度预习的关键。有效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主动求疑和思考的兴趣和欲望,挖掘潜能,从而积极学习、自主学习。
相比于以往的教材,部编版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且在每篇课文伊始都以“预习”代替了“阅读提示”,编者意图是时刻提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学会主动学习与探究。语文深度学习首先应从深度预习开始。以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一课为例,在课前预习时,笔者设计以下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深度预习。
1. 《咏雪》中提到的人物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 《陈太丘与友期》中通过对人物的言行描写表现了其什么性格特点?
3. 《世说新语》两则中讲述了哪些机智、聪明儿童的故事呢?
4. 《世说新语》因其简约、生动的文采而闻名于世,鲁迅先生称赞它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鲁迅先生为什么会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呢?
5. 《世说新语》在我们当代是否还有现实意义呢?
学生在把握生字词和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深度预习,这也是学生核心素养“自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既能为语文课堂的深度学习做好知识铺垫,而且也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样学生的核心素养也自然而然地能够形成了。
三、 巧设问题,引领深度品析语言
字、词、句、段是文本篇章的基本构成,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近年来随着语文新课程的改革,语文课上看似热闹非凡,但失去了“语文味”,对字词句段的分析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所替代。语文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言语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发现语言规律和特征,并逐步地学会迁移运用。在深度学习模式下,要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就要从语言的基础入手,以问题为载体为学生的“学”创造条件,使其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语言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
教材中的文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出来的,文本中的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是值得反复地推敲与深思,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温度,体会语言的深层内涵,从而实现深度学习。以七年级下册《纪念白求恩》一课为例,在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人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其中作者用到了两个“没有一个不”,采用的是一种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此处是否能够将两个“没有一个不”改为“全部”“个个都”等形式呢?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和互动探究发现,相比于一般肯定句,作者使用双重否定句式的语气要更重些,感情更加炽烈,充分地体现了作者对白求恩同志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可贵精神所感动。在学生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可以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在深度语文教学中,只有从言语形式入,精心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揣摩作者用词的精准,从而使其更加准确地理解文本内容,实现对学生言语思维的能力培养。
四、 巧设问题,促进深度理解主旨
文章主旨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作者对人物、事件、景物等方面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倾向。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构建,这也是学生能够读懂一篇文章的关键所在。在浅层的学习模式中,教师往往通过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告诉学生文章的主旨,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程度增加,这样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深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克服浅层学习带来的弊端,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逐层深入、互动讨论、反复斟酌,体会文本内涵,把握文章主旨,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有效的问题设计,在深度学习中只有在问题的生成、解决过程中带领学生获得深刻阅读体验和把握文章主旨,才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最终实现深度学习。以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一课为例,这篇文章是作家海伦·凯勒经典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节选,重点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识字、认识事物的过程,表达的是作者对求知的强烈热情和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直接列出莎莉文老师教海伦的具体事例,然后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行为构思和主旨思想。但这样的弊端在于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为此,在深度学习模式下,笔者以问题为载体引领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1. 在文章中作者说老师给予了她最深切的爱,其中“深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并说一说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呢?
2. 文章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莎莉文老师一个非常有爱的教师呢?
3. 文章中是如何体现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呢?
4. “再塑生命的人”是海伦给予莎莉文老师的评价,她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学生认为真正的爱是具有包容的爱,面对“我”的所作所为,老师并没有生气也没有辱骂“我”,而是选择包容“我”的一切;有的认为真正的爱是有非凡耐心的爱,不管“我”怎样的发脾气,老师始终坚持给“我”讲道理,她对“我”有着足够的耐心。有的认为真正的爱是有安全感的爱,当“我”感到孤独时,老师紧紧地将“我”抱在怀里,给予“我”足够的安全感;有的认为真正的爱是“陪伴”,在“我”最孤独、最茫然的时候,是老师一直陪伴着“我”,用她的耐心、真心和用心唤醒了“我”的灵魂,才能让“我”享受到快乐的自由、光明的希望。是老师以她独有的魅力重塑了“我”的生命。这样学生通过用心体验,能够深深感受到海伦为什么会感激自己的老师。通过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回顾海伦生命再塑的历程,深切体会到海伦之所以能够创造生命的奇迹,除了与她自身的艰辛努力之外,还与莎莉文老师的悉心陪伴与教学,才能让海伦学会用爱去感知生命、感受世界。这也就是深度学习所追求的最終目标。
五、 巧设问题,实现深度评价反思
相比于浅层学习,深度学习更加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批判性的学习知识与思想,是以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最终目的。所以,深度学习离不开深度评价与反思。所谓深度评价是指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对课堂所学知识建立一个清晰和系统的认知、评价和反思,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发展。
在语文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知识储备及思想方式。在学习文本过程中,对文本的理解认知和情感领悟必然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在深度学习模式中,如何让学生大胆且发表真实的情感评价是关键。以七年级下册《动物笑谈》一课为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动物、自然的热爱情感态度及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笔者设计了“人物形象评价”的活动环节,并提出以下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劳伦兹作为一位伟大的动物学家,为什么会被艾顿堡的居民当做“疯子”?那么学习了课文,你认为劳伦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有的学生认为他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一个有着大胡子的男人又“蹲”又“爬”地一群小鸭子们当“妈妈”,看起来多么有趣、多么滑稽;有的学生认为他是一个做事十分“专注”的人,为了更好地研究动物行为,像鸭子一样又蹲又爬,他的行为看似怪异,但这正是他专注忘我、求实务实的工作精神体现;有的学生认为他是个非常有“爱心”的人,他能放下身段,与动物打成一片,给鸭子当妈妈、对鹦鹉声嘶力竭的召唤,可以看出劳伦兹是一个对动物特别有爱心的科学家。这样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对劳伦兹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价,有趣、怪诞、滑稽、爱心、专注等,都是学生对作者最真实的感受和评价。在热烈讨论的气氛中,学生逐步地从浅层的关注课文中“有趣的故事、有趣的人”而转向对劳伦兹这个人物形象进行深层分析,促进了学生的深度阅读,也让他们更好地领悟到劳伦兹严谨而忘我的科学精神。
六、 结语
在语文课堂中精心设计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找解决问题方法,帮助学生精确有效地抓住文本要素,推动学生思维的深化和知识的交融,让学生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实现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秋月.优化课堂问题设计促进语文深度学习[J].学子:教材教法研究,2017(6):32.
[2]谢友明.基于核心素养建构的语文深度学习[J].中学语文,2018(24).
[3]刘威德.初中语文深度学习策略探讨[J].新课程研究,2019(16).
作者简介:陈润,福建省福州市,福州第十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