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一场,成为彼此的光

2020-11-06孙亦华

中小学德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课外书全班同学玫瑰

孙亦华

三支被吃掉的玫瑰花

教师节那天,在全班同学蜂拥而上,用一支支塑料花、一张张小卡片、一颗颗棒棒糖将我团团围住之时,小Z挤过人群,站到我面前,“呶”地一声,很豪气地递给了我三支粉色的玫瑰。

我打趣说:“小Z,你知道送三支玫瑰代表什么意思吗?代表‘我爱你!谢谢你哦,孙老师也爱小Z!”

孩子们都笑了起来。小Z听得也很开心,还张大嘴巴示意我往他嘴里看。

我一瞅,好家伙,满嘴的花瓣!怪不得那三支玫瑰有点蔫儿吧唧的样子,敢情好多花瓣已经被他吃进肚子里去了!

没想到,在我正哭笑不得之际,他又递过来三张贺卡。

这时我才明白过来:这三支玫瑰,应该是家长替他准备好送给三位任课老师的。

我连忙告诉他,应该把其中两份礼物送给另外两位老师。

他却脸一板:“不送!就送你!全给你!”

我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他才好。因为还要赶着参加县里的庆祝教师节大会,且花儿已“惨不忍睹”,不便再送人,我只好向他道谢后匆忙离开了教室。

一个从来没遇到过的娃

在赶去开会的路上,我的眼前不断浮现一年多来与小Z相处的一幕幕场景。

不夸张地说,这个孩子是我16年教育生涯中遇到的最“另类”的一个——

他从不好好听课。语文课上:但凡窗户开着,总会不断高喊“关窗啊关窗啊”,直到如他所愿才作罢;常不断喝水再不断高喊“老师上厕所”,来来回回一次又一次;师生对话时,从不主动参与,但却时不时以他独特的方式发声,或不断故意打嗝,或把脚架到课桌上影响同学,或高声喊“老师老师”……

他待人极不友好。课间总是独来独往,因为他说话做事没轻重,没有同学和他做朋友;他交作业的方式,是隔着几个桌子扔到我讲台上;他跟我打招呼时喜欢拿笔尖或手指捅我的后背;他一开口说话就习惯性地掐尖了嗓门高八度发声,似乎对谁都不滿;他会肆无忌惮地打喷嚏,甚至把鼻涕直接喷溅到我的脸上,还未知未觉般不说一声对不起……

开始时,我以为他只是为刷存在感博人眼球而做出这些离奇举动,因此便用对待一般问题生的方式去教育引导他,期待着通过多一点表扬和鼓励去矫正他的行为,帮他找回存在感和自信心。

观察了一段时间后,我才发现我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

他总是重复一些动作行为,如上课讨厌被风吹到,一个人发呆时喜欢不停摇头。他协调性不好,走路时总给人随时会倾倒的感觉,跑动时像只笨拙的小企鹅。他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也搞不清稍微复杂一点的人物关系。

我终于明白了,他并非不想好好听课,而是不会听课;他并非待人不友善,而是不懂该如何与人相处。

那段时间,我既担心,又焦虑。担心自己管不住他,担心他不断制造事端影响全班同学的学习;焦虑于仅凭自己所学不多的心理学知识,不足以好好地去引导和帮助他。

一场相互影响的修行

于是我专门向心理教师求助,在他们的指点下买了好几本书,一页页啃读,一句句摘抄,一点点系统学习,一次次小心实践。

他影响课堂,我就尽量消除他的影响源。课前要求学生关好北向窗户,提醒他不要大口喝水(大口喝水容易产生越喝越渴的错觉,对身体不利),并在课前就上好厕所,约定要上厕所不用先汇报。

他唯一的爱好是看书,我就尽量呵护他的兴趣点。我允许他在听不懂课的时候可以看课外书,甚至还一次次把自己儿子的书拿来给他看。因为他自学能力很强,虽然每节课能专心听讲的时间少之又少,但他会主动翻看书本去弄懂它。翻厌了语文书,他就看课外书,全班同学课桌抽屉里的课外书,他几乎都找来看过。所以,尽管完成语文作业的次数并不多,但他的分数总能保持在七八十分上下,有时甚至更高。

因此,对于小Z的语文学习,我并不太担心。我最担心,也最想干预的,是他的人际交往能力。

他不善与人沟通,我就尝试着和他“交朋友”。

我一遍遍训练他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他扔本子给我,我就告诉他“本子丢过来会吓到我的;如果你能轻轻放在我的桌上,我会很开心的”,然后再示范给他看,又要求他学着我的样子做一遍;他打喷嚏时不捂鼻子,我就把纸巾递给他,手把手教他捂住嘴鼻,并告诉他“这样细菌就不会跑到别人嘴里啦”;他向我打招呼时用笔尖捅我后背,我就在他身上模拟演示,并告诉他“笔尖弄痛我了”,然后再告诉他“你可以走到我面前,看着我的眼睛跟我说话”;他借东西用抢的方式,还东西用丢的方式,我就一次次向他借东西又一次次还给他,反复地一次次给他做示范……

他没人陪着聊天,我就利用体育课(他不上体育课)的时间在教室里批改作业,然后听他唾沫飞溅着跟我絮絮叨叨。他会向我讲妈妈如何要他吃不爱吃的西蓝花胡萝卜,讲隔壁班的几个男生又欺负他了,讲漫画书上看来的有趣故事,或者最感兴趣的科学知识……

他向我描述的那些“烦恼”对一般孩子来说,都不算什么,但给我讲述的那些知识,却也常常是一般孩子所不知道的。所以我总是怀着或好奇或惊喜或感慨的心情,耐心地听,偶尔也发表意见,但总是他讲得多,我评论得少。

他的家长只关注分数,我就用行动影响家长。每每家长群中要反馈孩子学习情况,小Z家长总是最主动私聊我的那个。他们最关注的永远是孩子这回考了几分,有时甚至为孩子爱看课外书而找我告状。而我深知,对于小Z来说,还有太多比分数更重要的技能需要家长去重点关注。因此我常常在肯定家长的同时,不忘分享一些陪伴小Z的心得体会给他们,尝试慢慢改变家长的观念和行为。

一段彼此照亮的时光

就这样,慢慢地,小Z在一点点变化着。

比如,语文课上,他变得很安静了,有时居然也会举手发言了;课间,他依然独来独往,但会记得及时去上厕所了;交本子时学会了轻轻放在讲台上,跟我打招呼换成了直接冲到我面前大声喊“老师老师”;向同学借东西不再蛮横,还东西的时候也会捎带上一句“谢谢”,虽然语气硬得像石头。

最搞笑的是,他居然学会了拿自己的课外书和我儿子的课外书互换。这个学期开学第一天,他就拿着一本漫画书来找我:“老师,这本书给你儿子看!”正当我要感谢他的时候,他又接着问了一句:“老师,那你儿子有啥好看的书哇?”直听得我一愣一愣,却又欢喜不已。

与此同时,我发现自己也在陪伴小Z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地变化着。

曾经暴脾气的我,现在很少找得到向学生发脾气的理由了;曾经以“我的地盘我做主”为管班信条的我,现在遇事会习惯性地主动去倾听孩子们的意见建议了;曾经急性子的我,(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现在更喜欢站在孩子们身后,跟着他们的节奏前行了。

因为,在与小Z的朝夕相处中,我常常会去思考:如果他是我的孩子,我希望老师如何对待他?如果我是这个孩子,我又希望老师如何对待我?

也正是在与小Z的朝夕相处中,我慢慢地意识到:看见和挑剔他人的缺点和不足,这是人的本能。在孩子犯错时进行批评教育,那是谁都会做的事。教育的专业性在于,如何科学地洞悉孩子行为背后的成因和心理诉求,如何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成长的最佳路径,如何在且歌且舞的艺术化引导中,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因此我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对于那些“问题孩子”来说,师生一场,三两年也好,一年半载也罢,一经相遇,就是一场彼此成全的缘分。教师成就着学生的光明未来,学生成就着老师的教育情怀。教师和学生,在互相影响彼此玉成中,成为了彼此的光,共同照亮了这段共行共修的生命旅程。

(作者单位:海盐县滨海小学浙江嘉兴  3143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课外书全班同学玫瑰
玫瑰飘香
你试试看
玫瑰(外一幅)
吓哭
课外书
我们的相册
写在马路上的口算题
《新高考·数学版》调查问卷
《新高考·数学版》调查问卷
有话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