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法治思维的表现性评价学习活动实践研究

2020-11-06董舒萌

中小学德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程表现性评价法治思维

董舒萌

摘要 指向法治思维的表现性评价学习活动,通过整合道德与法治高年级法治教育内容与学校教育活动,提炼六大法治教育主题,进而设计系列表现性学习任务。其一般流程为:发起表现性任务(明确活动主旨)→做好活动准备工作(拓展德法课堂学习)→细化评分规则(促进深度参与)→开展评价与反思活动(收集评价资料)。探索以真实任务创设实践体验情境,以反思改进整理问题解决线索,以追问启思引领正确价值判断,以情境模拟促成法治生活互动等策略,培养规则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程序思维,提升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课程;表现性评价;法治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0)10-00-04

法治教育重在通过传授法律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彰显法治精神,并指导其法治实践和日常行为。然而,以此反观日常道德与法治课堂,不难发现我们面临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时空有限,法治思维能力培养空间不足和阵地狭隘等困境。为此,在思维课堂研究中我们聚焦法治思维,借鉴表现性评价思想,立足道德与法治课堂,整合学校相关德育活动,尝试设计与开展表现性评价学习活动,拓展学习时空,提升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

一、概念分析:指向法治思维的“表现性评价学习活动”

表现性评价也称真实性评价,是在某种特定的语脉中直接评价运用种种知识、技能的人的行为举止与作品的一种方法。[1]从质性的角度,表现性评价是以能够产生思维必然性的某种情境的学习者的行为与作品(表现)为线索,对概念理解的深度与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进行的评价。[2]它不仅关注最终的结果,而且关注导致最终结果的学习与思维过程本身。这一评价方式的基本要素,包括思维情境、学生行为与作品(表现)、知识技能综合运用等,与法治思维课堂研究有诸多契合之处。

法治思维的概念于2010年10月10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指将法治的诸多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法治思维内涵丰富,包含多种思维形式。我们进行了相关概念的研究,从中选取了与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四种思维形式,即规则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程序思维,将其作为实践指向。这四种思维形式指向清晰,规则思维是规范性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具备清晰规则思维的公民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及如何作为,以此维护规则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辩证思维是权衡性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强的公民能处理好各种关系,周全处世;逻辑思维强调按照法律逻辑思考、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程序思维保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3]——四种思维能力协同发展,有助于学生成长为弘扬法治精神的未来公民。

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法治教育的定位是大众化、普及型法治教育。这客观上要求法治教育必须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及其行为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并在生活中践行法律。“通过创设法治教育情境,让学生学习与反思,通过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法律”“注重教学与学校整体德育活动的融合”[4]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要求,也是当前课堂教学乃至学校相关教育活动所面临的难题。

借鉴表现性评价的基本要素,尤其是其关注导致最终结果的学习与思维过程本身的特质,我们将规则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程序思维作为学习活动的实践指向与目标,整合设计活动任务;围绕具体任务拓展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创设法治生活体验与探究情境;制定相应的评价规则并据此形成活动成果(评价结果、作品等),为师生开展活动和反思(完成任务)提供指引和评价依据。我们将这一活动设计称为“表现性评价学习活动”。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预定的评价规则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规则,重在发展规则思维能力;活动任务的创设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将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究体验,提升逻辑思维与程序思维能力;同时,借助评价的持续而及时的反馈功能,引导学生在反省中发展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如此,实现法治教育与儿童生活及其行为实践相结合,拓展法治教育时空,创新法治学习方法,切实培养与提升法治思维能力。

二、活动流程:基于德法课堂拓展的主题学习及评价反思

在活动实施中,我们梳理道德与法治小学高年段四册教材的法治教育内容,结合学校育人目标、班集体建设目标、学情等因素,提炼了六大法治教育主题,并设计了一系列表现性评价学习活动(见表1)。这些具体活动将作为学习任务,指引教师拓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而引导学生开展相关学习活动与评价反思。其一般流程为:发起表现性任务(明确活动主旨)→做好活动准备工作(拓展德法课堂学习)→细化评分规则(促进深度参与)→开展评价与反思活动(收集评价资料)。

在具体任务的实施中,我们以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为基础,循着实践操作框架设计活动流程。以以“模拟法庭进校园”任务为例,其流程如下:

1.明确活动主旨,发起表现性评价任务

表现性评价学习活动以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为基础,立足相关学习内容,明确这一任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编撰模拟剧本的过程,熟悉庭审流程,提升程序思维能力;通过编排、准备、表演等,懂得自我保护,知道搜集证据的重要性,了解维权途径,懂得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方法,全面提升法治思维能力。由此,借由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结合“法制宣传周”活动,向学生发布任务——在全校进行一次模拟法庭展示。

2.拓展德法课堂学习,做好活动准备工作

此次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主要以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之“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为依托。教材设置了“用好法律 维护权利”“守法不违法”“依法维权有途径”三大板块,其中,“依法维权有途径”旨在幫助学生掌握依法维权的方法,了解有效的维权途径,学习维权的技巧。但是,六年级学生缺乏“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的经历和鲜活的学习素材,而“模拟法庭进校园”的准备过程恰是这一学习内容的拓展。借此,不仅为活动的开展做好充分准备,而且能深化学生对法治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具体而言,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解析任务。“模拟法庭”开庭审讯这一模拟情境任务比较复杂,我们引导学生观看庭审视频,讨论完成三个分解任务:①模拟法庭环境布置;②学习庭审流程;③学习庭审人员分工。其次,帮助学生明确完成任务后的展示要素:①提前布置场地,确认审判庭正上方是否悬挂国徽,座位上是否摆放好不同名牌等。②“审判长”“陪审员”“律师”“法警”等身穿制服候场。

3.细化评分规则,推进活动与评价反思

为有效推进表现性评价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深度参与,我们围绕不同的法治思维形式,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日常校园评价细则,制定了“三星级”评价标准(见表2)。

活动评价标准将与任务同时发布,为师生开展活动提供指引和评价依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任务,设计与完善剧本,认真排练后正式演出“模拟法庭”。学生在活动开展的三个阶段展开自我评价、小组评價,最后,结合教师评价为每个学生作出评价等第(总计三星为合格、六星为良好、九星为优秀),并为优秀学生颁发奖状。结合全校师生的评价和建议,我们将引导学生总结收获,完善评价标准,为新一轮表现性评价活动做好铺垫;同时,促进学生进行反省。而反省意识一旦形成,学生的法治思维发展将更上一个台阶。

三、策略提炼:聚焦不同活动环节的法治思维养成解析

在学习活动实施中,我们发现不同环节对于不同形式的法治思维培养各具促进作用,并尝试提炼了如下策略。

1.以真实任务创设实践体验情境,涵养规则思维

作为规范性思维,小学生规则思维的养成与其日常行为息息相关,离不开具体规则情境的实践体验与感悟。因此,我们注重以真实性任务创设实践体验情境,并借助多元评价,激励、反馈学生行为,促进其规则思维的养成。

例如,“争做校园文明调音师”活动以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一课为“蓝本”,体现了“和谐校园建设”“公共生活参与”两大法治教育主题。在实践中,由学校大队部发起这一表现性活动任务,并作为“共同建设有序生活”篇章的核心实践活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学校倡议,引导学生对0—4级音量获得感性认知,理解在校园这一公共生活中“争做文明调音师”的必要性和责任;接着,引导学生在自评表的敦促下反思改进自身的校园生活行为。

真实性任务为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创设了良好的促生环境——全体师生携手共创文明校园的氛围。在具体活动中,建构以学生、班主任、值周老师为主体的多元评价体系。班主任引导学生每日自评,值周老师手持分贝仪检查各班课间活动情况,记录评分;一周后在周一晨会总结表扬“校园文明调音师示范班”,并反馈学生践行的主要问题,鼓励学生共同进步;班主任反馈学生一周自评情况,引导学生反思问题,讨论改进方法。借助多元评价体系的灵活反馈与及时引领,规则思维自然在学生的文明践行中生长,公共空间意识与良好的文明习惯也渐渐养成。

2.以反思改进整理问题解决线索,培育逻辑思维

法治思维强调按照法律逻辑思考、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它以合法性为判断起点,以公平正义为判断重点,以逻辑分析、判断和推理作为内在的逻辑构成和表现。[5]引导学生直面评价结果,继而作出反思改进,在此过程中,学生规范自身行为是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外显,也是法治思维能力得以提升的证明。因此,“结果反思”便成为整个活动流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在“争做校园文明调音师”任务的最后,我们引导学生结合评价反馈展开反思讨论,最终形成了一条解决问题的逻辑线索:课间活动音量太大一直是个问题→课间活动存在不文明行为,如追跑打闹、失控尖叫等→我们尝试用文明的活动方式代替不文明的行为来解决这一问题→怎样解决?教室门口的走廊很宽敞,适合玩踢毽子、挑皮筋、跳房子等传统游戏→不如我们发起“传统游戏PK赛”!

在此过程中,学生明确了课间文明休息是为了维系身处同一公共空间的全体同学的共同利益,如果有人“犯规”就需要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其讨论思考的逻辑中有两大亮点,一是判断正确:音量为什么小不下去?背后是不文明的行为在作怪;二是分析、推理合乎逻辑:不文明的行为不会凭空消失,用文明的行为去替代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表达了想要改变现状的自觉诉求,可说是从“他律”到“自律”的飞跃。

3.以追问启思引领正确价值判断,提升辩证思维

法治思维需对各种价值观和正当利益进行合理平衡,在这种思维的观照下,学生才能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局部与全局、个别和一般等关系,学会做人与做事。[6]而辩论赛正是优质载体,可引导学生“以问为始”,在自主探究中“追问启思”,在思辨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五年级下册“我参与 奉献”一课指向“公共生活参与”主题,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认同“公共生活中应当与人为善”。但是,新闻中频频爆出“善心反被嫁祸”的事例,引发了不少学生的困惑。学生提出这个问题需要辩一辩,并讨论决定以“雷锋精神离我们近还是远”为主题举行辩论赛。这一表现性评价学习任务源自学生真实的生活问题,由学生自主发起,更具德育价值。于是,我们先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公共生活参与”,以及辩论的流程和规则;之后,由正反双方各自组队,做好现场辩论准备。

在现场辩论中,正、反两方观点激烈碰撞,辩手的不断追问和应答,“二辩”和“三辩”选手的互相追问尤其精彩:

几轮回合的追问论争体现了学生对社会生活复杂性的深刻认识和辩证思考。每个人在真实的道德情境中都会作出自己的道德判断,而经过辩证思考所形成的价值观更具自主建构的意义。

4.以情境模拟促成法治生活互动,启发程序思维

程序本质上是一种形式合理且可实践的理性,具有公开性。[7]程序思维是法治思维的核心要素之一,法律必须遵循既定程序,才能彰显公平正义。但对于小学生而言,它显然比较抽象。创设情境模拟法律程序,促进学生与真实的法治生活展开互动,从中感悟程序思维的内涵和意义,能化抽象为具象,可说是有效的法治思维养成路径。

例如,“庭审程序的探究梳理与演绎”这一环节是“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的难点,旨在达成《青少年法治大纲》所要求的“初步了解司法制度,了解法院、检察院、律师的功能与作用”目标。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先通过六年级上册第5课“国家机构有哪些”教学,让学生对法院有初步认知,并引导学生观摩庭审视频后进行小组合作。其中,“程序正确”是学生程序思维得以发展的前提,但“庭审程序的探究梳理与演绎”过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于是,我们邀请法治(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副校长全程参与,听取学生汇报,及时点评指正,引领学生理清庭审的基本流程。

我们还带领学生走进法院旁听开庭审讯,启发学生通过观摩记录、对比思考,更好地理解庭审程序,完成表演任务。从自主探究到排演到展示,学生通过体验学习真正理解了程序思维的现实内涵和意义,这将为其程序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这一实践研究提供了小学高段法治教育的新样态,我们将继续探索与改进,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松下佳代.真实性评价:评价儿童的思维与表达[M].东京:学文社,2014:367.

[2]田中智志.教育方法论[M].东京:一艺社,2014:131.

[3][5][7]湖北经济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经典词条]法治思维及其内涵[EB/OL].(2018-09-26)[2019-09-08].http://szpjzx.hbue.edu.cn/a7/d7/c5922a174039/page.htm.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5-16.

[6]湘江新语.李雅云:法治思维究竟包括哪些思维[EB/OL].(2016-07-07)[2019-08-16].

http://www.xhfm.com/2016/0707/3158.html.

(作者单位:杭州市抚宁巷小学浙江杭州  310009)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课程表现性评价法治思维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德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
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践探讨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表现性评价在“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中职学生考试、考核评价策略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表现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