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机行为转化的护理指导对慢性再障贫血患者的干预效果
2020-11-06闫立秋李娟
闫立秋,李娟
1.宝鸡市中心医院血液风湿病科,陕西 宝鸡 721008;2.咸阳市中心医院传染科一病区,陕西 咸阳 712000
慢性再障贫血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属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综合征,主要由多种发病机制和病因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造血功能衰竭、贫血、出血、全细胞减少及感染等,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1]。由于慢性再障贫血病程较长,所需治疗时间也较长,且病情反复不愈,患者易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治疗依从性较低,严重影响预后。既往临床多使用常规护理指导干预给予患者相应的健康教育,并强调治疗依从性的重要性,患者依从性改善情况不佳,临床疗效不甚显著[2]。基于动机行为转化的护理指导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方式,主要以访谈为主,以引导的方式帮助患者对自身内心的矛盾心理进行探索、克服,从而促进其行为的转化,强调以患者为中心[3]。目前,基于动机行为转化的护理指导在西方国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国内对于基于动机行为转化的护理指导对慢性再障贫血的相关报道较少[4]。为进一步证实基于动机行为转化的护理指导对慢性再障贫血的干预效果,本研究对慢性再障贫血患者分别给予不同的护理指导并进行对比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宝鸡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60 例慢性再障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慢性再障贫血诊断标准[5];②均行造血干细胞移植;③意识清醒,可正常进行沟通交流。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其他严重器官性疾病者;②合并有精神类疾病或认知障碍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观察组中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年龄23~59 岁,平均(41.64±3.25)岁;大专及以上12 例,中专及高中10 例,初中及小学8 例。对照组中男性16 例,女性14 例;年龄22~58岁,平均(41.25±3.42)岁;大专及以上13例,中专及高中11例,初中及小学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该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指导干预。具体方法:结合常规健康教育,强调治疗依从性与预后的相关性,并给予适当心理干预,出院时进行常规出院流程指导,并叮嘱患者要按时复诊。患者出院后,定期给予患者电话回访,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
1.2.2 观察组 该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动机行为转化的护理指导干预。干预方法:①首先建立由7 名护士组成的动机行为转化教育小组,组长由有十余年血液内科护理经验的高级责任护士担任,负责整个护理指导干预的质量控制和整体统筹,组员由6 名血液内科护士担任,入选要求为沟通能力强,有3年以上护理工作经验,负责对研究患者进行护理指导干预实施及后期随访。②在进行护理指导前,教育小组组长组织小组内所有成员请心理学专家进行培训,通过课内讲解、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对本次护理指导的流程、目的、注意事项等进行培训,培训完成后,需对所有成员进行考核,全员考核通过后再进行基于动机行为转化的护理指导干预。③针对患者具体情况给予面对面访谈,于干预前进行,主要目的为与患者建立沟通关系,对患者目前依从性情况进行清楚了解,并对出现的依从性问题进行组内讨论解决,访谈时间为30~40 min。④对患者进行动机行为转化访谈,每次访谈时间为30~40 min,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以提问的形式指引并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你对慢性再障贫血了解多少?”“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最为困难的阶段为什么?”等,锁定访谈主题;然后进入到依从性问题的了解,从戒除烟酒、合理锻炼、遵医嘱用药、感染预防、按时复查及合理休息、饮食等7个方面,鼓励患者自行表达应对措施,思考自身健康与应对措施之间的关系;接着与患者一起讨论治疗期间所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解决方案,由访谈护士对患者进行引导,强调慢性再障贫血预后与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引导患者确定对提高治疗依从性有利的解决方案,在访谈阶段要注意以引导为主,避免说教;最后由访谈护士与患者一起讨论所确定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并引导患者找到实施解决方案的具体措施。患者住院期间进行2次访谈,第1次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的当天进行,第2次访谈在出院前进行;出院后进行5次访谈,分别在出院后第1 周、第2 周以及第1、2、3 个月回院复诊时进行。⑤患者出院后需通过网络平台、电话等方式进行回访,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第3 个月复诊时的临床疗效及干预前、出院后第3个月后复诊时的生活质量评分和治疗依从性。(1)生活质量评分[6]:分别于干预前、出院后第3 个月复诊时采用SF-36 生活质量评分表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该量表包含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躯体功能及角色功能四方面,分数越低,表示生活质量越差。(2)依从性评价[7]:分别于干预前、出院后第3 个月复诊时采用本院自制依从性评估量表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行评价。依从:对医生所制定的治疗方案、用药计划及护理措施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对医生所制定的治疗方案、用药计划及护理措施部分接受,偶尔出现不遵医嘱情况,但可完成大部分治疗方案中的治疗计划;不依从:对医生所制定的治疗方案、用药计划及护理措施接受度较差,仅在病情加重或偶尔接受治疗,患者心理状态差。
1.4 疗效评定[8]于出院后第3个月复诊时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效:头昏、全血细胞减少、皮肤黏膜出血、发热等临床症状完全消除,3个月后复诊均为复发;有效:头昏、全血细胞减少、皮肤黏膜出血、发热等临床症状基本消除或改善效果明显;无效:患者经干预后头昏、全血细胞减少、皮肤黏膜出血、发热等症状未出现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P=0.044<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的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躯体功能及角色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治疗依从性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a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30 30干预前2.35±0.36 2.46±0.32 1.250 0.216干预后6.98±1.57a 4.78±0.84a 6.767<0.05干预前1.67±0.34 1.73±0.35 0.673 0.503干预后6.57±1.39a 3.68±0.81a 9.839<0.05干预前2.77±0.37 2.82±0.34 0.545 0.587干预后7.54±1.64a 5.23±1.01a 6.569<0.05干预前1.78±0.55 1.84±0.48 0.450 0.654干预后5.86±1.24a 3.63±0.86a 8.094<0.05社会功能 情绪功能 躯体功能 角色功能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治疗依从性比较(例)
3 讨论
慢性再障贫血是造血系统中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对患者的造血干细胞具有严重损伤,患者在患病期间,外周全血细胞数量将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既往临床多通过雄激素治疗慢性再障贫血,具有一定效果[9]。但有研究表示,因慢性再障贫血病情反复、病程长、治疗时间久,且所需费用不菲,易促使患者出现失望、悲观等不良情绪,治疗依从性较差,预后不佳[10]。因此,要有效治疗慢性再障贫血,控制其病情,不但要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精心护理,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也尤为重要[11]。既往临床对于慢性再障贫血多使用常规护理指导干预,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进而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认知能力,提高治疗依从性[12]。但经临床实践证实,常规健康教育对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效果不佳,预后较差,还需更为科学有效的护理方式[13]。
基于动机行为转化的护理指导起源于西方国家,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护理方式,具有有系统、有计划、有目的等特点,其护理机制主要是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在西方国家已广泛应用于艾滋病预防、控制体质量、慢性病管理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果,是行为改变的重要干预方法[14]。本研究将基于动机行为转化的护理指导应用于慢性再障贫血的治疗中,结果表明,给予基于动机行为转化的护理指导干预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使用常规护理干预患者的80.00%。证实,基于动机行为转化的护理指导干预对慢性再障贫血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分析其原因为:基于动机行为转化的护理指导以访谈为主要护理方式,通过对患者内心矛盾心理的探索,帮助其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促使患者出现行为改变[15],将之应用于慢性再障贫血患者的治疗中,可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引导患者对自身行为改变进行自主思考,从而促使患者充分认识到治疗的重要性,唤起患者对自身行为改变的动力和信心,进而提高治疗效果[16]。
慢性再障贫血由于其病情反复、病程长、治疗时间久等特点,对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严重影响[17]。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前,使用两种护理手段的患者生活质量均较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使用两种护理手段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显著升高,但应用基于动机行为转化的护理指导干预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中,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躯体功能及角色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使用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证实,基于动机行为转化的护理指导干预可显著提高慢性再障贫血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显著。研究还可表明,治疗前,使用两组护理干预的患者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均有显著升高,但使用基于动机行为转化的护理指导干预的患者治疗后依从率为96.67%,明显高于使用常规护理干预患者的80.00%。证实基于动机行为转化的护理指导干预可促进慢性再障贫血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促进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分析其原因为,较之于常规护理干预,基于动机行为转化的护理指导可促进患者充分发挥其自主性,使患者感受到所遇困难和自身处境被重视、理解,从而激发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促进治疗依从性的提升及临床症状的改善[18]。
综上所述,基于动机行为转化的护理指导干预对慢性再障贫血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提高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率,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