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憩行为的福州西湖公园绿地空间节点分布合理性研究
2020-11-06邱水怡胡建行吴元晶黄启堂
邱水怡,胡建行,吴元晶,黄启堂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353002)
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与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游憩已经成为大多数人释放压力、体验生活、亲近自然的选择[1]。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宏观层面,城市绿地对于调节局部生态、净化空气质量与改善民众生存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微观层面,居民游憩行为的开展效果深受城市绿地尺寸、布局和具体方位的影响[3-5]。因此从使用者游憩行为的角度出发,对公园绿地进行景观生态学研究,不仅可以提升公园服务质量与形象,还有利于城市系统的科学规划与设计[6-7]。目前已有国内外学者从游憩满意度、游憩吸引力、游憩幸福感、游憩机会为出发点[8-11],对公园游憩者的构成、游人的游憩行为、城市公园的游憩者空间布局规律[12-17]等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基于游憩行为分析公园绿地空间合理性的研究较少。为改善城市公园绿地中的规划不合理等问题,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测等研究方法分析游人在公园绿地中的游憩行为特征进而探讨影响空间节点的分布合理性因素,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景观提升建议,从而改善公园的整体环境质量,也为其他城市公园绿地环境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经验及参考。
1 研究对象
福州西湖公园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是福州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本研究以福州西湖公园为例,选取了福州西湖公园5 个不同类型的研究样地,分别为广场空间节点样地A、草坪空间节点样地B、路径空间节点样地C、建筑空间节点样地D、密林空间节点样地E,具体信息如表1。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行为注记法对游憩行为特征进行调查。在工作日、双休日、节假日3 个时间节点分别展开观察。主要针对游客群体数量、类型以及活动偏好进行调研,包含游客的群体特点与其对各类空间节点的选择偏好,研究入园游客的年龄分布、活动时间及他们在各类节点的分布状况、开展活动情况。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游人对空间节点的整体满意度评价。采用李克特量表确定游人的满意程度,将整体满意度评价分为5 级: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并分别赋予2 分、1 分、0 分、-1 分、-2 分5 种分值。
本研究通过现场调研法对空间节点基本景观属性调查。通过现场观察与测量等方式来获得节点周围环境信息与节点内部环境信息。在实地调查中,将当地环境的特征有关数据标注在地图中,如园区各场所设施的数目类别、植被丰富程度等,使用标尺等设备对各场所的尺寸展开测量,此外再利用地图掌握园区的宏观环境。
3 结果与分析
3.1 游憩行为特征评价
3.1.1 游憩群体数量分析 对各个空间节点在不同时间游憩人数的变化趋势调查结果可得出:5 种空间节点在工作日、双休日和节假日的总体游人数量总计3392 人次,其中工作日的游人访问数量最少,共计979 人次。节假日的游人访问数量最多,共计1286 人次。各个节点总体游憩群体数量结果为A>C>D>B>E,如表2所示。空间节点内游憩群体数量越多,则说明空间节点的承载能力越强,空间节点与游憩群体间的供需匹配度也越高。由此可知匹配度从高到低依次为A>C>D>B>E。
表2 空间节点游憩人数统计表Table 2 Spatial node recreation population statistics
3.1.2 游憩群体类型分析 上午6:00-10:00 时间段,除D 点仅有部分中年人活动外,各个节点的主要游憩人群为中年人或老年人,C 点和E 点有少量青年人活动;在10:00-14:00 时间段,游憩人群的老年人数量逐渐变少,A 点B 点的主要游憩人群由老年变为中年,此时青年和儿童的游憩人数依然不多。而在14:00-18:00 时间段,A 点与B 点的主要游憩人群为儿童和青年,C 点D 点的主要游憩人群为儿童、中年人和老年人,E 的主要游憩人群为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在18:00-22:00 时间段,C 点、D 点和E 点的主要游憩人群为中年人,A 点的主要游憩人群为儿童和青年人,B 点的主要游憩人群为青年人和中年人。如表3、表4所示。
表3 空间节点主要游憩类群Table 3 The main recreation groups of the spatial nodes
表4 空间节点主要游憩类群Table 4 The main recreation groups of the spatial nodes
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各个空间节点中不同的游憩群体在不同时间段表现出不同的游憩需求,游人会根据自己特定的偏好在不同的时间段选择不同的空间节点进行游憩活动。A 点、B 点和C 点表现出了对全年龄段人群游憩需求的高匹配度,A 点和B点更容易受到儿童与青年人群的青睐,D 点在傍晚期间游憩人群类别较多,其余时间的主要使用人群为中老年人。在一天时间内空间节点内游憩群体类型越丰富,空间节点与游憩群体间的供需匹配度也更高。由此可以得出匹配度从高到低依次为B>A>C>E>D。
3.1.3 游憩活动类型分析 综合比较各个空间节点中进行的游憩活动发现:A 点中的游憩活动类型最为丰富,B 点和D 点中的游憩活动种类相对较少,活动主要以静坐、聊天和带小孩等为主,E 点中的游憩活动类型最少,主要以聊天和散步为主,如表5所示。游憩行为类型越丰富则说明空间节点更能满足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由此可以得出匹配度从高到低依次为A>C>B>D>E。
表5 空间节点主要游憩活动类型Table 5 Main types of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of the spatial nodes
3.2 空间节点整体满意度评价
对各个空间节点游憩群体满意度平均得分进行统计可知,空间节点整体满意度:C>A>B>D>E,如表6所示。平均得分越高,则说明游憩体验越满意,空间节点与游憩群体间的供需匹配度越好。由此可以得出匹配度从高到低依次为C>A>B>D>E。
表6 空间节点整体满意度Table 6 Overall satisfaction of square space nodes
3.3 空间节点基本景观属性评价
根据表7、表8所示内容,与其他节点相比,A点的文化展示种类更加丰富且可接受程度更高,整体空间尺度也较合适,但游憩设施种类一般,植被覆盖率最少。C 点和A 点的空间可达性相近,但C点中的游憩设施数量更多且场地整体生态环境更好,游人满意度更高。E 点的植物配置形式最为丰富且整体植被覆盖率较高,但空间可达性较差。B 点较之D 点,两者在场地可达性与空间尺度舒适性的表现相差不大,但B 点有更高的植被覆盖率和更好的文化可接受程度。因此根据公园绿地中各个空间节点的评分差异,综合确定各个空间节点供需匹配度相关因素。
表7 空间节点地理特征及生态环境综合得分Table 7 The score of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nvironment
表8 空间节点基础设施和文娱氛围综合得分Table 8 The score of infrastructure and recreational atmosphere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对西湖公园使用者群体数量进行统计分析,节假日、休息日使用人次明显高于工作日。各节点不同时间人群数量变化呈相近趋势,节假日游人数量最多,其次为休息日,工作日游人数量最少。对于不同节点,广场节点游客数量最多,密林节点最少。
(2)对西湖公园使用者群体类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青年和中老年是西湖公园绿地空间节点的主要使用群体。4 个年龄层段的游人群体在广场、草坪和路径空间节点中均存在,但不同年龄层段的游人群体在一天内的活动时间安排却有不同。
(3)对西湖公园使用者活动类型进行分析,人群中很大一部分是陪同家里的儿童前来,一般都活动在游憩设施较为丰富的空间节点例如广场,活动形式多样。草坪节点的游憩人群往往是处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才会到其中活动,如:朋友聚会、科研调查、打球健身等。密林节点活动类型最少,主要有散步、聊天。
(4)地理特征、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文娱氛围4 个方面对于空间节点整体景观效益表达十分重要,其中空间尺度和可达性分别决定了空间节点游憩人数的最大承载量和游人到达的难易程度,空间形式多样性主要受整体地势变化的影响,植被覆盖率决定了空间节点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和遮荫效果,基础设施和文娱氛围则对游人在空间节点内的停留时长、游憩满意度和游憩兴趣有重要影响。对于西湖公园绿地空间节点,结合对空间节点4 类基本景观属性的场地调研、空间节点内游人数量变化趋势、游憩活动类型等不同指标分析发现:基本景观属性更全面,空间内容更丰富的节点与游憩群体的供需匹配度越好,总体满意度越高,更易受到游人的青睐。
4.2 空间节点景观提升建议
(1)创造便利舒适的交通环境和空间尺度
在设计选址上应详细参考节点周围城市建筑用地属性和人口分布,选择交通条件较好的区域根据附近的人口分布密度确定合适的空间尺度,将空间节点的景观效益发挥到最大。对于外部环境,可以通过适量增加交通设施、改良节点附近的通行状况等来提升整体的空间可达性。对于内部环境,可以通过增加一定的引导设施来增加整个空间节点的辨识度和吸引力,使游人更易于到达。此外,在整体尺度较大的空间节点也可以通过有组织的种植植物、构造微地形等方式分割空间,可以增强空间的围合感和私密性,创造更多类型的次空间。
(2)改善生态环境,增强景观与人的互动性
空间节点的生态环境塑造不仅仅要考虑植物种植的数量和种类,同时要充分结合空间中可利用的水体、地形、小品等元素,创造可与游人互动的景观环境。设计合理的生态环境不仅仅能给游人带来良好的视觉感受,使游人的身心得到放松,形式多样的景观环境本身也具有游憩互动性,从而可以满足相应的游憩需求。
(3)增添文化内容,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文娱氛围的营造要“因地制宜”,发挥空间节点自身的优势,突出空间特色。使游人在整个游憩过程中能感受到空间节点带来的不同文化氛围。同时文化展示的载体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空间节点的环境特征,文化主题要和空间节点整体形式相协调。
(4)增添游憩设施数量,完善设施后期养护
要根据节点自身的环境特征,配置与其适合的设施数量和种类。基础设施可以跟小品、植物、地势等元素相结合,激发游人的积极性。另外,要具备基础的环境卫生设施、照明设施、休憩设施等,由于其中游憩活动种类的多样性,同样不能忽略基础设施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