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自然教育要素构成研究

2020-11-06林润泽宋志琳程哲炀李霄鹤

山东林业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人文资源文化

姚 杰,张 丹,林润泽,宋志琳,程哲炀,曾 真,李霄鹤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1 引言

随着社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城市居民逐渐远离了山川、田野、森林等,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疏离,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也开始困扰着人们。人们认为这些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价值观的扭曲、与大自然的疏离、掌握环境品质的能力不足,此类原因称之为“自然缺失症”[1];人口流失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使乡村文化传承发展面临危机;无序的开发自然资源和肆意进行工业废水排放等造成的自然环境破坏;大规模建设现代化产业,盲目发展旅游业而造成的乡村产业发展活力不足等,诸如此类问题。自然教育作为解决“自然缺失症”、促进环境保护、传承乡村文化、整合乡村产业的有效方式,成为了迫切的需求。

乡村中数量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田野、山川、溪流、森林等乡村景观、动植物资源及生态群落,都是开展自然教育的优良基础,城市中的居民亦有开展休闲游憩活动的需求。除此之外,政府对青少年的劳动教育和自然教育也是相当重视,大力推动建设社会实践及农业教育基地,鼓励和引导公众参与和体验农事活动与农业知识科普,推动建设课程完善、机制相对健全、形式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模式。综上所述,从乡村自然教育的资源优势、政府对乡村自然教育的态度和城市家庭的实际需求三方面综合来看,自然教育引入乡村极具发展潜力。

2 乡村自然教育要素

乡村自然教育应包含对自然的认知、自然体验、地域文化和农耕文化等人文资源的传承延续。地域文化相对于乡村文化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乡村区域各自具有独特性[2],农耕文化在中华民族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极大[3]。因此,地域文化和农耕文化等此类人文资源的传承与保护亦是乡村自然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乡村自然教育中的自然资源通常伴随着人文资源,区别于普遍意义上的自然资源。

2.1 土地资源

乡村自然教育当中的土地资源是指可供农业、林业、畜牧业或其它行业利用的土地。在利用其开展乡村自然教育的过程中,可能需要不同程度的改造与开发。农田、地形、土壤等都可以作为自然教育的媒介和内容。各种地形地貌的特征、形成原因、不同土壤的区分、功能作用、土壤中的微生物。除此之外,还包括农田的类型、养护方法、耕作方法等。例如:农田可以分为梯田、坝地、平坝地、水田、旱地、台地等多种形式,不同的形式养护方法和作用也不同。除此之外,随土地资源同时出现的还有极其丰富的农耕文化。古时人们对土地的认知不足,认为土地上生长他们赖以生存的农作物,不能理解其原理,人们便开始崇拜及信仰,通过祭祀表达其对土地及上天的感谢,就产生了“社日”,中国是一个农耕国家,对土地的尊崇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血脉文化,人们渴望丰收的愿望通过多种祭祀活动表达,从而演化形成了祈丰收、庆丰收的节日[4]。

2.2 水文资源

乡村自然教育当中的水文资源是指水资源的多种存在形式和状态,乡村中溪流、池塘、山泉、露珠、雨水等都可以作为各类水体的特征、功能、形成、与其他自然物之间的联系此类知识学习之用,还有它在乡村中的重要作用,亦可作为乡村自然教育的一部分。例如:乡村中的池塘,除了可以调控旱涝,积蓄雨水之外,还是村民日常洗衣洗菜、淘米晒粮的地方,亦可以进行水产养殖、纳凉娱乐、村庄排污,古时村民还会在周围种植芦苇、毛竹之类,形成天然屏障以防御外敌。水文化亦是乡村自然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水文化中所包含的人文典故,例如:大禹治水、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贾让治河等典故,这些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建国初期,政府主持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例如:水库堤坝、水力发电、水产养殖等等。在水利工程飞速发展的同时,亦没有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水文化的核心“人水和谐”得到了体现[5]。因此,水文资源和水文化都是乡村自然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3 气候资源

乡村自然教育当中的气候资源是指乡村中的风、云、雾、雨、雪、冰雹等可以作为自然教育媒介的气候现象。乡村自然教育通过借助各种气候现象介绍其形成原理,作用或危害,从而达到普及自然知识,树立正确自然观念等功能。具体内容包含:风的形成、风的类型、大气组成、云的变化、雾的形成、雪的形成及作用、冰雹的形成及危害等。此外还包括村民对各种气候资源的利用方式或进行的活动。例如:清明时节,村民会在雨后种植农作物,雨水灌溉过的土壤有利于农作物发芽;干旱的冬季,雪融化之后可以灌溉农田,因此有瑞雪兆丰年的诗句;也有利用风去除谷物和豆类等的壳、叶、灰尘。依托于风、云、雾、雨等气候资源的人文资源亦是相当丰富。此类人文资源亦是乡村自然教育的内容。

2.4 天象资源

乡村自然教育当中的天象资源是指偶然的佛光、神秘的极光、独特的海市蜃楼、日月景观等天象奇观资源。星象、月圆月缺、日出、日落、霞光等都是自然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各类星象的认知、代表的含义、月圆月缺蕴含的故事、日出日落的神奇变化,都是感悟自然奥妙的极佳媒介。人文环境使此类天象拥有独特的内涵。例如:月圆月缺常被人们用来形容悲欢离合,而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会议提出乡愁守望观的背景下,月圆月缺亦可以作为人们回忆乡愁的一种媒介。

2.5 动物资源

乡村自然教育当中的动物资源是指:野生动物、家禽、家畜、鱼、虾、蟹、微生物等。通过自然教育的多种形式普及各类野生动物的形态认知、生活习性、生存条件、保护价值等都是自然教育的内容,乡村的家禽、家畜还包含驯养方式、喂食方式、繁殖方式等,都是需要学习和认知的内容。例如:牛在古代是乡村重要劳动力,其养殖方式等都蕴含着村民几千年总结的经验。现在牛的地位已经不如以往,逐渐成为餐桌上的一部分,牛各个部位都有不同的烹煮方式,因地域的不同食用方式也及其丰富,其中蕴含的饮食文化亦是自然教育的一部分内容。人们的饮食习惯逐渐以接近大自然作为时尚的象征,例如:“田园菜”、“山野菜”等[6]。人们开始追求自然的生活方式,从饮食当中可窥一斑。

2.6 植物资源

乡村自然教育当中的植物资源是指农作物、野生植物等,各类植物的形态特征、生存条件、分布规律等都是自然教育不可缺少的。而乡村蕴含丰富的农作物,地域差异导致种植的农作物各不相同,农业文化亦是丰富多彩。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方式、种植时间、收获方式和时间、食用方式、病虫害防止等。农作物的种植当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例如:因为农业生产活动而产生的二十四节,从谷雨、小满、芒种等各种名称可见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在农耕社会,人们发现农业生产的时间与大自然存在神秘的共性,经过前人总结,诸如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此类名称表明人们逐渐掌握大自然的规律。二十四节气在指导着农业生产活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使人们意识到人应该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形成了顺应天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7]。

2.7 海洋资源

乡村自然教育当中的海洋资源是指海水资源、矿产资源、水产品等,各类海洋资源的利用方法、海水淡化的方式、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产品的认知和获取方式等,诸如此类都可以作为自然教育的内容。例如:海洋中蕴含鱼类约有2 万多种,海洋生物更是难以预计,目前进行的海洋生物普查由来自53个国家的科学家参与。我国拥有长达1.8 万千米的海岸线上分布着数量丰富的海边渔村[8],其中渔民的捕捞方式、传统习俗等这些乡村都是开展自然教育,认知海洋的极佳场所。

3 乡村自然教育要素应用形式及功能

3.1 自然观察

乡村自然教育中的自然观察包括自然环境的变化、动植物群体的差异,强调人群的主动性。例如:观察记录不同时节树叶的特征来了解大树的生长规律,观察动物的生存习性,各种天象资源的神奇变化等。通过自然观察,培养参与者的观察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物相联系,充分理解掌握自然知识。

3.2 自然体验

主要是体验和探索大自然为主体的自然教育活动,强调人群亲身体验和参与自然教育活动,注重实景教学。充分利用乡村丰富的自然教育资源,通过一系列充满趣味性的体验或探险活动,让人群了解或掌握自然知识和自然生存技巧的教育。例如:手工制作植物标本,团体生存演练等。通过一系列的自然教育活动,有利于其增强身体素质、社交能力、情绪的宣泄和个人心理的成长,培养优良的自然观念。

3.3 自然解说

自然环境解说是开展自然教育的一种普遍形式,乡村自然解说的内容范围广泛,包括对乡村土地资源、水文资源、天象资源等七种乡村自然教育要素的概况介绍,某一具体要素的介绍。例如:针对水稻的介绍,包含水稻的生存环境,生长规律,种植方法等一系列知识的介绍。乡村自然教育要素中蕴含的人文典故,历史文化信息等人文资源亦是乡村自然解说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自然解说是自然知识科普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参与者充分了解自然。

3.4 自然课堂

自然课堂主要是通过开展系列课程来进行自然教育。是以课程体系为主体,以乡村的自然环境作为开展自然课堂的场所,通过自然主题演讲,自然知识竞赛,自然集会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自然知识,培养自然理念、学习各种生活技能。乡村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是作为开展自然课堂的场所。通过自然课堂,可以进行技能教学,各种野外生存、生活技能。

4 乡村面临的问题

4.1 自然资源闲置

我国大量的自然资源分布在乡村地区,许多的乡村缺乏对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造成大量自然资源闲置,乡村发展缓慢。乡村的农田功能开发仅限于农业生产,其景观价值没有充分利用,溪流池塘等多种形式的水体其利用方式也非常单一,山林中的动植物资源亦没有发挥其景观价值、教育价值等。自然教育可以作为乡村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种方式,既能有效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又能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2 文化传承危机

当前,由于我国现代化进程和乡村城镇化的迅速发展,迅速普及的现代文化对乡村文化造成了严重冲击,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造成农耕文化日渐式微,传统耕作方式的遗失。西方文化的传入使传统文化面临极大的挑战,乡村文化传承发展产生许多问题。乡村原有的传统节日逐渐消失,民俗礼仪亦失去传统文化功能,家风家训、村规民约等民俗规范的认同感降低。乡村文化的同质与遗失现象严重、农民优秀传统价值观念逐渐滑坡、乡村振兴的文化主体缺失等[9]。

4.3 环境破坏严重

在乡村发展初期,为谋求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进行大量的开发利用,造成植被衰退、资源匮竭、山体坍塌等多种环境问题。现代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对乡村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水体污染、耕地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工业污染转移到了乡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得农药、化肥等化学物品大量使用,造成土壤盐碱化、植被大面积死亡、水体富营养化等诸多环境问题。

4.4 乡村发展活力不足

乡村发展过程中,现代化产业的大量建设,对乡村的文化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冲击,造成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民间艺术、传统工艺等发展失去动力,缺乏创意开发。近年来农旅结合的发展模式多是休闲、观光为主,对农耕文化、乡村饮食文化等人文资源挖掘不够深入,村民参与程度不高。造成乡村产业缺乏竞争优势,乡村发展活力不足等问题[10]。

5 乡村自然教育要素的教育价值

5.1 充分利用乡村自然资源,缓解城市居民的自然缺失症

自然缺失症对公众的影响极大,这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为了缓解城市人群自然缺失这一一问题,开展乡村自然教育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乡村自然教育的开展,可以协助城市居民了解自然、亲近自然,提供一个供城市群中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场所。有效的缓解“自然缺失症”[11]。自然教育可以作为乡村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种方式,既能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又能切实保护乡村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5.2 传承乡村文化,延续乡愁

2013年进行的中央城镇化会议中,首次提出“乡愁”守望观,“记住乡愁”成为了城镇化建设的新目标[12],习总书记也提出了要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13]。自然教育是乡愁延续的一种方式,其目标与国家“记住乡愁”的目标是一致的。通过乡村自然教育,可以更好的传承乡村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农耕文化。是“乡愁”和乡村地域文化、农耕文化等延续传承的一种有效方式。

5.3 保护乡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在乡村开展自然教育,可以充分利用乡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多样的乡村产业,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使乡村闲置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发挥更高的价值,重新塑造当地村民对于闲置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认知,提高村民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的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乡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护[14]。

5.4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通过将人文资源融入乡村自然教育,在乡村开展自然教育可以扩大乡村文化市场的规模,极大促进乡村的文化产品创新,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发挥游客文化消费潜力,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可以促进旅游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此类的产业发展,带动农耕文化融入乡村自然教育理念当中。从而促进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乡村农业经济的效益,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同时,引入自然教育理念,有利于乡村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等此类的人文资源传承与发展,将乡村独有的文化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切实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激发乡村的发展活力。从而整合乡村的产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平台的构建[15]。

猜你喜欢

人文资源文化
人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谁远谁近?
人文绍兴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