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三黄汤溻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丹毒的效果观察
2020-11-05袁红网
袁红网, 刘 华, 张 星
(1. 江苏省扬州市职业大学 临床教研室, 江苏 扬州, 225009;2. 江苏省扬州市中医院 外科, 江苏 扬州, 225000)
丹毒是皮肤突然发红且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疾病,局部皮肤有红、肿、热、痛的表现,可伴有畏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1]。2型糖尿病合并丹毒患者具有感染严重、恢复时间长、治疗难度大等特点[2]。目前,临床多采用静脉滴注抗生素联合中药外敷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丹毒,但在敷药过程中存在舒适度差、皮肤瘙痒等问题。本研究在积极控制血糖及抗感染治疗基础上使用复方三黄汤溻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扬州市中医院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丹毒患者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治疗组男15例,女14例; 年龄45~70岁,平均(59.37±11.62)岁; 平均病程(2.13±0.59) d, 皮温差(2.09±0.51) ℃, 疼痛模拟视觉评分法(VAS)评分(3.52±0.94)分。对照组男16例,女13例; 年龄47~72岁,平均(61.24±12.03)岁; 平均病程(2.35±0.47) d, 皮温差(2.16±0.62) ℃, VAS评分(3.47±0.89)分。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疼痛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纳入标准: ① 符合《皮肤性病学》[3]丹毒诊断标准者, 2型糖尿病为第2诊断; ② 年龄30~75岁者; ③ 患者知情同意,积极配合治疗及定期随访。排除标准: ① 对药物过敏或过敏体质者; ② 合并糖尿病足、下肢坏疽、严重湿疹者; ③ 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者; ④ 丹毒反复发作形成慢性皮损者。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饮食指导,嘱咐坚持运动疗法,给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调控血糖达标; 给予五水头孢唑啉钠静脉滴注2 g/次, 2次/d, 7 d为1个疗程,超过2个疗程未痊愈者,以14 d为观察节点。
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应用金黄散外敷,白醋调和金黄散为糊状,将药物均匀涂抹于纱布或棉纸上,厚度1~2 mm, 敷药面积超过皮损面积1~2 cm, 敷药时间4~6 h。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应用复方三黄汤溻渍治疗,每剂药物(大黄30 g, 黄芩30 g, 黄柏30 g, 地丁草30 g, 蒲公英30 g, 苦参30 g, 乳香30 g, 没药30 g)煎取药液约400 mL, 待自然冷却后,将大小合适的敷布浸渍在药液中,夹出拧干至不滴药为宜,折叠后敷于患处,每隔5~10 min以纱布浸药液后淋药于敷布上, 30~60 min/次, 2次/d。
1.3 疗效观察
① 比较2组患者皮损消失时间、疼痛消失时间、皮温恢复正常时间、治愈时间。②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进行疗效评价。治愈: 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血象正常; 显效: 全身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血象正常,局部症状明显好转,皮损消失80%以上; 有效: 全身症状好转,体温下降,血象下降,局部症状好转,皮损消失30%~80%; 无效: 全身及局部症状无改善或未能控制住。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③ 采用简化舒适状况量表(GCQ)评估患者舒适度,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环境4个维度,共28项,采用1~4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示舒适度越高[5]。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2组局部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治疗组皮损消失时间、疼痛消失时间、皮温恢复正常时间、治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局部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d
2.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2组总有效率均为100.0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治疗组治愈率为89.66%, 高于对照组的65.5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3 2组舒适度、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前, 2组患者GCQ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2组患者GCQ量表总分及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环境评分均提高,且治疗组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对照组有2例发生皮疹,停止敷药后逐渐好转。
表3 2组治疗前后舒适度各维度及总体评分比较 分
3 讨 论
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丹毒主要是由A族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皮肤网状淋巴管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急性炎症,发病率高且易复发,糖尿病、手足癣、下肢静脉曲张等是其发病的危险因素[6]。糖尿病患者皮肤具有易感性,高血糖环境使细胞、细胞外基质、生长因子等发生改变,这种“隐形损害”是糖尿病创面形成甚至长期不愈的原因之一,合并丹毒感染更加难以控制[7-8]。
中医理论认为丹毒为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热毒蕴结,郁阻肌肤,或因皮肤破损而致毒邪乘隙侵入。《圣济总录》记载: “热毒之气,暴发于皮肤间,不得外泄,则蓄热为丹毒。”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其基本病机为阴虚火旺,合并丹毒者湿热火毒内蕴,邪盛难愈。因此,丹毒的治疗宜清热解毒、消肿除湿。复方三黄汤中大黄外用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黄柏、黄芩、苦参泻火解毒、清热燥湿;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地丁草解毒消肿,与蒲公英配伍,可治疗阳证之痈肿疮毒; 乳香为“外伤科要药”,没药为“疮伤奇药”,联合使用可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上述诸药合用可发挥凉血清热、活血化瘀、利湿消肿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9-11]认为,大黄、黄芩、黄柏具有广泛的消炎抗感染作用,可抑制包括溶血性链球菌在内的多种细菌,能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等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同时有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效果。苦参碱[12]对发癣菌、念珠菌、马拉色菌等引起的浅部真菌感染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达到治疗足癣、预防丹毒复发的目的。
塌渍法是通过湿敷、淋洗、浸泡等手段达到清洁疮口的治疗手段,药物可通过肌腠毛窍、脏腑经络作用于全身,能发挥祛风除湿、疏通气血、活血化瘀的效果。王窕[13]认为溻渍法可减轻局部炎症引起的灼热感,改变局部血流和血管、淋巴管的通透性,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发挥消炎及镇痛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皮损和疼痛消失时间、皮温恢复正常时间、治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而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复方三黄汤溻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丹毒的疗效确切,可快速、有效地缓解局部症状、体征,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