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黄饮子加减联合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的效果

2020-11-05张慧永刘良敏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年18期
关键词:饮子失语症醒脑

张慧永, 刘良敏

(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 脑病一科, 河南 安阳, 455000)

失语症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谈话、阅读和书写等基本功能残缺或丧失。言语训练和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能诱导大脑皮层产生电流刺激,强化语言功能,是脑卒中恢复期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改善语言功能的效果欠佳[1]。中医认为,脑卒中后失语症的病机为风、火、痰、瘀闭阻脑络,肾精亏虚,而脑为元神之府,脑窍失养致髓海空虚,神失所主,痰瘀阻滞舌体脉络致舌窍失灵,故治疗应以滋阴补肾、醒脑通络为主[2]。地黄饮子是由山茱萸、熟地、石菖蒲、巴戟天等滋肾阴、补肾阳、化痰开窍的药物组成的方剂。“醒脑开喑法”是以水沟、内关、三阴交为主穴,是可发挥补肾生髓、醒脑开窍的针刺疗法。本研究观察地黄饮子加减联合“醒脑开喑法”针刺治疗脑卒中恢复期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29例脑卒中恢复期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64)与观察组(n=65)。对照组男34例,女30例; 年龄50~65岁,平均(55.36±2.20)岁; 病程1~5个月,平均(3.26±0.38)个月; 脑梗死40例,脑出血24例; 完全性失语29例,运动性失语21例,混合性失语14例。观察组男38例,女27例; 年龄50~67岁,平均(56.01±2.02)岁; 病程1~6个月,平均(3.29±0.34)个月; 脑梗死42例,脑出血23例; 完全性失语30例,运动性失语20例,混合性失语15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 ① 符合《2016版中国脑血管病诊治指南与共识》[3]中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者,经头颅CT确诊; ② 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4]中关于脑卒中诊断标准者,属肾虚痰瘀型,以言语謇涩、口舌歪斜为主症,腰膝酸软、神情呆滞为次症; ③ 符合《失语症》[5]中关于非流畅性失语症诊断标准者; ④首次发病且发病前无语言功能障碍者。排除标准: ① 合并颅内肿瘤者; ② 合并神经系统病史者; ③ 合并视觉、听觉障碍者; ④ 有颅内金属植入物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批准。

1.2 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对症处理。对照组采取言语训练和低频rTMS治疗: ① 语言训练。根据患者残存语言功能进行个性化语言训练,对听理解、发音、复述、表达、阅读等进行指导,训练后安排匹配的课后作业,并由家属监督完成, 30 min/d, 1次/d, 连续4周。② 低频rTMS治疗。最小刺激强度以健侧拇短展肌静息运动阈值能在10次连续刺激中5个以上运动诱发电位为准。采用国际脑电图学会规定的10~20电极定位进行体表定位,以右额下回后部的额下回后部镜像区为刺激部位,采用“8”字形线圈贴于刺激位点表面,对患者进行rTMS治疗, 30 min/d, 1次/d, 连续治疗4周。

观察组采用地黄饮子加减联合“醒脑开喑法”针刺疗法: ① 地黄饮子加减。组方包括熟地24 g, 山茱萸18 g, 丹参15 g, 茯苓、石菖蒲、肉苁蓉各12 g, 郁金、赤芍、郁金各10 g, 巴戟天、远志、石斛、麦冬各9 g, 五味子6 g, 肉桂、薄荷、红花各5 g。由本院药房制成颗粒制剂,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连续治疗4周。② “醒脑开喑法”针刺疗法。针刺水沟,沿针尖向鼻中隔方向斜刺15 mm; 针尖与皮肤呈45~60 °夹角向舌根方向斜刺廉泉约20 mm, 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直至产生轻微酸麻胀痛感; 针身与头皮呈30 °快速穿透头皮至帽状腱膜下刺百会,平刺15 mm; 头前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风府、哑门10~15 mm; 合谷、内关、三阴交及太冲分别直刺15、15~20、20~25以及15~20 mm, 采取强刺激法,得气后提、插、捻、转1 min, 留针40 min, 1次/d, 6次/周,连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① 治疗效果[6]。改善率=[(治疗后语言功能评分-治疗前语言功能评分)/治疗前语言功能评分]×100%。改善率>60%为显效, 30%~60%为有效, <30%为无效。② 语言功能。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标准汉语失语症检查量表(CRRCAE)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语言功能,分为听理解、复述、说、朗读、阅读语言功能5个项目,每个项目36分,总分180分,得分越高提示语言功能越好。③ 语言表达能力。采用中国式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测法(CFCP)评估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语言沟通能力,总分250分,得分越高提示沟通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n(%)]

2.2 2组语言功能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CRRCAE量表各项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组语言功能比较 分

2.3 2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CFCP评分为(120.23±30.24)分,与对照组的(121.61±29.84)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CFCP评分为(200.14±10.26)分,高于对照组的(160.24±15.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2组药物安全性比较

观察组治疗期间出现发热1例,头晕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7%; 对照组出现头晕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6%。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目前,脑卒中非流畅性失语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与大脑局部组织发生病变,进而破坏语言功能区,同时皮质语言功能区域结构纤维联系被阻断,造成传入纤维通路输入受损有关,最终导致语言表达、理解等能力丧失。语言能力的恢复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常规训练和刺激对语言能力的改善效果欠佳。

地黄饮子组方中的山茱萸、熟地具有滋阴补肾之功效; 石菖蒲、郁金、远志化痰开窍; 丹参、红花、赤芍为活血化瘀之要药; 肉桂、附子引火归元; 巴戟天、肉苁蓉可发挥温壮肾阳之功效; 诸药共奏滋阴补肾、活血祛瘀、开音利窍之功效。“醒脑开喑法”针刺疗法以醒脑通络、启闭开喑为治则,其中水沟、内关、三阴交为其主穴,针刺上述穴位可补肾生髓、醒脑开窍,激发脑组织自身保护机制; 针刺百会、风府、哑门等督脉穴可振奋阳气,协调气血,疏通经络; 廉泉为经外奇穴,刺针廉泉可疏通经络,刺激舌肌运动; 太冲、合谷相配为四关穴,可兴奋大脑皮层,调节全身生理功能。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说明地黄饮子加减联合“醒脑开喑法”针刺疗法在治疗脑卒中恢复期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中疗效显著; 同时, 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地黄饮子加减治疗较少导致不良反应,与王维峰[7]研究结论相符。

CRRCAE量表是临床用于评价失语症的标准量表,其评分越高提示语言功能越好; CFCP量表是评价脑卒中后语言表达能力的量表,其评分越高提示语言表达能力越好。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CRRCAE量表各项评分及总分、CFCP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地黄饮子加减联合“醒脑开喑法”针刺疗法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这可能与地黄饮子能够滋阴补肾、滋养脑窍、通畅脉络有关,也与“醒脑开喑法”针刺疗法可激发脑组织保护机制、恢复神经功能有关[8]。

综上所述,地黄饮子加减联合“醒脑开喑法”针刺疗法在治疗脑卒中恢复期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中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语言功能,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饮子失语症醒脑
基于16S rDNA测序探讨地黄饮子对帕金森病肾虚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失语症
Evaluation o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Xingnao Kaiqiao"Acupuncture Based on Brunnstrom Staging on Upper Limb and Hand Motor Function in the Recovery Period after Stroke
现当代文学不承认古体诗词与文化失语症之关系
《清明上河图》中的医药图像
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医文化失语症”现象及应对策略
当归饮子联合贴棉灸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
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38例
星蒌醒脑汤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