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作品《看秧歌》创作技法初探

2020-11-05周沐春山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黄河之声 2020年17期
关键词:引子织体乐句

◎周沐春 (山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秧歌是流传于民间的地方小戏,它以地方色彩的旋律、口语化的语言和略带夸张的表演,讲述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和历史故事,这种艺术形式扎根民间,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这首作品的曲调原型即为祁太秧歌代表作之一,它描绘了姐妹二人赶场看秧歌中发生的故事,曲调清新明快,活泼俏皮,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作曲家鲍元恺先生在对曲调进行民族管弦乐改编时,就敏锐的把握住了曲调中欢快的情绪基调,其中还有一段打击乐独奏,把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烘托的酣畅淋漓。钢琴作为一种室内乐,音色不能像管弦乐队那样宏大,但其圆润丰满的音色特点,也给改编留下了很大发挥空间。这首作品就充分运用了钢琴独特的音色魅力和织体语言,通过五次变奏,让听众在同一个旋律中感受不同的音响变化,是一次成功的二次改编创作。

一、曲式结构

作品原型为一段曲式,五句式非方整结构,最后一个乐句为前一个乐句的重复,是祁太秧歌所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其结构图示如下:

作曲家采取了民歌改编中常用的自由变奏式手法,将结构进行了扩充。扩充后结构图示为:

从上图可以看出,作品引子部分采用了歌曲原型主题乐句的变形展开,扩展为三个非方整乐句,由于节拍变化和调性转换的需要,第二乐句结构明显长于其他两个乐句。主题乐段(18-36)结构与歌曲原型结构一致,为五个乐句。在其后的五次变奏中,除最后一次变奏将结构进行了缩减(省略了最后一个乐句)外,其余均与主题结构保持高度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在变奏二之后重复了引子部分的材料,在这里起到一种连接和变化的作用,变奏五则直接重复了变奏二,尾奏部分重复了引子部分的材料,并将其结构进行了缩减,以形成首尾呼应。

二、调性发展

这首民歌原型的调式本身就很有特点,其独有的“#sol”音,在全国的民歌曲调中都很少见。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首民歌作品同时包含了“#fa”和“#sol”两个变化音级,但它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旋律小调式,而是独特的地方音乐文化中的“声腔变音”,其本身应理解为七声羽调式。

这首钢琴作品的引子部分,从调式的主音G羽音开始,前4小节通过主旋律多次重复调式主音,强调了羽调式的主导地位。第5小节通过调式变音和旋律、和声的半音化发展,为转调做铺垫,第7小节转调为G宫调式,并贯穿于整个引子部分,是为同主音调式转换。

主题A为调性回归。转为G羽调式,并持续到变奏二结束。中间引子部分是开始部分的完全重复,为G宫调式,后面的变奏三、四、五及最后的结尾部分均回归G羽调式。

从调式结构来讲,这首作品并不是非常复杂,利用同主音调式的转换带来了听觉上的新鲜感,这也是很多民歌改编作品中常用的手段(如周广仁先生的钢琴作品《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第1-8小节),这种手段既能保证旋律线条的统一性,又可以很方便的通过和声变化来形成色彩对比。

在这首作品的调性转换中,强调了调式骨干音的运用,如作品第三、四小节中反复出现的低音(sol、la、re),在G羽调式中视为“羽、商”音,为主属关系,在后调G宫中,则为“宫、徵”音,也是主属关系,可见,作者在调性的转换上进行了精心的安排。

三、和声运用

民歌的改编要保持原汁原味,必须运用民族化的音乐语言。如何运用和声的民族语言?在中国民族音乐的钢琴改编史中,曾经历了三个阶段。总结起来,就是将现代和声技法与中国音乐特点结合起来,取长补短,融汇贯通。而体现民族音乐语言的最有力手段,就在于和声的编配。

众所周知,和声的基础在于和弦的运用。它直接决定了音响的色彩变化和连接的顺畅。在这首作品中,大量运用了“四二度叠加”和弦,这也是山陕民歌多声改编作品中常用的一种和声编配手法,它以山陕民歌旋律进行中的“二四度框架”现象为依据,将其进行八度叠加而形成和弦,这种和弦打破了常规的三度叠置原则,具有浓厚的山陕地方音乐风格。如下例中右手声部第3、4小节第一个和弦:

同样的和弦形态,在这首作品的一开始就出现(类似的和弦,在作品第66、67小节等位置也有出现),让听者一开始就有了很强烈的地域文化认同感:

除此之外,三度叠置和弦也是作品中主要运用的和弦。在变奏四中,大量运用了这种和弦的编配手法,并以转位和弦为主,其中偶尔也出现二四度叠置和弦作为补充。这种和弦式的编配既突出了旋律的美感,又获得了丰满的音响效果。除此之外,作品中也借鉴了西方和声编配手法,如在第5小节中,调性转换运用了和弦的“大换小”,并通过离调半音和弦进行,将两个调式进行了对接,是中西方作曲技法的完美呈现。

在和弦功能上,多为主属连接(在羽调式中,羽、角两音,视为主属关系)。以主题乐段前6小节为例,其和弦续进为Ⅰ-Ⅴ-Ⅰ-Ⅴ-Ⅰ,典型的正格进行。由此可见,和弦编配也充分考虑到了和弦功能上的逻辑关系。

四、织体特点

钢琴作品中,若和声是骨架,织体便是灵魂。而对于变奏曲式来说,织体甚至直接决定了主题发展的趋势。

在这首作品中,织体变化相当丰富。其中,主题与变奏一采用全分解式,变化来自右手声部的旋律音程叠加和左手演奏法的改变(连奏变为断奏),并偶尔加入左手半分解式和弦;活泼而又灵动,姐妹二人的兴奋心情和青春气息跃然入耳。变奏二采用的是柱式和弦式织体,仿佛听到了远处的传来密集的锣鼓声,右手旋律采用八度叠加,与左手呼应,催促姐妹二人加快步伐。

变奏三采用了柱式和弦式织体,与变奏二不同的是,和弦直接与旋律紧密连接在了一起,通过双手不同的声部分配来形成音色的层次变化,这种织体比较清新,仿佛小旦的回眸,顾盼生姿,间或出现的低音固定音型,就像小丑的出场,活跃了气氛,增加了作品的灵动感。

变奏四前面的部分运用了加花式手法,左右手同步将旋律进行细化,戏剧性更强。随后左手声部出现了低音主旋律,以八度叠加,将主题节奏进行了拉长、变型,右手继续以快速跑动,仿佛戏曲中的紧拉慢唱,将作品带入高潮。变奏五是全曲结尾部分,与变奏二基本一致,在敲锣打鼓中,作品渐渐进入尾声。

五、节奏节拍特点

节奏是由不同时值长短的音符进行有机组合,节拍是固定出现的强弱交替,它通常与节奏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而表现特定的情感需要。

在这首作品原型中,节拍以2/4为主,只在第一小节出现了一次4/4拍子。从节拍特点来说,曲调整体紧凑活跃。改编作品从主题A到五次变奏,均采用了4/4拍子,在引子部分,节拍的改变比较频繁,出现了4/4、3/4、6/8、2/4拍子,可见作者为了音乐表达的需要,对节拍进行了比较大胆的改造。值得注意的是,节拍虽然变换较多,但其过度衔接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的唐突,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节拍之间的转换遵循了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原则。主题和变奏部分节拍将原型2/4换为4/4拍,并整体将节奏时值扩大一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作品的抒情性,而且,为左手织体的写作留出了更多发挥的空间。

除此之外,节奏的改编也有一些特点。如引子部分,大量采用了小附点节奏,这是原型中从未出现过的。众所周知,这种节奏被称为“进行曲”式节奏,说明这种节奏型本身具有很强的动力性。这里一开始就出现的小附点节奏,恰恰奠定了整个乐曲的情绪基调,可谓独具匠心。

结 语

我国是民歌的海洋,五千年历史的沉淀,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是新时代艺术工作者必须承担的责任。民族音乐素材的多声创作,历经百年的实践,涌现出大量经典的作品。朱培宾的这首改编作品,是在深度挖掘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西方作曲技法而行成的佳作。虽说使用了西洋乐器作为载体,但它很好的保留了祁太秧歌亦歌亦舞音乐特点,具有浓厚的黄土高原生活气息。希望能通过本文的分析,能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作品,从而更好的欣赏、演奏及指导艺术活动。

猜你喜欢

引子织体乐句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凝而不固 层层铺进
挖掘文本特色 构建引子课文阅读教学模式
“引子”教材观:聚焦语文要素与课文范本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钢琴伴奏织体在不同作品中的运用
钢琴曲《乌苏里船歌》的民族性解读
浅谈《月儿高》的演奏技法
一类导函数流行题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