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家的传承与影响
——当代单簧管艺术泰斗陶纯孝先生
2020-11-05王英男
文/王英男
陶纯孝是我国解放后第一代单簧管演奏家、教育家,她是第一位在国际单簧管赛事中代表中国获奖的演奏家,同时也是第一位在管乐国际赛事中获奖的女性艺术家。1961 年至今,她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为中国单簧管事业培养了数百名优秀人才,其中大部分已成为乐团、院校的中坚力量。她搭建平台,以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和活动组织能力,推动、促进了中国单簧管艺术事业的内外部发展,营造了单簧管在国内蓬勃向上的学术氛围。1987-1997,陶纯孝任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司长,为全国专业艺术院校的发展与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陶纯孝先生是中国近代西洋器乐史上单簧管艺术的泰斗,也是国家艺术教育的领航者。
2017 年12 月,国际单簧管协会第45 期《The Clarinet》官方期刊以陶纯孝先生为封面人物,同时附有一个专访《陶纯孝——中国单簧管传奇》。这是中国籍单簧管艺术家第一次作为封面人物出现在国际单簧管业界顶级学术刊物。对于一门源自西方的器乐艺术,如此殊荣着实来之不易,也足可见国际古典音乐业界对陶纯孝先生学术地位的极高认可。
2015 年我从法国归国任教,给陶先生打过一个电话。先生说期待听到我的演奏,也鼓励我把国外所学施展在高校,更多培养单簧管人才。我与先生的年龄差足足两代人,受宠若惊之余使我深思,表演类的教育工作者受限一对一教学模式,一生所教学生其实是很有限的。我虽不是先生的学生,但在拿起电话前就已深受了她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对我,更是对一代、几代单簧管演奏、教育工作者的影响。那么,怎样的人格魅力和成就使陶先生享有如此威望?从那时起,这个问题便不断在脑中盘桓,也是从那时起,期望自己有机会用文字给画一幅陶先生的人物素描。
◎ 2019 年与陈光发在四川音乐学院,摄于为纪念穆志清逝世30 周年音乐会后
一、“音缘”所向,师出名门
陶先生1937 年出生于山城重庆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原是民族企业家,却经“九二火灾”遭逢艰辛,无奈之下带着陶先生及她的七个兄弟姐妹辗转农村生活,身为长女的她从小就要照顾七个弟弟妹妹。经这场变故的历练,养成她一生坚忍不拔的性格。1949 年“新中国”成立,国家各行各业的事业铺展百废待兴,音乐人才,特别是西洋古典器乐演奏人才,更是捉襟见肘。这一年,迎来了先生个人发展的转折点,她加入西南军区文工团,与单簧管这件乐器结缘,踏上了终身为之奋斗的音乐道路。
1953 年,陶纯孝先生作为文工团的一员参加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的慰问演出,归国后由于业务突出,被选拔进入四川音乐学院的前身——西南音乐专科学校,成为了该校第一位女性管乐学生。那时西洋管乐的普及程度与今天不能相提并论,这门在西方已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外来文化,在中国仅被开发不到半个世纪,放眼全国,真正掌握单簧管演奏技艺的人才屈指可数。在此背景下,刚刚进入西南音乐专科学校学习的陶纯孝幸运地遇到了她的恩师穆志清。穆志清是我国第一代掌握西洋管乐的演奏家与教育家,他突出的音乐才华不仅限于单簧管的演奏,同样在小提琴及其他管乐器上也有很高造诣。北洋时期先后在上海国际管弦乐团与北京万国美术所管弦乐团担任单簧管声部首席。新中国成立后任教西南音乐专科学校教授单簧管、小提琴等西洋器乐课程,是我国当时不可多得的西洋器乐人才。穆志清先生与陶纯孝先生在那个人才紧缺时期的师徒缘,促成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两位单簧管泰斗的传承,这可谓中国单簧管艺术的幸运。
◎ 1953 年与川东军区文工团赴朝鲜上甘岭慰问演出,四排左4 为陶纯孝
◎1959 年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国际比赛中国代表队,后排:盛明尧(左1)、刘少立(左2)、张仁富(左3)、鲍蕙荞(左4)、殷承宗(左6);前排左2:陶纯孝
◎1962 年在武汉举办音乐会,后排左起:林耀基、陶纯孝、宗柏、赵启雄;前排左起:郭淑珍、刘秉义
据陶先生回忆,在与穆志清先生学习之前,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单簧管演奏法,她还在使用双包的口型,演奏时满嘴鲜血、疼痛难忍的状态时常发生。穆志清先生从第一节课就提出了单包嘴型的先进演奏法。“教学中,他要求学生掌握全面的、完整的演奏技术,重视基础训练的严格性和系统性。凡经穆先生严格而系统训练的学生,突出的特点是基本功扎实,技巧熟练,能胜任各种不同程度和难度的乐曲的演奏”。整整一年半时间,他要求陶先生一本本手抄音阶、练习曲,以加强对乐谱的理解,有助于技术训练,并对嘴型、手型、气息的运用方法提出具体要求。一年半后,对陶先生的基本功演奏技巧颇为满意,他才开始引导先生学习第一首学术性的单簧管作品——《韦伯第一协奏曲》。陶先生虽是与西方单簧管经典作品第一次接触,却无论是从音色、技术驾驭与风格感知上显现出很强的把控性,很短时间便高质量地完成了乐曲。值得一提的是,在陶纯孝先生日后的教育生涯中,注重基础训练、要求对乐谱的严谨解读,也渗透在她的教学理念中,并成为她教学风格的突出特色,由此可见穆志清先生对陶纯孝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之深。西南专科音乐学院学习成果的真正体现是1956 年国家第一次留学生的选拔考试,在全国各地西洋器乐精英汇聚一堂的考场上,陶先生代表西南专科音乐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考试,也在此以全国唯一女性管乐学生身份被选派前往捷克布拉格音乐学院学习。
二、披荆斩棘,海外夺魁
从军区文工团到西南专科音乐学校,再到布拉格音乐学院。陶先生面对她人生中艺术事业发展的重大变革,一方面沉浸在对更高舞台无限憧憬的喜悦之中,另一方面也深知作为国家第一批选派留学生,学业结束后肩上承担着报效祖国的重任。
在捷克布拉格音乐学院学习的5 年时间里,陶先生一直跟随弗拉米基尔.希哈教授学习。希哈教授是捷克功勋艺术家,当时不仅在捷克,在整个东欧地区都是享有盛誉的单簧管教育家与演奏家。陶纯孝老师经过了穆志清先生的教育洗礼,技术方面有了良好基础,希哈先生更注重指导学生对各类作品不同风格精准而细腻的把握,以及对音乐创作背景的深刻理解。除此,还指导陶老师涉猎当时在我国称得上先锋派的单簧管作品,并对其中的特殊技巧及音乐风格进行了详尽的要求。这些对音乐不同方向的深度探索,不但使陶先生在当年的学习中收益,也让她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受用终身。陶先生说:“在布拉格的学习生活,养成了我一生早起的习惯。”先生十分珍惜在布拉格音乐学院宝贵的学习机会,她求知若渴,在浩如烟海的西方音乐殿堂中竭尽全力的丰富着自己的演奏技巧和理论知识。每天清晨五点琴房还未开门,她便在黑暗中起身离开宿舍,拿着心爱的乐器与学习资料径直奔向阴冷、潮湿的地下室,开始一天的工作。心无旁骛、嗜乐如命般的学习精神,使陶先生对单簧管艺术的造诣越发精湛,也为自己赢得出战国际赛事的殊荣。1959年,她被推荐代表中国参加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音乐大赛。
按照布拉格音乐学院的传统,参加国际比赛的任务需要通过选拔,一般由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而世界青年联欢节活动,不仅是音乐类的比赛,更是当时世界上具有高度政治意义的国际活动,时任世界青年联合会主席的也是我国中央领导人之一胡启立先生。为让陶先生发挥最出色的水准,国家特遣专人为她购得一支21 键的法式单簧管,对此次活动的重视可见一般。陶纯孝先生被推荐参赛时,只有21 岁,是学校二年级学生。年轻的她深知重任在肩。从接到比赛通知到大赛开始,四个月时间内需完成第一轮的《韦伯小协奏曲》《莫扎特A 大调协奏曲》及第二轮的《德彪西第一狂想曲》《韦伯第一协奏曲》。准备比赛过程中,陶先生展现出过人的学习能力。她另辟蹊径,除日常勤勉的练习和积极向希哈先生寻求指导,要求自己去其他专业的课堂听课。据先生回忆,一次她去听周彬佑(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著名歌唱家周小燕之妹)的课,周彬佑的导师在传授小提琴音准技巧时谈及,音程间的转换若能在心中延续前一个音,两音间的距离感会显得更加清晰,这听似平淡的几句话使陶先生深受启发,立即尝试“小提琴音准技巧”解决了单簧管中大音程之间转换时的连贯问题。在音乐演奏中寻求不同的角度,善于吸收其他理念的思考模式,使陶先生受益匪浅,并在日后成为她强大的支撑,为她一生的教学、演奏打下又一个重要根基。某种意义上看,这次国际比赛的准备过程对陶纯孝先生来说更胜于结果,它让陶先生在青年时期就开始意识到音乐大同、万法归一的哲学思想,为整个中国单簧管事业的崛起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1984 年单簧管背景研究组成立大会,一排:陶纯孝(左6)、张梧(左7)、张仁富(左8)、时乐濛(左9);二排:何复兴(左10)、黄远涪(左11)
◎ 1987 年慕尼黑第36 届国际单簧管大赛评委合影,左起:尤金.罗素(Eugene Rousseau)、卡尔曼.伯克斯(Kalman Berkes)、阿兰.哈克(Alan Hacker)、海因里希.戈伊泽尔(Heinrich Geuser)、陶纯孝、古.德普勒斯(Guy Deplus)、歌德.斯塔克(Gerd Starke)、约斯特.迈克尔斯(Jost Michaels)
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比赛中,陶纯孝先生以管乐组三等奖的佳绩为祖国破冰,中国单簧管首次在国际赛事上取得突破。这不仅是中国单簧管事业的第一次,也是世界上首位女性管乐演奏者在国际大赛中获奖,先生将世界目光以单簧管的名义聚集于中国,这给我国当时尚处发展阶段的西洋管乐打了一剂强心针,鼓舞着更多的学习者。应该说,也正是这一被载入史册的获奖历程,陶先生翻开单簧管艺术生涯的重要篇章,完成了从优秀演奏家到行业旗帜的蜕变。
◎1994 年首届全国单簧管比赛全体评委,左起:顾鹏、周泰、向振龙、王志坚、赵季平、陶纯孝、刘大冬、王启晨、黄远涪、席伟泷
三、一代宗师,天下桃李
1961 年,年仅23 岁的陶纯孝在布拉格音乐学院以优异成绩毕业。归国后,经文化部分配,任教中央音乐学院,兼管弦系教研室主任。多年以后,陶先生才知道,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源于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赵沨先生力荐。赵院长当年受命为陶纯孝先生准备维也纳大赛送去一支乐器,仅一面之缘,却记住了这位国际大赛的获奖者。陶先生任职中央音乐学院后,一时兴起一阵“单簧管热潮”。至今,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陶纯孝先生为中国单簧管事业培养了数百名演奏、教育类人才,他们中的大多数现已成为中国单簧管领域的中坚力量。从中央音乐学院已退休的教授黄远涪,现任博士生导师范磊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王弢、袁源教授,到中央民族大学的金光日教授、浙江音乐学院管弦系系主任董德君教授,新加坡交响乐团的马越、唐小平,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的吴丹,解放军军乐团的肖禹等一批中国单簧管的骨干力量,都师出于她的门下。为服务教学实践,陶先生出版了包括《单簧管演奏教程》《单簧管经典名曲集》《单簧管演奏与教学》《音乐与物理》等著作,这些著作不但填补了当时中国单簧管缺乏系统教材的空白,也看出陶纯孝先生在一线教学中结合自身求学经历,融合中国教育理念,以国际最高学术交流平台为导向的“中西合璧”教学特色。
中央音乐学院的王弢教授谈到陶纯孝先生曾说:“与陶老师上课,我们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去,有人在上课,其他人在旁边听,都上完了再一起走。陶老师上课是很严肃的,但又充满激情。每个学生在演奏作品时她会动作夸张地边打拍子边唱曲子,在那个难以见到音频和视频资料的年代,十分受用,让我们接触新作品时能很快找到方向。这样的一节课,对体力消耗是巨大的,陶老师是用生命在教课。对于每一个学生,上课前心里也很忐忑,上完课就像解放了一样,我们是很紧张的。我想那是因为陶老师对每个学生的教学目标都很清晰,她要求我们每周都在高标准下完成学习任务。练习曲、音阶每周都有新的任务,曲目量也很大,同时要上两三首曲子,每节课至少要上一个小时,有时候甚至两三个小时…”如王弢教授所言,课堂上的陶纯孝先生是不言自威的,她对每位学生都有清晰的教学规划。学生们对先生的敬畏之心不仅因为师承关系,更多的是他们切身感恩先生对自己每一个学生碰到问题时所做出的不懈思考,直到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二十世纪初,全球单簧管的音色体系迎来重大改革,原本偏尖锐的单簧管音色在国际比赛中不再受青睐,德国、奥地利、法国学派一致推崇集中而又宽广的声音。陶纯孝先生面对这一新的学术潮流带来的挑战,通过研究欧洲多种学派的最新学术理论,不断的为学生们提出新的方法和思路,据王弢教授回忆:“我记得当时针对我的音色就调过四五种方法,这四五种方法是更新迭代的。大家这段时间都用这一种,下一段时间在上一个方法的基础上再增进新的方法,陶老师对专业的思考带着大家,让每个人在她的教学下学到了她的体系。”陶纯孝先生在当时提出的声音思路,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生。她注重控制与放松的关系,在口型与哨片关系、口腔内部舌头位置、气息方向与气压力度上,提出“演奏平衡”的理论。陶纯孝先生当年建立的理论体系,不仅带领以中央音乐学院为首的中国单簧管学院派顺利通过全球单簧管音色的改革,更在之后广泛应用到单簧管的其他技巧,乃至其他管乐学科的演奏实践当中。
关于陶纯孝先生学派归属的讨论,近些年被广泛讨论。世界上单簧管的学派众多,西欧以法国、德国、奥地利学派为代表,东欧著名的俄罗斯学派,美洲的美国学派等。我国由于西洋器乐起步较晚,在单簧管学科发展中尚未形成鲜明学派。自陶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至今,中国在单簧管事业上人才辈出,以范磊(现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为首的陶纯孝先生的弟子们也在国际赛场上相继获奖,这为中国在世界单簧管学术圈中赢得了一席之地。陶纯孝先生桃李满天下,教学中对演奏的技巧、音色及音乐处理上有鲜明特色的指导思路,国际赛事中成绩斐然,建立了中国单簧管第一大学派。单一的从学习经历来看,陶纯孝先生应属东欧捷克学派。但如仔细观察先生的教学手段,先生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方法实际是博各大学派、甚至是乐器种类的各家所长,独树一帜的。在先生的治学理念中,谦逊的充分向音乐同行学习是其核心思路之一。自留学时期,规律性的听课已形成陶先生的学习习惯。参加教学工作以来,音乐会、专家课、学术会议,无论是成名已久的大师,还是刚出道不久的后起之秀,陶先生总在默默的“听课”后思考,凝练,再将自己总结的新方法传达给学生。作为被业界公认的一代宗师,如此的学习精神以及“不耻下问”的工作精神是值得钦佩的。陶纯孝先生从不为自己的学生们设立学术派别,以身作则的鼓励学生们海纳百川。她不止一次的提及并赞同她的好友,已故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先生曾说的“我向所有人学习,我向大自然学习”的观点。陶先生经历了西洋器乐从学术资源匮乏到资源“泛滥”的不同时期,她始终提倡多听,多想,多提炼,面对当下在学术交流中不时出现“滥竽充数”的状况,她提出“老师需引导学生,但要注意引导的方向,不是让他们去否定一部分人,而是让他们意识到每一位专家的长处。看到不好的点,引以为戒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前世界单簧管协会主席美国单簧管演奏家斯普林与陶先生认识已久,在一次学术会议后对陶先生说:“我应该向您学习。”我想斯普林先生对陶先生表达的钦佩之情不仅是源于先生的学术高度,更在于她在多年教学中孜孜不倦,虚怀若谷般的治学风范。
四、身兼多职,不忘初心
陶纯孝先生一生中的角色有很多,她是老党员、军人、留学生、系主任、音乐家、教育家,1987 年-1997 年她还曾担任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司长,在任司长的近十年的时间里,她不仅不曾将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日常教学放下,更将多年来在艺术院校一线工作的思考凝练总结,为后来我国艺术院校的改革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八十年代,艺术类高等院校的评估指标体系套用的是普通高校的标准,但两种教学模式差异甚大。在音乐学院,一个专业老师教授专业课时面对的是一个学生,而普通高校的老师则面对的是百余人。在同一套评估指标体系下,这带来了教学场地、财政拨款等很多方面的不平衡。为了让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们获得更好的教育环境,让老师们获得合理的待遇,陶先生在司长的岗位上呕心沥血,使艺术类高等院校在其独有的教学特色下健康成长。直至今日,我国对艺术类高等院校的评估指标体系具体实施手段仍保留着陶先生当年的工作成果。
◎2017 年在北京80 大寿与曾获三届全国单簧管大赛金奖的学生合影,后排左起:袁威、王弢、袁源;前排:陶纯孝
作为一位国家艺术类院校发展的引路人和有影响力的艺术教育工作者,陶先生深知国际交流活动的重要性,她对我国单簧管乃至管乐事业的拓展是多元化的。从1987 年到2007 年,作为首位在国际舞台上声名赫赫的中国单簧管演奏家。她先后受邀担任德国慕尼黑国际音乐比赛(1987)、捷克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比赛(1991)、瑞士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2007)的评委工作。这三大在国际音乐比赛中最重要的单簧管比赛,使陶纯孝先生在收获个人评审“大满贯”的同时,作为唯一的我国评审她更是中国单簧管的符号,促进了国际单簧管平台与中国的学术交流活动。1998 年,陶先生组织了首届北京国际单簧管音乐节,来自全世界16 个国家的41 名演奏家教育家在近一周的时间内分别在北京登台展演,开办公开课。这不仅是我国第一次举办国际性的单簧管艺术活动,也是亚洲地区第一次举办的国际单簧管音乐节。陶纯孝先生凭借自己在国际舞台积累的影响力和出众的组织能力,让全国的单簧管演奏家教育家首次在国门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单簧管名家们近距离交流,也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单簧管艺术家们第一次相知相识,共同为我国的单簧管教育事业谋发展、深探索。在国际聚光灯的照耀下,这是中国单簧管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历程上的重要一步。
在这些颇具意义的交流活动中,陶先生与众多国内外的单簧管艺术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法国的古.德普勒斯,德国的卡尔.莱斯特,萨宾娜.梅耶,美国的查尔斯.尼迪什等世界级单簧管大师。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世界单簧管会议上,来自各国的世界级大师分别登台献艺,他们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由本国作曲家所创作的作品。陶先生意识到中国单簧管事业如要立足于世界,必须让世界听到来自中国的乐声。在法国的古.德普勒斯演奏完法国印象派的代表作德彪西的《第一狂想曲》后,陶先生上台演奏了由我国作曲家胡壁精为单簧管及钢琴所创作的《帕米尔之音》,这是中国单簧管作品在国际舞台的第一次亮相,来自世界各地的单簧管同行们被这来自东方的韵律所震撼,这首作品很快就在国际上广为流传。陶先生对自己角色的更迭有着准确的认知,她清晰的意识到推动一门器乐的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书育人与舞台实践缺一不可。在多次接受采访时陶先生都谦逊的表示自己是教育家并非演奏家,而纵看她的经历不难发现,陶先生从青年时期就与郭淑珍、林耀基、周广仁等同事以室内乐的形式在全国巡演,身兼教育科技司司长与音乐学院教授两项工作后,本已是百事缠身的她仍未放弃舞台实践工作,她多次与时任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的郑小瑛老师合作,演奏了多首莫扎特、韦伯等伟大作曲家的经典作品。在当时古典音乐还未被普及大众所完全接受,通俗文化占据舞台中心的情况下,陶纯孝先生的排练与演出没有任何的经费完全是无偿的工作,只为了延续古典音乐在大众审美心中的那一点火苗而默默的一次又一次站上舞台。一次在演出黄安伦先生为单簧管与乐队创作的《随想曲》时,正逢中央美术学院搬迁事宜,七点开始的演出陶先生与相关领导开会到六点多才结束,在错过首次与乐队联排、电视台直播的综合压力下先生仍以精彩绝伦的演奏获得了黄安伦先生及业内同行们的一致好评。在繁杂的管理事务中抽身舞台仍获如此风评,是陶先生多年来对演奏艺术无私奉献的积累与奖励,也是她深厚的演奏功底,敏锐的风格把握,强大的舞台掌控力的体现。
◎ 1997 年从艺47 周年师生音乐会,左起:陶纯孝、金光日
50 余年来,陶纯孝先生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岗位上默默耕耘。她还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五点起床就开始工作,去听每一位外来专家上课琢磨新的演奏法,为了让每一个学生上课时体会到作曲家的意境,她仍手舞足蹈的唱着演奏的作品。2019 年,为纪念恩师穆志清教授逝世,先生在四川音乐学院登台演奏《我和我的祖国》,这里是她梦开始的地方。她微微瘘着腰,在左右的搀扶下缓缓走向舞台中心,当她再次奏响她心爱的乐器的时候,一股清澈而又细腻的音色从容的传来,观众们像被先生轻轻牵着手带入了她的音乐世界。在这一刻他们彷佛忘了这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彷佛忘了她是以身作则影响着几代人的一代宗师,我想正是这种朴素、平凡、言传身教的力量,铸就了一代中国单簧管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