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研学旅行实践探究
——以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为例
2020-11-04亓秀鋆王斯斯
◎亓秀鋆 王斯斯
(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00)
研学旅行是旅游和教育相融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自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以来,在国家政策保障与推动实施下,我国的研学旅行教育目前处在逐步探索与完善阶段。教育部等11部门下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等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研学旅行校外教育活动的开展将有利于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促进中小学生感悟与实践优秀传统文化。
一、湖北省研学旅行发展现状
(一)研学旅行政策保障逐步完善
在教育部等部门政策与依据下,2017年,湖北省教育厅等14部门印发《湖北省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实施意见》《湖北省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管理办法》,并设立8个地区为省级研学旅行试点市。2018年省教育厅、省旅游委、省文化厅下发《湖北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服务单位基本条件》对选择旅行社、教育实践基地的基本条件做了明确的规定。2018年省教育厅下发《湖北省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指南(试行)》对研学旅行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做了明确的规定。为促进研学旅行项目的推进,2019年成立湖北省研学旅行协会。
(二)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建设不断提升
截止到2019年底,湖北省现有教育部命名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4个,营地2个;省教育厅命名的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35家,营地21家。各地市州也相继按照申报标准,确定本市的研学旅行基地。各地“采用公办、民办公助、民办等多种方式,建设新的基地(营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底湖北省各基地(营地)累计吸收社会各类投资主体直接或间接投资超过120亿元。”[1]
(三)研学旅行课程呈现多元化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也是保障研学旅行质量的核心环节。”[2]各基地(营地)结合自身优势及本地区文化特点打造了一系列的特色研学课程。据湖北省研学旅行工作简报介绍,目前全省开发各类特色课程近1000门,结合需要还开发了部分线上课程。打造了如宜昌“水电文化”、红安“红色文化”、十堰“生态环保文化”、荆门“农耕文化”、荆州 “楚文化”等100余条精品研学线路。目前湖北省参加研学旅行的中小学生比例在60%以上。
图1 湖北省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各地市州数量分布
二、非遗项目纳入研学旅行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深入根植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文化性、地域性、民俗性、传承性的特点。非遗纳入研学旅行教育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让中小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根植于心,对于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探索了传承人保护体系、研培活动开展、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等模式,但新型传承人群队伍的扩大目前也存在一定的瓶颈。将非遗纳入到研学旅行体系,对于保护与传承非遗具有隐性正向功能。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推荐主题汇总考察探究活动3-6年级就有我是“非遗”小传人的活动课题。
(三)是文旅、教旅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
非遗项目研学旅行课程与非遗进校园、非遗进课堂有着一定的区别,并不是简单的感受与体验。非遗项目研学旅行课程有着明确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方式、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等体系。重在通过实践、体验的方式达到综合育人的目标。非遗研学旅行课程的合理深入打造,将有利于形成科学的育人培养体系,达到文旅、教旅的深度融合。
三、荆楚非遗传承院非遗项目研学旅行实践
(一)研学课程开发的优势
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是以荆州地区非遗项目为载体,搭建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平台。该院2012年引入首批5个非遗项目开展传承教学,至2020年已引进涵盖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磨鹰风筝、楚地斫琴、楚绣等在内的国家级、省市级非遗项目20余项,建筑面积达1.56万平方。也是湖北省首批公布的省级研学旅行教育实践基地。
1.“非遗+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为课程的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非遗传承院的主要目标是开展非遗教学与培训,为促进非遗教学的顺利开展,依托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开展“非遗+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形成了“大师+专业教师+工坊实践指导教师”的教师团队力量。通过兴趣体验课、开设专业等方式固化了非遗项目特别是传统工艺的课程体系,并且开发了以大漆为主的三本实践教材。对于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2.打造了“学校+基地+公司”的产学研平台。为促进人才培养,该院依托学校,并创建了湖北十八匠文化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产销平台,形成了“学校+基地+公司”立体合作机制,并通过开展传统工艺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新的育人模式。
3.“院+馆+坊+中心+公司”五位一体为课程的实践奠定了基础。非遗传承院下设传统工艺项目实践工坊,非遗传承人授课教学。非遗传承院同时也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依托院的馆藏,并成为湖北省首个以非遗项目为展示的民营博物馆。2015年成立了荆楚手工艺产业文化研究中心,用于手工艺产业文化研究。“院+馆+坊+中心+公司”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为研学旅行及课程的开发奠定了一定的架构基础。
4.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建设为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智库资源。为促进传统工艺振兴,2017年文化和旅游部在荆州设立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站址设在该院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为首个驻站单位。近年来,通过站校、站企合作,已与国内中南民大、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多所高校,北京华方雕漆设计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智库的搭建为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人才资源力量。
(二)研学课程开发路径
目前该院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该院自行研发课程包,主要依托该院的传承人及该校的教师联合开发。第二种是与开展合作的站企企业联合开发,如2019年该院就联合北京相关智库团队,研发了雕漆杯垫研学课程包。据该院负责人介绍,目前服务外包的开发成本较大,目前的课程开发主要以第一种方式为主。在调研中发现,该院研学课程开发的路径如下。
1.分析中小学年龄架构,分年龄段制定课程目标。按照《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湖北省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指南(试行)》的相关要求,结合非遗项目的特点,根据年龄段设置课程。如该院将拜师礼、弟子规纳入到小学3-6年级研学课程中去,将非遗传统工艺技艺体验如淡水贝雕、剪纸等纳入到7-9年级及高中阶段研学课程中去。
2.依托该院非遗项目析出具有可开发、易实现的课程。传统工艺类项目制作周期较长,考虑到研学的课程时间因素。传承人能析出的研学课程由传承人提出,传承人不能提出的由传承人口述其技艺特点及实际工艺操作,专业老师根据整个工艺流程析出研学课程内容。
3.论证研学课程的可操作性,并制作研学课程包。将析出的课程资源因素进行基于学生层面的可操作性、兴趣性、课程目标合理性等方面的论证,并进行研学包的制作。在调研中发现,课程目标、课程设计及所有的教学资源主要由该院教师完成。研学体验包的部分材料则是通过外包采购的方式完成。
(三)研学旅行实践效果
根据实地调研访查,该院在2014年以来就已经开展过体验式的课程实践活动,主要以当地的中小学生为主,也有部分国际学生参加夏令营等形式的活动。该院研学旅行负责人介绍,自研学基地批复以后,该院也在积极探索研学旅行实践活动。
1.研学旅行组织实施更加规范。自研学旅行开展以来,随着政策文件的不断完善及研学旅行实践活动的开展,明确了研学旅行的组织实施原则与流程,如旅行社、基地、学校各方的职责。特别是作为基地自身的定位、发展及如何开展研学旅行课程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2.开发了一批非遗研学课程包。在近几年的尝试与摸索中,结合目前现有的传统工艺项目,已经开发了淡水贝雕、剪纸、磨鹰风筝、古琴演奏、拜师礼、大漆杯垫制作、郢城泥陶制作等系列的课程体验包。
3.以非遗为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受到了一定的欢迎。据介绍,2018年至今已接待了近万人的中小学研学旅行人员。在后期的调研中,大部分的中小学生对于体验非遗项目课程包具有浓厚的兴趣。部分学生家长反馈,像非遗这样的传统文化学生应该多去感悟,多去了解,这是我们的根,不能在我们身上丢失了。
该院研学旅行负责人表示,尽管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研学导师培养、非遗研学课程的多样性开发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是重要的育人方式。非遗项目是研学旅行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因其特殊的文化属性在综合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近几年来,非遗进校园等活动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非遗研学旅行课程的系统化研究与体系的非遗研学课程建设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