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建设新视角:小学“班级生命体”和美成长新探索*
2020-11-04刘金虎
□罗 英 刘金虎
从生态视角审视,学校是一个生命有机体,班级是其细胞。班级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班级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对“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具有重要教育实践价值。
但审视当前小学班级建设,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班级管理缺失生命灵性,使其逐渐深陷“物”化之境的现象并不罕见:学生被“物”化,发展目标走向“划一”;管理制度“物”化,师生与生生交往发展过程趋向“规制”;班级被“物”化,发展要求缺少人文关爱。教师与学生简单形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关系,强调纪律、操行等外部表现,忽视内心的真正成长。
反思上述问题,构建和美成长的班级生命体是应然走向。因为班级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整体,具有鲜活的生命取向。从生态学视角看,一要重新定位学校的教育价值;二要解锁班主任对班级教育的严格管控,以空间打造、活动开展、实践培育、多元评价为途径,对资源进行规划、共享、协同,创建具有求真、向善、尚美特质的班级生命体,使班级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学做“人”的教育。
一、和美班级生命体的内涵解读与架构
班级生命体是鲜活、多样生命个体的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校基本组织,具有师生的共同体、生命的多样性和系统的开放性等特征。在班级各组织结构和要素相互作用下,形成既适合知识学习又有利于人格健康成长的教育情境和文化氛围是其基本形态;尊重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为所有学生创设适合发展的成长路径是其必然追求;多方面开启生命个体的生态智慧、意识、能力,促使师生和谐永续发展是其追求的理想目标。
和美成长之“和”倡导自主选择、自然生态、多元共存,是内容和手段的统一。“美”倡导真实生活,为真唯美,是通向幸福的教育境界的价值追求。用“和”文化培养人是班级建设的主导理念。动力是“和”的目标,框架是“和”的组织结构,前提是“和”的人际关系,载体是“和”的集体活动,环境是“和”的班级文化……它们是实现班级和谐美好成长的基石。
在班级生态系统中,班级生命体发展的实质是各主体交互作用以及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学生个体及其群体的共同发展的整个生命体架构可以用一个完整的“人”形结构展示(见图1)。
图1 班级生命体生态系统图
其中,存活机制是和美成长的第一机制,是保障生命生长的健康序态,是生命体的支持。调控机制是维持生命体活力的保障,是生命体拥有内在动能的重要机制,它决定班级生命体中能量与资源的交换。繁殖机制则起到自我维护、修复协调作用。
班级生命体在不同时期具有各自特征,呈现一定的生态周期规律。基于对班级生命体的生态剖析,其生态属性及成长进程建构如图2。
图2 班级生命体和美成长三阶段建构图
婴幼期,是指班级初步形成阶段,学生需要熟悉环境和明确各项要求,班主任全面规划设计符合学生特征的活动。发育期,是指在内外和谐环境中,各主体充分发挥活力和自身功能,使班级生命体进入迅猛成长阶段。这时生成的资源最丰富,各主体生命力最旺盛。成熟期,是指各类主体间通过资源的利用加工,不断生成新的成果——一种成果交换转化产生多种成果,各组织结构日趋完善。
和美成长旨在生命历程中充分把握不同发展时期特点,把教育与生态发展相结合,明确班级教育目标,选择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的教育方式,使各主体在班级组织中形成“有活力、人性化”的和谐发展方式和成长途径。
二、班级生命体和美成长的实施策略
班级生命体培育要遵循生命成长周期,坚持学生本位,凸显班级特色。其中,加强实践活动是首要原则,促进师生、生生之间共存、共生健康成长是根本途径。
(一)婴幼期:建立存活机制,润泽生态环境,构建有情感的生命体
在班级初创适应期,班级群体较为松散,学生正处于学习与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的更新变动期,师生间信任度较低,班级建设工作还未展开。此阶段,班主任要运用信息调查数据,熟悉每个成员的情况,找到共同需求,并结合学校文化建设和班级建设目标,协商共议达成共识,制定适合本班的行为准则。
1.塑班级共同愿景,把握方向,营造和谐氛围
载体一是确定共同愿景,绘制班级蓝图,包括景象、目标、使命、价值观。其流程是:引发动机→自主规划个人愿景→头脑风暴,确认核心价值观→共协商,表述班级愿景→内省并评鉴→投票一致决定。载体二是创虚实环境,学友好相处,包括设计多元交往活动,打造平和适度的“家”环境,营造民主平等的互动氛围,引导学生从个体向集体合作交流发展。这就要求班主任从实际出发,有效运用空间资源,创设蕴含教育、开放、生动且安全的现实环境。
2.发展核心价值观,师生契约,构建班级文化
健康班级文化是建立在学校共有文化和班级特别文化基础上的,既传承学校精神,又具班级认同感、归属感。班级文化创建首先要认识班级文化生成方式,再分步实现班级文化建构,重点把握多项交互环节。其文化建构框架如图3所示。
图3 班级文化建设架构图
此时,班主任应以师德威望和专业教育者形象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让其初步尝试自我约束,将“散”班级打造成共同体,在互动中形成固定的“班级公约”。
3.班级生命体婴幼期健康评测方法
从主体、环境以及主体与环境三者关系出发,设计相关评测表,确定每个要素的生态属性,对构成要素进行剖析,了解班级生命体不同维度的发展特性和活力状态。如班级每个成员的个性如何;是否建有固定的小团体;在根据整体交流表现,构建学习小组、打造干部团队时,如何进行人与事的优化组合;哪些成员处于同一状态,哪些成员进行互补等。
(二)发育期:灵活调控机制,激发生长因素,发展有价值的生命体
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状态更成熟。为此,班主任要针对不同成员的内在需求、矛盾萌芽等,将管理方法从保姆式转向说理式,从而既尊重个体发展需求,又以共同价值为取向。同时加强家校沟通,为其成长营造优良环境。
1.协调内部,践行双轨制,增强使命感
一是双规管理,实施轮值制与固定制——人人是班长,今天我来当,集体出谋划策。根据班级情况,由学生自定班规,共同实施执行。二是体验成长,实现主题活动多元化,即“我的舞台”我做主,根据个人特长设计自我展示的平台,助力学生实际发展,为有兴趣特长的学生开设快速道。其操作要领是“共协商主题—自愿申报—方案展示—民主投票选定—撰写活动方案—制作课件—现场展示—分享心得”。
2.理顺外部,家校共建参与,稳固发展空间
一是要打造特色,实现校园实践意义化。如家长与学生依据二十四节气,共同策划、参与不同月份的实践探究,并在活动后从“四位一体”(自我、同伴、家长、教师)的视角进行描述性记录和评定。二是要家校协作,促进亲子活动系统化。如创建家长微信群、家委会和家长团,增强班级与家长间常态性的沟通和交流。班主任要紧密联系各主体,为班级成长创建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尤其要关注班级文化的正面引导,取得各主体的理解和支持,为班级成长提供不竭力量。
3.班级生命体发育期健康评测方法
班级生命体在动态交互过程中的发育状况,可依据学校、家长、班级三者间“能量资源交互”的数量、质量和广度等标准进行考量(见图4)。
图4 班级文化建构图
该生态系统始于内外部环境,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输入能量、提供资源而形成各主体。各种能量、资源经过有效利用、转化逐渐生成符合班级生命体所需的新资源,从而建立更适合班级生命体成长所需的内外部力量支撑系统。具体而言:数量多、质量高、广度大,说明各主体的各个成分是依据班级生命体建设规划的,并利用各种交互工具进行主体间互动,效度高;数量少、质量低、广度小,则说明在班级生命体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支持力量不足,获得有效资源的交互少,生命体成长“缺乏营养”。
班主任收集数据信息后,可以通过分析和反馈,修改学习内容、更新学习资源、变化交流方式等,以便更好地激发班级内各主体的成长,实现班级生命体的优良成长。
(三)成熟期:完善繁殖机制,实现共存复制,生成有意义的生命体
成熟期是学生处于学校教育与融入社会的衔接阶段。各项工作已成熟完善,形成了良好运行机制和政治核心,凝聚力、战斗力强。这时,学生主体思想稳定,班级综合素质和素养极大提高,彰显出班级特色和气质。此阶段的重点是完善自治管理的生态系统,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发展状况,制订最优化方案,平衡整体与个体的发展。
1.自主磨砺习性,规范求真,增强有力支撑
载体一是设计自主规划的常态学习单。基于学生各项日常学习活动设计“统一学习单”和“自主学习单”,前者由教师统一设置各项目,适合自主管理能力弱者;后者是学生根据自我学习特征进行自主设计,适用于独立自主能力强者。载体二是建立“自我竞争,21天好习惯”手账,对学生在校与在家的时间进行管理,明确每一个时间段的任务,一个时期抓一个行动目标,完成自治性。
2.整合多方资源,求善尚美,树立集体尊严
一是差异教育个性化,启发学生认识自我。首先,倡导同伴竞争,携手共进。通过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参考建议,两两结成竞争伙伴,自定竞争项目,根据各类积分评比出胜者。其次,学会深度阅读,建立自省。其操作流程是“主题阅读—自主共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读书经历—互相批阅—分享展示”。二是角色教育国际化,实现班级共同梦。首先,建立班级电台。通过开展“历史的今天”“每周播报”等活动,班主任引导学生筛选最具价值新闻,挖掘事件内涵,学会感受生活,关注了解社会,形成推动集体前进的正能量。其次,开展职业体验。家长团立足学生理想,引领其进行职业规划,完善学习目标的设定。其操作流程是“展望理想—畅谈理想憧憬;未来体验—明确职业要素;角色体验—开展社区实践”。
3.班级生命体成熟期健康评测方法
生命体成长结果是生态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即输入、作用、输出,设置动态观测表,清晰显示各主体将能量和资源注入生命体,各种资源相互作用,发展状态如何。
班级生命体在“存活机制”“调控机制”“繁殖机制”的推进下,经“婴幼期”“发育期”“成熟期”三个阶段,在生态环境、激活主体以及自我实现的调整、规划、实践中获得和谐美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