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经·洛水注》校笺及水道与政区复原(上)

2020-11-04李晓杰杨智宇黄学超杨萧杨赵海龙

历史地理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山川乾隆河南

李晓杰 杨智宇 黄学超 杨萧杨 赵海龙 袁 方

(1.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2.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 200433;3. 苏州科技大学历史系,江苏苏州 215009;4.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江西南昌 330038)

说 明

《水经注》是中国古代以水道为纲记载区域地理信息的重要典籍。近年来,本研究团队尝试对《水经注》汾水流域诸篇、渭水流域诸篇及涑水篇(1)李晓杰、黄学超、杨长玉、吕朋: 《〈水经注〉汾水流域诸篇校笺及水道与政区复原》,《历史地理》第26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64页;李晓杰主编: 《水经注校笺图释·渭水流域诸篇》,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李晓杰、黄学超、杨萧杨、杨智宇、龚应俊、闫伟光: 《〈水经·涑水注〉校笺及水道与政区复原》,《历史地理研究》2019年第1期;李晓杰主编: 《水经注校笺图释·汾水涑水流域诸篇》,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等进行了校释与复原的工作,探索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此次复选取《水经注》卷十五《洛水篇》作为研究的对象,在前人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相关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以历史学、地理学、文献学的方法来研究其中所记载的地理内容,从而使《水经注》的研究更趋深入地展开。

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 对《水经·洛水注》文本重新校勘,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订正文本讹误等问题; (2) 探究《水经·洛水注》中郦道元引用资料的出典(即史源学研究); (3) 对《水经·洛水注》所记录的水道与城邑逐一进行今地的比定,然后再对这一区域的河道分布、政区设置及城邑分布做全面的复原; (4)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现今的1∶25万大比例尺地图,绘出《〈水经·洛水注〉图》,将《水经·洛水注》所载的地理信息最直观地表现出来,为今后全面绘制新《水经注图》做准备(2)本文撰写过程如下: 首先由李晓杰教授带领复旦大学《水经注》研究团队,全面校勘《水经·洛水注》的文本,并由袁方整理出“校勘”部分的文字稿。然后杨萧杨、赵海龙等人在大家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完成“史源”与“释地”部分的文字撰写与相关的释图草图,形成本文的初稿。此后,黄学超又对初稿中的文字表述做了修订(改写部分内容)。修订稿完成后,李晓杰教授带领团队成员进行了逐字逐句的讨论,由杨智宇汇总意见并形成最后的文字定稿,本文“释图”定稿则由黄学超绘制完成。除本文署名作者外,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生龚应俊、闫伟光、周文乔三人也是研究团队的主要人员,他们与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陈志红一起参与了本文修订稿的讨论。要之,本文是李晓杰教授带领的复旦大学《水经注》研究团队集体分工协作的研究成果。。

下面,为行文的方便,先将本文校笺与附图所涉及的体例条陈如下(3)以下所涉及的本文撰写体例,在此前刊发的论文中已有阐述(参见李晓杰、黄学超、杨萧杨、杨智宇、龚应俊、闫伟光: 《〈水经·涑水注〉校笺及水道与政区复原》)。此次又根据《水经·洛水注》文本的具体情况略作更改,特此说明。:

1. 底本与参校本

本文以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所收上海涵芬楼影印的武英殿聚珍版《水经注》为底本,同时参校《永乐大典》本《水经注》、黄省曾刊本《水经注》、朱谋?儸《水经注笺》、全祖望《五校水经注》稿本、赵一清《水经注释》、杨守敬与熊会贞《水经注疏》等诸本。具体版本信息及简称如下:

《水经注》十五卷,〔汉〕 桑钦撰,〔北魏〕 郦道元注,《续古逸丛书》影印明《永乐大典》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本文简称“《大典》本”。

《水经注》四十卷,〔明〕 黄省曾刊本,中国书店影印本,2012年。本文简称“黄本”。

《水经注笺》四十卷,〔明〕 朱谋?儸笺,〔明〕 孙汝澄、李克家校,〔明〕 李长庚刊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文简称“《注笺》本”,其中的朱氏按语简称“朱《笺》”。

《五校水经注》四十卷,小山堂钞本,〔清〕 全祖望校,《全祖望校水经注稿本合编》,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天津图书馆藏本,1996年。本文简称“《五校》稿本”(4)全祖望《五校水经注》实包含了赵一清的小山堂抄本和全祖望在抄本之上所做的《五校》两项内容,本文校记中不再细分,统以“《五校》稿本”表述。。

《水经注释》四十卷首一卷《附录》二卷《水经注笺刊误》十二卷,〔清〕 赵一清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本文简称“《注释》本”。

《水经注释》四十卷首一卷《附录》二卷《水经注笺刊误》十二卷,〔清〕 赵一清撰,清乾隆五十一年小山堂初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5)《四库》本与初刻本《水经注释》较好地体现了赵一清研究《水经注》的成果,但因在《洛水篇》部分两种版本并无异文,故本文所称“《注释》本”与“赵《释》”仅就《四库》本而言,不再言及初刻本的情况。

《水经注》四十卷,〔清〕 戴震校,《四部丛刊初编》影印乾隆三十九年武英殿聚珍本,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本文简称“殿本”。

《水经注疏》四十卷,杨守敬纂疏、熊会贞参疏,抄本,科学出版社影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本,1957年。本文简称“《注疏》本”,杨、熊二氏的按语分别简称“杨《疏》”“熊《疏》”。

《水经注疏》四十卷,杨守敬纂疏、熊会贞参疏,稿本,《杨熊合撰水经注疏》,台湾中华书局影印台北藏本,1971年。(6)北京本与台北本《水经注疏》较好地体现了杨守敬、熊会贞研究《水经注》的成果,但因在《洛水篇》部分两种版本并无异文,故本文所称“《注疏》本”与“杨《疏》”“熊《疏》”仅就北京本而言,不再言及台北本的情况。

2. 排版格式

(1) 《水经》文字(简称“《经》文”)以黑体字顶格排。

(2) 郦道元《水经·洛水注》文字(简称“《注》文”或“郦《注》”)以宋体字另行空两格排。又,自清人全祖望首倡郦《注》“注中有注”“双行夹写小字”之说始,赵一清、戴震、王先谦等皆从其说;然从现存各古本《水经注》行款及此次校勘后之郦《注》文本来看,全氏之说实无依凭,故本文不采其论,对郦《注》不做字体大小的区分。

(3) 《经》文、《注》文的分段,大体遵循如是原则: 《经》文以一句为一段,《注》文则以洛水流势之一段完整文字为断。

(4) 郦《注》原文中出现的异体字,一律不作更动,以存其旧貌。

3. 注释原则

(1) 本文的注释包括校勘、史源、考释三方面的内容。

(2) 校勘方面主要涉及版本文字的异同。凡底本文字无误而他本有异者,一般不出校,唯他本文字或是者,则出校备考;凡底本文字有误,则校改,并出校记详细说明。

(3) 史源部分在《水经注疏》所做工作的基础之上,将《水经·洛水注》所引之文,尽可能追根寻源,找出出典及近似文献。另外,由于《水经·洛水注》引文经常与所引之书在文字上有所出入,故对这些引文不用引号标明,而仅在相应引文结束处标注说明。

(4) 考释部分重在释地,《经》《注》文中所涉山川、湖泊、城邑,皆一一出注,唯遇仅以方位指称之山名(如“南山”“北山”)不单独出注,而仅以方位指称之水名(如“南水”“北水”)则视情况而定。另,因《经》文成书于三国,故此部分所注之政区沿革仅述至曹魏。又,凡释地结论与已有认识相同者,则在相应地名后用“*”加以标注,不再详述相关研究。

4. 附图

(1) 以国家测绘局1987年版1∶25万地形图为底图,并酌参相关地图绘制而成。(7)《陕西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编: 《陕西省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10年版;河南省地图院编制: 《河南省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8年版;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1996年印刷。

(2) 采用“古墨今朱”之形式: 古水、古地皆以黑色标绘,今水、今地统以红色标绘;无确考之古水、古地,则标于大致今水、今地附近区域。详见文后图1—图3。

正 文

洛水〔1〕出京兆〔2〕上洛县〔3〕讙举山〔4〕,

〔1〕 洛水*今洛河。

〔2〕 京兆 汉置京兆尹,曹魏置郡。

〔3〕 上洛县 秦置县,至曹魏不改。

〔4〕 讙举山 今箭峪岭一带山地,洛河发源于此。按,讙举山亦见于《山海经》卷五《中山经·中次四经》,但与《水经》所指不同。(8)杨萧杨: 《〈山海经·中山经〉河洛地区山川考述》,《历史地理研究》2020年第1期,第57页。

《地理志》曰: 洛出冢岭山。《山海经》曰: 出上洛西山。又曰: 讙举之山,洛水出焉。〔5〕东与丹水〔6〕合,水出西北竹山〔7〕,东南流注于洛。〔8〕

〔5〕 地理志曰至洛水出焉 《汉书》卷二八《地理志》弘农郡上雒县:“《禹贡》雒水出冢领山。”(9)《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49页。《山海经》卷一三《海内东经》:“洛水出洛西山。”(10)〔晋〕 郭璞注,〔宋〕 尤袤校订: 《山海经》卷一三《海内东经》,《古逸丛书三编》,第17b页。同书卷五《中山经·中次四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讙举之山,雒水出焉。”(11)〔晋〕 郭璞注,〔宋〕 尤袤校订: 《山海经》卷五《中山经》,《古逸丛书三编》,第13b页。按,郦《注》此处仅引《汉书·地理志》及《山海经》之记载叙洛水源头,今据郦《注》下文所载洛源流向及丹水之相对位置,以今杨河当郦《注》洛水源头。

〔6〕 丹水 今北川河。

〔7〕 竹山 今草链岭一带山地,北川河发源于此。按,丹水及竹山亦见于《山海经》(参注〔8〕),但与郦《注》所指不同⑤。

〔8〕 东与丹水合至东南流注于洛 《山海经》卷二《西山经》:“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丹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12)⑧ 〔晋〕 郭璞注,〔宋〕 尤袤校订: 《山海经》卷二《西山经》,《古逸丛书三编》,第14b页。

洛水又东,尸水〔9〕注之。水北发尸山〔10〕,南流入洛。〔11〕

〔9〕 尸水 今五龙河。

〔10〕 尸山 今荞麦山一带山地,五龙河发源于此。按,尸水及尸山亦见于《山海经》(参注〔11〕),但与郦《注》所指不同(13)杨萧杨: 《〈山海经·中山经〉河洛地区山川考述》,《历史地理研究》2020年第1期,第56页。。郦《注》下文乳水及良馀山、龙馀之水及蛊尾之山、阳虚山、玄扈之水情况亦同。

〔11〕 洛水又东至南流入洛 《山海经》卷五《中山经·中次五经》:“又东十里,曰尸山……尸水出焉,南流注于洛水。”⑧

洛水又东得乳水〔12〕,水北出良馀山〔13〕,南流注于洛。〔14〕

〔12〕 乳水 今蒿坪河。

〔13〕 良馀山 今小敷脑一带山地,蒿坪河发源于此。按,《渭水篇》亦载有良馀山,所指山地与此连麓而稍偏东北(14)李晓杰主编: 《水经注校笺图释·渭水流域诸篇》,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33页。。

〔14〕 洛水又东得乳水至南流注于洛 《山海经》卷五《中山经·中次五经》:“又东十里,曰良馀之山……乳水出于其阳,而东南流注于洛。”(15)〔晋〕 郭璞注,〔宋〕 尤袤校订: 《山海经》卷五《中山经》,《古逸丛书三编》,第14b页。

洛水又东会于龙馀之水〔15〕,水出蛊尾之山〔16〕,东流入洛。〔17〕

〔15〕 龙馀之水 今文峪河。

〔16〕 蛊尾之山 今老爷岭一带山地,文峪河发源于此。

〔17〕 洛水又东会于龙馀之水至东流入洛 《山海经》卷五《中山经·中次五经》:“又东南十里,曰蛊尾之山……龙馀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洛。”(16)⑥⑦⑨ 〔晋〕 郭璞注,〔宋〕 尤袤校订: 《山海经》卷五《中山经》,《古逸丛书三编》,第15a页。

洛水又东至阳虚山〔18〕,合玄扈之水〔19〕。《山海经》曰: 洛水东北流,注于玄扈之水〔20〕是也。又曰: 自鹿蹏之山以至玄扈之山,凡九山。〔21〕玄扈亦山名也,而通与讙举为九山之次焉。故《山海经》曰: 此二山者,洛间也。〔22〕是知玄扈之水出于玄扈之山,盖山水兼受其目矣。其水径于阳虚之下。《山海经》又曰: 阳虚之山,临于玄扈之水。〔23〕是为洛汭也。〔24〕《河图玉版》曰: 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即于此水也。〔25〕

〔18〕 阳虚山 今陕西洛南县城区北东河村附近山地,石门河于此处汇入洛河。

〔19〕 玄扈之水 今石门河。

〔20〕 山海经曰洛水东北流注于玄扈之水 《山海经》卷五《中山经·中次四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讙举之山,洛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玄扈之水。”(17)⑤ 〔晋〕 郭璞注,〔宋〕 尤袤校订: 《山海经》卷五《中山经》,《古逸丛书三编》,第13b页。

〔21〕 又曰自鹿蹏之山以至玄扈之山凡九山 《山海经》卷五《中山经·中次四经》:“凡釐山之首,自鹿蹄之山至于玄扈之山,凡九山。”⑤

〔22〕 故山海经曰此二山者洛间也 《山海经》卷五《中山经·中次四经》:“此二山者,洛间也。”⑥

〔23〕 山海经又曰阳虚之山临于玄扈之水 《山海经》卷五《中山经·中次五经》:“又东十二里,曰阳虚之山,多金,临于玄扈之水。”⑦

〔24〕 是为洛汭也 按,郦《注》此句以“洛汭”为玄扈之水与洛水交汇处,系沿袭《河图玉版》“临于玄扈、洛汭之水”之言,不确(18)杨萧杨: 《〈山海经·中山经〉河洛地区山川考述》,《历史地理研究》2020年第1期,第57页。。

〔25〕 河图玉版曰至即于此水也 《山海经》卷五《中山经·中次五经》“临于玄扈之水”下郭璞注:“《河图》曰: 仓颉为帝南巡狩,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出此水中也。”⑨

洛水又东历清池山〔26〕,东合武里水〔27〕,水南出五里山〔28〕,东北流注于洛。

〔26〕 清池山 今蟒岭山脉西段。按,乾隆《直隶商州志》据《水经·丹水注》“(清池)水源东北出清池山,西南流入于丹水”之记载,以安山(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西北至马角山)当清池山。(19)乾隆《直隶商州志》卷二《疆域中》,《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第30册,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然,出马角山之板桥河向东南流,与郦《注》所载不合。以河流流向推之,清池水当以今板桥河支流铺河为正源,则其所出之清池山即今蟒岭山脉西段。

〔27〕 武里水 今中沙河。《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一商州洛南县:“后魏真君二年又于今县东四十里武谷川再置(拒阳县)。”(20)⑦ 〔宋〕 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 《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一《山南西道九》,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739页。此县址在今陕西洛南县古城镇,武谷川即今中沙河畔川地。“武谷”之名与武里水可以相应,则中沙河可当五里水。又,乾隆《直隶商州志》、乾隆《雒南县志》皆以今县河为武里水。(21)乾隆《直隶商州志》卷三《疆域下》,《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第30册,第57页;乾隆《雒南县志》卷二《地舆志》,《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第30册,第451页。按,郦《注》记载洛水历清池山后方与五里水合流,清池山即今蟒岭西段(参注〔26〕),县河之地望与郦《注》所载不合。

〔28〕 武里山 今陕西洛南县景村镇南之蟒岭山地,中沙河发源于此。

洛水又东,门水〔29〕出焉。《尔雅》所谓洛别为波也。〔30〕

〔29〕 门水 今西峪河。按,《河水篇》载门水自洛水枝分北流入河,然此处洛水并无北流入河之分流,郦《注》记载有误。据《河水篇》,门水实指今河南灵宝市境的弘农西涧河—弘农涧河,弘农西涧河上游古辘轳关附近与西峪河源头极近,绘制地图时可能出现墨线相连的情况。郦氏或因此误以今西峪河为门水上源,视门水为洛水分流,以应《尔雅》“洛为波”之记载。

〔30〕 尔雅所谓洛别为波也 《尔雅·释水》:“水自河出为灉,济为濋,汶为灛,洛为波,汉为潜,淮为浒,江为沱,濄为洵,颍为沙,汝为?椦D。”(22)〔晋〕 郭璞注,〔宋〕 邢昺疏: 《尔雅注疏》卷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696页。

洛水又东,要水〔31〕入焉,水南出三要山〔32〕,东北径拒阳城〔33〕西,而东北流入于洛。

〔31〕 要水 今柳峪河。其水位于今西峪河(郦《注》门水)以东,东沙河(郦《注》获水)以西,北流入洛河。又,乾隆《直隶商州志》、乾隆《雒南县志》皆以今中沙河为要水(23)乾隆《直隶商州志》卷三《疆域下》,《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第30册,第56页;乾隆《雒南县志》卷二《地舆志》,《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第30册,第451页。,不确。中沙河是郦《注》武里水,参注〔27〕。

〔32〕 三要山*今山名同,位于陕西洛南县三要镇北,柳峪河发源于此。乾隆《直隶商州志》卷三《疆域》:“三要山,在县东南六十里。南出青草河,可通武关,东出即卢氏之孔道,北望阌、灵,皆有捷径,因名三要。”(24)乾隆《直隶商州志》卷三《疆域下》,《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第30册,第54页。

〔33〕 拒阳城 在今陕西洛南县灵口镇东。《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一商州洛南县:“晋太始三年分上洛地,于今县东北八十里置拒阳县,属上洛郡,寻省。”⑦郦《注》拒阳城当即晋拒阳县故治。北宋洛南县治今洛南县城区,其“东北八十里”当在今灵口镇附近。据郦《注》,城当在今柳峪河东岸。

洛水又东与获水〔34〕合。水南出获舆山〔35〕,俗谓之备水也。东北径获舆川〔36〕,世名之为却川,东北流注于洛。

〔34〕 获水 又名备水,即今东沙河。

〔35〕 获舆山 今陕西洛南县古城镇南之蟒岭山地,东沙河发源于此。《汉书》卷二八《地理志》弘农郡上雒县:“熊耳、获舆山在东北。”(25)《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上》,第1549页。

〔36〕 获舆川 又名却川,即今陕西洛南县三要镇一带川地。

洛水又东径熊耳山〔37〕北,《禹贡》所谓导洛自熊耳〔38〕。《博物志》曰: 洛出熊耳。〔39〕盖开其源者是也。

〔37〕 熊耳山 今熊耳岭,位于河南卢氏县南。《元和郡县图志》卷六虢州卢氏县:“熊耳山,在县南五十里,《禹贡》导洛于此。”(26)〔唐〕 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 《元和郡县图志》卷六《河南道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3页。唐卢氏县治今卢氏县城区,今熊耳岭正在其“南五十里”处。

〔38〕 禹贡所谓导洛自熊耳 《尚书·禹贡》:“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27)〔汉〕 孔安国传,〔唐〕 孔颖达正义: 《尚书正义》卷六,《十三经注疏》,第320页。

〔39〕 博物志曰洛出熊耳 《博物志》卷一:“八流亦出名山: 渭出鸟鼠,汉出嶓冢,洛出熊耳,泾出少室,汝出燕泉,泗出涪尾,沔出月台,沃出太山。”(28)〔晋〕 张华撰,范宁校证: 《博物志校证》卷一,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页。

东北过卢氏县〔40〕南,

〔40〕 卢氏县 战国韩置县,至曹魏不改。

洛水径隝渠关〔41〕北,隝渠水〔42〕南出隝渠山〔43〕,即荀渠山也。其水一源两分,川流半解,一水西北流,屈而东北入于洛。《山海经》曰: 熊耳之山,浮豪之水出焉,西北流注于洛。〔44〕疑即是水也。荀渠盖熊耳之殊称,若太行之归山也〔45〕。故《地说》曰: 熊耳之山,地门也,洛水出其间。是亦总名矣。其一水东北径隝渠城西,故关城也。其水东北流注于洛。

〔41〕 隝渠关 即郦《注》下文隝渠城,疑在今河南卢氏县横涧乡代家村附近。据郦《注》,关在隝渠水东分流(今卜象河,参注〔42〕)以东之洛水南不远处。《太平寰宇记》卷六虢州朱阳县:“魏于今卢氏县南一百五十里立朱阳郡……仍于理所置朱阳县以属焉。后周保定二年省郡。大象二年,移县于今卢氏县西南?檲渠谷中。”(29)〔宋〕 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 《太平寰宇记》卷六《河南道六》,第111页。“?檲”“隝”形近,?檲渠谷当即隝渠水所经之谷,亦即今卜象河河谷。北魏朱阳郡县治今卢氏县朱阳关镇,由于地形所限,其时卢氏至朱阳驿路当与后世相同,沿卜象河—衡涧河—老灌河河谷而行,北周朱阳县迁于隝渠谷中,应是顺道北迁之举,而隝渠关是卢氏通往朱阳道路上的关隘。于理而言,关当负险而扼于谷中,可能在今代家村附近。

〔42〕 隝渠水 今卜象河,亦兼指今横涧河下游。据郦《注》,水在卢氏县故城(在今卢氏县城区,参注〔37〕)西南、洛水南,即今卢氏县南境。又据《伊水篇》,伊水与隝渠水同出荀渠山,则隝渠水至少当发源于今伊河源头连麓之山地。又据郦《注》下文,隝渠水在上游即分为两支入洛,然依地势判断,此处隝渠水不得有入洛之分流,郦《注》似误。郦《注》所谓隝渠水分流,应是误以上游靠近之二水为一水。综观之,今卜象河最适当隝渠水源头及东分流,而横涧河下游(自七寸街以下,此处横涧河距卜象河最近,且为古驿道自卜象河谷转入横涧河谷之始)适当隝渠水西分流。

〔43〕 隝渠山 今熊耳山脉之一部,位于河南栾川县西境及卢氏县东南境。

〔44〕 山海经曰至西北流注于洛 《山海经》卷五《中山经·中次四经》:“又西二百里,曰熊耳之山……浮濠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30)〔晋〕 郭璞注,〔宋〕 尤袤校订: 《山海经》卷五《中山经》,《古逸丛书三编》,第13b页。

〔45〕 若太行之归山也 《山海经》卷三《北山经·北次三经》:“《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其首曰归山。”(31)〔晋〕 郭璞注,〔宋〕 尤袤校订: 《山海经》卷三《北山经》,《古逸丛书三编》,第38a页。

洛水又东径卢氏县故城〔46〕南,《竹书纪年》: 晋出公十九年,晋韩龙取卢氏城〔47〕。王莽之昌富也。〔48〕有卢氏川水〔49〕注之。水北出卢氏山〔50〕,东南流径卢氏城东,东南流注于洛。

〔46〕 卢氏县故城*即郦《注》下文卢氏城,在今河南卢氏县城区。其地有东周、汉时期城址,习称卢氏故城。(32)国家文物局主编,河南省文物局编制: 《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版,第362页。

〔47〕 晋韩龙取卢氏城 此句《注疏》本同,《大典本》、黄本、《注笺》本作“晋韩龙氏城”,《五校》稿本、《注释》本作“晋韩庞取卢氏城”。朱《笺》:“今《竹书》云‘晋韩庞取卢氏城’。”

〔48〕 王莽之昌富也 《汉书》卷二八《地理志》弘农郡卢氏县:“莽曰昌富。”(33)《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上》,第1549页。

〔49〕 卢氏川水 今东沙河。卢氏川水名当与卢氏城有关,东沙河际卢氏故城东而东南流,与郦《注》所载相符。

〔50〕 卢氏山 今河南卢氏县北部山地。

洛水又东,翼合三川〔51〕,并出县之南山,东北注洛。《开山图》曰: 卢氏山宜五谷,可避水灾。〔52〕亦通谓之石城山〔53〕。山在宜阳山〔54〕西南,千名之山,咸处其内,陵阜原隰,易以度身者也。又有葛蔓谷水〔55〕,自南山流注洛水。

〔51〕 三川 指今泉水峪河、文峪河、大峪河。

〔52〕 开山图曰卢氏山宜五谷可避水灾 《太平御览》卷一五九《州郡部》引《遁甲开山图》:“卢氏山宜五谷,可以避水灾。因山以名县。”(34)〔宋〕 李昉等: 《太平御览》卷一五九《州郡部五》,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71页。

〔53〕 石城山 泛指今河南卢氏县境内山地。

〔54〕 宜阳山 今熊耳山脉河南洛宁县段,参注〔73〕。

〔55〕 葛蔓谷水 今范里河。

洛水又东径高门城〔56〕南,即《宋书》所谓后军外兵庞季明入卢氏,进达高门木城者也。〔57〕

〔56〕 高门城*在今河南洛宁县故县镇南。《新唐书》卷三八《地理志》河南府长水县:“西有高门关。”(35)《新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83页。《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八河南府永宁县:“高门关,在县西百二十里。”(36)〔清〕 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八《河南三》,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258页。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二〇六河南府《关隘》:“高门关,在永宁县西八十里……旧《志》高门关在永宁县西百二十里,即古高门城。”(37)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二〇六《河南府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55页。高门关旧址今已为故县水库所淹没。

〔57〕 即宋书所谓后军外兵庞季明入卢氏进达高门木城者也 《宋书》卷七七《柳元景传》:“后军外兵参军庞季明年已七十三,秦之冠族,羌人多附之,求入长安,招怀关、陕。乃自赀谷入卢氏,卢氏人赵难纳之,弘农强门先有内附意,故委季明投之……季明进达高门木城,值永昌王入弘农,乃回,还卢氏,据险自固。”(38)《宋书》卷七七《柳元景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82页。

洛水又东与高门水〔58〕合,水出北山,东南流合洛水枝津〔59〕。水上承洛水,东北流径石勒城〔60〕北,又东径高门城北,东入高门水,乱流南注洛。

〔58〕 高门水 今寻峪河。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永宁县西界有高门关,其水即高门水也,去县百五里。”(39)⑦ 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七》,《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版,第126页。按,今高门关旧址北有寻峪河东流入洛,与郦《注》所载相合,可当高门水。又,乾隆《永宁县志》卷二《山川》以今大沟河当高门水(40)乾隆《永宁县志》卷二《山川》,《河南历代方志集成·洛阳卷》第30册,大象出版社2017年版,第184—185页。,不确。

〔59〕 洛水枝津 疑指今仙峪河与汉川峪河。据郦《注》所载,此“洛水枝津”系洛水之分流,且流程较长,与洛水之间尚有一定距离。然依地势判断,不得存在此种分流,郦《注》似误。今汉川峪河东入寻峪河(郦《注》高门水),其源与洛河支流仙峪河相近,疑郦氏误以今仙峪河及汉川峪河相连而视为洛水枝津。

〔60〕 石勒城 今址无确考,疑在今河南卢氏县官道口镇庄科村附近。又,《大清一统志》卷二〇六河南府《古迹》:“石勒城,在永宁县西……《县志》: 在县西长渊乡冯西堡。”(41)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二〇六《河南府二》,第251页。其地与郦《注》所载不符。

洛水又东,松阳溪水〔61〕注之。水出松阳山〔62〕,北流注于洛。

〔61〕 松阳溪水*今崇阳河。《元丰九域志》卷一河南府长水县下、《金史》卷二五《地理志》嵩州长水县下均记载有“松阳水”(42)〔宋〕 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 《元丰九域志》卷一,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页;《金史》卷二五《地理志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94页。,即是水。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松阳)溪水出松杨山,抵崇阳镇,北流入洛,今谓之崇阳溪水,盖‘松’‘崇’音近而讹也。”⑦

〔62〕 松阳山 今三不管圪塔一带山地,崇阳河发源于此。《隋书》卷三〇《地理志》弘农郡长泉县下、《元丰九域志》卷一河南府长水县下、《金史》卷二五《地理志》嵩州长水县下均记载有“松阳山”(或作“松杨山”)(43)《隋书》卷三〇《地理志中》,中华书局1973年,第841页;〔宋〕 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 《元丰九域志》卷一,第5页;《金史》卷二五《地理志中》,第594页。,即是山。乾隆《河南府志》卷九《山川志》:“《水经注》: 松阳溪水出松杨山,北流注于洛。按,《唐志》长水县有松杨故关。《永宁志》: 县西八十里有崇阳镇,南通大界岭,为崇阳沟。‘崇’‘松’音转,‘杨(楊)’‘阳(陽)’字讹,‘崇阳’即‘松阳’,大界岭即松杨山。”(44)乾隆《河南府志》卷九《山川志三》,《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第110页。大界岭即今三不管圪塔(45)洛宁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洛宁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59页。。

洛水又东径黄亭〔63〕南,又东合黄亭溪水〔64〕。水出鹈鹕山〔65〕,山有二峰,峻极于天,高崖云举,亢石无阶,猨徒丧其捷巧,鼯族谢其轻工,及其长霄冒岭,层霞冠峰,方乃就辨优劣耳。故有大、小鹈鹕之名矣。溪水东南流历亭下,谓之黄亭溪水,又东南入于洛水。

〔63〕 黄亭 疑在今河南洛宁县上戈镇南头村附近。又,洛宁县故县镇有隍城村,旧作“皇城村”,方位与郦《注》所载“黄亭”略合而距大铁沟水(郦《注》黄亭溪水)稍远,姑存备考。

〔64〕 黄亭溪水*今大铁沟水。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水经)注》有大、小鹈鹕之名,黄城溪水今俗呼为大铁沟水,盖大鹈鹕水之讹也。”(46)⑤ 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七》,《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第126页。按,郦《注》虽无“大鹈鹕水”之载,然“鹈鹕”“铁沟”音实近,以大铁沟水当黄亭溪水,方位亦合郦《注》之载,可从。

〔65〕 鹈鹕山 疑指今摩云岭。岭南即大铁沟水(郦《注》黄亭溪水)所出,且为崤山主脉山峰,极为高峻,与郦《注》“峻极于天,高崖云举”之载相符。又,乾隆《河南府志》卷八《山川志》:“鹈鹕山,俗呼关山,以山谷有鹈鹕关也,山谷水有大、小鹈鹕,俗音转为大、小铁沟。”(47)乾隆《河南府志》卷八《山川志二》,《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第107页。关山所指不详,当在鹈鹕关旧址附近,即今大、小铁沟水之间。然该山地并非大铁沟水所出,又相对低缓,与郦《注》所载似不相符。

洛水又东得荀公溪口〔66〕,水出南山荀公涧〔67〕,即庞季明所入荀公谷者也〔68〕。其水历谷东北流,注于洛水。

〔66〕 荀公溪口*荀公溪入洛水之口。荀公溪,今兴华河。兴华河谷旧称孙洪峪(孙洪涧)。《宋史》卷三六八《杨再兴传》:“(岳飞)遣再兴至西京长水县之业阳……明日,再战于孙洪涧,破其众二千,复长水,得粮二万石,以给军民。”(48)《宋史》卷三六八《杨再兴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464页。康熙《永宁县志》卷一《舆地志》:“孙洪峪,在西南六十里。”(49)康熙《永宁县志》卷一《舆地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8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版,第11页。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以孙洪涧水当荀公溪水,并云:“《永宁志》: 孙洪涧在县西南六十里。疑即《注》所谓荀公涧也。‘孙’‘荀’古音通,荀卿亦曰孙卿是已。”⑤按,“洪”“公”音亦近,其说是。

〔67〕 荀公涧 今兴华河上游溪谷。

〔68〕 即庞季明所入荀公谷者也 《宋书》卷七七《柳元景传》:“(庞)季明进达高门木城,值永昌王入弘农,乃回,还卢氏,据险自固。顷之,招卢氏少年进入宜阳苟公谷,以扇动义心。”(50)《宋书》卷七七《柳元景传》,第1982页。按,《宋书》载此谷名作“苟公谷”,与郦《注》异。考诸史籍,此谷后世名孙洪涧,应系由“荀公涧”音讹而来(参注〔66〕),故此谷本名当作“荀公谷”,《宋书》“苟”字误。

洛水又东径檀山〔69〕南,其山四绝孤峙,山上有坞聚,俗谓之檀山坞〔70〕。义煕中,刘公西入长安,舟师所届,次于洛阳,命参军戴延之与府舍人虞道元即舟溯流,穷览洛川,欲知水军可至之处。延之届此而返,竟不达其源也。〔71〕

〔69〕 檀山*今龙头山,又名坛屋山,位于河南洛宁县长水镇西长水村西。《隋书》卷三〇《地理志》弘农郡长泉县下、《元丰九域志》卷一河南府长水县下、《金史》卷二五《地理志》嵩州长水县下均记载有“檀山”(或作“坛山”)(51)《隋书》卷三〇《地理志中》,第841页;〔宋〕 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 《元丰九域志》卷一,第5页;《金史》卷二五《地理志中》,第594页。,即是山。《太平御览》卷七七〇《舟部》引戴延之《西征记》:“檀山,凡去洛城水道五百三十里。”(52)⑤ 〔宋〕 李昉等: 《太平御览》卷七七〇《舟部三》,第3413页。《大明一统志》卷二九河南府《山川》:“天坛山,在永宁县西四十五里,一名坛屋山。”(53)《大明一统志》卷二九《河南府》,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第497页。坛屋山,亦写作“檀坞山”,当系“檀山”“坛山”“檀山坞”之讹变。乾隆《河南府志》卷八《山川志》即以龙头山当檀山(54)乾隆《河南府志》卷八《山川志二》,《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第107页。。

〔70〕 檀山坞 在今河南洛宁县长水镇西长水村龙头山上。

〔71〕 义煕中至竟不达其源也 按,相关记载参见以下二则史料。《太平御览》卷七七〇《舟部》引戴延之《西征记》:“檀山,凡去洛城水道五百三十里。由新安、渑池、宜阳、三乐,三乐男女老劣未尝见船,既闻晋使溯流,皆相引蚁聚川侧,俯仰倾笑。”⑤《宋书》卷二《武帝纪》:“(义煕十三年)二月,冠军将军檀道济等次潼关。三月庚辰,大军入河。索虏步骑十万,营据河津。公命诸军济河击破之。公至洛阳。七月,至陕城。龙骧将军王镇恶伐木为舟,自河浮渭。八月,扶风太守沈田子大破姚泓于蓝田。王镇恶克长安,生擒泓。九月,公至长安。”(55)《宋书》卷二《武帝纪中》,第42页。

洛水又东,库谷水〔72〕注之,水自宜阳山〔73〕南,三川并发,合为一溪,东北流注于洛。

〔72〕 库谷水*今底张河。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库谷水,今底张峪,水出永宁西南山,道元谓三川并发者,右为应阳川,左为奎阳川,中一小川合流。俗又呼为裤子峪。”(56)⑧ 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七》,《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第126页。其中的“底张峪”即今底张河,“裤子峪”盖即“库谷”之变。

〔73〕 宜阳山 今熊耳山脉河南洛宁县段。按,郦《注》上文“山在宜阳山西南”之“宜阳山”,及下文白马溪水、昌涧水所出之“宜阳山”,皆洛水南侧支流发源之地,可知其名当属泛称。

洛水又东得鹈鹕水口〔74〕,水北发鹈鹕涧〔75〕,东南流入于洛。

〔74〕 鹈鹕水口 鹈鹕水入洛水之口。鹈鹕水,指今平峪河。其水位于今底张河(郦《注》库谷水)以东,南流入洛河。又,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小鹈鹕今音讹为小铁沟。道元记鹈鹕水口于库谷水下,今考库谷在永宁西四十里,鹈鹕口在永宁西六十里,何倒置若此?盖《水经》但有库谷水,郦《注》先释库谷,乃补叙小鹈鹕,非有误。”⑧按,郦《注》“库谷水”句实为注文,此处似无倒叙之理,且所谓“大、小鹈鹕水”之说,本即该《志》误读郦《注》而来,故不从其说。

〔75〕 鹈鹕涧 今平峪河上游溪谷。

洛水又径僕谷亭〔76〕北〔77〕,左合北水〔78〕,水出北山,东南流注于洛。

〔76〕 僕谷亭 在今河南洛宁县西山底乡孙洞村附近。该村位于洛河南岸阶地上,临侯峪河,且正对北水入洛处。

〔77〕 洛水又径僕谷亭北 “僕谷亭”,诸本同。杨《疏》:“下侯谷水当径此亭,亭自以水得名,而下作‘侯谷’,此作‘僕谷’,‘侯’‘僕’形似,必有一误。”按,据今侯峪水、侯峪之名可知,侯谷水名不误,则“僕谷亭”疑当作“侯谷亭”。

〔78〕 北水 指今河南洛宁县马店镇田村西侧河流,该水发源于牛王庙,东南流至田村南入洛河。又,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以长水(在今长水镇附近)当北水(57)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七》,《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第126页。,不确。

洛水又东,侯谷水〔79〕出南山,北流入于洛。

〔79〕 侯谷水*今侯峪水。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侯谷今名侯峪,在永宁西三十五里。”(58)⑤⑦⑧⑨ 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七》,《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第127页。民国《洛宁县志》卷一《山川》:“(侯谷水)即侯峪水。”(59)民国《洛宁县志》卷一《山川》,《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118号,第95页。

洛水又东径龙骧城〔80〕北,龙骧将军王镇恶从刘公西入长安,陆径所由〔81〕,故城得其名。

〔80〕 龙骧城 在今河南洛宁县西山底乡南洞村附近。《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八河南府永宁县:“龙骧城,在县西四十里。晋末龙骧将军王镇恶伐秦,尝军于此,因名。”(60)〔清〕 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八《河南三》,第2257页。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道元记龙骧城在洛水南、侯谷东,由溪西则龙骧城,当在永宁西南三十里,《方舆纪要》作‘四十里’。”⑤今南洞村位于侯峪水(郦《注》侯谷水)与景阳河(郦《注》广由涧水)间之洛河南岸阶地上,正对马店河(郦《注》宜阳北山水)入洛处,龙骧城宜在此。

〔81〕 龙骧将军王镇恶从刘公西入长安陆径所由 “径”,原作“行”,今据《大典》本、黄本、《注笺》本、《五校》稿本、《注疏》本改。又,王镇恶从刘公西入长安事,参《宋书》卷四五《王镇恶传》(61)《宋书》卷四五《王镇恶传》,第1368—1369页。。

洛水又东,左合宜阳北山水〔82〕,水自北溪南流注洛。

〔82〕 宜阳北山水*今马店河。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宜阳北山水,)今俗呼为马店峪水,在县西二十五里入洛。”⑦马店峪水即今马店河。

洛水又东,广由涧水〔83〕注之,水出南山由溪〔84〕,北流径龙骧城东,而北流入于洛。

〔83〕 广由涧水*今景阳河。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广由涧,今为景阳川,在永宁西二十五里入洛。”⑧景阳川即今景阳河。

〔84〕 由溪 今景阳河上游溪谷。

洛水又东,右得直谷水〔85〕,水出南山,北径屯城〔86〕西,北流注于洛水。

〔85〕 直谷水*今马营河。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直谷水,今为大丰峪,在永宁西二十二里入洛。”⑨大丰峪水即今马营河。

〔86〕 屯城 在今洛宁县赵村乡张营村北,此处有一古城址,习称鬼修城(62)洛宁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洛宁县志》,第91页。。

又东北过蠡城邑〔87〕之南,

〔87〕 蠡城邑 汉魏城邑。当在宜阳县境。另参注〔88〕。

城西有坞水〔88〕,出北四里山上,原高二十五丈,故黾池县治。南对金门坞〔89〕,水南五里,旧宜阳县治也。洛水右会金门溪水〔90〕,水南出金门山〔91〕,北径金门坞西,北流入于洛。

〔88〕 城西有坞水 此处“城”即蠡城邑,在今洛宁县王范回族镇坞东村。《三国志》卷一五《魏书·贾逵传》:“(建安中)后举茂才,除渑池令……时县寄治蠡城。”(63)《三国志》卷一五《魏书·贾逵传》,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480页。是东汉末年渑池县徙治蠡城邑,故郦《注》称“故黾池县治”。《太平寰宇记》卷五河南府渑池县:“曹魏移于今福昌县西六十五里蠡城。”(64)〔宋〕 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 《太平寰宇记》卷五《河南道五》,第70页。宋福昌县治今宜阳县韩城镇福昌村北,坞东村正在其“西六十五里”处。又,坞水,即今嶕峣水,在坞东村西流注洛河。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城西坞水即今永宁县(按,今洛宁县)西十里嶕峣涧水。”(65)④ 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七》,《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第127页。其说可从。此外,坞东村附近又有地名坞南、坞西,颇疑皆与坞水有关。

〔89〕 金门坞 疑在今洛宁县陈吴乡大原村附近。

〔90〕 金门溪水 今洛宁县陈吴乡大原村西侧河流,该水发源于金山以北的孙村,北流至大原村西北入洛河。又,乾隆《河南府志》以金门水发源于金山西侧的支流比附金门溪水④,与郦《注》不合,故不取其说。参注〔94〕。

〔91〕 金门山*今金山。《续汉书·郡国志》弘农郡宜阳县下刘昭注、《隋书》卷三〇《地理志》河南郡宜阳县下、《通典》卷一七七《州郡》河南府福昌县下皆载有“金门山”(66)《续汉书·郡国志》,《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401—3402页;《隋书》卷三〇《地理志中》,第834—835页;〔唐〕 杜佑: 《通典》卷一七七《州郡七》,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654页。。《大明一统志》卷二九河南府《山川》、嘉靖《河南通志》卷六《山川》皆载“金门山,在永宁县西南三十里”(67)《大明一统志》卷二九《河南府》,第497页;嘉靖《河南通志》卷六《山川》,《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第344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96页。。其中的“金门山”即今金山。又,乾隆《河南府志》、乾隆《永宁县志》以界岭为郦《注》所记金门山(68)乾隆《河南府志》卷九《山川志三》、卷一三《山川志七》,《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第111、127页;乾隆《永宁县志》卷二《山川》,《河南历代方志集成·洛阳卷》第30册,第183—184页。,系仅据黍良谷水发源于此推测而来,然郦《注》金门溪水亦发源于金门山,以界岭当金门山则无法与之相符,故不取其说。参注〔94〕。

洛水又东合款水〔92〕,其水二源并发〔93〕,两川径引,谓之大款水也。合而东南入于洛。

〔92〕 款水 又名大款水,即今延寿河。其水流经今坞东村(郦《注》蠡城邑所在)东,南流入洛河。又,乾隆《河南府志》以凤山涧水、溪源涧水为款水之二源(69)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七》,《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第127页。,乾隆《永宁县志》则以凤山涧水、寺峪涧水当大、小款水(70)乾隆《永宁县志》卷二《山川》,《河南历代方志集成·洛阳卷》第30册,第186页。。按,凤山涧水即今东关窑水,寺峪涧水即今寺沟水,溪源涧水更在今东关窑水之东,三水各自独留入洛,位置亦嫌偏东,与郦《注》所载款水并不相符,故二说皆不取。

〔93〕 其水二源并发 “二源”,疑指今延寿河磨沟源头与王东村之香泉。

洛水又东,黍良谷水〔94〕入焉。水南出金门山。《开山图》曰: 山多重固,在韩。建武二年,强弩大将军陈俊转击金门、白马,皆破之〔95〕,即此也。而东北流注于洛。

〔94〕 黍良谷水*今金门水。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今所谓金门山形如金字,两水合流如门,其西水即道元所谓金门溪水,其东水今犹名黍良谷水,两水既会金门山前,北流二十里,乃出涧口入洛。道元记金门水入洛,又记黍良谷入洛,似尔时两水分流出涧口,与今有异。”(71)④ 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七》,《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第127页。按,乾隆《河南府志》以“东水”(今金门水)当黍良谷水,可从;又以今金门水支流为郦《注》金门溪水,以界岭为郦《注》金门山,与郦《注》所载金门溪水、黍良谷水俱出金门山分流入洛之状不合,当误。另,郦《注》称黍良谷水发源金门山,然今金门水源头尚在金山(郦《注》金门山)以南,盖因郦氏对水源认识未甚精确所致。

〔95〕 建武二年强弩大将军陈俊转击金门白马皆破之 《后汉书》卷一八《陈俊传》: 建武二年秋,“大司马吴汉承制拜俊为强弩大将军,别击金门、白马贼于河内,皆破之”。(72)《后汉书》卷一八《陈俊传》,第690页。

洛水又东,左合北溪〔96〕,南流入于洛也。

〔96〕 北溪 今东关窑水。其水位于今金门水(郦《注》黍良谷水)以东,南流入洛河。又,乾隆《河南府志》、乾隆《永宁县志》皆以溪源涧(洛河北侧支流,入洛口位于今河南洛宁县城郊乡柴巷村西南)当北溪(73)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七》,《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第127页;乾隆《永宁县志》卷二《山川》,《河南历代方志集成·洛阳卷》第30册,第186页。,可备一说。

又东过阳市邑〔97〕南,又东北过于父邑〔98〕之南,

〔97〕 阳市邑 汉魏城邑。当在宜阳县境,曹魏时为洛阳都典农治,又为宜阳郡治。另参注〔104〕。

〔98〕 于父邑 汉魏城邑。当在宜阳县境,曹魏时亦称一泉坞。另参注〔105〕。

太阴谷水〔99〕南出太阴溪〔100〕,北流注于洛。

〔99〕 太阴谷水*今陶峪河。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太阴谷今为淘峪。‘淘’乃‘太阴’合音,‘峪’‘谷’义同。在永宁县东南十五里。”④淘峪中河流即今陶峪河。

〔100〕 太阴溪 今陶峪河上游溪谷。

洛水又东合白马溪水〔101〕,水出宜阳山,涧有大石,厥状似马,故溪涧以物色受名也。溪水东北流注于洛。

〔101〕 白马溪水*今白马涧。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白马溪水今为流谷水,在宜阳县西八十里界上。”(74)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七》,《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第128页。流谷水即今白马涧。

洛水又东,有昌涧水〔102〕注之。水出西北宜阳山〔103〕,而东南流径宜阳故郡〔104〕南,旧阳市邑也,故洛阳都典农治此,后改为郡。其水又南注于洛。

〔102〕 昌涧水 今连昌河。宋邵雍《故连昌宫》:“洛水来西南,昌水来西北。二水合流处,宫墙有遗壁。行人徒想像,往事皆陈迹。空馀女几山,正对三乡驿。”(75)〔宋〕 邵雍著,郭彧、于天宝点校: 《邵雍全集》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38页。据其中“连昌宫”“女几山”“三乡驿”等地名,可知“昌水”指今连昌河。《金史》卷二五《地理志》河南府宜阳县下有“昌水”(76)《金史》卷二五《地理志中》,第593页。。嘉靖《河南通志》卷六《山川》:“昌谷水在宜阳县西九十里,旧名昌河,又名刀轘川,源出陕州,流经永宁、宜阳县界入洛。”(77)嘉靖《河南通志》卷六《山川》,《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第344册,第99页。光绪《宜阳县志》卷三《舆地》:“昌涧水,城西八十里三乡镇东,即昌谷水。昌谷水源出陕州,经连昌宫南入洛。”(78)光绪《宜阳县志》卷三《舆地》,《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117号,第222—223页。昌谷水即今连昌河,亦即郦《注》昌涧水。唯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因将宜阳县三乡镇为一合坞所在,误以大宋川(今渡洋河)为昌涧水(79)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七》,《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第128页。,民国《洛宁县志》卷一《山川》、民国《宜阳县志》卷二《山川》均已辨其误(80)民国《洛宁县志》卷一《山川》,《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118号,第90页;民国《宜阳县志》卷二《山川》,《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7册,第449页。。

〔103〕 宜阳山 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东南境山地,连昌河发源于此。按,此宜阳山与郦《注》上文宜阳山所指不同,参注〔73〕。

〔104〕 宜阳故郡 指曹魏宜阳郡城。今址无确考,疑在河南宜阳县三乡镇北连昌河畔。即汉魏阳市邑。《大清一统志》卷二〇六河南府《古迹》:“阳市城,在宜阳县西。”(81)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二〇六《河南府二》,第250页。

洛水又东,径一合坞〔105〕南。〔106〕城在川北原上,高二十丈,南、北、东三箱,天险峭绝,惟筑西面,即为合固〔107〕。一合之名,起于是矣。刘曜之将攻河南也,晋将军魏该奔于此〔108〕,故于父邑也。

〔105〕 一合坞 在今河南宜阳县韩城镇福昌村北。其地有古城遗址,习称福昌城。即汉魏于父邑(82)宜阳县地方史志办公室编: 《宜阳县文物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通典》卷一七七《州郡》河南府福昌县:“县城即魏之一金坞,城东南北三面峭绝天险。”(83)〔唐〕 杜佑: 《通典》卷一七七《州郡七》,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654页。《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府福昌县:“今县城即魏一全坞,城东南北三面天险峭绝。”(84)〔唐〕 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 《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道一》,第140页。按,“一全坞”“一金坞”即“一合坞”,唐福昌县治即福昌城,一合坞即其地。又,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刀轘川在宜阳三乡镇东入洛。‘三乡’乃‘三箱’之讹,《水经注》谓一合坞三箱峭绝,是已。坞在镇西北高原上。”其说误。

〔106〕 径一合坞南 “一合”,《注疏》本作“一全”,下同。杨《疏》:“《魏志·杜恕传》注引杜氏《新书》:‘恕去官,营宜阳一泉坞,因其堑垒之固,小大家焉。’《晋书·魏该传》亦作‘一泉坞’,‘泉’‘全’音同,足见此《注》四‘合’字皆当作‘全’。《通典》《元和志》作‘一金坞’,则‘全’‘金’形近致讹也。今订。”(85)〔北魏〕 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段仲熙点校,陈桥驿复校: 《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301页。其论可备一说。

〔107〕 即为合固 “合固”,原作“固”,《大典》本、黄本作“令固”,《注疏》本作“全固”,今据《注笺》本、《五校》稿本、《注释》本改。又,《资治通鉴》卷八七《晋纪》永嘉五年“聚众据一泉坞”下胡三省注引《水经注》此句作“即为全固”(86)《资治通鉴》卷八七《晋纪九》,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765页。。

〔108〕 刘曜之将攻河南也晋将军魏该奔于此 《晋书》卷一〇二《刘聪载记》:“刘曜济自盟津,将攻河南,将军魏该奔于一泉坞。”(87)《晋书》卷一〇二《刘聪载记》,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668页。

洛水又东,合杜阳涧水〔109〕,水出西北杜阳溪〔110〕,东南径一合坞东,与槃谷水〔111〕合,乱流东南入洛。

〔109〕 杜阳涧水 今仁厚河。其水流经今河南宜阳县韩城镇福昌村(郦《注》一合坞)东,南流入洛河。又,乾隆《永宁县志》卷二《山川》、光绪《宜阳县志》卷三《舆地》以刀轘川为杜阳涧水(88)乾隆《永宁县志》卷二《山川》,《河南历代方志集成·洛阳卷》第30册,第186页;光绪《宜阳县志》卷三《舆地》,《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117号,第224页。,民国《洛宁县志》卷一《山川》、民国《宜阳县志》卷二《山川》以大宋川为杜阳涧水(89)民国《洛宁县志》卷一《山川》,《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118号,第90页;民国《宜阳县志》卷二《山川》,《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7册,第449页。。按,刀轘川即今连昌河,大宋川即今渡洋河,俱在福昌村西,故此二说与郦《注》不符。

〔110〕 杜阳溪 今仁厚河上游溪谷。

〔111〕 槃谷水 今仁厚河支流,发源于河南宜阳县高村乡张深村,南流至韩城镇仁厚村入仁厚河。

洛水又东,渠谷水〔112〕出宜阳县南女几山〔113〕,东北流径云中坞〔114〕,在上〔115〕,迢遰层峻,流烟半垂,缨带山阜,故坞受其名。渠谷水又东北入洛水。臧荣绪《晋书》称,孙登尝经宜阳山,作炭人见之,与语,登不应。作炭者觉其情神非常,咸共传说。太祖闻之,使阮籍往观,与语,亦不应。籍因大啸。登笑曰: 复作向声。又为啸,求与俱出,登不肯,籍因别去。登上峰,行且啸,如箫韶笙簧之音,声振山谷。籍怪而问作炭人,作炭人曰: 故是向人声。籍更求之,不知所止。推问久之,乃知姓名。〔116〕余按,孙绰之叙《高士传》,言在苏门山,又别作《登传》。孙盛《魏春秋》亦言在苏门山,又不列姓名。〔117〕阮嗣宗感之,著《大人先生论》〔118〕,言吾不知其人。既神游自得,不与物交,阮氏尚不能动其英操,复不识何人而能得其姓名。

〔112〕 渠谷水 今大崖沟河。其水在仁厚河(郦《注》杜阳涧水)以东,北流入洛河。按,此水发源于寨怀山,与花山(郦《注》女几山)连麓。又,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渠谷水在宜阳西六十里,出留召。”(90)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七》,《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第128页。《大清一统志》卷二〇五河南府《山川》:“渠谷水在宜阳县西……旧《志》: 渠谷水在县西七十里,又有流谷水在县西八十里,俱出流漕村石崖下,东入洛。”(91)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二〇六《河南府一》,第240页。此“渠谷水”在今河南宜阳县张坞镇附近,方位与郦《注》所载不合,故不取其说。

〔113〕 女几山*今花山,又名花果山。亦见于《伊水篇》。《隋书》卷三〇《地理志》河南郡宜阳县下有“女几山”(92)《隋书》卷三〇《地理志中》,第835页。。《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府福昌县:“女几山在县西南三十里。”(93)〔唐〕 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 《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道一》,第140页。《大明一统志》卷二九河南府《山川》、嘉靖《河南通志》卷六《山川》皆载“女几山在宜阳县西九十里”。(94)《大明一统志》卷二九《河南府》,第497页;嘉靖《河南通志》卷六《山川》,《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第344册,第96页。光绪《宜阳县志》卷三《舆地》:“女几山在县西三乡镇洛河南,与三乡之汉山相对,又考旧《志》女几山引《广舆记》未列距县里数。今据《元和志》谓在福昌县西南三十四里,《通志》《方舆纪要》谓在宜阳县西九十里,里数小异。然《元和志》福昌县系唐县,距今县城西六十五里,则《通志》《方舆纪要》所谓在县西九十里者无误也。”(95)光绪《宜阳县志》卷三《舆地》,《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117号,第193—194页。其说是,女几山即今花山。

〔114〕 云中坞 今址无确考。疑在今河南宜阳县上观乡西北大崖沟河畔。

〔115〕 在上 此二字原作“左上”,《五校》稿本、《注释》本、《注疏》本同,今据《大典》本、黄本、《注笺》本改。

〔116〕 臧荣绪晋书称至乃知姓名 《太平御览》卷五〇二《逸民部》引王隐《晋书》:“魏末有孙登,字公和,汲郡人……初,宜阳山中作炭者忽见有人不语,精神不似常人。帝使阮籍往视,与语,亦不应。籍因大啸。野人乃笑曰:‘尔复作向声。’籍又为啸。籍将求出,野人不听而去。登山并啸,如箫韶笙簧之音,声震山谷。而还,问炭人,曰:‘故是向人耳。’寻知求,不知所止,推问久之,乃知姓名。”(96)〔宋〕 李昉等: 《太平御览》卷五〇二《逸民部二》,第2295页。

〔117〕 孙盛魏春秋亦言在苏门山又不列姓名 《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阮籍)官至步兵校尉”下裴松之注:“《魏氏春秋》曰: 籍旷达不羁……籍少时尝游苏门山。苏门山有隐者,莫知名姓,有竹实数斛,臼杵而已。籍从之与谈太古无为之道,及论五帝三王之义,苏门生萧然曾不经听。籍乃对之长啸,清韵响亮。苏门生逌尔而笑。籍既降,苏门生亦啸,若鸾凤之音焉。”(97)《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第604—605页。

〔118〕 阮嗣宗感之著大人先生论 《晋书》卷四九《阮籍传》:“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遂归,著《大人先生传》。”(98)《晋书》卷四九《阮籍传》,第1362页。

又东北过宜阳县〔119〕南,

〔119〕 宜阳县 战国韩置县,至曹魏不改。

洛水之北有熊耳山〔120〕,双峦竞举,状同熊耳,此自别山,不与《禹贡》导洛自熊耳同也。昔汉光武破赤眉樊崇,积甲仗与熊耳平〔121〕,即是山也。山际有池,池水东南流,水侧有一池,世谓之渑池〔122〕矣。又东南径宜阳县故城〔123〕西,谓之西度水〔124〕,又东南流入于洛。

〔120〕 熊耳山*今山名同,位于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观音堂镇东南。《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府永宁县:“熊耳山,在县东北四十五里。”(99)〔唐〕 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 《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道一》,第142页。唐永宁县治今洛宁县中和镇旧县村,熊耳山正在其“东北四十五里”处。按,此熊耳山与郦《注》上文熊耳山所指不同,参注〔37〕。

〔121〕 昔汉光武破赤眉樊崇积甲仗与熊耳平 《后汉书》卷一一《刘盆子传》:“赤眉遂出关南向,征西大将军冯异破之于崤底。帝闻,乃自将幸宜阳,盛兵以邀其走路……樊崇乃将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馀人肉袒降。上所得传国玺绶、更始七尺宝剑及玉璧各一。积兵甲宜阳城西,与熊耳山齐。”(100)《后汉书》卷一一《刘盆子传》,第485页。

〔122〕 渑池 今址无确考。疑在今河南渑池县南、熊耳山东北一带。

〔123〕 宜阳县故城*在今河南宜阳县韩城镇东北。其地有战国、汉时期城址,习称宜阳故城(101)赵安杰: 《战国宜阳故城调查简报》,《中原文物》1988年第3期,第8—12页。。《史记》卷四《周本纪》“秦攻宜阳”下《正义》:“《括地志》云: 故韩城,一名宜阳城,在洛州福昌县东十四里。”(102)《史记》卷四《周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1页。唐福昌县治今韩城镇福昌村,宜阳故城正在其“东十四里”处。

〔124〕 西度水*今韩城河。其水位于今宜阳故城遗址(郦《注》宜阳县故城)西侧,南流入洛河。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西度水在今宜阳韩城镇东。”(103)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七》,《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第129页。所指即今韩城河。

洛水又东径宜阳县故城南。秦武王以甘茂为左丞相,曰: 寡人欲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朽矣。茂请约魏以攻韩,斩首六万,遂拔宜阳城。〔125〕故韩地也,后乃县之。汉哀帝封息夫躬为侯国。〔126〕城之西门,赤眉樊崇与盆子及大将等奉玺绶剑璧处。世祖不即见。明日,陈兵于洛水,见盆子等,谓盆子丞相徐宣曰: 不悔乎?宣曰: 不悔。上叹曰: 卿庸中皦皦,铁中铮铮也。〔127〕

〔125〕 秦武王以甘茂为左丞相至遂拔宜阳城 《史记》卷七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秦使甘茂定蜀。还,而以甘茂为左丞相,以樗里子为右丞相。秦武王三年,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斩首六万,遂拔宜阳。”(104)《史记》卷七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2311—2312页。

〔126〕 汉哀帝封息夫躬为侯国 《汉书》卷四五《息夫躬传》:“是时,侍中董贤爱幸,上欲侯之,遂下诏云:‘躬、宠因贤以闻,封贤为高安侯,宠为方阳侯,躬为宜陵侯,食邑各千户。赐谭爵关内侯,食邑。’”(105)《汉书》卷四五《息夫躬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180页。按,《汉书》载息夫躬为宜陵侯,与郦《注》所载宜阳为息夫躬所封之侯国有异。杨《疏》:“道元所见《汉书》必作宜阳,故有此说。”其论可备一说。

〔127〕 城之西门至铁中铮铮也 《后汉书》卷一一《刘盆子传》:“樊崇乃将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馀人肉袒降。上所得传国玺绶、更始七尺宝剑及玉璧各一……帝令县厨赐食,众积困餧,十馀万人皆得饱饫。明旦,大陈兵马临洛水,令盆子君臣列而观之。谓盆子曰:‘自知当死不?’对曰:‘罪当应死,犹幸上怜赦之耳。’帝笑曰:‘儿大黠,宗室无蚩者。’又谓崇等曰:‘得无悔降乎?朕今遣卿归营勒兵,鸣鼓相攻,决其胜负,不欲强相服也。’徐宣等叩头曰:‘臣等出长安东都门,君臣计议,归命圣德。百姓可与乐成,难与图始,故不告众耳。今日得降,犹去虎口归慈母,诚欢诚喜,无所恨也。’帝曰:‘卿所谓铁中铮铮,佣中佼佼者也。’”(106)《后汉书》卷一一《刘盆子传》,第485页。

洛水又东与厌染之水〔128〕合。水出县北傅山大陂〔129〕,山无草木。〔130〕其水自陂北流,屈而东南注,世谓之五延水。又东南流径宜阳县故城东,东南流注于洛。

〔128〕 厌染之水*又名五延水,即今汪洋河。其水位于今宜阳故城遗址(郦《注》宜阳县故城)东,南流入洛河。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称厌染水“即汪洋水”(107)⑦⑧ 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七》,《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第129页。,汪洋水即今汪洋河。

〔129〕 傅山大陂 在今河南渑池县果园乡大池凹村附近。今大池凹、小池凹村间,地势低洼,近代尚有大面积水体,且可北流入汪洋河。又,傅山,即今果园乡一带山地。按,厌染之水及傅山亦见于《山海经》(参注〔130〕),但与郦《注》所指不同(108)杨萧杨: 《〈山海经·中山经〉河洛地区山川考述》,《历史地理研究》2020年第1期,第52页。。郦《注》下文共水及长石之山情况亦同。

〔130〕 洛水又东与厌染之水合至山无草木 《山海经》卷五《中山经·中次六经》:“又西一百四十里,曰傅山,无草木,多瑶碧。厌染之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109)〔晋〕 郭璞注,〔宋〕 尤袤校订: 《山海经》卷五《中山经》,《古逸丛书三编》,第17a页。

洛水又东南,黄中涧水〔131〕出北阜,二源奇发,总成一川,东流注于洛。

〔131〕 黄中涧水 今柳泉河。其水位于今汪洋河(郦《注》厌染之水)以东,南流入洛河。又,康熙《宜阳县志》卷二《建置志》:“黄涧口,离城七十里。”(110)康熙《宜阳县志》卷二《建置志》,《河南历代方志集成·洛阳卷》第28册,大象出版社2017年版,第28页。乾隆《河南府志》以为此“黄涧口”即郦《注》黄中涧水河口(111)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七》,《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第128页。,进而判断郦《注》此句为错简,其说恐非。

洛水又东,禄泉水〔132〕注之,其水北出近溪。

〔132〕 禄泉水 今干桥河。其水位于今柳泉河(郦《注》黄中涧水)东,南流入洛。又,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以今河南宜阳县柳泉镇西之鱼泉当郦《注》禄泉水⑦,然该泉水在柳泉河西,与郦《注》所载不符,故不取其说。

洛水又东,共水〔133〕入焉。水北出长石之山〔134〕,山无草木,其西有谷焉,厥名共谷〔135〕,共水出焉。〔136〕南流得尹溪口〔137〕,水出西北尹谷〔138〕,东南注之。共水又西南,与左涧水〔139〕会,水东出近川,西流注于共水。共水又南,与李谷水〔140〕合,水出西北李溪〔141〕,东南注蓁水〔142〕。蓁水发源蓁谷〔143〕,西南流与李谷水合,而西南流入共水。共水,世谓之石头泉,而南流注于洛。

〔133〕 共水 又名石头泉,即今水兑河。其水位于今干桥河(郦《注》禄泉水)东,南流入洛河。又,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以柳泉镇水(今柳泉河)当共水⑧,然其方位与郦《注》所载不符,今不取其说。

〔134〕 长石之山 今河南渑池县天池镇北山地,共水发源于此。《新唐书》卷三八《地理志》河南府新安县下、《金史》卷二五《地理志》河南府新安县下皆有“长石山”(112)《新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二》,第983页;《金史》卷二五《地理志中》,第593页。。

〔135〕 共谷 今水兑河上游溪谷。

〔136〕 水北出长石之山至共水出焉 《山海经》卷五《中山经·中次六经》:“又西百里,曰长石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其西有谷焉,名曰共谷,多竹。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洛。”(113)〔晋〕 郭璞注,〔宋〕 尤袤校订: 《山海经》卷五《中山经》,《古逸丛书三编》,第17a页。

〔137〕 尹溪口 尹溪入共水之口。尹溪,当指今白龙河。

〔138〕 尹谷 今白龙河上游溪谷。

〔139〕 左涧水 今水兑河东侧支流,发源于河南宜阳县盐镇乡会卦村,于吴坟村流入水兑河。

〔140〕 李谷水 今沙沟河。发源于河南宜阳县盐镇乡北李营村,于中村峪村流入水兑河。

〔141〕 李溪 今沙沟河上游溪谷。

〔142〕 蓁水 今西沟河。

〔143〕 蓁谷 今西沟河上游溪谷。

洛水又东,黑涧水〔144〕南出陆浑〔145〕西山,历于黑涧〔146〕,西北入洛。

〔144〕 黑涧水*今陈宅河。其水源出黑山,又正在南留古城(郦《注》陆浑县故城)以西,与郦《注》所载“南出陆浑西山”相符,光绪《宜阳县志》卷三《舆地》即以之为黑涧水(114)光绪《宜阳县志》卷三《舆地》,《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117号,第231—232页。。按,据郦《注》,黑涧水入洛处在共水入洛处以东,疑黑涧水在今宜阳县城关镇灵山村西出山之后,即折向东北流入洛水,与今陈宅河尾闾河道不同。又,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以铁锁里沟水(今李沟河)为黑涧水(115)⑤ 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七》,《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第129页。,然其方位与郦《注》所载不符,故不取其说。

〔145〕 陆浑 指陆浑县,西汉置县,至北魏不改。《伊水篇》载有陆浑县故城,在今河南宜阳县白杨镇南留村东。其地有战国时期城址,习称南留古城(116)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河南宜阳县南留古城东城墙发掘简报》,《洛阳考古》2017年第4期,第7—23页。。

〔146〕 黑涧 今陈宅河中游溪谷。

洛水又东,临亭川水〔147〕注之。水出西北近溪,东南与长涧水〔148〕会,水出北山,南入临亭水,又东南历九曲〔149〕西,而南入洛水也。

〔147〕 临亭川水 又名临亭水,即今张沟河—甘棠河。其水位于水兑河(郦《注》共水)东,南流入洛河。又,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以水兑西水(今水兑河)为临亭川水⑤,然其方位与郦《注》所载不符,故不取其说。

〔148〕 长涧水 今甘棠河上游(韦庄源头至贾院河段)。

〔149〕 九曲 今河南宜阳县香鹿山镇甘棠村东、洛河北岸之坡地,即郦《注》下文“有坂九曲”之“坂”。《史记》卷三四《燕召公世家》“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下《正义》:“《括地志》云: 召伯庙在洛州寿安县西北五里……有棠在九曲城东阜上。”(117)《史记》卷三四《燕召公世家》,第1550页。唐寿安县治今宜阳县城区,则九曲城在今甘棠村附近,可为“九曲”地望之参证。

图1 《水经·洛水注》图(之一)

图2 《水经·洛水注》图(之二)

猜你喜欢

山川乾隆河南
论乾隆朝金川之战的影子腔演述
山川锦绣,赞以长联
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山川雨意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动豆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