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刑事判决剖析“90后”大学生法律意识漏洞
2020-11-03陈雪瑶杨小青
陈雪瑶 杨小青
摘 要: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应以具备法律意识为前提和基础。但通过刑事案例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不容乐观,在法律知识、规范意识和价值指引三个方面存在缺失。
关键词:维护社会秩序;“90后”大学生法律意识;大学生法治素养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1]2017年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应适时加以丰富和发展。具备法律意识是培育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前提和基础。
大学生个人法律意识是指大学生对法律、法律现象或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的反映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2]通过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的2019年度刑事裁判文书中检索,筛选出1990年以后出生并接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为犯罪嫌疑人的100份判决文书。通过分析每份裁判文书的具体内容,从法律知识、规范意识、价值指引三个方面归纳总结出“90后”大学生的个人法律意识存在的漏洞。
一、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
刑法是我国唯一规定了犯罪和对犯罪的惩罚措施的部门法。在我国,虽然一些刑法以外的法律也规定了对违法行为的惩罚,但这些法律规定的只是一般的违法行为和法律后果。[3]只有在其他法律都不足以禁止社会危害行为时才适用刑法。刑法为处罚、禁止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提供法律保障,是一般部门法的保障和后盾。筛选出的100份判决文书均为“90后”大学生触犯刑事法律案件的处理结果。从判决文书具体内容分析,100起案件中的249名“90后”大学生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前均对相关刑事法律规定不知情,被采取强制措施后才认识到行为的违法性。与其他部门法相比,刑事法律规范的是最为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调查案例中,所有的“90后”大学生犯罪嫌疑人对刑事法律的内容是不知晓的,对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是不了解的。
二、对自身行为缺乏规范意识
法律意识要求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预判能力,即哪些行为是法律赋予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哪些行为可能会触犯法律禁止性规定。这是将个人对法律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为理性层面的要求。
249名“90后”大学生犯罪嫌疑人中,有43人对自己行为具备违法性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具体为1起故意杀人案件的1名犯罪嫌疑人,4起故意伤害案件的7名犯罪嫌疑人,3起非法拘禁案件的11名犯罪嫌疑人,1起抢劫案件的1名犯罪嫌疑人,1起强奸案件的1名犯罪嫌疑人,9起贩卖毒品案件的20名犯罪嫌疑人,1起走私运输毒品案件的1名犯罪嫌疑人,1起运输毒品案件的1名犯罪嫌疑人。这43名犯罪嫌疑人虽然对自己的行为具备一定程度的违法性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停留在感性层面,并没有上升到规范自身行为、停止或者放弃违法行为的理性认识层面。
三、价值选择缺乏法律指引
价值判断是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自身的需求及满足的程度作出的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的选择叫做价值选择,包括认识上的选择和行为上的选择。[4]法律在价值选擇的过程中发挥着指引作用,主要体现在法律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以及违反法律承担的责任而对人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产生指导和引领作用。
从犯罪的主观因素分析统计,100个研究案件中,涉及共同犯罪的案件56起,其中“90后”共同犯罪人共计205人,共同犯罪倾向明显。案件涉及的249名犯罪嫌疑人中,54人在读,195人非在读;146人不是第一次实施犯罪行为。
根据刑事案件侵犯的法益区分,100份刑事判决书涉及罪名27项,按照法益分为五类,其中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共涉及4项罪名,9起案件,20名大学生;侵犯财产罪共涉及4项罪名,48起案件,132名大学生;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共涉及11项罪名,31起案件,66名大学生;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共涉及6项罪名,7起案件,25名大学生;危害公共安全罪共涉及2项罪名,5起案件,5名大学生。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共同故意犯罪案件占比56%,共同犯罪嫌疑人占比82.33%;财产类犯罪案件占比55%,财产类犯罪嫌疑人占比63.05%。调查案例中,犯罪嫌疑人在价值选择的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是行为给自己带来的满足程度,忽略或不考虑法律的指引规范。
综上所述,从100份研究案例中发现“90后”大学生犯罪嫌疑人在法律意识上存在缺乏基础法律知识、缺乏行为规范意识和缺乏法律价值指引三方面的漏洞。希望以上结论可以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为加快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坚实保障——在全国教育法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01).
[2]葛洪义.法理[M].北京:中国政法人出版社,2007:87.
[3]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85.
[4]王茁宇.对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的反思与探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