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及矫正

2020-11-03杨华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问题行为成因儿童

杨华

摘要: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此相关的儿童“问题行为”则成为研究的焦点。为此,探讨儿童问题行为的概念及分类,分析儿童问题行为的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行为矫正方法。

关键词:儿童;问题行为;成因;矫正方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推进,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大量研究表明,我国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正呈现出日愈严重的态势。因此,如何减少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是目前教育界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行为的概念及分类

由于研究者们的研究背景和视角不同,目前关于“问题行为”的概念界定问题,观点不一。一般认为,问题行为是指个体的行为偏离了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或准则,与所在群体中他人的行为不一致,且给自己或他人造成困扰以及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

问题行为种类繁多,表现不一,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1)行为不足。它是指所期待的良性行为发生较少或从不发生。(2)行为过度。它是指不希望发生的不良行为发生得太多。(3)行为不当。它是指所期待的行为在应该出现之时没有出现、在不该出现时却出现的现象。

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和行为两个方面,具体包括焦虑、恐惧、攻击和破坏、说谎、过度任性、多动以及退缩等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的问题行为会给自身、家庭及学校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探索有效的行为矫正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二、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

(一) 自身因素

遗传、脑损伤、病菌或病毒感染、母亲妊娠期及围产期的状况等生理因素是导致儿童发展异常的重要原因。遗传素质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发展,也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母亲妊娠时感染了病毒或与有毒物质接触、围产期新生儿窒息及脐带绕颈等严重的妊娠并发症以及出生时大脑受损伤等都会导致儿童行为异常。

此外,儿童的气质类型也会影响其问题行为。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儿童的孤僻、胆怯、畏缩及焦虑等心理问题和行为,与其内倾型气质关系密切;与胆汁质、多血质这两种外倾型气质相比,粘液质、抑郁质儿童出现退缩行为的概率较高。

(二) 家庭因素

家庭结构和功能、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及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气氛及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因素与儿童的问题行为密切相关,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有关正常儿童与问题儿童的对比研究发现:較之正常儿童,通常问题儿童的家庭气氛不和谐,存在较多的矛盾冲突。在众多家庭影响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是其中一个尤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非科学、不民主的教养方式会对儿童的学业和心理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父母如果采取温暖、宽容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则儿童的问题行为较少;如果采取溺爱、放纵或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则儿童的问题行为会较多。

(三) 学校因素

学校不仅是儿童学习的场所,也是儿童与同伴交往、学习社会技能、培养社交能力的地方。教师对儿童的期望及儿童的同伴关系等因素,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教师期望效应”是源自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故事,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它是指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向学生传达自己的期望,致使学生朝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以最终实现所期望的目标。罗森塔尔等人的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会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品行以及良好个性发展,均与教师的期望水平高度正相关。

同伴关系是儿童人际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形成的一种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儿童同伴关系不良容易导致心理和行为问题。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或利他行为较多的儿童,通常人缘较好,在班集体中处于受欢迎的地位,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攻击性与破坏性行为较多的儿童一般在集体中处于受排斥、拒绝或被忽视的地位,被排斥、拒绝和忽视反过来又会形成恶性循环,致使儿童出现更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三、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方法

基于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现提出以下几种行为矫正方法。

(一) 强化

1.正强化

正强化是指当儿童出现某一期待的良性行为反应后,立即呈现或给予一个令其愉快或喜欢的刺激,以促使儿童今后做出该良性行为的次数更多或反应概率更高。通俗地说,就是当儿童做出所期待的良性行为时,可及时通过食物、活动或口头表扬等刺激对其进行奖励,以增加其良性行为。例如,当儿童放学回家主动认真地完成作业后,可以奖励他喜爱吃的食品或让他看半个小时的动画片,以增加他以后放学回家及时完成作业的良好行为习惯。

2.负强化

负强化是指当儿童出现某一良性行为后,及时减少或撤除令其厌恶或痛苦的刺激,以促使儿童今后做出该良性行为的次数越来越多。例如,如果学生平时努力学习,每次考试成绩在95分以上,其后一周,老师会让他不做或少做家庭作业,以塑造或增加其平时努力学习的行为。

(二)惩罚

惩罚是指儿童出现某一不良行为后,对其呈现或施加一个令人厌恶或痛苦的刺激,或者减少令其愉快的刺激,以促使儿童的问题行为减少或消失的现象。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惩罚类型。

1.矫枉过正

矫枉过正是指当儿童出现或做出某一不良行为时,不仅要让儿童纠正不良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且要把环境恢复得比不良行为出现前更好。例如,当学生在教室墙壁上胡乱涂画时,老师不仅让他将自己所涂画之处擦拭干净,还要将整个教室的墙壁都擦拭干净。

2.反应代价

反应代价是指当个体做出不良行为反应后,剥夺或撤去令其愉快的刺激或活动,以促使其不良行为减少或消失的现象。例如,当儿童偷玩游戏或玩游戏超过规定时间时,就剥夺他后面一段时间玩游戏的机会。

(三)消退

消退是指当儿童做出以往曾获得强化的不良行为后,不再呈现让他期待或喜欢的愉快刺激或活动,那么儿童今后出现该不良行为的次数将会减少或消失的现象。该行为矫正方法的实质是通过撤消问题行为的强化物来达到对问题行为的消除。例如,某儿童以往特别喜欢吃甜食,每当父母不满足其要求时,便会哭闹,于是父母只好让他吃。那么,以后当其吃甜食的要求未得到满足再次哭闹时,父母可以任其哭闹,置之不理,几次以后,该问题行为便会消失,此即消退法。

(四)示范法

示范模仿疗法简称示范法,它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运用。示范法是指儿童通过观察并模仿同伴榜样的行为,从而做出与其相同或类似的令人期待的良性行为,减少或消除其不良行为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示范法可以用于多种问题行为的矫正,儿童的焦虑、恐惧等情绪问题和亲社会行为现象都可以通过示范法加以消除和建立。例如,某儿童过分害怕狗,可以通过示范法让其观看同伴(榜样)亲近狗的行为,从而逐渐消除他对狗的恐惧情绪。

参考文献:

[1]伍新春.行为矫正[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明忠.父母情感温暖与青少年人际能力:情绪表达能力和社交性的间接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02).

[3] 冯观富,王大延,陈东升,等.儿童偏差行为的辅导与治疗[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4] 李红.幼儿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王铃凤.师生关系、应对方式与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12).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问题行为成因儿童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规则”先行,追求高效语文课堂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