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习经典,立德树人

2020-11-03吴春玲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立德树人传统文化

吴春玲

摘要:良好品行的养成都是在丰富的活动实践中逐渐达成的。只有在“行”中落实“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快乐自主成长。传统文化依托于环境熏陶、文化养育、活动内化、家校同步,引导孩子们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传统文化;立德树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

至德小学坐落在素有“尧舜之乡”美誉的东至县城。这里风景秀丽,人杰地灵。为了能在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至德小学秉承传统,推陈出新,确立了以“至德”为核心价值的文化理念,提出“小学校,大德园”的办学方略,明确了学校“完善德文化,力践行教育”的办学路径,让每位学子启蒙真善美,修心修德,厚植人生底色,养正知情意,立言立行,丰盈成长体验。

一、环境育人,熏习养德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环境能影响人,改变人,塑造人。至德小学自创办以来,一直努力营造优美的读书环境和高雅的求学氛围。绿茵茵的草坪、苍翠的树木、鲜艳的花朵、洁净的敬德大道、富有特色的五园、栉比的五楼,和谐共存,相得益彰。至德小学的校园“绿常在、花常开、校园如公园、似乐园”,优美的环境耳濡目染,美好的环境潜移默化。

(一)内外洁静,习惯早养成

《朱子家训》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卫生保洁是学校美好环境建设的首要保障。为了抓好此项工作,学校将校园所有区域和教学楼各个楼层的卫生责任区划分、承包到班级,由班主任安排学生轮流进行每天上午、中午、下午放学后的三次小扫除。这也是八好教育中的一项——“扫好地”。班主任有时亲自加入打扫队伍。“最喜小儿有序”。最美的情景是扫好地,各小队整齐有序地回到教室,阳光快乐。学校也定期组织全校性、全方位的卫生大扫除并进行检查、评比,以确保全校的卫生保洁工作落实到位,同时,让学生养成自省自律的良好习惯。

(二)恬静雅致,润物细无声

为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我们一直在努力建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文化浓厚、恬静雅致”的校园环境。学校的特色建筑有“五樓一厅”“五园一道”,校园的橱窗、宣传板、公告栏、科普文化长廊等,均是“主题引领、学生动手、定期更新”。教学楼和办公楼的走廊上、大厅里悬挂的温馨提示牌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等标语,与教室张贴的名人名言、粘贴栏,相互交织,相辅相承。操场围栏设立充满激情的标语。学校大道旁设立展示栏、展示牌,宣传“八好”教育(做好人、走好路、做好操、扫好地、唱好歌、画好画、写好字、读好书)、“六礼”规范(行走之礼、仪式之礼、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观游之礼、交往之礼)及学校相关办学思想。每学期,学校都进行完美教室评比,师生们共同打造美好的展示个性特长的空间,做到一班一品,各具特色。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让校园每个角落都焕发着教育的活力,美化心灵,激发灵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学校定期开播的德润电视台,打造学校育人新品牌:校园留声机、一月新闻眼、校园聚光灯、快乐小书屋等栏目,无声地滋润了学生的心灵。正是:有志育才功万代,无声润物意长存。

二、文化育人,润心培德

高雅的环境营造,使传统文化教育延伸到师生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孩子们在与外部环境不断地碰撞、冲击和洗礼之下,在数千次回眸、凝视与联想之中,促进感情的和谐,实现价值的同化。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提升,发现特长,发展个性,张扬自我。我们将传统文化和孩子生长融为一体,相辅相承,相伴相生,不断积淀,让校园处处散发出文化的风韵和气息。

(一)文化建设有品味

我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完善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利用板报、橱窗宣传、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营造“以文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浓郁氛围。

孔德园坐落于校园大门西侧,它立园最早,称得上是五园之首。当中的孔子肃然而立,背后则刻着圣人语录。每年的开学第一周,学校都会组织师生游园并拜孔子像。今年的开学典礼上,我们又增设了“开笔礼”活动,通过端正衣冠、祭拜孔子、朱砂开智、击鼓明志、启蒙描红、诵读经典、珍藏心愿等,让一年级的新生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迈出勤奋好学、尊师孝亲的第一步。

兴德园的栏杆上,刻有经典诗文。学生在闲暇之余,静立品读,愉悦身心。

(二)课程开设有保障

1.规范国学经典课程。“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我们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阶段性与年龄特点,选用王晓霞、王显槐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教材》国学教材,一、二年级学习《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三、四年级学习《千家诗》《声律启蒙》《大学》《论语》;五、六年级学习《孟子》《中庸》《诗经》《诸子文选》。学校配备有专职国学教师(已有三人获得“儒学文化高级讲师”资格),每周开设一节国学经典课。此外,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的经典名家名篇,我们让学生得其精华,同时适当拓展,补充篇目,让学生适当记诵名段名篇和格言警句。我们不追求短时效应、走形式主义,而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通盘考虑,整体构建经典诵读的框架。我们在每学期期末进行国学经典教学考查,一至三年级采取面试方法,指定部分学生和全体学生选背国学课程;四至六年级采用笔试方法,内容涉及选择、判断、填空、连线、主观论述题等。

我们还将经典诵读与语文、音乐、美术、品德等学科有机整合:语文教师负责组织学生的经典诵读活动;音乐教师寻找或自编教学内容,将诗文诵读与音乐融为一体,开展唱古诗活动;经典诗文配画或为画配上诗文,已成为美术教学中探索学科整合的一条途径;品德课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感恩教育、爱国教育、礼仪教育等主题活动,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教育熏陶,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我们利用学校的广播在课间播放《弟子规》《诗经》歌曲,让学生利用早自习的时间、班会时间诵读、学习《国学经典》,尤其是加强低年级学生的学习。

3.利用校园多媒体网络和各种影像资料举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专题讲座,与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交流。如11月21日,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周胜良秘书长一行来到至德德行报告厅,为师生们播放中纪委网站上介绍周氏家规家训专题宣传片;教学开放周之际,学校邀请首师大教授徐健顺进校园主讲传统吟诵,邀请省类专家上国学示范课,培植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激活创造潜力,增强文化自信。

4.开辟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拓视野。周氏家族是东至的名门望族,绵延五六代,英才辈出,兴盛不衰,源于其诗礼传家的优良家风。我们挖掘身边的德育素材,积极开拓校外教育基地,将周氏家风馆和纸坑山周馥接官厅设为至德小学的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使学生了解家乡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民族文化的魅力,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5.将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校园艺术生活,突出活动常态化、故事化、体验化、兴趣化的特点,让学生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热爱经典。我们每年举行“红歌响至德、歌颂我祖国”校园红歌会、古诗词吟唱表演;积极参与由共青团安徽省委、省学生联合会 、省少工委联合举办的首届“国学达人”挑战赛。周潮同学作为池州市小学组唯一一位选手参加了比赛并获得了小学组“榜眼”称号。2013年6月8日,我校选送的学堂乐歌《读唐诗》节目精彩亮相“中华长歌行·端午”安徽省中华经典诵读展演舞台。我校在2020年“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中获得省一等奖。

6.多措并举促创新。学校每周一常规性举行“诵经典唱红歌”展示活动。轮值班级在班主任、语文和音乐教师的协同组织下精心准备,于规定时间让全班学生登台亮相,展示班级国学经典诵读和红歌吟唱活动。此举是为了用红色经典歌曲陶冶师生的情操,用国学经典健全学生的人格,同时促进我校“八好”教育中“读好书”“唱好歌”教育的有效落实。古诗词考级活动、家庭吟诗会、猜灯谜、传统戏曲进校园等,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如池州市县区“戏曲进校园”启动仪式在至德小学德行报告厅隆重举行。来自胜利心连心剧团、东流戏迷俱乐部以及老民歌手,和小学生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戏曲选段演出。至德小学两名学生演唱了“对花”黄梅戏。

7.積极拓展古诗词教学,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提升。2020年9月,酝酿已久的“中华经典吟诵实验校”授牌至德,此项目由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吟诵教学法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电视《教育新观察》、中教北科联合推出。我们将积极探索传统吟诵的教学作用,促进中小学古诗文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

至德小学将 “德”文化深入内化到学校各个方面,不断浸润师生,在坚持和创新中,形成一种熏陶,一种渗透,一种精神感召,一种力量传达。

三、活动育人,塑行立德

良好品行的养成是在丰富的活动实践中逐渐达成的。只有在“行”中落实“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快乐自主成长。

至德小学的活动丰富多彩,俯拾皆来。军训、运动会、“大课间活动”比赛、劳动技能大赛、“六·一”文艺汇演、校园红歌会、歌咏大赛、象棋围棋比赛、书画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乒乓球比赛、门球比赛、科普文化展板制作等专题教育活动,磨砺学生意志,培养团队精神,熏陶高尚情感。“大课间”活动强健了师生体魄,愉悦了师生身心,亲近了师生关系,和谐了校园氛围;“诵经典唱红歌”活动借红色经典歌曲陶冶师生情操,用国学经典健全学生人格。在各级各类赛事中,学校参赛选手均获得骄人的成绩。

(一)坚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

至德小学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机会。如组织学生参加夏令营,开展“小手牵大手,道德进万家”“参观企业”“进社区清理垃圾”“到敬老院为老人提供公益服务”等活动,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积极体验、获得感悟、受到教育。

(二)推行孝、信、雅、行教育活动

1.以孝为先,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1)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清明祭扫感恩情。少先队员来到革命烈士陵园祭扫革命烈士墓,参加由市文明办主办的“清明祭英烈”大型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受到了良好的革命传统教育。以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重点,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凸显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特征,使学生认知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举行 “红歌响至德、歌颂我祖国”校园红歌会。2013年6月8日,我校选送的学堂乐歌《读唐诗》节目精彩亮相“中华长歌行·端午”安徽省中华经典诵读展演舞台。

(2)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 践行孝心”的实践活动。至德小学关工委、女工委组织开展以“浓情五月天,感恩母亲节”为主题的关爱留守儿童暨“亲子”放风筝活动,让留守孩子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

(3)以劳动节、教师节、重阳节为契机,组织开展“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关爱长辈”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行孝感恩、尊重他人,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以雅为标,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至德小学开展“践行‘三爱三节争做美德小达人”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橱窗、班级黑板报、手抄报等平台落实实践活动;儿童节来临之际,学校少先大队组织各中队开展“喜迎十九大,争当向上向善好队员”主题教育活动。陈怡悦、曹雅雯、郭鲁塔娜、陈卓、李雪畅、范家齐、李学明等家庭被评选为省“优秀书香家庭”荣誉称号。

3.以信为本,开展诚信教育

至德小学以发诚信倡议、讲诚信故事等多种形式,将诚信教育引向学生家庭,并广泛开展“争做诚信少年”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诚信美德。

学校传统文化依托于环境熏陶、文化养育、活动内化、家校同步,引导孩子们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展现出的是语言文雅、行为儒雅、情趣高雅、心灵美雅的“四雅学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厚重的文化建设,丰富的活动开展,宽敞的教育理念,引领着至德师生“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坚定走在“天行健、地势坤”的“亲民”之路上。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立德树人传统文化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技术文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