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020-11-03徐漫慈
徐漫慈
摘 要:时代的变化影响着传统中医教学方式。当前,高等中医院校教育教学模式在加强中医临床实践和师承教育方面存在不足。立足于此,本文首先从课程设置、师承教育及协同育人机制三方面分析当前中医院校教育存在的不足,其次阐述医教协同对中医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促进作用,再次从实际出发,对医教协同理念下的中医教学改革提出策略建议,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医教协同;中医;教学模式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在不断改革深化,相对应的医药专业人才教育培养也在不断调整。三段式的医学培养模式在中医学生的能力培养上没有发挥出最大效用,中医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仍需进一步改革创新,而医教协同理念的提出为中医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可行性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014年印发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就已提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实行“5+3”的教育模式(5年中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来提高中医学生的临床能力和实践能力;2017年印发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师承教育模式在学院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中的应用,进一步创新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由此,中医院校应该深入研究学院教育与师承教育的有效结合,探索高等中医药院校与医院的协作育人机制,为高等院校中医药人才补短板、长优势,培养符合现代医学需要的能力型中医人才
二、当前中医院校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课程设置的偏差
一些中医药院校在课程设计和培养方案方面缺乏总体指导和明确的方向,中医特色未能显露出来,学生对中医经典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不足,领悟不够,中医辩证思维方法也未能培养成型,中医理论方面的传承意识薄弱,认同感低,仅有的几年学院教育并不能满足中医学科的潜心学习需要,因而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不从事中医相关行业的现象也很常见。同时,中医学院教育偏重理论知识教学,临床实践教学不足,学生的理论知识无法实际转化,跟临床诊断无法契合使用,理实分离使得教学的连贯性变差,甚至有的院校理论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内容并不匹配,理论无法指导实践,学无所用,会给学生造成一种茫然的感觉。中医教学体系完整性、延续性需要重新
构建。
(二)师承教育的淡化
我国传统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师承教育,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是中医药学术思想、技术经验得以流传下来的主要方式。后来受到西医学的影响,院校教育取代师承教育成为了主要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传统中医师承教育逐渐淡化。西医式的学院教育培养的是基础中医人才,泛大众化,为中医药学生广开了学习之门,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我国中医药的奥义,但同时淡化了中医的特点特色。我国中医师承教育的代代传承,是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师教徒学的方式将中医精髓传授于弟子,这也是中医学形成的内在机制。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稳定性,中医学的经验性特点都在师承教育中有所体现,这是学院教育难以企及的。
(三)未构成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
中医院校教育培养的人才比较偏向于学院派风格,而医学是需要实践的,在医教协同的背景下,中医院校与附属医院应当形成一个互补互助的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但实际情况上很多院校与医院之间的协作并不完善,院校和医院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功能、教学队伍、教学质量上缺乏共商共建,合作没有统一认知,协同育人机制难以落实。
当然,学院教育也存在客观优势。国家大力支持中医药院校对人才的批量培养,为中医爱好者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平台,并且向社会输送了大量专业中医药人才,中医药高等院校也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有丰富的书籍储藏,有实验实训基地,能给学生提供实习、培训,参加专业会议的机会,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强交流合作,适应现代社会国际化的人才发展趋势。
三、医教协同对中医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医教协同是中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医传承有自己的特点,并且在中医理论学习、认知方式、道德修养等方面,师承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但同时师承教育难以大规模地培养中医人才,毕竟老师的个人精力有限;再加上师承教育存在不同的体系派系,对于中医的理解也自有理念,一师之技难以博采众长,一家之言也难兼容并蓄,其局限性对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认知能力发展存在一定的阻碍。再者,学生的学习完全来自于单一的老师,不同老师带出来的學生质量也参差不齐,中医师承教育存在其优势但是也有不足。结合前文的学院教育教学的缺陷和优势,二者呈互补状态,学院教育能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教学,师承教育能将中医的优势、特点发扬光大,二者结合必然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教学走向,对夯实高等中医药专业教育基础,拔高中医药人才质量层次大有裨益。
四、医教协同理念下的中医教学改革路径
(一)教学目标协同
学院教育和师承教育拥有不同的教学体系和理论体系,分别代表着普遍意义和特长优势。医教协同实践起来,统一教学目标的问题就比较难解决,因此首先要针对教学目标进行统一,这样学院教育和师承教育才有了结合的操作基础。从现代医学对中医人才的要求入手,再加上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学生知识结构的调整,高等中医药教学与师承教育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中医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再挖掘发挥学生的某一特长,对不同的学生规划不同的发展路线和目标,既完成大众化的通用型中医教学,又兼顾学生的本体特点,让学生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专业达标的基础上培养不同规格的中医人才,让学生在中医通识教育后重点掌握指导老师的诊疗特色和经验,形成自己的一技之长,具有较强的独立诊疗的能力。
(二)教学方案协同
中医医教协同教育要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和医院优势互补,各自贡献资源实现共享,最终达到三赢的目的。站在学校的角度,除了日常的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安排之外,还应当面向临床医生、带教老师组织开展集中学习,让临床医生和带教老师参与教学计划,对教案设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进行深入交流,让学院教师和临床医生、带教老师面对面沟通,互相分享教学经验,融合教学方法,这一方面给学院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另一方面也能提高临床医生的教学水平,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就医院而言,在做好学生临床带教和管理的同时,要记录临床实践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的教学问题,并及时记录反馈给学校,由学校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者是对知识结构进行及时调整,以符合当前医学发展应用的需要,防止理实脱节;另外,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教学交流分享活动,做好顶层设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落实培养政策,创新教育方法,对教学有一个合理的定位,让人才可用,有用。
(三)教学方法协同
首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并重。学院的理论教育要和临床实践教育相扣,设置科学合理的中医临床课程体系,聚焦中医理论知识的系统化、深度化教學,通过实境的临床学习,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判断,形成中医临床思维,中医的临床理论教学要严密配合临床见习,培养学生诊疗能力,沟通能力;安排学生学习不同中医流派的系统性知识,采各家所长,丰富学生的辨证论治技能;在校内可以开展实训教学,模拟医院接诊情境,锻炼实践技能,为学生走向临床实习打下基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技能比赛,强化动手能力。
其次,学院教育与师承教育相通。师承教育主要在临床学习阶段,让学生跟随带教老师早临床、多临床,言传身教、全程带教,将中医隐性知识在潜移默化间传授给学生,这些都是学生在课堂上理论学习所接触不到的。名师的临床经验和诊疗方案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资源,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同时实现了中医学的传承发扬。学生在临床过程中总结心得,整理跟师医案,遇到问题也能在第一时间咨询老师,并得到专业的解答,这可以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挖掘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再次,学校和医院共进。学校和医院是医教协同的共同主体,加强校院沟通是实现共进的首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将教学重心向教、医、研结合发展转变,一方面构建校院结合的评价考核机制,力求健全理论、临床教学组织机构,完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建立起校院教学经费的共同投入机制,进一步健全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教学质量,校院齐发力共同提升校院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常学辉,丁虹,杜凤丽,等.“医教协同”与医学教学基地建设[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19):32-34.
[2]移敏.中医师承教育路径和模式的创新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