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浙江”战略视域下桑基鱼塘与江南水乡传统生活研究
2020-11-03胡毓婕赖雅吉董佳琪
胡毓婕 赖雅吉 董佳琪
摘 要:文化在地区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浙江”战略贯彻于政府一系列工作。湖州荻港因历史悠久的桑基鱼塘系统,其“鱼”“桑”文化建设是“之江文化产业带”中的重要一环,体现区域文化独特性。本文从深受桑基鱼塘系统影响的蚕桑文化、鱼文化,盛极一时的耕读文化,兼具融合性和实用性的民间信仰三方面论述荻港的传统生活与文化特色,继而从文化经济的表现形式阐述荻港文化的现代发展,最后围绕荻港文化继承与传播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文化浙江”;桑基鱼塘;传统生活;江南水乡
一、引言
2017年11月23日,“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审,被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学界研究桑基鱼塘的地域视角逐渐从珠三角地区转移到浙江湖州,但研究内容多着眼于桑基鱼塘本身的生态功能、经济价值以及如何保护发展该系统,较少将地区传统生活与之结合,挖掘其独特的地域文化。2003年7月,习近平同志把“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作为实施“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这表明文化建设在浙江发展中起着愈加关键的作用。本文选取位于湖州桑基鱼塘核心保护区且是典型江南水乡的荻港村作为调查对象,探究桑基鱼塘系统对地区文化的影响及其传承问题。
二、荻港传统生活与文化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紧依京杭大运河,水网密布,“荻港”正是因河港如织、荻众多而得名。该村古村落整体保存完好,村域面积6.3平方千米,中心村面积1.3平方千米,现有农户1 146户,总人口4 126人。荻港的桑基鱼塘系统已有2 500多年的历史,当地劳动人民经过几千年的农耕劳作,总结创造出了一套“田埂种桑—池塘养鱼—采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肥桑—鱼肥蚕壮”的绿色人工生态系统。荻港村村民的生产和生活与桑基鱼塘紧密结合,在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中,荻港村依托独具特色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现象:耕读文化、蚕桑文化、鱼文化以及宗教信仰交融在一起,实用性很高。这些文化传统印刻在荻港人的生活中,集中反映出在桑基鱼塘耕作方式影响下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和历久弥新的特点。
其一,鱼和桑是荻港传统农业活动的主题,桑基鱼塘系统中所产生的蚕桑文化和鱼文化至今影响着荻港人的生活。南浔是湖州缫丝和丝绸业的主要市镇之一,各地私商集结于此,而荻港所产蚕丝则为南浔丝绸商业提供了原料来源,在明代荻港就已经成为产丝大镇。如今,荻港将古村落开发成“湖州丝绸小镇”,挖掘其旅游文化价值。在养蚕过程中,村民形成了一系列如请蚕花、望蚕讯、吃蚕花饭等蚕事习俗,后来这些蚕事习俗逐渐发展成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如千金剪纸、“扫蚕花地”、扎蚕花、蚕花戏等。同时,荻港拥有悠久的养鱼历史,相传越国大夫范蠡就在此写出了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淡水养鱼专著《养鱼经》。如今,荻港鱼类制品生产线生产能力可达年产约100吨。在渔业生产过程中,荻港人形成了吃“鱼汤饭”的习俗,形成于近代的“陈家菜”就是鱼汤饭的精华,也是湖州“百鱼宴”的雏形。桑基鱼塘系统中,横切面呈现出蜂窝形状的“蚬壳路”体现着荻港先民因地制宜的理念:“蚬壳路”改善了粘土,成本低、滤水性高,兼具防滑功能。
其二,荻港村耕读文化悠久,成为临近乡村的文化中心[1]。因桑基鱼塘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荻港农业经济得以发展,为荻港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以礼耕堂、三瑞堂、南苕胜境、积川书塾为代表的创建于乾隆年间的私塾,多为荻港士绅、望族集资所建,是荻港学校教育的典范。三瑞堂曾出进士2名,举人10名,太学生39名,孕育了中国地质学创始人章鸿钊先生。积川书塾培养出了状元、进士、贡生、举人、太学生200多名,所在地南苕胜境亦作道场,供奉师祖。礼耕堂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为吴兴商校。
其三,荻港儒道交织,又融入了与蚕桑、鱼俗相关的信仰。不同于生活漂泊、收入不稳定的太湖渔民多信仰天主教[2],荻港村进行人工养殖的鱼塘渔民多信仰佛教和道教,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存在同时信仰的情况。演教寺始建于公元955年,是宋代全国独有的佛道一家的创举,发展至今,演教寺仍是荻港人宗教活动的中心,香火鼎盛。信道教和佛教的村民,在逝者下葬日,至亲会配红花、持香、烧纸、敲锣和鼓进入演教寺拜菩萨。因鱼、桑经济在荻港占据重要地位,蚕农信仰被称为“马头娘”“马鸣(明)王菩萨”的“蚕花娘娘”。渔民信仰范蠡财神,祭神时举行“烧沉雕船”仪式。
三、荻港文化的现代发展
习近平曾以“浙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洋溢着浓郁的经济脉息”诠释浙江的文化基因[3]。改革开放以来,荻港村经历了从环境破坏型发展到绿色发展的转变,自2002年起,30多家油脂化工企业全部被关停。面对村集体收入锐减的困境,该村整改村容村貌、整修文化古迹,发展“丝绸小镇”,充分盘活了南太湖溇港文化中的生态农业资源——桑基鱼塘,制订了“文化+旅游+休闲+消费”的发展模式。
在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荻港积极发展文化副产品,荻港渔庄就是其集中体现。荻港渔庄内设有别墅、客房、餐饮、娱乐等度假酒店设施,还建有鱼桑文化博物馆、湖笔博物馆和鱼桑文化研究院、会议室等,集商务度假酒店与示范教育于一体,在获取商业利益的同时,起到传播桑基鱼塘传统文化,继承、发扬荻港地区传统民俗的作用。渔庄内设有一些传统鱼俗的体验活动、参观项目。为适应现代饮食习惯,特别创新出多种桑基鱼塘系统原生态美食,包括桑鱼酥、桑塘饺、桑果糕、桑黄饼、鱼粽等。此外,每年举办一期魚桑文化节,举行丰富的研学活动、有偿品尝陈家菜以及欣赏“渔家乐”表演。其中,开展的研学活动包括蚕茧灯、蚌壳画、湖笔技艺、蚕茧工艺品、汉砖拓片、绫娟风筝、捕鱼比赛、包鱼粽、陶泥制鱼、蚕丝纸、蚕花手艺、鱼骨画。该活动的参与者以湖州地区的小学生为主,致力于让更多学生了解桑基鱼塘系统的构成要素,为湖州蚕桑文化、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一条新道路。
四、问题与建议
习近平认为:“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这是浙江改革发展中的一大特色和一大亮点。”[3]荻港的发展正应该不断发掘“文化经济”的潜力。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都越来越重视对非遗技艺的保护,湖州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等22个项目也列入首批浙江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但传统手工艺对青年的吸引力不足。荻港村的景观适合动漫取景,如果能将传统的湖丝与漫画以某种形式碰撞,那么在国漫觉醒的时代或许能为传承湖丝制作工艺吸引人才。
荻港渔庄每年开展学生研学活动,在此过程中也存在某些不足。首先,参与对象较为局限,大多为低年级学生,理解力较弱,难以通过一次文化节的体验对传统文化形成深入了解。其次,目前的研学活动大多只停留在“感受”这一层面,满足了趣味性,却缺少了学习性。再次,文化节的活动范围局限在渔庄内,未能利用整个荻港的物质和文化资源。对此,渔庄可以邀请不同年龄段的研学者,根据年龄特点设置不同活动,如对青少年可以设置学习性强,有层次、系统化的研学项目。还可以在荻港村内及桑基鱼塘培育区展开健步寻宝之类的活动,让游客感受桑基鱼塘的面貌。
此外,交通作为旅游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和依附基础,是旅游活动的主要因素和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4]。荻港位于长三角城市群“2小时交通圈”内,适合自驾游,在交通上有一定优势。但湖州市的公交规划并没有较好地与荻港各景区配套。从湖州旅游集散中心到荻港的107路車,1小时一班,间隔时间过长。从高铁湖州站到荻港设置了156、154两路车,但没有利用高铁站的广告效应,忽视了对荻港4A级景区的宣传介绍。在“丝绸小镇”完全落成后,可以利用本地和互联网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并增加公共交通支持,吸引客源。
五、结语
本文简要分析了桑基鱼塘系统对湖州荻港传统生活和文化的影响,并从自身体悟出发提出了一些建议。但横向上没有探究桑基鱼塘系统影响的地域范围,纵向上没有详细论述城镇化发展以来荻港传统文化逐渐衰弱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然而“之江文化带”的建设需要从历史经验中借鉴发展的方向。因此,纵向上的研究尤为重要,桑基鱼塘与江南水乡传统生活研究的命题还需要更广的研究视角、更长的研究时间去探寻工业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动态变化。
参考文献:
[1]陈学文.湖州府城镇经济史料类纂[M].杭州:浙江省社科院,1989:15.
[2]朱年,陈俊才.太湖渔洛[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151.
[3]周少华,秦军,王婷,等.凝魂聚气铸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文化篇[N].浙江日报,2017-10-11(00001).
[4]贾敏,赵卫权,文锡梅,等.旅游交通与旅游经济相关性分析——以贵州省为例[J].绿色科技,2017(15):221-223.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9年度湖州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文化浙江战略视域下的桑基鱼塘与江南水乡传统生活研究——以湖州荻港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毓婕(1999—),女,浙江衢州人,本科,研究方向: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