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应用自制双角度调控手臂抬高支撑架的效果研究
2020-11-03侯绣伟王莉莉
侯绣伟, 葛 静, 王莉莉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 心血管内科, 江苏 宿迁, 223800)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数据显示,中国心血管患病人数已经高达2.9亿[1],以后10年内患病人数仍将加速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严重威胁人群健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2]。目前,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桡动脉手术入路具有创伤小、痛苦小且穿刺部位出血少、血管并发症较少等优点,是多数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首选手术入路[3]。但临床观察发现,若术后对穿刺部位压迫过紧、时间过长,同时压迫桡动脉及尺动脉,易导致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手部肿胀,神经受压引起麻木和疼痛,甚至会引起手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坏死。且压迫时间越长,出现各种并发症越多。同时,文献报道术后术侧肢体略抬高(抬高的角度为45°~60°),或放置于胸前等可缓解肿胀、疼痛[4-5]。但目前临床多使用软枕或衣物折叠垫高为的主抬高方式,抬高角度也多依赖于护士的经验性估算,易导致抬高角度不确定,肢体摆放不稳定,抬高依从性差,而出现术侧肢体肿胀、疼痛现象。同时,有文献报道术侧上肢放置于30 °海绵枕上可解决患者抬高角度不精确的问题,但随着患者床头抬高角度的改变,其因缺乏可调节的空间,导致使用具有局限性[6]。为解决此类问题,科室自行研究设计双角度可调控手臂抬高支撑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1921200052.8),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术侧上肢提供专用放置支撑架。本研究通过双角度调节保证术侧上肢抬高处于30°~60°,旨在探讨其对术侧肢体疼痛、肿胀、穿刺部位出血等并发症的影响,以期降低其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减轻疼痛,提高舒适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3月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320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术后意识清楚,病情平稳,无严重心、脑、肾等功能障碍。 排除标准:患者存在肢体活动障碍、语言及沟通障碍,及术后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恶性心律失常、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60例,男94例,女66例;年龄36~70岁,平均(59. 49±3.20)岁。研究组160例,男90例,女70例;年龄34~69岁,平均(60.25±2.40)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材料与制作: 双角度调控手臂抬高的支撑架包括一支架框体,其中在该支撑架框体内固定设有一主梁组件,该主梁组件包括一横梁以及与横梁固定连接的卡位纵梁;在支架框体内还活动设有一垫板件,在垫板件的底面设有一卡位组件,该卡位组件包括一伸缩轴以及设于伸缩轴自由末端的卡位块。由于在上述卡位纵梁上开设有多个卡位缺槽,在伸缩轴的自由末端固定设有一卡位块。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调节卡位块在上述卡位纵梁上卡位缺槽相匹配的位置,进而调节垫板件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从左往右,其所对应的定位角度分别为30°、45°、60°及90°。在垫板件调节到预定角度后,患者的前臂沿着垫板件的长度方向放置在垫板件上,后臂自然放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用于调控手臂抬高的医疗支架,可便于调节垫板的角度,且适用于各种环境,满足了实际应用需求。见图1和2。
注:11-支架框体;111-螺纹调节柱;112-过渡凹槽部;121-卡位纵梁;1101-垫块;14-垫板件;1411-放置凹槽部。
注: 151-承接轴;1511-承接轴固定块;152-转接套筒;153-伸缩轴;1531-第一伸缩筒;1532-第二伸缩筒;154-卡位块
1.2.2 使用方法:2组介入术后穿刺处均使用相同的桡动脉止血压迫器,并且按照统一规范解压及撤除压迫。
研究组在常规介入术后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双角度可调控手臂抬高支撑架对术侧肢体进行抬高处理,并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术后,患者处于平卧位时,将支撑架平放置于床上,可兼顾患者自身的舒适度,将术侧手臂放置于支撑架垫板凹槽里,由医护人员调节支撑架的高度(30°~90°)。1~2 h后,患者根据自身的感受,放平穿刺肢体5~10 min后再反复使用。而当患者抬高床头时,可利用支撑架下方的螺纹调节柱适时调整支撑架及垫板的角度,让患者在不同卧位时仍能保证足够的术侧手臂抬高角度。
1.3 观察指标
1.3.1 术侧手掌肿胀程度[7]: 术后6 h测量各指周径之和(以压迫后各手指中节周径之和为标准)减去初始值(手掌肿胀度压迫前为基准),<0.5 cm 为无肿胀,0.5~1.5 cm 为轻度肿胀,1.6~2.5 cm 为中度肿胀,>2.5 cm 或<2.5 cm但手掌出现明显淤血者为重度肿胀。
1.3.2 疼痛程度: 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用数字0-10代表不同程度疼痛,0表示无痛,1~3表示轻度疼痛,4~6表示中度疼痛,7~10表示重度疼痛。
1.3.3 穿刺部位出血程度: ①无出血:穿刺点未见渗血;②轻度出血:渗血直径≤2 cm,无血肿或血肿直径≤2 cm;③明显出血:渗血及血肿直径均>2 cm,或需再次压迫止血者[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术侧肢体手掌肿胀程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侧肢体手掌肿胀程度较对照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术后2组术侧肢体手掌肿胀程度[n(%)]
2.2 2组术侧肢体疼痛程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手臂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术后2组术侧肢体疼痛程度比较[n(%)]
2.3 2组穿刺部位出血程度比较
2组穿刺部位出血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穿刺部位出血程度比较[n(%)]
3 讨论
桡动脉作为拇指与示指桡侧的主要血供来源,可以保证掌指部正常的血氧供给[9]。而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需要腕关节制动且对穿刺处进行压迫止血,易加重患者疼痛感,影响患者的舒适度,而且会导致术侧肢体手掌不同程度的肿胀,甚至穿刺部位出血。临床观察发现,由于抬高位置不固定及不舒适,或夜间睡眠时将肢体压于头下或身下,更容易导致肿胀、渗血、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科室通过设计双角度可调控手臂抬高支撑架,为患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肢体抬高护理用具,应用30°~60°的可调控范围,使手掌背屈处于合适的抬高角度,安全且简单。同时可根据床头调高的角度适时调整,让术侧肢体一直处于准确的抬高角度。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在应用可调控手臂抬高支撑架后,术侧肢体手掌肿胀和肢体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可调控手臂抬高支撑架的应用,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患者术侧上肢摆放提供有效的支撑,能够有效降低术侧肢体肿胀和疼痛程度,增加患者舒适度,值得借鉴。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