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区某隧道的岩土工程分析

2020-11-03

山西建筑 2020年21期
关键词:涌水量风化完整性

罗 均 宇

(福建省121地质大队工程勘察院,福建 龙岩 364000)

1 概述

永定区虎岗镇龙溪村灌洋水库南侧的山地,隧道穿越山体,为单洞隧道。隧道净空(宽×高)为9.00×5.0,隧道长731.667 m,设计桩号K3+365.115~K4+096.792。隧道最大埋深约102.73 m,进口洞底标高645.85 m,出口洞底标高649.53 m,设计纵坡降为0.5%,设计时速为40 km/h。

2 场地工程地质特征

2.1 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

隧道区属低山地貌,进口处地面高程约648.12 m,出口处地面高程约为649.58 m,隧道轴线最高点高程为787.80 m,沿线地形呈波状起伏,山脊(顶)浑圆,进口侧山坡自然坡度约30°~35°,出口侧山坡自然坡度约40°~50°。

区域位于闽西南拗陷带西南部,大田—龙岩拗陷的南部,广平—龙岩复式向斜的南端,未见有活动性断裂构造发育。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福建省区划一览表,项目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设计地震加速度0.05g。

2.2 岩土层种类

①10含角砾粉质黏土:浅紫红、黄褐色,呈硬塑状,含30%的角砾,粒径约10 mm~100 mm,分布不均匀。

②11强风化粉砂岩:紫红、灰色,水平层理,中~厚层状,岩体呈散体~碎裂状结构,完整性差,为极软岩。

②21强风化细砂岩:浅灰色,水平层理中~厚层状,硅质胶结,岩体呈碎裂状结构,为软岩,完整性差。

②12中风化粉砂岩:紫红色、灰色,水平层理,岩体呈层状结构,为软岩,完整性较好,RQD(%)=50~60。

②22中风化细砂岩:浅灰色、水平层理,硅质胶结,岩体呈层状结构,为软岩,完整性较好,RQD(%)=40~60。

②13微风化粉砂岩:紫红色,水平层理,岩体完整性好,为较软岩,RQD(%)=60~80。

②23微风化细砂岩:灰白色,水平层理,硅质胶结,岩体完整性好,RQD(%)=50~80。

2.3 岩土层的设计计算指标

本场地通过室内土工试验、现场原位试验及当地工程经验见表1。

表1 岩土层设计参数推荐值

2.4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

隧道区未见有地表水系经过,地表水总体较贫乏。

2)地下水。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及赋存介质不同分为:①基岩风化裂隙型潜水和②基岩裂隙承压水。

①基岩风化裂隙潜水赋存于强风化岩层的网状裂隙中。隧道区岩性为泥盆系桃子坑组细砂岩、粉砂岩,裂隙发育,富水性较好、导水性强,含水层厚度较大。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顺坡向径流,在坡脚低洼处排泄,含水量较小,对隧道围岩及开挖影响相对较大。

②基岩裂隙水:受地质构造的控制,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和基岩风化裂隙水的补给,向山体附近的沟谷中排泄,具有承压性,隧址区内裂隙密集带较不发育,为泥质充填,且宽度较小,两侧岩体大多为完整、坚硬,富水性一般。

地下水水位埋深31.20 m~35.00 m,标高673.20 m~700.40 m,位于隧道路面以上,水量较小。

2.5 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性岩土特征

隧道场址区自然山坡坡体基本稳定,未发现大规模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分布岩层为非可溶岩,不存在岩溶问题,场地内未发现有矿产分布,未发现有采空区。未发现特殊性岩土。

3 隧道工程地质评价

3.1 隧道洞口工程地质评价

隧道进口段自然山坡坡度30°~35°,围岩为薄层坡积含角砾粉质粘土及厚层强风化粉砂岩,坡体现状整体稳定。隧道开挖后形成边坡高约9.0 m~11.0 m,坡体主要为薄层含角砾粉质粘土及强风化岩,结构较松散,开挖后稳定性较差;隧道出口侧自然山坡坡度约40°~50°,洞口围岩为强~中风化细砂岩,坡体现状整体稳定。

3.2 洞身工程地质评价和围岩分类

3.2.1洞身工程地质评价

根据地质调绘及钻探结果,隧道进口K3+365.115~K3+425.50围岩为:强风化粉砂岩,为极软岩,岩体破碎,围岩的级别为Ⅴ级;K3+425.50~K3+572.73围岩为:中风化细砂岩,为较硬岩,岩体较完整,围岩的级别为Ⅲ级;K3+572.73~K4+025.30围岩为:微风化细砂岩,为较硬岩,岩体完整,围岩的级别为Ⅱ级;K4+025.30~K4+041.34围岩为:微风化粉砂岩,为较硬岩,岩体较完整,围岩的级别为Ⅲ级;K4+041.34~K4+083.39围岩为:微风化细砂岩,为较硬岩,岩体较完整,围岩的级别为Ⅲ级;K4+083.39~隧道出口K4+096.792围岩为:为强风化细砂岩,为软岩,岩体破碎,围岩的级别为Ⅳ级。

3.2.2围岩基本质量分级

按照岩石坚硬程度(Rc)及岩体的完整性(Kv),结合地下水、裂隙、围岩应力状态等对围岩的影响,根据JTG 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公式(1),公式(2)计算隧道围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按照JTG 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表3.6.5进行隧道围岩的分级,结合岩石坚硬程度(Rc)、岩体的完整性(RQD、Kv等)进行对比验证。

BQ=90+3Rc+250Kv

(1)

[BQ]=BQ-100(K1+K2+K3)

(2)

其中,BQ为围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为修正后围岩体基本质量指标;Rc为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Kv为岩体完整性系数;K1为地下水影响修正系数;K2为主要软弱结构面产状影响修正系数;K3为初始应力状态影响修正系数。

隧道围岩分级和围岩物理指标如表2,表3所示。

3.3 隧道地应力评价

拟建隧道最大埋深约238.80 m,洞身围岩为微风化细砂岩,为硬岩,节理较~不发育,经分析,该隧道为低地应力区,隧道开挖发生岩爆的可能性较小。

3.4 隧道涌水量分析

隧道区地下水主要为风化基岩中网状裂隙~孔隙水,以及基岩构造裂隙水。根据TB 10049—2004/J 339—2004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按隧道汇水面积范围内降水的入渗率,估算隧道涌水量。

表2 围岩物理力学指标标准值表

表3 各级围岩所占比例表

1)降水入渗法。

现取汇水长度(隧道长度)731.68 m,宽度1 000 m,当地年均降雨量为1 940.50 mm,入渗系数取0.18,按TB 10049—2004/J 339—2004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附录B.1.2条,采用降水入渗法初步估算隧道的涌水量如下:

降水入渗法公式:Qs=2.74×a×W×A。

其中,Qs为隧道正常涌水量,m3/d;2.74为换算系数;a为降水入渗系数:取0.18;W为多年年均降水量,本测区取1 940.50 mm;A为隧道集水面积0.721×1.0=0.731 km2。

正常涌水量:Qs=2.74×0.18×1 940.50×0.731=699.61 m3/d。

2)TB 10049—2004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附录B.2.1条谷德曼公式和佐藤邦明经验式。

最大涌水量:Q0=q0×L;

q0=2πKH÷ln(4H÷d)。

其中,Q0为隧道最大涌水量;L为隧道计算长度;K为含水层渗透系数(计算及经验值);H为含水层中静止水位至隧道等价圆中心的距离,m;d为隧道洞身断面的等价圆直径,m;qs为隧道单位长度经常涌水量,m3/(d·m);B为隧道通过含水层中长度,m;R为隧道排水影响宽度,m。

根据野外钻孔注水试验成果,碎块状强风化岩通过地段的渗透系数为K=1.11 m/d。根据上述公式对隧道进行分段计算得出:隧道最大涌水量为34 269.88 m3/d,正常涌水量为1 481.92 m3/d。

4 场地环境地质评价

拟建隧道位于永定区虎岗镇龙溪村灌洋水库南侧的山地,隧道穿越山体,为单洞隧道,进口位于永定县灌阳农业有限公司东北侧的坡地,出口位于灌洋水库大坝的南侧坡地,隧道附近无人居住,施工开挖期间该区域地下水可能下降,对农作物局部可能造成一些影响,但施工后影响不大,造成次生地质灾害。

隧道施工应在隧道进出口附近山沟各设弃碴场堆放弃碴,并做好弃碴的拦护坝,以免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或碴体溜坍。

5 结语

1)隧址区构造运动不强烈,未见影响场地稳定的活动性断裂,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下洞穴等不良地质作用。

2)场区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工程场地50年超越概率10%的平均土质条件下峰值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第二组,属中硬场地土,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40 s。

3)隧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山坡坡体较陡,未见有地表水系经过。本隧道围岩为弱透水层,该隧道单洞正常涌水量为1 500 m3/d。

4)隧道进出洞口处仰坡和两侧开挖边坡稳定性较差,建议采用安全坡率放坡开挖,并加强坡面防护措施。

5)隧道洞身及进口围岩级别为Ⅳ级~Ⅴ级,出口段围岩级别均为Ⅱ级~Ⅲ级。

6)拟建隧道最大埋深约238.80 m,深部围岩为微风化细砂岩,为低地应力区,隧道开挖发生岩爆的可能性较小。

7)隧道施工对坡地上植被及农作物局部有影响,应合理设置弃渣堆放点,应妥善处理弃渣,以免产生次生地质灾害,隧道施工期间对周围环境有一定影响,应做好防治工作。

猜你喜欢

涌水量风化完整性
胡家河煤矿涌水特征及规律分析
赵各庄矿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分析
一种基于样本传播的图像风化方法
矿井涌水量重标极差法等维预测模型
广西忻城某石材矿山涌水量预测研究
ELM及IS/OS完整性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预后视力的影响
更正说明
风化泥岩地质断层水疏排工艺探讨
随风化作满天星——吴江涛诗词读后
谈书法作品的完整性与用字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