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成了“词的音乐家”
——李吉林老师《小小的船》诗歌教学赏析

2020-11-03周益民

江苏教育 2020年57期
关键词:叠词月儿小船

周益民

【教学要求】

1.感受蓝天、明星、新月的美感,启发学生想象,体会飞上蓝天坐在月亮上的愉快心情,激起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培养好奇心。

2.认识本课生字:弯、两、尖、里、见、闪,做到“四会”,并认识“弓”字底和“门”字框;体会“弯弯的”“小小的”“闪闪的”“蓝蓝的”叠词形象。

3.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要求一字一句读正确,并根据标点符号读出停顿,培养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导读全文—教学生字词—试读课文—写字。

第二课时: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激起学习新课的兴趣;初读课文,懂大意;范读课文,结合课文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过程】

一、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习新课的兴趣

师:老师很想知道有多少小朋友喜欢看月亮。

生(快乐地):我喜欢看月亮。

生:我也喜欢看月亮。

师:真好。有时候我们看见月亮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样的月亮?(出示圆月剪影,放在表示夜空的深蓝色画面上)

生:这是圆月亮。

师:月亮很圆,用两个圆字会说吗?

生:这是圆圆的月亮。

师(出示新月剪影,把这弯弯的月亮贴在一幅画有星星的深蓝的天空上):有时候我们还会看见这样的月亮,这是什么月亮?

生:这是半月形的月亮。

生:不对,半月形没有这么大,这是弯弯的月亮。

师:对。晴朗的夜晚,这么可爱的月亮挂在蓝蓝的天上,该多美呀!难怪我们小朋友喜欢看月亮。有一位老爷爷还特地把我们小朋友看月亮的情景写了一首诗。(逐步把学生带入情境,缩短教材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题目就是“小小的船”。上一课小朋友学会了生字,这一课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懂大意

师:小朋友开始学习读课文,首先要看题目,想想它的意思。

生(读题目):小小的船。

师:“小小的船”是什么样的船,是真的吗?小朋友自己读读课文,读书要认真,要一个字一个字看清,一个一个标点看清,不要读错。(指名学生读课文)

师:现在小朋友弄清楚了吗?这小小的船是不是真的船?

生:这小小的船,不是指真的船。

生:我知道,指的是月亮。

三、范读课文

师:老师看出来了,小朋友很喜欢这首诗,对吗?李老师也喜欢读,你们听我读课文。(出示放大课文的黑板)

师(指着板书的课文):课文第一句就写了月儿,是什么样的月儿,你们看月儿怎么样可爱?

生:这月儿弯弯的,像一条香蕉。

生:这月儿小小的,两头尖尖的。

生:这月儿像小船,也像镰刀。

师:这儿用了两个“弯”字,“弯弯的月儿”,你们觉得这月儿怎么样?(引导学生体会语感)“弯的月儿”“弯弯的月儿”比比看。

生:用了两个“弯”字,觉得这月儿弯得要命。(学生大笑)

生:不是弯得要命,是弯得好看。

生:我觉得这月儿弯得可爱。

师:“弯弯的”表示很弯,弯得很可爱,谁能举个例子?

生:我知道,弯弯的小路。(神往地)还有弯弯的小河。

师(老师进一步启发):那么这弯弯的月儿像什么呢?

生:这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

师:对。“小船”“小小的船”比比看哪种小?

生:小小的船比小船更小,就是很小很小的船。

教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

师:小朋友们读读比比。很小的船,小小的船,意思一样。但你觉得哪一种可爱?

生:我觉得“小小的船”可爱。

师:现在有哪位小朋友懂得“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这当中加上一个什么字,就可以把这句话联系起来?

生:加一个“像”字。

生:就是“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

师:对!第一句就是这个意思。大家一起读一遍。(齐读“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

师:请哪个小朋友把一、二两句读一下?

生: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

师:要读出月儿的可爱。你们听(教师示范)“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小船两头尖尖的,多有趣。“尖”不能使劲,声音稍微提高一点,轻轻读,你们一起读读看。

生(齐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

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启发):课文中的小朋友,看着弯弯的月儿,为什么觉得像小船,而不像香蕉不像镰刀呢?他想做什么?

生:老师,我知道了,香蕉只好吃,不好坐。

生:小船就可以坐上去了。

师:小朋友讲得真好,那你看看这弯弯的月儿,想不想上去?

生(神往地):想!

师(描述):如果现在正是夜晚,你坐在院子里抬头看着蓝天,蓝天上有星星又有月亮。你看着这弯弯的月儿,觉得它多像一只小船,你们听着琴声。(弹《小小的船》曲子)

师:你们可以眯上眼听着,看哪些小朋友想着好像飞向蓝天,坐在月亮上了。

“小小的船”乐曲在教室里回荡,听着李老师弹的乐曲,小朋友们都入了神,有的果真眯上了眼睛,显得十分甜美。

师:哪些小朋友觉得自己好像飞上了月亮?

生:我飞上去了。

生:我也飞上去了。

生:我好像身子变轻了。

生:我好像腿变长了。我好像坐在弯弯月亮上了。

教室里气氛热烈。学生一个个兴致勃勃,老师也显得很兴奋,把一个小朋友剪影放在月亮上。

师(指着坐在月亮上的小朋友):好,现在你们已经飞上了蓝天,坐在了小船里。你们睁大眼睛看看,在月亮上看到些什么?让我们轻轻地唱起来。(乐曲伴随着小朋友们的歌声)

师:现在你已经坐在月亮上,你看见了什么?(出示一个句式“我看见__________”,凭借情境进行句子训练)

生:我看见星星。

生:我看见北斗星。

生:我看见人造卫星。

生:我看见许多星星向我眨眼睛。

师:星星那么亮,向我们眨眼睛,这可以说什么样的星星?

生:这叫闪闪的星星。

师:对。闪闪就是一闪一闪。你们看——(老师走近教学挂图,启动教学挂图上的控制键,图上的星星一闪一闪)

师:你坐在月亮上,向下就看见地球,抬头看除了看到星星还看到什么?

生:我还看见蓝蓝的天。

师:蓝蓝的天,我们每天都看见,谁能用“蓝蓝的天”说一句话?可以说蓝蓝的天上有什么,也可以说我在蓝蓝的天上做什么。想想看,看谁说的好?(紧密结合情境,进行语言训练,进一步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展开想象的翅膀)

生:蓝蓝的天上有弯弯的月儿。

生:蓝蓝的天上有星星一闪一闪的。

生:蓝蓝的天上有一朵一朵的白云。

生:小鸟飞上了蓝蓝的天空。

生:我坐上飞机,就飞上了蓝蓝的天。

生:我将来要坐上宇宙飞船,在蓝蓝的天上给老师打电话。

师:小朋友学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读课文。男女生轮流读。

师:对。书上说,“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我们上一次学的“一只鸟”的“只”,念zhī,在这儿表示除了星星和蓝天,别的看不见。念zhǐ。例如:晚上爸爸上夜班去了,家里只有我和妈妈两个人。这“只”是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就是在月亮上除了星星和蓝天,别的看不到。

生:老师,不对,坐在月亮上还可以看见银河。

师(很高兴地):哦,对了,银河就是许多星星聚集在一起,还是星星,懂吗?坐在月亮上还可以看见地球。现在我们一起读三、四两句。(指导朗读)

师(进一步启发想象,并结合进行修辞手法的训练):你坐在月亮上,弯弯的月亮你觉得像小船,那蓝蓝的天像什么?星星又像什么?

生:我坐在小船上,蓝蓝的天就像大海。

生:星星像灯。

师:你讲得很对。

生:月亮下面一朵一朵的白云,我想就像大海里的波浪。

师(充分肯定儿童的想象力):想得太好了!啊,蓝天像大海,弯弯的月儿像小船,星星像航标灯,那白云儿就像大海的波浪,那该是一幅多美的巨幅图画呀!这首诗小朋友都爱念,有好几个词是把相同的字迭起来的,如果不重叠,你们觉得怎么样?(通过迭词的欣赏,进行语感的教学)

师:弯的月儿小的船,小的船两头尖。我在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的星蓝的天。(老师念完,大家都禁不住笑了)

师:这样你们爱读吗?

生:我不爱读。

生:星星、月亮,好像不怎么好看了。

师:那我们再来读书上的句子,现在请女生一起读。(女生齐读课文)

师:小朋友读得很好,下面李老师让小朋友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看谁找得又快又对。

教师出示六张卡片,上面写着:弯弯的、小小的、蓝蓝的、天、月儿、船。一个学生被指名将卡片上的词组合起来: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蓝蓝的天。

师:大家一起读。(学生齐读)

师:朋友找到了,还可以怎样排队?

教师又指名一个学生走近磁性小黑板,将卡片组合成:月儿弯弯的,船小小的,天蓝蓝的。学生再齐读。

师:这一课小朋友动脑筋学得很好,这样一首美丽的诗小朋友应该想办法把它记住,背下来,看谁先会背。

学生开始练习背书,一个个读得很有兴致。

附课文:

小小的船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1983年冬)

【赏析】

近日,重读李吉林老师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课例《小小的船》,并且有幸观看到当年的教学影片片段(约20 分钟),再次被深深打动,脑中不禁浮现苏霍姆林斯基的那句话——孩子们成了“词的音乐家”。是的,在李老师的课堂上,一年级的小学生都成了词的音乐家。

《小小的船》是叶圣陶先生的一首儿童诗,展现了一个孩子在宁静月夜的遐想。李老师的教学带给我们的启发是多方面的,这里,我想聚焦教学内容的角度,谈两点认识。

一、小学诗歌教学教什么

课文的固有特点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提供了可能性。从形式上看,《小小的船》的语言具有鲜明的音乐性,读来节奏舒缓、和谐悦耳。这种音乐性的产生与诗中大量使用叠词具有密切的关系。从内容上看,一个孩子由弯月联想到小船,想象着坐上神奇的月亮船,进行一次太空之旅,意象美好,童心可人。

在完成了一年级阅读课常规的教学任务外,李老师正是紧紧抓住以上两点,引导学生披文入境,揣摩咀嚼,实现了言与意的完美统一。

我注意到,李老师在本课“教学要求”第一条即写道:“感受蓝天、明星、新月的美感……”这是对诗歌中意象的高度重视,也正是这一课实现情境教学“以美为境界”的路径。教学中,李老师不断唤醒学生的经验,启发学生通过想象感受诗歌的形象,体验诗歌的意境。首句“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的教学颇为精彩,内容与形式之妙兼具。在指导学生理解该句的意思是“弯弯的月儿像小船”后,李老师追问:“课文中的小朋友看着弯弯的月儿,为什么觉得像小船,而不像香蕉或镰刀呢?他想做什么?”学生仅是关注本体与喻体表面的形似,此处的无疑而问,则借助形象,启发学生关注联想背后的心理动机,将其思维引向了纵深地带。而这一切丝毫没有生硬拔高之嫌,完全贴着学生的心理水平展开,堪称低年级诗歌意象教学的范例。

再说诗歌音乐性的感受。李老师在本课的“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要“体会‘弯弯的’‘小小的’‘闪闪的’‘蓝蓝的’叠词的形象”。具体教学中正是如此,李老师用了不少的时间引导学生体会叠词的表达效果,这也恰是这首诗在语言表达上的一大特色。

二、以怎样的方式帮助低年级学生与诗歌互相走近

学生年级越低,课堂教学内容展开与组织的方式就越为重要。如果说,教学内容的确定是科学,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形式与手段上,李老师采用情境教学,使得教学迈向了艺术的境地。

这一课,李老师十分注重“形象”。这既是诗歌的特点,也是这一阶段学生思维的特点。即以叠词教学为例吧。怎么体会叠词的表达效果?李老师采取的方式是比较:“小船”与“小小的船”比较,“很小的船”与“小小的船”比较,最后,更是把整首诗中所有的叠词置换成单音节词。学生通过朗读,迅即察觉差异,“我不爱读”,“星星、月亮,好像不怎么好看了”,这便是语感的培养。需要指出的是,李老师进行叠词教学时,并非将之抽离诗境,进行抽象的概念化理解,而是将词语与形象紧密相连,紧扣诗歌的意象体会。这应当是她在“教学要求”中所说的“叠词的形象”的落实。

这一课,李老师十分注重“想象”。《小小的船》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同时带着朦胧的梦幻色彩、有趣的童话思维。课堂上,依循课文情境,李老师通过语言描述、音乐渲染、画面呈现等方式,轻轻扇起学生的想象翼翅。学生沉浸在诗歌的美妙境界中,课堂成就了一段华彩乐章:“我好像身子变轻了。”“我好像腿变长了。我好像坐在弯弯的月亮上了。”情动辞发,李老师立刻不失时机地开始了语言训练。这时的表达是情境中的自然生成,是学生内心情感与体悟的真切涌动,是课堂上的水到渠成。

在李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作为“人”的完整性存在,李老师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其核心是作为“人”的学生。因此,她的课堂上,语言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活泼的生活与生命之源,于此,学生成了“词的音乐家”。

猜你喜欢

叠词月儿小船
妙用叠词我来说
月儿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月儿弯弯
小船摇啊摇
小船小船快快开
羞涩的月亮
有他在的小船,一辈子都不会翻
可爱的叠词
让叠词走进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