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吉林的教育人生*

2020-01-02

江苏教育 2020年57期
关键词:吉林情境教育

丁 伟

两百年前,在中国南通州的一条小巷子里,人们发现了一块掺有红黄二色的石头,天然的颜色和纹理显出“官地”的字样,于是这条小巷子被改名为“官地街”。教育家李吉林就居于此街73号。

“田野上的花朵”

1938 年,日寇侵占南通城。这年端午一过,城内的李家媳妇明显觉得孕身发重,她感到临盆就这几天了。李家出于安全考虑,赶忙找了个大户人家,据说那户人家住在一个叫富贵巷的弄堂里,弄堂很深,大门很结实。6 月10日,在一片兵荒马乱的紧张气氛中,婴儿呱呱落地。这孩子排行“林”,夫妻俩之前生过4 个孩子,都不幸夭折了,父亲李霞成希望这个孩子如意吉祥,便给孩子取名吉林,小名吉儿。李吉林果真借着“吉”字顺利地一天天长大,但作为家中顶梁柱的李霞成却因病不幸早早离开人世。那年,李吉林5岁。

日后,李霞成的妻子李庄淑在无数艰难的日子里都坚持让孩子读书,因为她记得丈夫临终前的嘱托:吉儿是个聪明的孩子,要让她上学成人。李庄淑不仅识文断字,更重要的是她勤劳、善良、坚强、忠贞。丈夫去世后,她一边帮着家里做金银加工,去外地拿货送货,一边给人家洗衣、缝补,同时做几份工,贴补家用。虽然看着身材弱小,但在女儿李吉林的心中,母亲是能扛起千斤重担的人。因此,即使幼年丧父、生活拮据,李吉林的童年也没有阴霾沉闷,她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哲人常说,一个民族的前途并不在政治家手里,而在母亲推动摇篮的手里。李庄淑不止一次地对女儿说:“孩子,人穷志不穷,人家就是有个金人儿,你看也不要看。”还告诉她:“有的人,不教自成人;有的人,教了就成人;还有的人,教死了也成不了人。白天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在女儿评上特级教师获得各种荣誉后,她又训诫:“人不知己过,牛不知力大”“君子之过,如同日月”。

当然,童年的给养除了有做人的道理,还有大自然和自由的想象。春天到了,李吉林知道哪儿的枸杞头最嫩,荠菜开出小白花虽然好看但荠菜却老了,河里一群鸭子,哪只是最先下水的;秋天,她知道哪儿最适宜把蒲公英吹得又高又远。白天,李吉林在自然中奔跑。晚上,回到家中,矮小的房屋,石灰斑驳的墙壁让李吉林的思维也奔跑起来:一个和尚披着袈裟向她走来,那宽大的袖子里藏着什么呢?一棵长果子的大树,许多小鸟正向它飞来……最令李吉林难忘的是母亲给她买过一只万花筒,只要举起它,眯起一只眼睛,手一转动,啊,就能看到一幅想象不到的精彩的画,再一转,又是一幅,层出不穷……虽然李吉林在她的书中写道:“在我的记忆中,童年是灰暗的,没有色彩,没有欢笑……”但反复阅读李老师的相关文章,我们却读出了色彩和欢乐,虽然穷,但李吉林的心里一直有阳光的照射。

1949 年,李吉林读小学五年级,母亲四方筹措还是凑不齐学费,眼看就要辍学了。就在这时候,一面鲜艳的红旗升上钟楼顶端的旗杆,南通全境解放。穷人家的孩子可以上学了!李吉林重回学校。30 多年后,李吉林考察日本教育时,她在日记中写道:“我是第一次离开祖国,第一次亲身体验到思念祖国的情感,竟是这样的庄重,这样的强烈。看到日本的物质文明,我是多么急切地希望我的学生一个个快快长成栋梁之材,去建设自己的祖国。我在心底里呼唤着:祖国,母亲!您的儿女一定能让您强盛起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份对祖国的情感很早就在李吉林的心里扎了根。

“长大的儿童”

1950 年,李吉林考进了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初中部,她初三时的班主任叫李传椿,这是一位出身法学专业的语文老师,跨学科的知识让这位李老师的语文课上得开阔捭阖,班级管理也民主生动,李吉林的世界被慢慢地打开。南通城小,但教育氛围浓厚,这对南通土生土长的李吉林来说,无疑形成了一种文化的熏陶。1953年入读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更是培养了她终身从教的志向。当时三年制普师开设的课程有:语文及教学法、数学(代数、几何)及算术教学法、物理、化学及矿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达尔文社会主义基础、自然教学法、地理及教学法、历史及教学法、政治、心理学、教育学、学校卫生、体育及教学法、音乐及教学法、图画及教学法、教育实习等。课程设置兼顾德智体美劳,教育理念非常先进。其时的校长范北强曾留学日本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副校长吴韵篁是前国立东南大学(即今之南京大学)数学系的高才生,教育学老师袁哲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古文字专家徐昂,出版家、作家李俊民,教育家顾贶予等长期担任女师教员。李吉林一年级的班主任徐启昌和三年级的班主任徐冬昌分别是复旦大学法律系和经济系的毕业生。其他任课教师也大多毕业于西南联大、浙江大学、暨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这些年轻而有学识的老师,气质风度俱佳,教学富有个性,对学生又很亲和。李吉林是幸运的,她遇上了南通最富有才华的时代!

语文老师史友兰毕业于私立张謇中学高中师范科,教李吉林时44 岁,正是腹有诗书且沉稳平和的年纪。史先生写有一手好字,他给学生批改作文,用的全是毛笔,行中带草,隽永飘逸,典型的文人书法。李吉林被深深吸引,她开始模仿史老师的字,学着史老师的批语、史老师的板书,在用过的作业本上临摹,用手指在膝盖上比画。我们现在看到李吉林的书法气象正大,但没有任何资料显示李吉林曾师从他人,也许我们可以在李吉林的书法里找到史先生的风度。任哲维先生是李吉林师范三年级时的语文老师,比史友兰先生年轻,教学也更活泼大胆。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史档案馆仍留存他当年撰写的《我是怎样根据文艺的特征来改进文学教学的》一文,文章主张“要结合具体的、完整的形象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否则就会剩下一堆概念化的东西;要在美感上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将德育和美育有机结合起来;要通过艺术特征的领会与掌握来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任哲维先生的课堂应该是这些主张的具体体现。而形象、审美、情感、想象在情境教育中都是最核心的关键词,李吉林并不知道当她走上讲台教授语文课时的举手投足正是受到了这些影响,而且还发展了这种影响。有一回,李吉林在女师的走廊里碰上了任老师,他笑容可掬地说:“昨天日报上有一篇很感人的报道,你不妨试着将它改成剧本。”李吉林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过了几天,任老师竟特意来问写了没有,李吉林回答“没有”,但却催生了李吉林尝试创作的欲望。她试着写歌词,以“晓溪”的笔名,把写成的歌词寄了出去,虽然石沉大海,但这可算是李吉林文学创作的处女作。这条“晓溪”没有就此干涸,而是日渐充盈,成为“奔腾的涌浪”。

“云雀之歌”

1956 年,李吉林毕业时正逢国家大发展,这一届毕业生都可通过考试进入大学深造,同学们纷纷报名,李吉林对大学神往已久,但想到一直相依为命的母亲,她很纠结。吴韵篁副校长劝慰她:“你师范毕业了,每个月可以拿到28块钱工资,可以养活你的妈妈了。”是啊,多少年来,她最迫切的想法不就是能够早日工作,养活含辛茹苦的母亲,和她过上安定的生活吗?于是,她带着老师的评语“学习认真,效率较高,长于文艺,在音乐弹琴方面能帮助人”从女师毕业,并被分配至女师附小,后来女师、通师合并,学校更名为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接待李吉林的是缪镜心校长,缪校长看着这个白衣蓝裙、一身朝气的小姑娘,心生喜欢,再看女师成绩单上的5 分,她决定好好历练历练这个女师的高才生,让李吉林教六年级四班。李吉林利用自己文体方面的特长,跟学生打成一片,迅速抓住了学生的心。缪校长跟其他老师说:“别看李吉林还是个小姑娘,课上得还真不错!”要说那时候,李吉林就开始有意识地运用教学技巧或是产生情境教育的一些萌芽想法,是不客观的,对于初登讲台的新手,她需要的是反复的练习和积累。缪校长不仅独具慧眼,而且深谙教师培养之道,她安排年轻的李吉林给师范实习生上示范课,推荐李吉林进入1958 年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教材编写组。

李吉林没有辜负缪校长,她紧紧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她在教材编写组里遇到了同是南通选调的范伯群先生,范伯群出身复旦大学,是七月派作家贾植芳的得意弟子。李吉林从范伯群处借来萧红和冰心的作品,还经常向范先生请教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为了方便学习,她搬进学校的小楼,她在教工阅览室里翻出了《红楼梦》《水浒传》及契诃夫、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还借来了大学中文系的教材,李吉林打算像她的同学一样,只不过她是“在小学里读大学”。当年女师的教育还让李吉林养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她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冷水洗浴,不管是春夏还是秋冬。学校的一草一木见证着这个年轻姑娘遍读诗书的忘我,也见证着这位年轻教师文学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悄然提高。

1959 年8 月3 日,经人介绍,李吉林与南通市一中(五七学校)的青年教师刘锬结婚,一年后生下女儿刘燕妮。1962 年,李吉林作为南通市的代表被派往参加江苏省教育厅在常州市召开的中小学、师范语文教学会议。会上,时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吴天石作了《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训练》的发言。李吉林很受启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她完成了教育生涯中的第一篇论文《漫谈词语教学》,并发表在《江苏教育》1962 年第11 期。虽然只有一页的篇幅,但已看出几年来广泛的阅读和学习让李吉林教学技艺出众。吴天石非常赏识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李吉林,他对当时的南通市委书记说:“南通有一个年轻的优秀教师,你们要好好培养!”因为工作成绩突出,1963 年,李吉林当选为南通市人大代表,同时被评为南通市劳动模范,江苏人民广播电台还广播了她的教学实况。

正当李吉林意气风发,满怀激情地投入教学改革时,“暴风雨”不期而至。1968 年,李吉林在酷热难耐中生下儿子刘飞鸣。李吉林像极了当年的李庄淑,在艰难的岁月中尤显刚毅。当时能读到的除了毛主席的书,就只剩下鲁迅先生的书了。李吉林后来回忆说,正是阅读支撑着她,使她学会如何在逆境中生存。也正是在此期间,她开始学习裁剪衣服,再次练习书法,在躁动的空气中获得内心的平静。

“一切境界无不为我、为儿童所设”

太阳终归还是升起来了,还是那样温暖、明亮。1978年10月,中共江苏省委在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大会隆重宣布斯霞、王兰、庄杏珍、李吉林等18 位中小学教师为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此时,即使是特级教师中较年轻的李吉林,也是不惑之年。她觉得能够重新无拘无束地站在讲台上,仿佛重生一般。她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全国的改革浪潮中,成为教育改革的弄潮儿,这一干,又是40年。

从1978 年到1983 年,李吉林用5 年时间完整地进行了第一轮实验。她放弃了驾轻就熟的中高年级教学,从一年级开始,在现实教学中发现弊端并进行实验改革。课前,她向一直从事低年级教学的陶坤华老师请教汉语拼音的教法,还专程到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听杨秀兰老师的课。她觉得一节课只教一个字母,学生吃不饱,何不用刚学过的拼音学点句子或简单的古诗呢?第一次尝试,她教了古诗《草》,板书这首诗的音句,让学生读出来,然后将诗的大意讲给学生听,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对学古诗也产生了兴趣。这给李吉林很大的信心和启发,她从上百本书刊中精心挑选了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的诗歌短文,注上拼音,油印给学生。从那时起,李吉林班上的学生学习语文不再只依靠一本语文书,他们还有《补充读本》增加营养。这套《补充读本》后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并一直沿用至今。在学习汉语拼音的同时,李吉林还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用刚学到的拼音和汉字组成他们熟悉的词语或句子,一边学习,一边巩固,还提前学习了表达。当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关于观察的文章已经被翻译并刊登在教育报刊上,他的观点“观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激起了李吉林的兴趣。李吉林很认真地学习了这些文章,再加上童年亲近大自然的经历,她果断地带着一年级的孩子走出课堂,观察秋天的校园。后来,观察成为情境教学操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结合观察,李吉林指导一年级学生先说一句话,接着几句话连起来说,然后写一句话、写一段话,识字、阅读、写作三线同时起步。用李吉林自己的话讲,教学实验她是“摸着石头过河”,直到第二轮实验,她对低年级情境教学进行总结时才撰写了《创设情境 优化结构——“识字·阅读·作文”三线同时起步初探》一文,并发表于《江苏教育》。

1979 年7 月1 日,李吉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9 月,南通市教育局通知李吉林到南京参加江苏省教育学会成立大会,要带着论文去。她感到既光荣,又紧张。当时《光明日报》上刊登上海师范大学的“三女将”谢淑贞、柴崇茵、恽昭世写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文章引起了李吉林的注意。她想:她们所说的智力发展,不就是她多年来一直想着和做着的事——把孩子教聪明、教活吗?她提交了论文《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怎样发展儿童的智力》,时任南京师范学院副院长的张焕庭教授看到文章后,推荐李吉林在大会上发言。文章观点富有创造性,反响很大。但李吉林没有停止思考,下一步怎么办?训练语言和发展智力二者结合的途径是什么?

1980 年元旦,李吉林到南通市文化宫参加先进工作者会议,遇到了中学时代的英语老师蒋兆一。交谈中,李吉林敏锐地关注到英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法。英语和汉语虽然是不同民族的语言,但作为人们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其本质是相同的,且都需要环境去孕育和启发。李吉林抱着一种试试看的态度大胆地将外语的情景教学移植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第一次尝试是教授二年级《小马过河》一课,文中有很多“提示语”。李吉林创设了“小朋友走进教室宣布好消息”和“老师跟小朋友问好”这两个情境,进行提示语的训练。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学生的语言表达也很丰富。虽然“文革”前出于个人兴趣和一些独特的禀赋,李吉林已经在不自觉地进行情境教学,但这节课后,她才如此明确地认识到情境对于儿童素质发展的重要性。可以说,正是从此课开始,她逐渐走进情境教育的胜境。“情境教学”最终取“情境”而不取“情景”,其原因在于李吉林始终认为“情境”更具有深度与广度。她阅读了《文心雕龙》和《人间词话》后,认识到我们的母语学习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背景,简单的移植和借鉴是不够的。李吉林汲取了传统文论特别是传统意境学说中的精华,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情境教育理论体系。

“教师应该是思想者”

1980 年7 月23 日至28 日,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在大连举行成立大会,李吉林当选为第一届常务理事。她在会上宣读了论文《把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结合起来》,这篇文章第一次提出创设情境的问题。《光明日报》的记者王劲松采访后,发表了通栏报道《李吉林和情境教学法》,媒体第一次将李吉林的“情境教学”传播了出去。李吉林的探索引起了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论专家的注意,华东师范大学的杜殿坤、胡克因,甚至老校长刘佛年,都给予了她热情的支持和切实的指导,使她的实验和研究不断提升到新的高度。1984年,李吉林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专著《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书中首次对情境教学作出概念界定。1987年,李吉林在《江苏教育》第11期,对情境教学的概念进行修订: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李吉林并不知道,在地球的另一端,西方也兴起了情境认知的研究,专家们隐约发现了认知和环境、情感诸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使隔着千山万水,但人类对科学、文明的认识总是心有灵犀,不谋而合。

第一轮实验结束时,她的学生参加了全市毕业会考。考试结果使那些对实验持疑虑、观望态度的人折服。第一轮实验是成功的,且实验有了自己的名字——情境教学。

1984 年,通师二附在总结李吉林情境教学第一轮实验的基础上,制订了第二轮学校整体改革的方案,全面推广情境教学。李吉林提出了“实现最优化,促进儿童整体发展”的新课题,她在工作日记中写道:“一方面验证第一轮实验,另一方面探索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建立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李吉林从实践中总结整理了情境教学的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概括出情境教学的四大特点、五种类型、六条途径。值得一提的是,李吉林概括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着眼发展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很具前瞻性。几十年来,我们仍然在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想方设法。也就是说,李吉林从一开始就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刘佛年老校长希望李吉林能走得更远些。1987 年,教育部请刘佛年为培养中国自己的教育家亲自带研究生,他选中了顾泠沅和李吉林。名单上报后,根据教育部研究生司法规章制度,读研究生必须是45 岁以下,大学本科毕业。而当时的李吉林一是年近半百,二是中师学历,条件都不符合。刘佛年又和时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袁运开商量,聘请她为华东师大兼职研究员,他在信中说:“每年在一定的时间内到这里来读书、研究、写论文。我们供给你住的地方,或者还能供给一点生活上的补助。”刘校长对教育工作者的拳拳之心,不仅让李吉林充满了感激和崇敬,也深深地影响着李吉林。她在通师二附成立了青年教师培训中心,利用下班后、节假日训练青年教师基本功,指导他们阅读、备课、撰写活动方案,面对面地教,手把手地带。二附青培中心首开全国校本教师培训的先河,情境教育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滋养了教师。

1988 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李吉林的专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正如杜殿坤教授在序中所言:“‘情境教学’已经到了承认它的时候了。”1990 年4 月,该书获得我国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不久,国家教委办公厅颁布《关于认真做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包括李吉林情境教学在内的八个项目被要求各地积极组织推广应用,中央电教馆拍摄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15 集录像,通过卫星向全国播放。江苏省教委也专门成立了“推广李吉林教改实验领导小组”,全省逐步推广,进行实验。

“奔腾的涌浪”

各项荣誉接踵而来,李吉林当选为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为主席团成员),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同时当选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杜殿坤教授在来信中说:“你的社会工作量增大了,这是好事。而同时,本职工作又不可削弱,反而要求更加保持教师本色。”来自师长的敦促让李吉林不敢迷失在赞美中,始终保持警醒,不忘初心。她阅读教育学、美学、心理学、哲学、脑科学等书籍,并关注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厚积”使李吉林看得更高,看到情境不仅是语文学习所需要的,也是所有学科学习均不可缺少的。她在实践中尝试着将情境教学移植到数学、品德、自然、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并进而发展为各科联动、各育并举的主题大单元活动,构成一个广阔的、目标一致的整体优化情境。情境教学逐渐跃变为情境教育的胚胎,情境教育呼之欲出。1993 年,中国教育学会举行第七次全国学术讨论会,纪念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题词发表10 周年,李吉林应邀参加会议并作了讲座《“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讲座内容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对情境教学发展为情境教育的关注。1993 年11月25日的《新华日报》在第7版发表了李吉林的文章《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也相继刊出李吉林在纪念活动上的发言稿。这是“情境教育”第一次在学界和刊物上展现。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李吉林对情境的整体性和儿童发展的全面性的主动认识,她要创设的绝不仅仅是一堂课上的小情境,她要构建一个利于儿童整体发展的大情境。儿童节这一天,李吉林策划并筹建的全国第一座童话楼在通师二附落成,孩子们沉浸在童话楼天真烂漫的世界里,兴高采烈地表演着自己熟悉的童话节目。泰戈尔说:“他们满心欢乐,却浑然不知这样的欢乐对于世界的价值。”是的,孩子们无法得知他们的欢乐对于李吉林有多么重要,李吉林幸福地称自己是“长大的儿童”。

1996 年12 月11 日,初冬的南通显得格外清朗与秀美。由中央教科所、江苏省教委主办的全国“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在通师二附隆重召开。李吉林在会议主报告中阐述了情境教育的四大原理,又从四个方面构建了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更重要的是她概括出情境教育的五大操作要义:以“美”为突破口,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从情境教育的四大原理到五大操作要义,李吉林一直在寻求通向儿童“主体的自由”与“环境的和谐”完美统一的教育途径。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柳斌同志对李吉林的探索作了高度评价:“情境教育的好处是把教材教活了,把课教活了,把孩子们教活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探索。”

1998 年8 月21 日,对于李吉林来说是个终生难忘的日子。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戴河亲切接见来自全国的20 位杰出科学家和34 位优秀教师。李吉林作为江苏省唯一的代表光荣地位列其中,并作为全国小学教师的代表作题为《运用情境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素质》的专题发言。发完言后,李岚清副总理亲切地对李吉林说:“李老师,你讲得非常好,对于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有重要的帮助。请代我向江苏的老乡问好。”北戴河风景宜人,窗外的涛声和鸥鸣让李吉林思绪万千,从1978年到1998年,从40 岁到60 岁,整整20 年,她锲而不舍地坚持改革,努力寻求、探索小学教育的完美境界。荣誉即责任,李吉林在习习的海风中默默地规划着情境教育的未来蓝图……就在这一年的10 月,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成立,同时还成立了江苏省小学教师情境教育培训基地。

“是教师,也是诗人”

2002 年,李吉林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继续站在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理论的最前沿,她从情境教育的内涵出发,带领着通师二附的老师们从儿童、知识、社会三个维度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情境课程。“丰收节”“十岁乐”“中秋月儿圆”“逗蟹趣”……通师二附这所百年老校因情境课程而再次焕发青春和活力。学校的橱窗里陈列着一张照片:李吉林穿着绿外套,戴着自制的松树枝冠和斗笠扮起了松树爷爷,和身穿大红袄的“时光老人”、机灵活泼的七个“小矮人”,还有孩子们一起欢度充满想象的童话节。同年,李吉林在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主办的“建构主义与课程教学改革国际研讨会”上,作了《情境教育:促进“儿童—知识—社会”的完美建构》的专题报告。之后,李吉林密切关注建构主义和学习科学的研究动态,多次与华东师大的高文教授及其弟子交流、合作。2006年,李吉林申报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 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情境教育与儿童学习的实验与研究”,此时,她年近70。纵观李吉林的一生,从“七五”开始,她花了40年时间只研究了一个课题——情境教育。

2007 年,李吉林第四次受邀赴香港讲学、上课。《中国教师报》以《“把情境教育的种子播撒到港岛”——李吉林谈香港讲学之行》为题进行了报道。在中国沿海一个小城里萌发的情境教育不知不觉已长成一棵大树,因其扎根在实践的肥沃土壤中,愈发葱郁挺秀,华盖遮阴,世界也投来目光。2008 年,“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在南通举行,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及全国各地的近百名教育专家参加论坛。李吉林在主报告《中国情境教育建构及其独特优势》中阐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给予情境教育深厚的理论滋养,特别是“意境说”对她有极大的启发,她从中概括出情境教育的四大核心元素“真”“情”“思”“美”,并以此构建了情境课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情境教育被称为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2011 年教师节,李吉林当选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江苏省教育厅在南通市隆重举行李吉林老师先进事迹报告会暨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研讨会,成立了江苏省教育学会情境教育专业委员会。南通市教育局成立“情境教育实验总校”,批准48 所学校和18 所幼儿园成为“情境教育实验学校”“情境教育实验幼儿园”。会上举行了李吉林专著“情境教育三部曲”——《田野上的花朵》《云雀之歌》《美的彼岸》首发式。李吉林通过“情境教育三部曲”系统整理了情境教育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并赋予了三部曲很具李吉林风格的书名。

2014 年,又是一个教师节,李吉林申报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得知消息后,李吉林激动万分,这么多年一路走来,为儿童研究教育,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归根结底都是源于对国家的爱。李吉林挑了一块暗红色的薄呢料子给自己裁剪了一件中山装式的连衣裙。北京人民大会堂里,红色的连衣裙衬得李吉林精神矍铄。习近平主席缓缓走来,当看到这位从教60年仍研究不辍的小学老师,习主席握住她的手,关切地说:“李老师,你要多保重!”

2016 年,德国学术出版集团施普林格(Springer)购买了“情境教育三部曲”的英文版权并向全球发行。2017 年,中国教育对外交流协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刊社、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江苏省教育厅、南通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中国情境教育儿童学习范式国际研讨会暨儿童情境学习系列丛书(英文版)首发式”。李吉林情境教育展览馆也在此期间隆重开馆。世界各地的教育专家、学者为了一个小学老师的课题聚在一起,80虚岁的李吉林站在演讲台上向中外专家和老师介绍近5 年来她的最新研究成果——儿童情境学习范式。如果上苍再给她一个5年,李吉林就可以完成“情境教育学”了,这个长大的儿童对教育有着无限的探知欲,她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2019 年春节过后,李吉林感到身体乏力,应她本人要求住进了南通市中医院,医院隔壁是她工作了一辈子的通师二附,病房里每天都能听到孩子们的早操声和嬉闹声,站在窗口还能看到她的办公室。李吉林很知足,她觉得她仍然在儿童中间。7 月18 日,昏迷了两天后,李吉林停止了呼吸。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李吉林没有一天是辜负生命的。9 月1 日,李吉林主编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新补充读本》投入使用,情境视域下的语文学习仍然在继续;11 月21 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江苏省教育学会、南通市教育局承办的“第四届全国情境教育研修与推广活动”在通师二附如期举行,发展情境教育的工作依然在继续;12 月29 日,由李吉林家人设立的“李吉林教育专项基金”在华东师大举行了捐赠仪式,情境教育对一线教师的滋养和鼓励仍然在继续……

猜你喜欢

吉林情境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吉林卷
吉林卷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