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群组合教学的价值追求

2020-11-03林爱娟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0年28期
关键词:精卫填海王戎文意

□ 林爱娟

教学文言文,群组合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可以是群文的组合,也可以是群字、群词、群句、群段的组合。无论是哪一种,都旨在以一带多,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迁移运用。这样能变“教”为“学”,有效转变学教方式,促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技能,既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又发展了学生的阅读思维,更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一、以一带多,丰厚文化积淀

把多篇体裁相同、文意相通、结构相似的文言文组合在一起,可以在以一带多、变略为丰的教学过程中达到培养语感、提升审美、传承文化等教学目的。

(一)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篇幅短小,语言凝练,非常适合诵读积累。在反复诵读中,词语和句子慢慢成为学生语言仓库中的一部分,他们对文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也会逐步熟悉起来。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辅之以动作,让多种感官参与诵读,这样语感的生成速度和品质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具体的操作路径为:先在单篇文本中练习诵读,习得方法,再在组合拓展文本中运用方法,反复诵读,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时,教师可以先示范诵读,再总结方法:“你看,在停顿的地方适当地延长,一咏三叹,古文的韵味就出来了。”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尝试把这样的诵读方式迁移运用到拓展部分的《南辕北辙》中。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诵读中,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增强了对古文文意的自主感悟,不断丰厚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深入品析,提升审美

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承载了丰富的美学元素。从内容上看,有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之美,有车胤囊萤夜读、李白幡然醒悟的人格之美,有司马光砸缸、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智慧之美,等等。从形式上看,文言文讲究平仄和句式长短和谐,富有韵律美。至于炼字炼句,凝练含蓄之美更是文言文的精髓。可以说,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是引领和促进学生审美锻炼和精神发育的过程。如在学完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拓展阅读另一篇同人物、同体裁的文言文——《王戎观虎》。通过对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学生对王戎善于观察思考和准确推理判断的智慧之美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

(三)熟读成诵,积淀文化

对于文言文中蕴含的思想、道理、精神,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感悟,熟读成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当的拓展延伸,帮助学生丰富知识,提升能力,积淀文化。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一文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这群人有共同的使命,那就是战胜自然;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共同的精神,那就是坚持不懈、百折不挠。中国神话是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把神话故事背诵下来,让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二、举一反三,习得学习方法

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可将筛选好的内容有机地组合起来,根据教学目标,举一反三,变教为学,引领学生习得学习文言文的策略与方法。

(一)释解字词,触类旁通

由于文言文的历史久远,许多字词的意思已跟现代文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释解疑难词语。方法有很多,如借助注释法、联系上下文法、古今比较法等。如果进行群组合教学,这些学习方法就可以在举一反三中较好地实现迁移运用。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中首篇文言文《司马光》时,教师可引领学生认识“注释”,说说“瓮”的意思,再让学生根据图片,说说哪个是“缸”,哪个是“瓮”,以此考查学生是否会看注释、理解注释。接着让学生利用注释说说“皆”“庭”“光”的意思,最后引领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这样,学生从“一词”拓展到“多词”,从“词语”拓展到“全文”,在首文学习中就学会“借助注释”这一方法。又如在《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诸儿竞走取之”中“走”的意思,教师可以组合“奔走相告”“走马观花”等成语,让学生切实理解“走”字的古今词义。

(二)练读句子,学会停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文言文大都具有音韵美和节奏美。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言语进行反复诵读,特别要读出文言语句的停顿,这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目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的课后习题要求“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初学阶段,教师可以把难读的部分组合在一起,首先示范朗读,合理停顿,再以一带多,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读通全文,在此基础上逐步达到气断声连的效果。最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得抑扬顿挫、有滋有味,实现以一句带动一篇的教学目标。在拓展阅读文言文《曹冲称象》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运用在《司马光》一文中学到的方法,练读长句子,读出节奏,读通全文,初步学会有停顿的朗读。

(三)借助注释,学说文意

《精卫填海》的课后习题提出“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就教材的编排而言,借注释说文意是四年级文言文学习的重要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说,逐字逐词地译出原文是有难度的。但从训练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角度来看,大体上说出原文的意思又是必要的。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尝试说说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提供适当的点拨指导,对学生有错误或曲解的地方予以纠正。在借助注释说完《精卫填海》的大意后,教师可以在拓展阅读文言文《后羿射日》时,让学生学着运用刚刚学会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的具体内容。

(四)根据语境,积累语言

群组合教学对于积累文言语言,具有积极的作用。如学完群文《守株待兔》《南辕北辙》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组填空题,根据语境,学着运用“守株待兔”“南辕北辙”这两个成语。又如在教学《精卫填海》一文时,教师可以结合群组拓展资料,引领学生在语境中积累和运用文言语料:精卫多小,大海多大,它竟然要“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在他的身上仿佛能看到这只“傻鸟”。玄奘历经磨难,取得真经,把佛法带入了中国,在他的身上仿佛也能看到那只“傻鸟”。这群人傻得可爱,傻得执着,傻得可敬。

三、求同比异,体味深层意蕴

文言文群组合教学通过比较、归类、迁移等方式,引导学生习求同比异,积极思考,既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他们有效地体味文言文的主旨意蕴和表达效果。

(一)在求同中感悟作品主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具有相似主题的文言文组合在一起教学。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主旨的领悟,促进思维发展。如在教学《鹬蚌相争》和《螳螂捕蝉》这两篇文言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引领学生思辨:“如果用八字成语来形容这两个故事的内容,那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读完了这两则寓言故事,你能发现两者的相似之处吗?鹬和蚌相争,最终得利的是——”“渔翁。”“蝉、螳螂、黄雀相争,最终得利的是——”“树下的少年。”“它们都——”“只顾利益,不顾后患。”“最终都是——”“他人得利。”

(二)在拓展中把握文本结构

教学《鹬蚌相争》和《螳螂捕蝉》时,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利用两文相似的文本结构,让其思维延续。这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动声色地帮助学生掌握了文本结构——事例+启示。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引领:“刚才,我们通过‘鹬蚌相争’这个事例,得到了‘渔翁得利’这个启示。(板书:事例+启示)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则故事,看看从‘螳螂捕蝉’这个事例中又能得到什么启示。《螳螂捕蝉》一文的结尾写道: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其前利’‘其后之患’分别是什么呢?请完成学习单。”

《螳螂捕蝉》学习单

(三)在思辨中体会文体价值

文言文的言说方式、文体价值同样可以在群组合教学中得到有效的体现。如在教学《鹬蚌相争》《螳螂捕蝉》时,教师可以相机出示与这两则寓言故事相关联的两个历史故事:“同学们,两个故事的结尾分别是这样写的——惠王曰:‘善。’乃止。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惠王罢兵,是因为他明白了赵燕相争,秦国得利。而吴王罢兵,是因为他明白吴国伐楚,齐越在后,最终晋国得利。那么,两国大臣为什么不直接劝谏呢?”“因为直接劝谏不但制止不了没必要的战争,而且可能会引来杀身之祸。两国大臣都运用寓言故事,用非常委婉的语言,极其巧妙地劝谏了君王,制止了战争。”在这样的群文思辨教学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寓言的魅力,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光芒。

(四)在整合中深化思维认知

在文言文群组合教学时,对不同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异同比较和整合识认,能较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如《守株待兔》和《南辕北辙》中的两个人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即行为愚蠢可笑。不同之处为:一个不努力,想不劳而获;一个努力了,但是方向不对。通过这样的整合辨析,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做任何事一定要努力,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同时要确定正确的努力方向,否则将一无所获。

综上所述,文言文群组合教学讲究有机融合。巧妙的融合能帮助学生在以一带多、举一反三和求同比异中,有效地理解字词含义,学会断句停顿,积累语言,贮存语料,促进思维发展,体味文言文所表达的主旨意蕴,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精卫填海王戎文意
精卫填海
“事实上的名士”王戎,“魏晋风流”的一个样本
吝啬的王戎
吝啬的王戎
王戎识李
精卫填海
参考答案
勿让“排他性”判断遮蔽语文纯粹的美
精卫填海
书面表达练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