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场景细节,实现深度学习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及思考
2020-11-03徐国良
□ 徐国良
【教学目标】
1.通过展示预学成果,集中认读“茧、栈”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蚕、考”等14个字;借助图片理解“泥灶”“乌篷船”“摇橹”3 个词语,随文理解“茶房”和“粜稻”2个词语。
2.默读课文,运用思维导图分类梳理在“我”的梦中出现的场景;体会场景(或细节)中蕴含的父爱以及“我”对父亲的感激、愧疚和怀念之情;通过“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说场景,结合生活谈感受
1.出示图片:父亲陪孩子玩乐高、父亲牵着孩子的手过马路、父亲教孩子学骑单车、父亲冒着倾盆大雨来学校接孩子等。
2.描述场景:说说从图片的场景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冠中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父爱之舟》。(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文本,梳理场景明结构
1.初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想一想:课文介绍了关于父亲的哪些场景?
2.展示预学成果,集中认读生字词,指导书写。
(1)把生字词读给同桌听并互相纠正。
(2)教师介入。理解有“时代感”的词语。
①出示图片。理解“摇橹”“泥灶”“乌篷船”等词语。
②教师介绍“初小”“高小”。
(3)指导书写生字。
3.反馈交流,梳理场景,明确结构。
(1)反馈交流,梳理场景。
①质疑:看着板书,联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预设:课题是“父爱之舟”,但是“卖茧买枇杷”“逛庙会”“雨雪天背我上学”这三个场景与舟无关,不是离题了吗?
②铺垫:(教师故作惊讶状)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还要以“父爱之舟”为题呢?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去探寻原因吧。
(2)明确结构:这些场景集中在课文的第2~9自然段,那么第1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写的又是什么呢?
课件出示:你读懂了什么?
(1)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
(2~9)……(梦中场景)
(10)……醒来,枕边一片湿。
小结:课文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把看似零散的场景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此外,“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样写也更能突出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三、师生共学:聚焦场景“逛庙会”,感悟父子情深
1.出示要求: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看看哪些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画出相关词句,写写简单的批注。
2.学生自读自悟做批注。
3.汇报交流。
预设一: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到庙会上吃,等到我们吃的时候粽子凉了,可见家境是非常贫寒的。可父亲觉得“我”很委屈,便让“我”去小摊上吃了一碗热豆腐脑。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
预设二:“我”让父亲和“我”一起吃豆腐脑,他就是不吃。其实不是父亲不要吃,他只是想让“我”多吃点儿,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爱。
预设三:父亲买不起或者认为把钱用在买玩意儿上不值得,从庙会上回来后,给“我”糊了一个万花筒,也足见父亲对“我”的爱以及因为家庭贫困买不起玩意儿而愧疚。
预设四:从“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可以看出“我”非常体谅父亲,也非常爱父亲,不愿给父亲增加负担。
4.教师介入:提升对“父爱”的感受。
(1)想象场面:读着逛庙会的片段,你想到了庙会中的哪些画面?
(2)补写心理活动:当父亲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而又不能满足儿子时,他会怎么想?
(3)拓展阅读。当你了解了这些资料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课件出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地区,丰年都吃不饱饭,穿不暖衣,荒年就得卖衣卖女。中原地区多次爆发大饥荒,饿死的人不计其数,逃荒的农民上百万。
(4)感悟表达特点: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描写庙会。这些文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小结:这些是环境描写。越是把庙会的场面写得热闹,吃的、玩的东西很多,越能体现“我”当时的羡慕和嘴馋,也能衬托出父亲的细心与体贴。
(5)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父爱就藏在一碗豆腐脑和一个万花筒中,“我”对父亲的爱也藏在一个“不忍心”中。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四、自主学习:选择印象最深的场景,体会父子情深
过渡:刚才我们重点学习了“逛庙会”的场景,体会到了深深的父爱。请同学们选择一个印象最深的场景,从这个场景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出示学习单,自主学习。
《父爱之舟》学习单
学习任务: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学习路径:
※想一想:我选择的场景是_________。
※画一画:从场景中找到描写细节的句子或词语,并画下来。
※写一写:从这些场景或细节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在旁边写写你的批注。
※读一读: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
2.组织交流。(依据对学情的把握,重点交流“花钱住旅店、凑钱缴学费、缝补棉被”三个场景,其余场景做简要处理)
●花钱住旅店
(1)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在课件中及时输入学生的批注,下同)
(2)相机理解“客栈、茶房”;读准轻声词“冤枉”。
(3)展开想象:当“我”拒绝换房的时候,父亲会怎么安慰“我”?
(4)体会作者心情:作者为什么不肯换房?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凑钱缴学费
(1)学生汇报。
(2)教师介入提升。
①随文理解“粜稻”的意思;拓展认读“籴”字。
②当家里粜稻、卖猪,为“我”筹集学费的时候,“我”会怎么想?
③资料拓展,理解“新滋味”。
课件出示:
吴冠中从村里的小学毕业,考入了鹅山高小。那一年他11岁,是长子,家里还有弟弟、妹妹,母亲长期卧病在床。虽然生活愈来愈困难,可家里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他上学。
进行角色体验:那时作者跟你们一样大。如果你是小吴冠中,拿着家里粜稻、卖猪凑来的钱去上学,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预设:担忧、愧疚、感动)
●缝补棉被
(1)学生汇报。
(2)教师引导。
①聚焦特殊表达。为什么不说“我”考取了,而要说“他的儿子”考取了?
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
老天不负苦心人,我考取了。
②教师设疑:为什么船舱里的背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呢?
运用“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永难磨灭的仅仅是父亲的背影吗?还有什么?
预设:不仅仅是父亲的背影,还有父亲为“我”付出的一切和父亲对“我”的爱。
③联系朱自清《背影》片段,说说体会:永远不会忘记父亲深深的爱!父亲的背影是高大的……
④引导讨论:“我”能否用手中的笔画出载着父爱的小船?
预设:渴望画下但无法画下。渴望是因为这满载着父爱的小船已深深地镌刻在“我”的生命里,永难磨灭。无法画下则是因为父亲的爱博大深沉,至真至诚,最好的画笔、最艳丽的颜料也会显得苍白黯淡,都无法表达它的美,更加突出父爱的伟大和“我”对父亲的无尽感激。
⑤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
五、合作探究:照应课始,思考为何以“父爱之舟”为题
1.教师设疑:刚刚我们说“卖茧买枇杷”“逛庙会”“雨雪天背我上学”这三个场景与舟无关,那为什么还要以“父爱之舟”为题呢?
2.小组合作探究。合作任务: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合作路径:
《父爱之舟》合作学习单
※画一画:浏览课文,用横线画出文中关于“小船”的句子。
※想一想:父爱和小船有什么关系?小船仅仅是一条小船吗?小船上还承载着什么?
※写一写:把你们小组想到的原因写下来。
3.小组汇报。
预设:
(1)“父爱之舟”是全文的线索,父亲总是以小舟送“我”读书、考学。小舟在文中反复出现,串联起全文内容。
(2)“父爱之舟”表明了小渔船包含着深深的父爱。
(3)“载着父爱”的行为(如雨雪天背“我”上学等)或者父爱伴着“我”成长也可以理解为“父爱之舟”。
六、联系生活写场景,表达“父爱”
1.布置任务: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父亲已经去世,只留下记忆中一幕幕难忘的生活场景。作者回忆的都是生活中一件件极为普通的小事,但小事中蕴含着大爱。请同学们也拿起手中的笔,记下你与父亲相处的一幕,重点描写当时的场景和细节。
2.学生写,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反馈。
【教学思考】
《父爱之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课文回忆了作者和父亲一起生活的一个个场景,写出了父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深沉的爱,同时文章也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的理解、感激与愧疚之情。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和“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为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紧扣语文要素,推进板块式教学。
课始出示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形成对父爱的初步感知;用思维导图分类梳理“场景”的方式,让学生整体感知;扶、放结合,师生共同学习场景——“逛庙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余场景;最后联系生活写场景,表达“父爱”。整堂课以“场景”为切入点,教学过程中以研读“场景”为重点,最后又以写“场景”收尾,很好地落实了语文要素。
如何从场景及细节描写中体会蕴含的感情,是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关键。本课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二:一是角色体验,于想象中悟深情。比如,在教学“逛庙会”场景时,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想象父亲的心理活动。二是引入背景资料,助力学生感受“父爱”。学生能根据资料并结合课文,充分感受到父亲对“我”的爱。
二是指向深度学习,充分展开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先安排了一次自主学习活动:选择印象最深的场景,体会父子情深。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内充分交流,强调组内每人都要分享学习成果,然后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确保学习过程的层层深入。课的最后安排了一次合作学习活动:联系课文谈谈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不管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给学生提供了学习路径,让学生学有所依,充分展开学习过程。
对父爱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场景与细节中。为使学习走向纵深处,笔者引导学生从表达方法入手,进一步感受父爱。比如,在学习“逛庙会”的场景时,引导学生思考和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在感知文本结构时,笔者呈现本文的整体架构,让学生发现文本前后呼应,利用“梦境”来组织全文,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从整个教学推进过程来看,在“选择印象最深的场景,体会父子情深”这个环节中,学生的感受、体悟还不够深刻。学生往往就事论事,不能聚焦细节,以至于泛泛而谈。究其原因,一是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二是教师担心教学任务能否按时完成,导致课上讲得多,教得多,学生自然动脑少了。
通过《父爱之舟》一文的教学,笔者深刻认识到: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是对语文要素重锤敲击的课堂,是一课一得的课堂。课堂中的一切听、说、读、写等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一个点充分展开,把课堂的空间、时间充分让渡于学生,引导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因为“教得完满”永远不如“学得完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