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NKI 数据库的侨批研究现状文献计量分析

2020-11-03郑松辉

关键词:发文期刊论文

郑松辉

(汕头大学医学院图书馆,广东 汕头 515063)

文献计量学是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文献进行数据分析,可以系统地评价某一学科领域研究成果的相对重要性,并揭示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该领域研究的地域分布情况的一门学科[1]。侨批是一种伴随移民而产生的文献遗产,它最早出现于19 世纪30 年代,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文化档案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2]在国际著名汉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倡导下,广东、福建等地相继兴起侨批收集、整理和研究热潮。随着社会各界对侨批的关注度逐渐提升,有关侨批相关研究的文献也不断增多,但目前罕有人对侨批相关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和评价,造成了研究者对侨批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把握不准,面临选题困扰,因此,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已有的侨批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梳理和评价目前侨批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态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依靠权威数据库海量数据,对侨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力图通过精确的量化数据对侨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客观评估和反思,为今后侨批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选用国内知名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的海量文献作为数据源。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侨批”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起始时间不限,结束时间为检索日期(2019年11 月20 日),共检索到侨批相关研究文献497篇,剔除检索结果中的启示、广告和简讯等非学术类内容文章后,得到与侨批相关的437 篇论文作为研究样本,并利用excel 强大的功能,以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然后从文献年代分布、作者和机构、文献载体、研究主题和关键词等研究角度进行统计分析,并以图表方式直观地展示统计分析结果。

二、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年度文献数量分布

年度文献数量分布的统计数据是分析某一学科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的重要指标,其数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相关学界在不同时期对某一学科领域的关注程度。图1 为侨批相关研究文献数量的发表年代趋势图,通过图1可以得知,CNKI 收录的最早一篇与侨批相关的文章发表于1965 年,是中国人民银行国外业务管理局发表的《乘大好形势为国家积累更多的外汇资金》,该文发表于《中国金融》1965 年第五期,但该文只是附带提到侨批业,并不是专论文章。第一篇真正以侨批业为主题的专题研究文章是孙志平发表于《中国邮政》1986 年第一期的《中国民信局的兴衰》,该文系统分析侨批业出现的历史背景,对侨批局的运作细节作了描述。

图1 显示,侨批相关研究文献年度发文量基本上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侨批相关研究经历了初步启蒙阶段到逐步成熟阶段的发展历程。统计数据也反映一个事实,除了1965 年出现第一篇涉及侨批的文章,之后一直到1985 年,这20 年没有侨批相关研究文献被数据库收录,1986 年才开始又有侨批相关研究文献出现,而1987-2002年15 年间,只有1990、1991,1995、1996、1997、2000、2001 年断断续续有文献发表,其它年份发文量为0,2003 年之后才每年都有研究文献发表,这说明在上世纪,侨批虽然引起不少集邮爱好者的关注,但仅仅是被作为特殊邮品进行收藏,人们还没有发现侨批的珍贵价值,国内侨批收藏和研究尚未引起人们的持续关注,侨批相关研究断断续续,而进入2001 年以后,侨批研究文献量才基本呈上升趋势,这种情况的出现,与饶宗颐对侨批研究的倡导和呼吁密不可分,进入二十一世纪,饶宗颐先生多次阐述侨批的价值和侨批研究的意义,并阐明侨批研究的主题内容和基本方法,这无疑为侨批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研究思路启迪。随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开始向民间征集侨批原件、文物,并着手发掘和研究侨批的文化内涵和文献档案价值;而同一时期,侨批也引起福建学界的关注,福建的厦门、泉州等地也开始进行侨批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自此之后,学界对侨批研究的关注度逐年提升,相关研究文献量呈现逐年平稳上升趋势。(由于数据库收录存在时差,2019 年发表的侨批研究文献数据并不全,不能真实完整反映该年度的发文量。)

从图1 还可以发现,2011-2013 年侨批研究发文量突现快速增长态势,出现这样情况主要与侨批档案申遗分不开,2010 年和2012 年,包括潮汕侨批在内的“侨批档案”先后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和“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之后,积极启动了“侨批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档案”的计划。[3]侨批申遗带动了侨批爱好者和研究者对侨批征集、研究的热情,极大地促进了侨批相关研究成果产出数量在短期内迅速增长。

图1 侨批研究年度发文趋势

(二)作者与研究机构分析

1.作者的分布情况。文献作者的计量分析结果,不仅可以对研究者进行较科学的定位,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研究活动的进展程度。[4]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被统计的437 篇论文中,有的作者先后在不同单位工作,CNKI 数据库将其作为不同作者进行统计,本文对此进行整合处理,将其作为同一作者统计其总发文量。统计结果显示,437 篇统计样本共有作者344 人,作者出现次数539 人次。(见表1)

表1 作者的分布情况表

总体而言,可看出作者人数较多,说明侨批研究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侨批研究队伍不断壮大,虽然大多数作者只发表1 篇文献,其学术影响力还较弱,但其中也不乏有相对有代表性且持续发文多篇的作者存在。

2.活跃作者分析。活跃作者是指在某一研究领域发表研究文献发文量较多的作者,其研究成果论文大都学术造诣较深、视角独到、具有代表性,是某一学科领域的核心研究群体。笔者对344名作者逐层分析,对这些作者的发文量进行统计排序,以确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活跃作者。(见图2),从图2 可以看出,发表论文10 篇以上的作者有5 人,占总作者数的1.45%,共发文75 篇,占总发文量的17.16%,这些发文量超10 篇的作者可以确定为活跃高产作者,分别是邓达宏(21 篇)、黄清海(19 篇)、焦建华(14 篇)、王炜中(11 篇)、陈丽园(10 篇)。这些活跃高产作者大都拥有较高学历和技术职称,如邓达宏是福建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焦建华是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教授;王炜中是原新华社汕头支社社长,高级记者职称(教授),潮汕侨批馆馆长、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广东省华侨华人研究会副会长;陈丽园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由此分析数据可以得出结论,侨批研究曾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兴趣,参与相关研究的爱好者很多,但是那些具备较高学术水平和研究平台的研究者更具备深入研究的平台,他们更有条件发表更多的研究成果,成为活跃高产作者。

图2 侨批活跃高产作者(部分)

令人遗憾的是统计结果也显示这些活跃高产作者在最近几年发文量都并不高,这可能与他们的年龄较大,精力有限有关,但也不排除他们研究兴趣和重心发生了转移,这反映出目前学界对侨批研究仍然处于非常不成熟、不稳定的状态,持续追踪此项研究的人还比较少,真正的稳固性的活跃作者群尚未形成。

3.作者合作度分析。在当今学术领域,学科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各类科技项目涉及的学科也越来越多,所有这些必然会影响到学者之间的合作交流。[5]

近年来,学术论文的合著现象越来越多,而研究论文的合著情况,可以反映研究论文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该研究领域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等;[6]

对侨批相关研究文献合著情况进行分析无疑会更有利于对侨批研究现状的更好了解。在437篇文献样本中,共出现作者539 人次,其中独立作者356 人次,发表独著论文总数为356 篇,占论文总数的81.46%,合著人数为179 人次,发表论文77 篇,其中2 人合著的63 篇,3 人合著的7篇,4 人合著的5 篇,5 人合著1 篇,7 人合著的1 篇,机构单位作者4 个,发文4 篇,与他人合作次数2 次的有13 人,合作3 次的3 人,合作6 次和7 次的各1 人,同组作者合作两次的有袁丁和陈丽园;苏文菁和黄清海;杨明华和刘晓莉、金文坚、杨剑;合作次数最多的是黄清海,共7 次与12 人合作发表文章7 篇,而合作人数最多的是发表于《福建金融》2014 年第四期的《侨批及侨批业略考》,作者为晏露蓉、杨少芬、江宇、梁雪芳、黄清海七人共同创作。以上情况说明侨批文化研究仍然停留在个人自由研究阶段,团队合作研究尚属少数,同一团队多次合作的更是寥寥无几。

4.作者所在机构分析。发文机构是指对某一学科或领域进行统计分析的综合性研究组织,研究发文机构有助于研究人员把握清晰的脉络,形成明确的研究重点。[7]统计结果得出,样本文献共涉及482 个机构(包括合作机构),发文2 篇以上机构有62 个,共发文377 篇,占总发文量86.27%。其中发文5 篇以上的机构有22 个,共发文284篇,占总发文量的64.99%,发文量居前10 名的机构如图3 所示。排名前10 的机构共发文171篇,占统计样本文献总量的39.13%,说明这些机构在侨批研究领域实力雄厚,占据领先水平。

另外,从机构的背景归属看,发文机构大部分都是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厦门大学位于榜首,共发文26 篇,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嘉应学院、韩山师范学院、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居前10 位,而其它进入前10 的机构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福建省档案局都是侨批的收藏机构,它们在收集、整理侨批的过程,也对侨批进行研究,藏研结合。从发文量看,这些机构在侨批研究领域占据主要地位,研究文献质量也较高。如果按地域区分,发文机构比较分散,其中发文5 篇以上的机构基本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江西4 个省,可见这4 个省区是目前侨批研究参与度较高的省区。由于潮汕、福建等地都是侨批的产生地,而广东潮汕和梅州地区,以及福建厦门和泉州等地当年出国谋生的人数比较多,民间侨批(银信)存量也比较多,当地有关方面较早重视和开展侨批的征集和收藏,相关研究也具备相当好的基础,所以成为侨批相关研究文献高发机构比较集中的地区。

图3 发文量居前10 名的机构

除此之外,统计也发现,国内北京、黑龙江、上海、广西等地的各级博物馆、各种研究所及研究协会出现在机构统计数据中,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澳门城市大学图书馆、澳门世界记忆学术中心、台湾侨光技术学院、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等港澳台研究机构的学者也发表了侨批相关论文,更可喜的是已有一些海外学者开始加入侨批文化研究的行列,如英国卡迪夫大学历史考古与宗教系、悉尼大学商学院、耶鲁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学术部等一批海外机构也出现在统计名单中,虽然所占的比例较小,但说明侨批的研究开始受世界学界专家学者关注。

(三)侨批相关研究发文期刊分析

发文期刊是指刊载发表学术论文的期刊,通过对文献来源期刊的统计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学科分布特点,探索其核心刊物群,也便于进一步对该领域的区域分布及研究视角进行整体把握。[8]某个领域的期刊发文量可以显示该学科主题的发展趋势,论文发表在何种期刊上,可以显示出论文的水平。[9]

本文统计的437 篇文献中,文献类型为期刊论文363 篇,报纸文章35 篇,学位论文21 篇,会议论文15 篇,其它文献类型的3 篇,398 篇期刊和报纸文献分别发表在129 种期刊和11 种报纸上,平均每种期刊登文2.81 篇,每种报纸登文3.18篇,载文量2 篇以上的期刊和报纸共有48 种,共发文283 篇,平均每种发文5.9 篇,可见侨批相关文献的发表呈有分散性,但其分布又具有相对集中,即期刊论文主要集中在《福建金融》、《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华侨华人历史研究》、《闽台文化研究》、《潮商》、《八桂侨刊》、《中国档案》、《兰台世界》、《东南亚纵横》、《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等期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发表侨批研究论文的期刊多为广东和福建的地方性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其它期刊报纸只是零星发表与侨批研究相关的文章,特别是报纸发表的侨批研究相关文章学术层次不高,相对于我国目前出版的期刊数量,侨批文化研究的学术平台过于拘囿,侨批文化研究论文尚未得到其余各类学术刊物关注,甚至尚未被众多学术刊物所认识,故其学术影响力比较弱,没有形成强势力量,这些都说明,当前的研究成果论文还存在刊发随性、分布零散的状态。

图4 侨批文献类型分布

分析刊发侨批相关文献的载文期刊还可知,刊发侨批相关研究文献的期刊多为普通期刊,作为样本的有效学术论文437 篇中,发表于核心期刊期刊仅82 篇,占总发文量的18.76%,发表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的论文56篇,仅占到总发文量的12.81%,可见,目前大多数侨批相关研究还处在较低水平状态,较高研究水平和学术造诣的研究论文比例非常小。

图5 侨批文献发文代表性期刊分布

(四)侨批研究主题和内容分析

在学术文献领域,关键词可以揭示出文献的主题倾向及总体内容特征、研究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与发展方向等,是一个很有参考价值的计量和研究对象。[10]依据文献主题词和关键词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更准确了解侨批研究相关研究的热点分布、动态演化路径,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饶宗颐先生很早就倡导将侨批文化研究作为潮学研究的一项特色课题进行研究,认为侨批研究题材是十分广泛的,可供研究的资料也是相当丰富的。[11]根据样本统计分析,侨批研究热点广泛,研究视角不断变化,说明研究者遵循饶宗颐先生的倡导和点拨,致力于挖掘侨批的内涵和价值,印证饶宗颐先生见解的精辟。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人们对侨批的关注及侨批相关研究的深入,侨批的研究视角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其研究手法也不断创新,口述历史、田野调查法等方法都被广泛应用,研究主题和内容也从侨批封、侨批业、侨批局、批信局、华侨汇款、金融机构、海外华侨的侨批历史追溯,演化到侨批网络、侨批文献、文献遗产、侨批档案、申遗、海上丝绸之路等领域,研究者试图从开始的以传统的实物收集和内容解读为主,转化到内涵挖掘和价值评估,但总体而言,侨批研究主题和内容在逐步扩大,研究视角已呈发散、多元的特点。

图6 侨批研究主题内容热点

关键词是对文章核心思想的提炼和升华,学术论文的关键词可以反映文献的主题信息和研究内容。[12]

如果某个关键词在该研究领域的文献中频繁出现,则该关键词所表示的主题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13]

研究者一般依据关键词分布与变化情况,并结合自身的研究条件和研究环境,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为了更进一步了解侨批相关的关注热点和研究方向,笔者通过Excel 对样本数据的关键词进行排序统计,共得出涉及的关键词1237 个,关键词出现频次2203 次,篇均用关键词5.04 个,“侨批”、“侨批业”、“侨批档案”、“侨批局”等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家书”、“金融机构”、“批信”、“侨汇政策”、“侨眷”、“侨批网络”、“侨批文献”、“世界记忆工程”等关键词,“档案”、“银行”、“邮政”、“中国档案文献”、“海外华侨华人”、“民信局”、“侨批封”、“华侨汇款”、“海上丝绸之路”、“批局”、“侨批文化”、“申遗”、“水客”、“文献遗产”等都是词频比较高的关键词。

某一学科领域的某一个术语如果在一定时段大量涌现或使用频次迅速增长通常称之为突现词。突现词通常表明某一段时期内某个研究主题受到了高度关注,是当时正在兴起并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和价值的研究方向。[14]根据统计分析,侨批相关研究文献也有新兴突现词的现象出现,如“申遗”、“世界记忆工程”、“海上丝绸之路”则以突现词的形式出现在2012-2013 年的侨批相关研究文献中,成为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性关键词。

关键词统计分析的另一个数据指标是高频关键词,即年段出现次数最多的关键词,对高频次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某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15]为了统计侨批相关研究文献的高频关键词,笔者对437 篇相关文献标注的关键词按照出现频率的高低顺序进行排列,发现出现5 次以上的关键词共47个,出现15 次以上的关键词共11 个,“侨批”、“侨批业”、“侨批档案”等10 个高频词出现频率如图7 所示,这些高频关键词在侨批研究中一直处于频繁使用状态,可以确定它们所代表的主题是侨批相关研究的重点领域。另外,“潮汕侨批”、“福建侨批”、“文献遗产”、“申遗”、“侨批”、“侨批业”和“侨批档案”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关注度较高,最具代表性,而“福建”、“潮汕”也作为高频关键词出现,说明研究者早期就将侨批作为起点,进而广泛关注侨批的主要发源地的历史和社会背景,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更多地追溯研究与侨批息息相关的侨批业、侨批的文献档案属性、侨批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这些研究热点为后续侨批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图7 侨批研究高频词出现频率

三、侨批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

从前文统计分析可以得知,侨批存在时间长,涉及内容多,要对其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深入研究还很不容易,虽然多年来,侨批爱好者和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侨批进行研究,相关研究范围持续扩大、研究视角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也日益多元,侨批的历史渊源、丰富内涵、独特形态及其价值逐步形成专门化的研究框系,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对比相近学科研究,侨批相关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文量少,研究热度不够

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侨批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闽、粤两地的集邮爱好者和相关文化机构开始发掘、收集和整理散落于民间的侨批,并进行探索研究,侨批的研究文献开始出现,但相对于其它学科的发文数量,侨批相关研究文献发文总量不多,从第一篇相关文献出现开始计算,年平均发文量才8 篇左右,而且绝大部分作者都只发表了一两篇文章,缺乏长期的关注,追踪深入研究的学者太少,可见参与侨批研究的热度有待加强。

(二)缺乏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框架支撑

侨批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多是民间侨批爱好者和一些年长的侨批业经历者,最初收集侨批的是民间的集邮爱好者,他们将侨批作为特殊邮品对待,看重的只是其鉴赏标准,没有过多关注侨批的内涵,而后续的大部分研究只是停留在重复探讨侨批的收集、整理方法,间或追溯侨批产生的原因,缺乏相应的历史、经济和文化理论支撑,对侨批的内涵、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没有较好地对接,其关注的视角停留在对相关历史事件的回忆或耳闻的相关故事的陈述,一些文章研究内容也多有重复,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框架支撑,造成研究的内容“大同小异”,有一定深度和理论水平的研究文献数量不多,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也过于分散,不够深入和全面。

(三)侨批研究缺乏合作性,没有形成研究团队

前文统计分析得知,侨批相关研究以单兵作战为主,虽然与侨批研究领域相关文献作者人数不少,但侨批的主要研究者以中老年为主导,大多研究者是独自作战,统计437 篇样本文献中,属于独立作者的有356 篇,独著论文占论文总数的81.46%,这表明侨批领域学术合作还不够紧密,合作度低,这种状况无疑会抑制侨批研究学术思想的碰撞与学术创新。统计结果表明目前只有汕头市成立了侨批研究会,但其它高校、博物馆、研究院(所)及其它社会组织没有建立专门的侨批专业研究机构或学术研究基地,学者间相互合作少,尚未形成侨批文化研究的学术团队,无法形成良性、持续性的生态学术圈,影响侨批研究学术的整合力和凝聚力。

(四)学术成果推广和展示重视不够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开展潮汕侨批征集和侨秕文化研究已历20 多年,搜集了侨批资料及实物12 万多件,其中包括一批与侨批相关的文物,如水客松批使用的批袋、批盒、批局印鉴和信笺等,同时,编辑出版了一系列有关侨批的图书专辑。除此之外,研究中心还创办了国内首家侨批文物馆,并出版了侨批研究学术刊物《侨批文化》,该刊发行至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顾问、特约研究员、征集员、联络员,省及潮汕三市侨务部门,海内外有关的潮人社团和热心侨批研究人士,发行以来颇受海内外专家学者的欢迎。[16]截止2019 年,该刊已出版30 期,刊登了大量的侨批相关研究文章,并成为国家图书馆收藏期刊。

相比之下,福建的侨批收集和整理工作虽然起步较晚,目前民间和省内各级档案馆、文博机构收藏的侨批有3 万多件,但由于福建的高校、社会组织和民间爱好者积极参与侨批的研究,在短短几年内,就有相当数量的侨批相关研究文献发表在国内知名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和报纸上,研究成果的被引次数和影响力快速提升。从前面统计可以看出,福建发表的侨批相关研究文献数量比潮汕,甚至比整个广东的还多,原因是潮汕作者的大量侨批相关研究文章发表在辑刊或内部期刊《侨批文化》上,这些文献都未能被数据库收录,未收录入国内知名数据库,其发布的文献无法被研究者检索和参考利用,这也是目前潮汕侨批研究虽然发文量大,但学术影响力反而比较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侨批研究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在学术界,一项研究能获得基金项目支持,更有利于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产出,所以这些基金支持项目的论文质量都比较高。获得各级项目资金支持的成果论文也逐渐增多,统计样本中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有22 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有3 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 项,还有不少各级项目基金支持,另外,侨批的相关研究为主题的博硕论文量陆续出现,这说明侨批相关研究文献质量在逐年提高,但统计也发现,研究课题的开拓仍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研究过程对某些方面的问题的考察、论证和阐述也不是已经完全透彻,甚至还存在一些可再商榷的地方,专业性、创新性强、具有较高的学术性的研究成果毕竟还是比较少,学界普遍认同的核心期刊及CSSCI 收录期刊上刊发的侨批相关研究文献不多,说明侨批相关研究成果尚未达到权威性期刊的认可,需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和研究质量。

四、推动侨批相关研究的建议

根据上文分析,已有的侨批研究虽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但由于研究者参差不齐,相关研究成果文献数量少,质量也有待提高,因此要把侨批相关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提升侨批研究的学术高度和社会影响力,仍任重而道远,需要继续做大量的工作。笔者在综合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对今后侨批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粗浅建议。

(一)拓宽侨批研究视角,构建侨批研究的理论框架

侨批研究在继续探讨侨批文献的收集与保护方法的基础上,应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将侨批相关的实物和文献进行专题化、系统化的整理和解析研究,不断寻找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思路和新的研究方法,更多地关注侨批研究理论范式的建构,更深层次挖掘侨批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从多种视角维度切入解读侨批与海洋文化、移民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等,为侨批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更多、更坚实的理论支撑。

(二)壮大研究队伍,加强团队合作,提高研究能力实力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依托,其中学科带头人在其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动向[17]。通过上文统计分析,持续追踪侨批研究的研究者不多,缺乏相对核心的作者群,相对核心的作者群发表的高质量文献数量也还很少,所以,当前有必要加强侨批爱好者和学术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各种媒介对侨批进行宣传和推广,提高大众对侨批研究的关注热度和认同,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侨批所蕴含的历史及文化内涵,同时,通过各种研究会等研究平台,加大侨批研究的课题资助力度,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侨批研究的学术讨论中来,壮大研究队伍。

另外,任何科学研究领域都离不开合作,人文社科研究人员之间的科研合作既是大科学时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重要保证。[18]

科研合作可以为学术交流以及科研能力和资源的共享提供前提,可以发挥集体的智慧,有利于相互取长补短,发挥集体智慧的效能,完成比较重大的专题研究,推动相关研究的突破和发展。正因如此,科研合作水平与成果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正相关关系已成为国际科研工作共识。[18]从统计分析数据看,目前侨批研究领域学术团队合作度不高,其实侨批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草根文献,发源于民间、流转于民间,蕴含了近代移民史、邮政史和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信息,涉及多个学科内容,所以,侨批的研究应该是跨学科的课题,建议侨批研究者今后要增强合作意识,重视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合作,这样才能使侨批相关研究形成强有力的集群效应,提高研究实力,提升研究成果质量。

(三)借助高校和学术组织,形成高水平的研究格局

各个高校、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是学者聚集之地,是学术资源的汇聚之地,也是学术敏锐之地。统计表明,高校和学术团体研究者在侨批相关研究领域发文量多,影响力颇大,所以,为了强化侨批相关研究能力,应加强学术团体和机构的组建,发挥学术组织的引领作用,更多地依靠学术合作来推动研究不断向高水平、大范围、多层次的方向发展。除了侨批研究会、闽商研究会、潮商研究会、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为代表的学术组织进行侨批相关研究外,应争取在更多的高校建设专门的侨批学术研究机构,打造侨批学术研究基地,逐步形成广泛参与的规模和研究格局。

(四)提升论文学术质量,拓展成果展示平台

学术期刊在学术交流、信息发布、成果推广上有着重要推介和价值意义,是学术成果呈现及汇集的主要载体平台。[19]近几年侨批相关研究发展迅速,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但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侨批领域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各种高层次和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其中一个原因是侨批相关研究起点低,一些研究成果文献还存在写作不规范、质量不高的情况,影响了这些研究论文更多地进入知名数据库,所以,要规范学术论文撰写,提高论文质量,并通过立项资金支持或报销版面费的方式鼓励作者向公开发行的正规刊物投稿。

从统计结果看,目前国内还没有一种公开发行的期刊常设有的专题栏目用来持续刊发侨批相关研究论文,以侨批为主题的研究论文缺少比较稳定的展示平台,而汕头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侨批研究的专业期刊《侨批文化》是内部期刊,没有被知名数据库收录,因此其发布的研究成果文献没能进入数据库,读者对象有限,影响力不大,所以,需要构建、拓展展示平台来宣传、传播侨批相关研究的研究成果,建议将现有的《侨批文化》杂志申办成ISSN 号的公开发行的期刊,缩短发行期(如月刊或双月刊),并争取进入中国知网等国内权威数据库,使其成为侨批相关研究成果重要的传播平台,另外,建议福建或广东等地的高校学报或相关社科期刊开辟侨批研究专栏,用来发表侨批相关研究的学术成果,以扩大影响力,推动侨批相关研究的发展。

猜你喜欢

发文期刊论文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期刊审稿进度表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