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辅导员-导师制”研究分析

2020-11-02董改花

甘肃科技纵横 2020年8期

董改花

摘要:基于1999-2019年CNKl3~献数据,对我国高校“辅导员一导师制”研究文献,试图从研究生、高校、高职三个层次分析文献增长、作者规律,探索我国学生管理制度中“辅导员一导师制”的发展规律、研究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研究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辅导员一导师制;CNKI文献数据;学生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1研究背景

根据我国2010年与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10年至2019年期间,研究生教育招生从53.8万人增加到91.7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从661.8万人增加到914.9万人。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剧增,社会经济与时代的迅猛发展,如何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规格、高质量的学生,已经成为各个高校关注与研究的焦点。

作为高校从事教育管理学生的单一辅导员管理模式已经显示出一些不足,近年来“辅导员一导师制”合力育人模式越来越受到各个高校的青睐,在此背景下,为更好地把握我国高校“辅导员一导师制”研究发展的脉络,本论述基于1999-2019年CNKI文献数据分析,反思并研究其中的优势与不足,希望为我国高校学生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2辅导员-导师制文献统计

为进一步研究我国高校“辅导员-导师制”在大学生教育现状以及其今后发展状况,在中国知网CNKI平台开展了相应文献的查阅,此次文献查阅的时间范围为199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研究对象为大学生教育,即包括研究生、高校、高职三个阶段的学生。

在中国知网CNKI平台检索条中,篇名中含有“辅导员”、“导师”、“研究生”词频的论文有49篇。篇名中含有“辅导员”、“导师”、“高校”且不含“研究生”词频的论文有64篇。篇名中含有“辅导员”、“导师”、“高职”且不含“高校”词频的论文有24篇,具体见表1所列。

从表1看出,研究学者对于“辅导员一导师制”的研究时间最早且最长的是对高校的研究,随后为对研究生、高职的研究。通过查阅“高校”文献得知,这里的“高校”一部分专指大学本科,还有一部分是泛指高校。其论文总数随年度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从图1看出,对于大学生“辅导员一导师制”教育模式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9年一2009年,期间共发表相关论文10篇,其中在2007年达到了一个小幅度的提升。第二阶段为2010年一2019年,发表相关论文127篇,较前一阶段增长了117篇。

2.1第一阶段论文情况分析

为分析其变化趋势,深入地研究了这段时间内我国发布的各级政策。在第一阶段,2004年10月14日,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为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教育部先后于2005年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于2006年发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以及关于《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的通知。

鉴于这些国家政策指导,关于提升学生教学质量的“辅导员一导师制”模式研究也于2007年出现小幅提升,由2006年度1篇提升到2007年度的3篇。2007年这3篇论文中何鹏、代颖、杨宏毅发表在《四川教育学院学报》的论文《关于在高校实行“辅导员一班主任一导师”制的探索》,是为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与教社政[2005]2号文,通过加强学生管理队伍途径,探索出“辅导员一班主任一导师”学生管理模式并付诸于实践。邹茹莲撰写的发表于《沈阳教育学院学报》的论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探究——辅导员、班主任、班导生、导师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的思考》,是为贯彻落实教社政[2005]2号文,在大学生教育成长过程中,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班导生、导师各位老师的优势,全面形成全员、全方位育人管理模式。这些都是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展开的研究。

2.2第二阶段论文情况分析

在第二阶段,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发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中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职业教育也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3号)发布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从图1可看出2010年是关于我国高校“辅导员一导师制”论文总数激增的一年,从2009年的1篇激增到2010年的9篇,增幅很大,之后在2014年、2017年、2018年达到论文数的最大值17篇。这些论文数的增长趋势完全与我国关于提升学生教学质量的发文时间点完全吻合。可见在政策的引领与指导下,全国教育研究者都在不断探索与实践学生质量提升的途径与方法,其中“辅导员一导师制”则是大家普遍关注的一种新的教育质量提升模式。

3高校“輔导员一导师制”文献统计分析

3.1研究生阶段文献分析

从2010年到2019年关于研究生阶段“辅导员一导师制”参考文献共49篇,其篇名中词频出现分析如图2所示。

从图2中看出,辅导员与导师作为两支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力量,如何在实践过程中扬长避短,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充分发挥好各自优势产生正向合力,推动学生质量及各项综合素质的提升是问题的关键。专家学者以及很多学校都在不断地探索,其中楚永全和周立志发表在《思想教育研究》期刊上的论文《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合力育人机制的构建》下载次数最多达到1225次,文献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两支力量辅导员、导师,通过机构设置上互相兼顾,队伍建设上互相融合,日常工作中互相沟通等方式,让辅导员与导师各自优势互补,从而构建合力育人机制。具有创新性改革的是张更辉发表在《高校辅导员学刊》上的论文《课题组代表制度: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合力育人的桥梁——以南开大学化学学院课题组代表制度为例》,针对导师与辅导员各身特点,以及合力育人过程中缺乏有效互动的现象,提出了研究生课题组代表制度(即“课代表”),让“课代表”形成辅导员与导师之间有效互动的桥梁,开创了辅导员与导师合力育人的新途径。

3.2高校“辅导员-导师制”文献分析

从高校关于“辅导员-导师制”文献64篇中篇名词频分析发现,有23篇是论述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有33篇是关于高校模式研究的,除了提出“辅导员-导师制”模式以外,还有“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制”模式、“辅导员-班主任-班导生-导师制”四位-体模式、“辅导员-班导师-级导生-班导生”模式、“导师组一辅导员”模式等,具体如图3所示。

在高校研究领域,第一次提出“辅导员一导师制”模式的是作者廖怡华、刘岚于2006年发表的论文《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思考与探索——“专业成长导师+辅导员”制》,它在多元智力理论学说、人本管理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新形势下单一班级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专业成长导师一辅导员制”的新模式。具有创新性改革思路的是作者朱宁、薛艳于2011年发表的论文《导师组模式下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从本科导师制提出的教育背景出发,提出“导师组制”的基本框架与初步构想,在发挥导师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导地位的同时,也发挥了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并探讨了在导师组模式下辅导员基于胜任力的发展路径,是一种创新性的高校教育模式,这种创新在日后研究生领域“导师组一辅导员”合力育人模式的实践应用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3.3高职“辅导员一导师制”文献分析

高职阶段“辅导员一导师制”文献共24篇,其中关于高职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有14篇,有“辅导员一成长导师制”、“辅导员一心灵导师”模式、“导师制一辅导员一助理辅导员”三级联动模式、“辅导员一双导师”三位一体模式、“辅导员导师团”等模式。

高职“辅导员一导师制”模式提出相对高校阶段(最早1999年)与研究生阶段(最早2010年)要滞后一些。最早出现在2011年,并出现了突破,究其原因,2011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職成[2011]12号)。仅2011年一年内,中国知网搜集到的高职提高教学质量的模式文献共有4篇,针对自身学生教育质量发展的局限与不足,借鉴了高校及研究生领域“辅导员一导师制”模式一些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3.4各阶段作者分布情况分析

对我国高校“辅导员一导师制”相关论文作者情况统计发现:研究生阶段仅有2人沈仕雄、郑浩各撰写了2篇论文,其中郑浩不为第一作者;高校阶段仅有1人朱宁撰写了2篇论文;高职阶段仅有1人陈云子撰写了2篇论文,其余论文第一作者131人各1篇。根据普莱斯定律(Prices law):

其中,发表论文数为m篇以上的作者为核心作者,nmax是指该领域内最高产作者的论文数。

本统计中,这里nmax=2,通过计算m=1.059,即论文数为2篇以上的为核心作者。然而我国高校关于“辅导员一导师制”研究第一作者中仅有3人,占论文总量的2.18%,而发表仅1篇论文的作者占据总人数的97.8%,根据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长尾(The LongTail)理论,表明绝大多数作者对于高校“辅导员一导师制”的研究属于突发性的研究者居多,系统性研究极少,今后在国家对高校学生质量提升的一系列政策与引导下,也许这些处于“长尾”的作者逐渐向核心作者转变,从而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总结

(1)1999-2009年期间发展极为缓慢,文献仅占总数的7.2%,真正开始发展的是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一系列高校学生质量提升的教育部发文之后,可见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支持是本研究内容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2)本论述从研究生、高校、高职三个层次着手分析,通过研究发现高校对此研究与实践应用最早,研究生对此模式研究理论性层次最深,而高职则是借鉴高校与研究生阶段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自身学校与学生特点,对现有传统学生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实践应用偏多,理论研究几乎没有。

(3)通过分析发现,虽然近10年来本领域研究学者数量逐渐增多,但目前呈现的是深层次研究的学者尚少,高校“辅导员一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的确在合力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方面有很大优势,希望处于“长尾部”的这些作者能够发展为今后核心高产作者,为提升学生质量与规格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