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密集减持,不改科创板成色
2020-11-02曹中铭
2020年7月22日,是科创板开市满一周年的日子,也是科创板首批25家公司相关股份解禁的日子。尽管解禁当天没有一家公司发布减持公告,但23日晚,解禁公告便接踵而来,包括中微公司、光峰科技、西部超导、乐鑫科技等上市公司均榜上有名。截至7月29日,发布减持公告的科创板公司已达12家之多。
设立科创板具有重大意义
自深交所创业板于2009年10月30日首批公司挂牌之后,上交所便开始提出了设立新板块的构想。最初拟设立的是战略新兴产业板,这一构想虽然也得到地方相关部门的支持,但也一直处于“构想”阶段,并没有付诸实施,直到2018年11月5日高层提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之后,上交所科创板才浮出水面。
科创板堪称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截至2018年,自资本市场诞生以来,沪深主板已有近30年的历史,中小板设立也有14年,创业板已近10年。多年来,随着市场的发展,也累积了多方面的问题,客观上也倒逼市场需要深化改革,不断创新。
但是,作为一个诞生或设立时间已不短的板块,大动干戈地进行改革,个中的阻力是非常巨大的,其难度丝毫不亚于当年的股改。当年的股改,虽然为后来的大牛市行情奠定了基础,但市场也为之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千点论”一语成谶即是最好的证明。
在此背景下,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把科创板作为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试验田,无疑是非常明智之举,而且在推出了投資者适当性管理制度之后,对市场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将最小化,而产生的积极效果则最大化。事实上,创业板改革能够顺利推进,正是科创板改革红利释放的结果。
科创板改革聚焦三个维度。一是试点注册制。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从审批制到核准制,再到实行注册制将是大势所趋,但对于注册制,市场其实是有所顾忌的。注册制重在发行人的信息披露,企业上市门槛有所降低。投资者会理解为,注册制实施后,大量垃圾企业将会跻身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质量没有保证不说,也会对市场资金面产生巨大的压力。但科创板的试点说明,注册制并非洪水猛兽。
二是实行更加包容的上市制度。由于此前新股上市一直奉行“唯利润论”的原则,再加上此前证券法对企业上市有同股同权的硬性要求,导致国内众多互联网巨头、新经济企业等纷纷赴境外上市。科创板实行更加包容性的上市制度,也为亏损企业、同股不同权企业以及红筹企业在科创板挂牌扫清了障碍。
三是差异化的交易制度。科创板的交易制度与A股其他板块不同。像新股挂牌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自第六个交易日开始实行20%的涨跌幅限制。涨跌幅限制的放开,在能够提高盈利的同时,其实也放大了市场的投资风险。
创业板改革能够顺利推进,科创板的经验功不可没。事实上,创业板改革方案,基本上都是从科创板照搬照抄过来的。个人以为,创业板在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中将发挥桥梁作用,在创业板改革取得成果后,注册制全面铺开、沪市主板与深市中小板实行更加包容的上市制度,以及整个市场实行差异化交易制度都将是可期的。
股东减持不改科创板成色
此次科创板众多上市公司发布减持公告,其实也在市场的预期之中。据统计,7月22日首批公司解禁市值为1800亿元左右,但截至29日12家公告减持股份的市值约112亿元,占比不到10%。而且,虽然亦不乏清仓式减持案例出现,但其中以创投基金居多。上市解禁后减持股份,也是创投基金退出的普遍方式,不值得大惊小怪。
股份解禁后遭遇大肆减持,类似一幕也曾在创业板出现。由于民营资本、创投基金较多,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份解禁后,也曾遭遇减持潮。由于减持股份较多,减持力度较大,创业板也曾被市场戏称为“套现板”。
股份套现是股东的权利,也是创投基金退出的主要方式。相对于沪深主板、中小板甚至是创业板,科创板的平均估值水平明显要高得多,这无形中会进一步激发起解禁股份的套现冲动,这也是资本的本性使然。
在沪深股市众多板块中,创业板解禁股份减持现象更为普遍,但创业板的表现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即使遭遇了疫情,创业板仍然表现不俗,并“牛”冠全球。而且,创业板在服务于创新创业型企业方面,在为实体经济提供支持等方面,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科创板减持公告频出,甚至是今后出现减持潮,这些其实都是可以预料的。对于科创板而言,股东减持股份,并不会改变科创板的成色。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科创板也不应改变成色。
一方面,科创板必须坚守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不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应坚决挡在科创板的大门之外,养殖企业成为“创业板一哥”的闹剧,不应在科创板重演。另一方面,在推出更加包容性上市制度的同时,科创板门槛降低了,同样需要把好上市公司的质量关。注册制为降低上市门槛创造了条件,但不能成为上市公司质量下降的挡箭牌。实际上,基于资本市场的现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应该置于重要位置。否则,投资者的权益就得不到保障。
曹中铭
独立财经撰稿人,专栏作家,资深市场评论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