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媒体背景下优化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2020-11-02施勤
【摘要】近年来,以网站、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普及,不仅影响到大众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给传统学习模式带来挑战和机遇。对于英语口语教学来说,如何做到既充分發挥新媒体助力教师口语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巩固提高的独特优势,又要警惕其存在的诸多弊端,是当下亟待英语口语教师不断钻研破解的难题。本文试从分析传统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入手,探讨新媒体背景下如何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的强有力支撑,克服课堂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以优化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提高口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媒体;英语口语教学;多元化
【作者简介】施勤(1983.06-),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国家文化研究。
随着以网络媒体、移动客户端、社交平台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相应演变。相对于传统大学英语教学而言,新媒体背景下的英语教学从课堂教学设计到课外互动方式均呈现出多元化多渠道化的特点,尤其是对学生参与度要求较高的英语口语课型,新媒体技术的助力效果更加凸显:教师教学手段更为灵活多样,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整体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升。本文聚焦新媒体对英语口语教学的积极影响,分析师生在课堂内外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有效克服传统口语教学模式的弊端,探寻帮助学生切实提升口语交际能力的具体路径和方式方法。
一、新媒体之于学习者的独特优势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体形态,亦是对网站、app、微信公众号、自媒体甚至社交媒体的统称。在新媒体环境下,大众可以通过微信、微博、互动社区等工具和平台开展撰写、分享、评价、讨论、交流等活动,“相对于传统媒体主导的舆论环境,网络舆论生态的真实性、多元性和活跃度都已经有了质的提升。表达空间的自由、个体意见的交锋、不同观点的互动,这种‘作为结果的舆论更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民意” 。
具体来讲,新媒体之于学习者的优势体现以下方面:(1)信息资源发布与更新速度快,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时效性;(2)信息量大,信息检索便捷,来源渠道多元;(3)内容形式丰富,一则内容即可包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GIF等多种形式;(4)网络环境下,互联网从信息传播平台发展为互动参与平台,为公众讨论提供了相对自由的交流环境,公众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表达机会和表达空间,由此形成的舆论可以比较直接真实地反映出部分民意。新媒体技术以其新颖、海量、互动等优势挑战传统的学习方式,对于英语口语或写作这类观点输出型课型的影响尤为显著。
二、英语口语传统教学模式之弊端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跨文化交际功能,而口语技能在英语交际功能中居于突出地位。然而,在我国多年来构建的英语教学体系中,从教学大纲的设计到考试制度的建立,几乎都以英语输入能力为主要导向,无论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抑或英语专业的专业过级考试,口语能力都未能进入测评序列,仅以额外选考形式予以体现。由于英语语言的工具性被弱化,英语口语教学在我国英语教学格局中亦处于边缘位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随着全球化浪潮奔涌,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频繁,英语教学注重提升学生英语交际功能势在必行,因英语口语教学边缘化导致的下列弊端亟待破解。
1.教材内容滞后,教学形式单一。当前大学英语口语教材的内容大多以话题单元为主线,各单元内容涵盖相关话题阅读材料、对话材料、口语常用句型,以及角色扮演、二人对话或小组讨论等多样式口语练习,设计思路看似丰富,面面俱到,但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在不少方面却显露出或多或少的程式化刻板印记。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受教材从编写到出版的长周期性制约,部分材料的选择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尤其是涉及内容更新速度日新月异的科技、媒体等话题时,所选素材相对陈旧,与当下热点资讯脱节的问题更显突出,故难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此外,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枯燥的口语句型模板,事实上很难达到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于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虽然课堂口语教学有在上述不同形式之间进行切换练习的环节,但倘若教学周期过长,学生仍会感觉形式单调,缺少变化,加之教学内容有的脱离学生实际需求,难以真正激发学生参与的内在动能。
2.学科地位边缘,课时分配不足。口语教学效果优劣还受制于部分客观因素的左右,如教学班级规模偏大、课时分配不足等。从课时分配看,即便在英语专业,英语口语课周课时通常只安排2节的课时量。因课时分配不足,课堂上学生多数时间处于对语言知识的接受状态,输出练习时间占比不高,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更为有限,课堂教学容量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英语专业的精读、泛读、写作等专业课型在作业反馈环节标准统一,形式固定,通常是以书面练习为主;而口语作业的口头形式,比如presentation或role play等,在学生提交和教师监督检查方面往往存在反馈渠道不畅或反馈方式欠科学的问题。比如,选择隔周课堂抽答方式,囿于课堂时间有限,很难兼顾所有学生;选择让所有学生统一上交,则存在如何统一录制标准,以及通过什么渠道上传呈现的问题。
三、借力新媒体改进口语教学的新思路
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在线教育的繁荣火爆,但就学历教育而言,在线模式尚不能取代传统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活动。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教学模式创新,应以线上线下教育结合、课堂内外学习活动并举为导向。从英语口语教学实践看,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有优势助力传统口语教学兴利除弊开拓创新,把新媒体资源作为丰富课堂内外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努力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主动性,刺激学生踊跃“开口”的积极性,是口语授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和勇于攻克的一大难题。
1.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宽度。现行口语教材存在取材滞后和教学手段单一的缺陷,这是英语口语授课教师的共识。不少教师曾试图通过补充资料来弥补这些缺陷,但过往可供筛选的教学资源渠道单一,呈现手段相对有限,通常是借助多媒体手段配合教学单元选择播放一些相关影音资源,比如制作精良的BBC纪录片或电影等,但与当下社会热点话题之间仍存在不同步的问题。如今有了新媒体技术,教师备课不仅能搜索到切合热点话题的平行阅读一手资料,还能将来自新媒体的3-5分钟短视频产品植入课堂教学。例如,介绍科技成果的单元,植入当前大众话语中频繁出现的疫苗研发或ECMO(叶克膜)的科普短视频,能大大拉近学生与话题之间的距离。又如,我们引入的Ted Talks所涉演讲题目包罗万象,对于引导和启发学生梳理即席演讲思路有重要参考价值。总之,通过新媒体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极大地拓展了口语课堂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2.构建课外自主同步学习模式。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积极构建课外自主同步学习模式。
第一,推介运用学习平台。精心筛选并向学生推介新媒体学习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借助社交媒体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进而减轻课堂教学压力,提高课堂教学信息含量和有效利用率。这里以两款在线应用为例:其一,引入“英语趣配音”APP。通过在线给1-2分钟的短视频配音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口语参与感和学以致用的兴趣,锻炼语音语调。采取这种方式,参与者可根据个人偏好从众多影音片段中作出个性化选择,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寓教于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速提高口语水平。其二,引入“每日交作业”程序。这是一款在线提交作业的手机小程序,教师可定时一键发布,学生可以文字、图片、音频等多种形式上交,教师可随时在线评阅,解决了传统模式下口语作业形式难以统一的问题。
第二,扩展学生眼界视野。引导学生通过新媒体广采博收,积累知识,扩展视野,尤其是关注涉及社会热点的议题及其舆情。众所周知,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目标远不止简单的日常交流,更多的在于对议题的观点输出和深度思想交流。这对包括专业水平在内的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合格的英语专业学生应当具备比较深厚的专业知识、相对广博的人文修养和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这就需要通过线下线上多媒体平台广泛吸取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滋养,善于吸纳借鉴他人思想观点之精华,学会聆听外界的各种“声音”。而新媒体就是当前较为全面呈现舆情和舆论的核心载体之一—— “不仅包括公众的‘声音,而且包含国家或政府的‘声音以及媒体自身的‘声音。”这是英语专业学生扩展眼界视野、增强综合素质、提升包括口语交际水平在内的专业素养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
四、结语
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既有利于教师通过渠道多样化获取资源充实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也有利于打破过往教学模式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帮助学生在课外以更为便捷、生动、时尚、直观的方式继续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全面巩固提高口语技能。
然而,我们也要对新媒体自身的问题保持清醒的认识:海量信息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可利用信息增加的同时也充斥着虚假信息和无用信息;看似鲜活的网络舆论也多聚焦于层出不穷的热点事件,而非相对稳定的社会议题。此外,在使用APP时要警惕被引流到其他无关程序的风险。因此,面对新媒体资源,教师应该具备必不可少的资源整合与资源鉴别能力,具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信息制作与再造本领,通过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把更多高品质高层次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以切实达成全面提高口语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志安等.新媒体与舆论:十二个关键问题[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
[2]仇勇.新媒体革命:在线时代的媒体、公关与传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3]娄小星.基于社交媒体的混合式英语学习模式构建与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
[4]冯华,王晶.论新媒体技术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应用[J].职教探索,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