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社会工作伦理的实践反思

2020-11-02沈菊

乡村科技 2020年25期
关键词:本土化

沈菊

[摘 要] 社会工作作为“面向人”的工作,专业伦理至关重要,其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对指导社工实践意义重大。社会工作从西方传入我国,遵循的是西方所总结的伦理规范,本土化问题突出。我国农村有自身的历史、地方文明、交往规则等,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农村社会工作时面临的挑战诸多。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以期为农村社会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伦理反思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5-40-2

农村社会工作是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对当代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实践进行系统梳理,着重从理论、方法与实务等方面探讨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策略,对于构建我国社会工作体系、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社会工作开展过程中,需了解农村基本特点,探索农村社会工作伦理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提升服务效果。

1 了解农村——农村社会工作伦理的基石

对于农村社会关系最有力的解释,当属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理论,他认为人际关系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外展开的,就像往水中扔一块石子,会以石子为中心,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纹一样,离中心越近的关系越近,反之则越远[1]。以前,农村因交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与外界的交往较少,农村社会相对封闭,村民有长期的、持续的、深入的交往,形成了典型的熟人社会,这种熟人社会往往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农村社会人们行动的特点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人伦秩序放在首位,是典型的礼俗社会;二是注重面子,面子成为许多人社会交往的重要考量因素;三是社会资本可不断积累,关系成为生活的基础。

近年来,伴随城市化进程,农村空心化现象开始凸显,越来越多的农村人选择外出务工,且多为中青年男性,进城务工往往具有季节性或者往返性,他们的家人大多仍留在农村,他们的根仍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会周期性回到家乡。在城市实现的是他们的经济诉求,在农村实现的是他们的价值诉求。当前社会发生的变化是,夫妻整体外出务工的数量明显增加,也存在举家外出务工的情况,还有部分人员在城市务工赚钱后选择在县城买房定居。受现代化和都市化影响,农村熟人社会的形态正在解体[2],开始出现“半熟人社会”趋势以及“无主体熟人社会”的情况,农村逐渐从封闭趋向半开放化,农村社会内部也在不断分化。这些因素均对农村的社会结构产生了冲击,农村社会更加多元化。

2 双向建构——农村社会工作伦理要求

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也是农村社会工作伦理不断本土化的过程,是专业社会工作与农村本土文化相互建构、相互形塑的过程。社会工作者在专业伦理指导下开展农村社会工作实践,通过了解和适应本土文化逻辑,基于本土情境开展工作,吸纳本土现实中的有益元素,专业社会工作被建构成蕴含本土意味的社会工作。而专业社会工作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对本土产生形塑[3]。

2.1 尊重当地的文化语境

从宏观角度来说,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多民族国家。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尚没有普适的方法,应扎根所在农村社区,尊重当地的文化语境,才能有效开展服务。当前,某些人简单地把农村发展当作城市发展的缩影,认为农村就是贫穷、落后,粗暴地把城市发展的方法借鉴到农村,适得其反。因此,在开展农村社会工作时,应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

社会工作的专业语言,基本均是直接從西方翻译而来。目前,我国社会化工作缺少自己本土化的语言,导致在实践中经常出现生硬僵化的表达。我国农村居民与外界交流甚少,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比较陌生,加之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特点、话语体系,更加加剧了社会工作的难度。对此,应思考符合地方文化语境的话语体系,而不是面对任何服务对象均是千篇一律的模式。

2.2 尊重当地农村及农民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他们认可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便利,并将这些观念,城市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带回农村。农村的观念、环境、交往方式均较之前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与城市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相互碰撞冲突中,农村本土文化日渐式微,尤其在社会过于看重经济发展水平的背景下,许多人认为农村代表落后、代表愚昧。

传统与现代并非是二元对立,开展农村社会工作服务时,不能以外来者、高高在上的姿态,应以改造农村的心态来开展工作。任何牺牲本土利益、片面追求农村向城市看齐的方式,均应被摒弃。在开展农村社会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乡村本土特点,应尊重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文化习俗及人们的生活习惯。

3 实践反思——农村社会工作伦理困境

3.1 模糊的专业边界

虽然社会工作的实践领域越来越广泛,但是并不意味着社会工作可覆盖任何领域,解决任何问题。社会工作专业的边界意识,应贯穿专业实践,看待问题、开展服务时均需以此为基础,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首先是身份的边界。社会工作者不是万金油,也不是救世主,社会工作者在专业服务中应是中立的,不依附于他人。在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社工在服务介入之初,往往会借行政力量提升专业地位。例如,通过政府购买项目、各级政府的引荐而进村,走访村民等。对于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而言,村民往往会认为社会工作者是政府委派的工作人员,而对社会工作者提出超出其工作者职责和权力范围之外的请求。此外,基层干部又会向社会工作者寻求合作,希望社会工作者能帮忙完成一些考核任务,社会工作能以创新的形式帮助当地党群部门开展活动,因此,他们会给予社工更多的支持,进而导致社工在专业实践中的身份困境。

其次是时空的边界。社工专业伦理要求与服务对象保持时空界限,在服务约定的时间和空间之外,不能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外的接触。农村人际关系是在频繁的密切接触中慢慢建立的,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农村工作时,往往需居住在农村,拉近与村民的空间距离,频繁接触当地农民,与村民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充分地融入当地居民生活。只有社会工作者被认为是“自己人”,村民才愿意信任社会工作者,参与服务。

最后是内容的边界。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越来越广泛,但并不代表社会工作者可以代替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开展相关服务。社会工作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并处于快速拓展服务领域的过程中,难以覆盖和处理每个领域的专业问题。例如,在医务社会工作领域,社会工作不能做医生该做的事情;在教育领域,社会工作者不能做教师该做的事情。各领域的社会工作需要有明确的定位、清晰的工作内容与完善工作规范,如此才能保障社会工作的内容边界,有效提高社会工作效率。在农村社会工作服务中,社会工作者会被迫参与到农村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不太擅长的经济发展领域,社会工作者会在承认自己局限和勇敢尝试探索中搖摆,严重降低了社会工作效率。

3.2 非契约型的专业关系

潘绥铭教授认为专业关系是当服务对象遇到困难无法解决而寻求专业社会工作者帮助时,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之间便产生了关系,这种关系被认为是由于实施社会工作专业而产生的人际关系,因此被称之为“专业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简称专业关系[4]。专业关系往往是单一的、职业的关系,具有契约性特点。然而,在我国这个强调人情的社会中,尤其在农村这种礼俗社会,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时,不可避免地会牵涉“人情”,产生双重关系[5]。在我国社会,伦理的立足点是情,而不是理[6]。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在遇到困难时,最先求助的往往是自己的亲人朋友,而不是寻求正式社会支持。人们倾向于相信与自己亲近和熟悉的人,也就是人际信任大于制度信任,人情关系优于职业关系。这种信任关系建立的前提是,要成为“自己人”或者“内部人”,成为“熟人关系”,融入熟人社会。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并不是要发展为真正的熟人,但需借助这种熟人关系,开展专业关系。

4 结语

随着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的广泛开展,各地逐渐探索出越来越多的农村社会工作方法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应进一步总结农村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指导农村社会工作实践的深化。农村社会工作是一个复杂的领域,应立足农村本土,遵循社会工作专业要求,双向建构,探索出适合我国农村社会实际的社会工作伦理规范,从而推动社会工作在农村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

[2]翟学伟.乡土中国的变迁[N].光明日报,2011-09-20(11).

[3]周永康,李欢.双向建构:专业社会工作“进村”实践的在地化——基于重庆市“三区”计划项目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5-19,191.

[4]潘绥铭,侯荣庭,高培.社会工作伦理准则的本土化探讨[J].中州学刊,2012(1):98-102.

[5]余忆.社会工作关系的专业界限:把握动态的度[J].新西部,2019(24):168,135.

[6]赵芳.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中双重关系的限制、困境及其选择:一项基于城乡社会工作者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工作研究,2013(00):51-72.

猜你喜欢

本土化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慕课及翻转课堂与大学英语教育本土化融合对策
论鲁迅小说中黑色幽默的灰色化呈现
小议中国油画的本土化
中国油画本土化的发展情况刍议
“小妞电影”在国内的类型化发展
“毒树之果”证据排除规则本土化的必要性分析
泰国神话与印度神话中神祗形象的对比研究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