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中黑色幽默的灰色化呈现
2016-12-23王庆全
摘 要:“黑色幽默”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思潮与现象。虽然我国在现代文学发轫时期缺少内生性的现代主义文学实践,但是作为新文学先驱的鲁迅自觉地吸收西方文学思想与技法,并进行个性化、本土化的实践与改良,使其更符合中国本土化的文学审美观。其中,对“黑色幽默”的灰色化呈现就是鲁迅小说的个性化、本土化的现代主义色彩的重要表现之一。
关键词:黑色幽默;灰色化;本土化
作者简介:王庆全(1991-),男,汉族,辽宁省抚顺市人,辽宁大学文学院2015级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主义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01
由于近代以来我国工业化、近现代进程的相对滞后与波折,我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并未出现真正意义的内生性的现代性文学,但是,作为我国新文学发生的先驱者的鲁迅,却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共时性、外殖性的涌入的时代浪潮之下自觉化用、实践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理念,这使得鲁迅先生的部分小说作品潜隐着现代主义色彩。其中,黑色幽默的运用便是鲁迅小说现代主义色彩的体现,同时,鲁迅先生在黑色幽默手法的实践中融入了自身的个性化、本土化的言说特点,使得黑色幽默在灰色化的呈现之中与中国本土的文学接受观和审美观更加契合。
一、黑色幽默的兴起
20世纪上半叶,以萨特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欧洲兴起,而“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第一基本含义”就是“客观世界的荒诞虚无”,为了更好的表现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的荒诞和虚无感,黑色幽默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手法应运而生。到20世纪中期,以黑色幽默为特征的文学作品在西方广泛涌现,海勒的《二十二条军规》、卡夫卡的《城堡》等作品也成了文学史上有关黑色幽默的经典之作。由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坛没有出现关于黑色幽默的大规模共时性传入、仿效和应用,但是黑色幽默作为一种文学手法,却以独特的形式在鲁迅小说的嬉笑怒骂中得以内生性的闪现。
二、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这种文学手法要呈现给读者的“不是光明而是令人发笑的黑暗”。鲁迅小说中这种令人发笑的黑暗是不鲜见的。例如,鲁迅在《采薇》中借用商周故事塑造了伯夷和叔齐这两个不食周粟的“义士”,小说通篇都有黑色幽默的特征。伯夷和叔齐原来是被西伯收留了,为了因为不食周粟而归隐首阳山,最后为阿金姐的一句话而饿死山中。通篇读过,估计没人不会为伯夷叔齐的迂腐和保守残缺而感到可笑,可是这种笑的背后却是荒诞和黑暗。伯夷叔齐死不足惜,但是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背后却是我们民族巨大的、守旧的文化历史惰性,这种文化惰性也直接导致近代中国“搬动一张桌子都要流血”的尴尬的历史处境。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亡的结局于上世纪20、30年代特殊历史境遇之下的整个民族似乎是具有某种同构性的寓言。如果朔及到这一层面,伯夷和叔齐的故事则非但不可笑而是可思可叹的。
三、鲁迅小说“黑色幽默”的灰色化处理
然而,鲁迅小说的黑色幽默并不是彻底黑色的,它不同于卡夫卡和海勒等西方作家笔下的黑色幽默,鲁迅惯于在小说中将基调定位为黑色,在故事发展中逐渐展现出荒诞、黑暗和无力,但是往往又在故事的最后收拢笔锋,将黑色的故事灰色化。例如:在小说《奔月》中,后羿被鲁迅塑造成一位末路英雄,此时的后羿不再是以前的射日英雄,而是成为一个生活窘迫、徒弟妻子相继背离的、颓唐的普通人了。整个故事都一直在消解后羿过往的英雄的一面,整个文本充盈着无奈和黑色幽默,但是在小说的结尾处,鲁迅没有把黑色幽默的底色描绘到底,而是借后羿的言语和行为将故事结局灰色化。最后后羿也认为“乌老鸦的炸酱面确也不好吃,难怪她忍不住……”,并且说自己实在是饿极了,这样的结尾处理,显然不够“黑色”,也不够荒诞,是一种平实的、灰颓的处理方法。笔者认为这种处理方法在艺术效果上反而比黑色处理要更有感染力,这种灰色化处理进一步将后羿拉回到凡人的层面,进一步消解了后羿的英雄本色,进一步展现了后羿英雄末路的颓唐的一面,也更契合文章的主调。
鲁迅在小说文本中对“黑色幽默”手法进行了灰色化的处理,这种改良使得“黑色幽默”的着墨更淡,或许这种文本呈现不及西方的黑色幽默那样荒诞、残酷,但是对于习惯于“大团圆”的中国读者而言,这种处理却更容易接受与理解,所以笔者认为这种黑色幽默的灰色化尝试也是鲁迅小说的现代主义色彩中的个性化、本土化的处理方式之一。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固然还没有进入现代化,现代主义文学内生性产生的物质基础几乎不存在,正因为如此,鲁迅小说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展现出的现代主义色彩更显得弥足珍贵。鲁迅先生自身独特的性格特质和思辨方式又使得鲁迅小说的现代主义色彩中平添了本土性、前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鲁迅小说确实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时期起到了“大纛”和“响箭”的作用,为中国现代文学后续的发展注入了现代性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曾艳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93.
[2]马修·温斯顿.《布莱顿的黑色幽默与黑色幽默》[M].龚国译,99—102,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99—102.
[3]鲁迅.《鲁迅全集·小说》[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