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年的意义、危机与重建

2020-11-02覃初绮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童年重建危机

内容摘要:童年具有生物适应和文化适应的双重意义,认识童年的意义与价值,对人们正确看待童年至关重要。有证据表明,现代童年正遭遇着童年消逝、儿童成人化的危机。伴随着童年危机,儿童正与传统儿童游戏、儿童活动、无忧无虑的童年体验渐行渐远。为应对童年的危机,成人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与童年观;以审慎的方式对待儿童;坚守儿童本位。

关键词:童年 意义 危机 重建

一.童年的意义

童年是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的伟大发明之一,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童年的存在还不到400年的历史。然而,从人类种族进化史的角度看,童年一直存在。童年(即儿童期)是指生理上自然存在的一个年龄段。

(一)童年的生物适应意义

童年意味着什么呢?在多数人眼里,童年只是成人的预备。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童年具有生物适应意义。童年的生物适应意义在于童年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必须采取的一种适应战略,儿童在童年期的生长发育、环境适应等必须遵循人类发展进化过程的特定模式。人类在童年期的不成熟状态决定了人类童年的产生与存在就是为了适应人的生长发展规律。承认童年的不成熟,并不是否定童年的意义,而是从中看到童年的生物适应价值。

人在生物学上具有“未特定化”的特点,构成了人的可塑性。人类不仅能主动改造自身以适应自然,还能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这就是“未特定化”在起作用。姚伟认为,“人的未特定化看起来就像是人的一种不完善,但就是这种不完善、未完成、非确定状态表明人没有被限定,具有非限定的可塑性,它使人具有普遍适应一切环境的潜在可能性。”[1]正是因为人的未特定化影响人类在后天环境下的发展潜能,意味着儿童的发展潜能是在后天环境中实现的,童年期的存在就是为儿童的发展潜能得以实现提供时间保证。由此可见,人类童年期的存在是人的未特定化作用的结果。

(二)童年的文化适应意义

童年是自然的存在,又是社会的存在,决定了童年具有生物适应和文化适应的双重意义。童年的文化適应意义表现在儿童要适应人类发展进程中积累的社会文化和当前的儿童文化。儿童只有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儿童必须从童年开始就学习人类文化与适应儿童文化,并具有符合人类文化的特征,这也是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儿童在童年期具有的可塑性为儿童教育创造了条件,儿童通过教育获得文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童年的文化适应意义要求儿童必须逐渐适应他所生存的社会文化,尤其是儿童文化。不同时代的儿童都有属于自己特殊的儿童文化,儿童文化独立于成人文化,儿童文化是充满诗意的、游戏的、好奇的、探索的……

二.童年的危机

(一)童年的消逝

艾伦凯曾把20世纪称为“儿童的世纪”,然而在这个世纪末,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的出版震惊了世界。人们惊愕一向以精神为寄托的童年,现在就要消逝了吗?尼尔波兹曼认为儿童面临着童年消逝的危机,儿童生活在“媒体童年”之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传播媒体无孔不入,传统童年将难以存在。无论当前的传统童年是否在消逝,但不可否认的是—儿童活动、传统儿童游戏、童年体验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波兹曼在上世纪末已经为此敲响了警钟。

童年之所以为童年,在于儿童活动、儿童游戏与童年体验。童年的消逝伴随着儿童活动、传统儿童游戏、童年体验的消失。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繁重的课业负担正在挤压着本该属于儿童自由活动的时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钢筋混凝土堆积而成的大都市使得儿童生活与自由活动的空间变得狭小,身处“与世隔绝”的高楼大厦中的儿童想寻找一起玩耍的同伴是何其的难,这些都使得儿童的活动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

儿童活动的消失伴随着儿童游戏的消失。放眼望去,我们不难发现过去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的儿童游戏在今天的城市里已经很难寻觅,甚至“儿童游戏”这个概念都将被人们遗忘。在这个“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时代,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背着书包在各个教育辅导机构里疲于奔走的儿童,而不是在街头巷尾追逐嬉戏的儿童。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拿着手机玩网络游戏和浏览各种娱乐短视频的儿童,而不是在树下荡秋千的儿童。追忆往昔,儿童游戏曾出现如此繁荣的时期,丰富与滋润着每个年龄段孩子的闲暇时光,从孩子的欢声笑语中便能感受到游戏带来的愉悦。不幸的是,过去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游戏已经自发的从孩子的娱乐活动中消失了。“儿童游戏,言简意赅地说,已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2]

童年活动、童年游戏的消逝必然也会导致童年体验的消逝。儿童自由快乐与纯真美好的童年体验正在慢慢消逝,童心被生活泯灭,童真也已被扭曲,童趣已过早的丧失了。伍香平教授认为童年的消逝在本质上意味着童年体验的消逝,她对童年体验的追忆表明,童心、童真、童趣是童年体验的基础,一旦失去了这三者,童年将会消逝,儿童也将难以存在。

(二)儿童“成人化”

儿童成人化是指儿童在思维、语言、心理及行为等方面超越了其实际年龄及生理界限,表现出的近似成年人的倾向和特征。[3]儿童成人化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当前,童年的概念和意义受到了来自成人社会的挑战,儿童与成人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比如,儿童与成人的生活没有界限,成人做什么,儿童也便跟着做什么。又比如,随着电子媒介的普及,儿童可以从带有成人色彩的电视节目、娱乐小视频APP中获取成人世界的秘密。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儿童与成人越来越难以分辨了。

儿童成人化表现为儿童的语言、儿童的行为、儿童的外表以及儿童观念的成人化。儿童语言的成人化表现为儿童患上了“集体失语症”,进而使儿童不再使用具有儿童个性的语言,而是与成人语言日趋融合。关于儿童语言的成人化,梅罗维茨认为“不同年龄儿童的语言和词汇的差异在逐渐消失。儿童说话更像成人,成年人说话则有些像儿童。”[4]其次,儿童不仅在行为举止上变得成人化,而且变得成人般功利和世故。例如,儿童为了讨好他人而送礼,类似这种“小大人”的方式正是儿童行为成人化的表现。此外,儿童的外表、观念等等也逐渐变得成人化。

儿童成人化是当前我国童年危机的根本症结。姚伟指出,“‘为未来做准备的教育使儿童今天的生活成为遥远未来的牺牲品,儿童被迫过早成熟,过早成人化。”[5]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儿童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孩子熬夜赶作业的现象,可见孩子的学习负担有多重!我们似乎已经陷入一种无视童年的社会背景中,儿童正在被催促着成长、快速地成人化。

三.童年的重建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与童年观

儿童观指的是社会对儿童总的看法或观点,涉及儿童的特性、权利和地位、儿童期的意义以及教育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6]其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对儿童地位和权利的看法。究其根源,儿童观的错位是童年消逝、儿童成人化的深层诱因。正是由于我们社会普遍缺乏对童年期的正确认识,没有意识到童年的生物适应意义与文化适应意义,这种思想必然导致儿童观与童年观的错位。

童年既可以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也可以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消亡。作为生物学概念上的童年是不会消逝的,但作为文化学概念上的童年便会随着人类文化的演变而不复存在,这与不同时代成人的儿童观相关联。我们的文化不能漠视文化童年的存在,一旦我们的文化失去了童年,这是极其可怕的。

童年与儿童观紧密相连。面对童年的危机,成人应树立科学合理的儿童观和童年观,尊重理解儿童,正视童年的生物适应意义与文化适应意义,保卫童年文化;正确认识儿童的特性和发展特征,把握儿童成长的关键期,为儿童成长提供良好的生活与學习环境;成人的责任是敬畏童年、认识童年、探索与呵护童年,为童年提供适宜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只有守住童年的净土,让儿童成为真正的儿童,才能期待童年本真的回归。

(二)以审慎的方式对待儿童

以审慎的方式对待儿童,要求成人正视儿童成人化问题。儿童成长在某些时候鼓励儿童成长为“标准化的成人”的社会氛围,儿童被塑造为“小大人”的形象。正因为这个事实,儿童本身被忽略了,儿童与成人的界限也逐渐变得模糊不清。对此,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儿童看做儿童。”[7]面对儿童的成长,成人应该有耐心,不能违背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以审慎的方式对待儿童,要求成人正确处理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儿童社会化是要把社会发展中进步的、社会认可的规范来影响与塑造儿童。儿童成人化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异化现象,稍有不慎,成人就把“社会化”与 “成人化”等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划等号,进而要求儿童尽快摆脱稚气、天真与活泼,深谙成人世界的规则,从而导致了儿童成人化。因此,成人应爱护儿童的童真、童心、童性;正确处理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不同因素对儿童的影响,避免不利因素导致儿童成人化;重视儿童的生活与教育,既要让儿童通过接受教育为儿童的未来做准备,也要让儿童享受童年的美好时光。

(三)坚守儿童本位

作为儿童生活与教育谋划者的成人必须摈弃成人本位的立场和价值标准,回归儿童本位。儿童不是被灌输的对象,不能把成人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儿童身上,而应坚守儿童本位的立场来规划儿童的生活与教育。当前儿童所面临的童年危机,并不是因为成人的邪恶,而是成人善良的意图悲剧性地导致了童年的灾难。只有客观地看待当前成人世界把童年置于何种境遇与地位,才能使我们社会避免在善良意图的支持下酿造的悲剧。因此,我们要坚守儿童本位,并有理由相信童年危机将不复存在。毕竟我们也曾是儿童,也曾拥有过童年。

参考文献

[1]姚伟.儿童观及其时代转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8.

[2][美]尼尔·波兹曼著.吴燕莛译.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8.

[3]何毅.潘玉驹.拯救孩子的童年:儿童成人化现象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28.

[4][美]约书亚·梅罗维茨著.肖志军译.消逝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18.

[5]姚伟.儿童是自然的存在[J].学前教育研究,2005(Z1):7.

[6]陈永明.儿童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9.

[7]卢梭.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71.

(作者介绍:覃初绮,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猜你喜欢

童年重建危机
停电“危机”
为孩子再造个“童年”,父子联手打造“少年师爷”
再议回归快乐童年
美育——让孩子的童年更绚烂
再造一个“童年”父子联手打造“少年师爷”
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
用镜头“重建”徽州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