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推进的思考
2020-11-02刘吕亮王德云刘芳
刘吕亮 王德云 刘芳
[摘要]实行1+X证书制度试点,既是职业教育畅通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快速培养通道的需要,又是探索构建国家资历框架、确保其制度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当下正处于由双证书制度向1+X证书制度的过渡与转型期,面临宏观规划缺失、考核标准混乱、学分银行未建立、配套机制不足等诸多难题。面对这些不利因素,职业院校应主动作为,积极协调多元主体参与其中,针对上述制约性因素精准施策,充分利用国家资历框架构建的难得机遇开展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构建符合新时代发展规律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课证融通;学分银行
[作者简介]刘吕亮(1988- ),男,湖南常德人,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王德云(1964- ),男,湖南常德人,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湖南 常德 415000)刘芳(1981- ),女,湖南湘潭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湖南 长沙 4102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 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TCM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与评价创新研究”(课题编号:XJK17CZY020)和2019年度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1+X证书背景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ZY19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9-0061-05
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构建惠及全民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推动各类学习资源开放共享、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制定国家资历框架,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分转换互认”。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也明确提出以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为抓手,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国家资历框架的关键一环,1+X证书制度满足了新岗位、新领域、新业态对人才的需求,同时打通了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下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二者交集甚少的堵点和痛点,有助于发挥两类证书融会贯通的强大合力,夯实学生的技术技能基础,为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制度支撑。
一、准确把握1+X证书制度的时代价值
1+X证书制度既不是对原有双证书制度的小修小补,也不是学历教育和技能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在二者深度融合、书证融通、育训结合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完整系统,是对此前育人模式的彻底变革。
第一,1+X证书制度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题中之意。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形势优化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结构和质量的要求逐年攀升,复合型人才愈发受到追捧。但与此同时,在鱼龙混杂的认定标准和评价体系下,如何科学评判一个学生的能力是否满足复合型人才的认定标准尤为关键。1+X证书制度的试点,能够促进院校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创新,更加明晰、科学地评定学生的职业等级水平,有助于他们全面认识自我,尤其能够全面地剖析自身能力水平与就业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强弱项、补短板,积极拓展就业本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
第二,1+X证书制度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技能教育虽与学历教育被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但在竞争中时常处于下风,加之受到评价标准的影响和制约,技能教育的地位呈现愈发边缘化的趋势。1+X证书制度的出台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技能教育的地位,甚至强化了对职业技能等级的重视程度。在这一背景下,职业技能培训势必要融入原有的课程教学中,而单纯依靠院校自身独立办学的模式无以为继,企业的参与意愿和力度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能否实现“两翼齐飞”。所以,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施对于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意义重大。
第三,1+X证书制度是制定国家资历框架的关键一环。当前一个时期,我们国家对人才的评价包括学历、职称、职业资格、专业技术等级等,不仅内容繁杂、混乱,而且等级相对固化,彼此之间缺少有效的互动转换机制,更为关键的是缺少一个各方彼此认可的通用资历框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和高素质人才的流动。国家此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的初衷,就在于构建、完善通用的国家资历框架,使拥有各类各级证书的人员能够有一个完备的水平参照体系,推进教育与其他行业之间的成果互认,促进每一名社会成员都能够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也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1+X证书制度试点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缺少顶层设计,证书定位模糊
1+X证书制度的出台,其用意不仅仅在于优化职业院校的证书结构,更为重要的是打破现有不同教育类型、层次之间的界限,推进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技术技能水平持续稳定提升。因此,这一目标定位决定了推进这一体系建设单纯依靠职业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自身的能力略显单薄,在涉及多部门、多领域联合推进的相关事务时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需要国家层面出台宏观的规划与完善的政策,从制度层面为1+X证书制度试点提供坚实的保障。但目前来看,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2019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之后,国家层面与之相关的政策、措施、制度等一系列“顶层设计”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仅有个别地区零星出台了一部分区域性推进策略,在体系性、完整性方面都不能满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多样化要求。
(二)考核标准未统一,证书信度难以保证
1+X证书制度内部既包括学历证书,也包括技能证书,同时,在技能证书中,又可以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等级。此外,在不同教育类型之间,证书的种类和层级更有天壤之别。为促进这一制度的有效推行,势必要实现不同教育类型、多种专业和证书之间的转换与衔接,而该项工作的推行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标准,以此保证证书信度,为1+X证书制度的顺利推行奠定基础。当下,只有一部分职业院校的部分专业之间实现了学分顺利转换,而整个职业教育内部,由于缺少统一的转换机制,跨教育类型的多种证书之间要实现学分转换是难上加难。所以,由于通用标准的缺失,导致学生在是否学习、学习哪一门技能、学习完成之后学分能否顺利转换等方面存在后顾之忧,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了院校的参与深度,也降低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信度。
(三)缺少衔接制度,课程与证书很难融通
“1+X”证书制度的推行,要建立在现有课程基础之上,其最终目标是构建课程学习与证书获得良性循环、互融互通的双元发展路径,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全面成才。但就目前的形势来分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习、获取一直被孤立于常规的课程学习之外,二者之间鲜有交集,这一现状势必加剧“所学非所用”的结构性矛盾。这既不利于学生在知识、技能、技术层面的同步提升,同时也违背了在职业教育领域推行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初衷。结合当前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得知,课证之间难以融通无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学分银行的缺失,导致课程与证书之间衔接时缺少了有效载体;另一方面是二者的融通不仅需要院校自身有所作为,更需要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参与,而目前国内这方面的问题还比较严重。此外,从长远来看,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最终也会为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埋下隐患。
(四)技能鉴定机构匮乏,配套机制不完善
技能鉴定是证书发放的前提,也是保证1+X证书制度信度、效度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技能鉴定方面的建设和投入理应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目前来看,职业技能鉴定和等级划分机构未能有效融入职业教育,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未能在校内设立数量充足的鉴定机构,导致技能鉴定与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相脱节。此外,当下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也存在相当程度的滞后性和片面性,未能适应“互联网+”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因而,导致1+X证书制度在试点阶段进度缓慢、成效有限。
三、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推进策略
职业教育是使人与职业相结合的教育过程,以面向市場、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能力本位、德技并修、工学结合、双元育人、育训并重、面向人人为主要特征。基于这一定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院校理应发挥主体作用,但对于“1+X”证书制度试点这类国家顶层设计的宏观战略,涉及综合培养、标准制定、质量评价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更需要政府、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
(一)建设国家资历框架,实现X证书的精准定位
从国家层面制定出台全国统一适用的资历框架体系,明确不同资历的等级、层次、类别,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实现对X证书的精准定位,为1+X证书制度顺利试点提供合理依据、铺平道路。
第一,结合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构建通用的资历框架体系。教育主管部门派出工作组,在全面分析、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科学研判,针对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以及其他类型教育的特点,找准彼此的融合、互补之处,通过细化各项政策,促进多种教育类型在框架内部实现顺利融通。在这一基础上,根据技能、能力、知识的不同层次,为各种类型、级别的职业技能证书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第二,基于产业发展动态和时代需求,与时俱进地更新国家资历框架。无论是国家资历框架,还是框架内部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评价标准,其宗旨是为产业发展、经济优化服务。因此,这一标准应伴随时代发展日渐更新,把行业发展的实际,尤其是某一领军企业、头部企业的最新发展动向,作为框架、标准修订和更新的主要依据,这样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紧跟时代发展前沿,时刻掌握最先进的技术技能。
第三,确保国家资历框架对所有行业的全覆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进一步催生了各种新业态、新产业、新行业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应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根据新业态、新产业、新行业的发展实际,对现有的国家资历框架进行修订、完善,以实现对所有行业的全覆盖,并提高资历框架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匹配度。在为学生提供更多职业技能选择范围的同时,保护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行业之间的融合,有效满足经济新常态下的新需求。
(二)健全考核评价标准,提升1+X证书含金量
科学的评价标准是确保1+X证书制度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尤其是当下职业技能证书与学历证书同等重要的背景下,应发挥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等各方的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形成完善的体系,从严从实开展好各项工作,保证在提升1+X证书含金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社会认可度。
第一,严把X证书的校园准入机制。在1+X证书制度试点过程中,势必会面对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证书,但并非所有的证书都适合学生自身、行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需求。因此,需要院校出台相关制度,实行严格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准入机制。具体来说,可以成立由学科委员会、就业指导部门、各院系教师、学生代表等组成的考评组,对拟新增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行论证、打分,并设定最低分数限制,满足一定条件的相应证书方可准入。与此同时,院校应审时度势,完善证书退出机制,确保各种证书的质量和社会认可度。
第二,创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考核方式。一方面,为了与市场需求接轨,院校可以将证书的培训工作委托给专业、独立的第三方培训评价组织,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实现市场化运作。同时,也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让他们可以根据专业、兴趣爱好、未来就业等自行选择是否参加培训、参加哪种培训等。另一方面,对原有的考核方式予以完善和创新,采用过程性考核的方式,如将实际操作、面试、工作流程讲述、模拟岗位操作等完整的操作流程全部贯通,在整个过程中全面、细致地考核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使1+X证书制度的作用得以最大限度发挥。
第三,积极拓展路径,让更多学生有机会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打破僵化的制度和条条框框的制约,发挥1+X证书制度的灵活性。如对学生学习年限、工作经历等原有的硬性条件,可以用企业实习经历、技能大赛获取的名次等来予以替代,调动学生获得技能等级证书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有助于以1+X证书制度的实施来促进国家资历框架的完善。
(三)完善学分银行制度,有效实现课证融通
学分银行是介于课程和证书之间的“转换器”,能够有效实现二者的融合贯通,是1+X证书制度实施的前提,也是确保其取得既定效果的关键。一方面,学生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兑换为课程学分,学分积累达标之后获得更高等级的学历证书,降低重复率;另一方面,学生借助企业实践、参加培训、在线学习等积累积分,并根据不同的积分实现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融通。
第一,建立学分银行。由教育部牵头,通过出台文件、政策,再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各方积极参与学分银行建设,各部门、各单位在运行过程中基于自身定位、优势等,各司其职,优势互补,为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做好充足的准备。同时,同步推出学分银行管理系统,实现其高质高效运转。在执行环节,成立专门的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由政府、院校、教培机构代表和企业顾问等构成,从宏观层面负责学分银行的指导、规划工作,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制度等,促其形成良性循环。整体框架搭建完毕之后,出台学分银行课程标准体系。根据学科性质、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分别建立不同的学分银行课程体系标准,为顺利实现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第二,科学制定标准、条件,促进学分转换的科学性。制定学分转换标准,要在针对相关职业的前提下,统筹考虑多方面因素,如选修课与专业课之间在专业技能层面的衔接性,同一专业大类或相近专业积分如何转换等具体因素,以更好地促进专业课程和证书相连、学分与学历相融、学历证书与X证书相通、技能等级与资格证书相对接,最终实现课程融通。
(四)构建技能鉴定机构,完善配套设施和机制
技能鉴定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职业技能等级状况,也会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发展、提升具有引导作用。毫不考张地说,技能鉴定在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中发挥着“指挥棒”的关键作用。因此,院校和相关部门应引起足够重视,保质保量地予以完善,通过建立技能鉴定站,带动相关配套设施、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
第一,构建职业技能鉴定站,严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审核发放关。衡量1+X证书制度试点成功的关键指标,在于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否获得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做好证书的审核与发放工作。为给学生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供方便,在通过相关部门、单位的审批后,各种权威的职业技能鉴定站应主动进驻校园。鉴定站进驻校园仅仅意味着数量的增加,并不代表质量的下降,因为校内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师资、硬件、环境等更为健全,更能以严格的标准确保职业技能等级的权威性和含金量,可以有效保证学生获得证书的信度。
第二,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完善证书授予资质审核管理制度,健全与之相关的机制建设。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信息化建设是开展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关键要素,各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水平,通过搭建信息化平台,确保学生从报名提交、审核完善,到考核实施、结果查询,甚至开具电子化证书等整个流程,都可以在网络端口实现,确保其高质高效运行。信息化平台在提高效率的同时,由于每一环节、每个步骤都有章可循,可以实现对每一环节的追溯,因而有助于更好地做好监督工作。加强对证书持有授予资质的职业院校进行监督,督促其严格标准,将工作落实落细,确保1+X证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南中,夏海鹰.以资历框架推进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系统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6):12-18.
[2]赵坚,罗尧成.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若干思考与初步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9):5-8.
[3]柴草.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推进路径探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2):4-7.
[4]卜天然,黄飞.职业院校有效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思路与途径[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2):3.
[5]张伟,李玲俐.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实施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20):16-19.
[6]邓泽民,陈森森.1+X证书中X证书的双属性与三作用——我国教育证书与劳动证书制度系统设计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9(5):78-82.
[7]毛少华.职业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当代职业教育,2020(1):7.
[8]陈春林.浅谈民办高职院校“1+X”證书制度的实施策略[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24):57-58.
[9]李虔,卢威,尹兴敬.1+X证书制度:进展、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2):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