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传统类文本教学实施策略

2020-11-02莫烘霞

广西教育·D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毛岸英神态毛主席

莫烘霞

国家教材委员会历史专家委员会主任马敏教授指出: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2019年秋季学期起,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施的语文统编教材格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文化教育,相应加大了两类课文的比重。单小学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便有40篇之多,同时在相关助读系统中安排了大量关联阅读素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代代革命者伟大的道德风貌和精神品质。这一类课文具有“非常化”的特点,往往反映的是“非常”历史情境中的“非常之人”“非常之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须仔细研读文本及文本内容所处的历史时空,从中解锁“非常之人”在“非常”历史情境中“非常”的精神困境与价值选择,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导向;然后结合相应学段课程标准与教材编排意图中的单元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揣摩体会文本中语言文字的力量,准确定位文本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发挥引导者、帮助者作用,适时带领学生穿越峥嵘岁月,准确理解和体会文本价值,把握历史事件的真谛和英雄人物的品格,从中提升精神境界,达到言意兼得、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有“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等要求。教材中的本单元人文主题是体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引用了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本课教学,便始于备课中解锁文本的价值导向。

一、解锁文本价值导向,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同样可以文质兼美,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倡导言意兼得,而不仅仅是把文本当作思想教育的工具,或者摒弃思想而单纯聚焦语言文字去寻求所谓的语文味。语文教师要自觉去除笼罩在此类文本上的所有标签,用语文的方式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浸润式熏陶,带领学生直面文本,经由语言文字符号本身,回到语言所记录、所描述的历史场景,让学生真切体验并感受到革命年代那些“非常之事”的真谛,从中感悟“非常之人”在民族危难之时所表现出来的信仰、激情、理想和品德。

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讲述了毛主席在得到长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经过一番思想挣扎,终于忍痛做出了将爱子的遗体留在朝鲜的决定,表现了毛主席作为父亲的人之常情和作为国家主席的家国情怀及博大胸襟。课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毛主席作为一个“常人”,在收到彭德怀司令从朝鲜发来的那封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后内心的巨大悲痛;第二部分,写毛主席作为“常人”兼“伟人”,面对两难抉择——是将岸英遗体运回国内还是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安葬在朝鲜,经过一夜煎熬,强忍内心痛楚,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决定,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点明了标题。课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用以反映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揭示其内心深处巨大的情感波澜。

回到文本语言所记录、所描述的历史场景:本文所描写的“非常之人”毛泽东,是彼时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最高领导人,因所担任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是主席而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主席;彼时“非常”的歷史情境是,新中国百废待兴,美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新中国虎视眈眈,我们的邻邦朝鲜正在遭受以美帝为首的联合国军的侵略,唇亡齿寒——为了保卫新中国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做出了“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决定;本文所记“非常之事”,便是在以上历史背景下,毛主席接到了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电报,并要做出一个艰难的抉择——是把儿子的遗体运回国内告慰为父深切的思念,还是安葬朝鲜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

厘清了文本价值,再来结合单元教学目标,便可以确定本文的教学价值是通过文本学习,培养学生对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的敬佩之情,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重点是借助之前所学人物描写的方法,找出并朗读文本中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毛主席的精神困境(两难抉择)和价值抉择(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感受毛主席作为党的领袖、国家主席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难点是尝试运用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行课堂小练笔——写作“毛主席的无眠之夜”。

常规的识字目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是难事,课堂教学不再作重点展开;结合课后练习1,再设把握文章大意、概括课文两部分内容的学习目标。

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从整体入手厘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强化重难点训练。

二、课堂实施:从情感解读入手,带领学生直面文本语言文字,结合史料阅读,逐渐走入文本的深处,既得意又得言

(一)结合史料品读文本,准确感知历史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

抗美援朝战争距今已有70年,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当下小学生,不仅对那段历史知之甚少,而且对那段历史、那段历史中的人和事存在理解困难,这些困难会阻碍学生准确感知毛主席与毛岸英之间的父子深情。教师抓住学生对文本的以上“陌生感”展开教学,课前布置学生通读课文、寻找相关史料,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逐渐走近“历史的现场”,在交流学习中相互启发,准确把握文本主旨,加深理解毛主席的悲痛之巨、抉择之难。

1.从动作和神态描写的典型句式入手,结合史料图片,引导学生在感知人物描写方法的同时,准确感知毛主席和毛岸英之间的父子深情

师:“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请找一找这个句子中描写主席动作和神态的词语。

生:动作有“站”“仰”“望”,神态有“强忍着”“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师:这些动作和神态告诉我们,主席的内心非常不平静。主席此时可能会想些什么呢?我们先来看几张照片。(课件呈现史料图片,如图1)

生1:他会想起和长子岸英在一起时的幸福时光。我看见那张照片中的父子俩笑容温暖,好像在聊家常。

生2:他会想起送岸英出国、送岸英下乡时父子依依不舍的情景。

生3:我看到主席的目光聚焦在岸英身上,充满了父爱。

师:作为伟人和伟人的儿子,他们聚少离多,只能把感情深深地埋在心里。新中国成立后,毛岸英成了北京机器总厂的一名工人,他原本是不用上战场的。

生4:我查到的资料中写到,毛岸英是主动要求去朝鲜,主动要求上战场的。

生5:通过查找资料,我知道,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一块一米高的花岗岩石碑矗立在毛岸英烈士的墓前,上面刻着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撰写的这样一段碑文……

课堂讨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点拨者、帮助者。引入史料图片,旨在触发学生的讨论、唤醒学生对英雄的感知,让学生对毛岸英烈士及其父子深情有更直观的认识。

2.抓住语言描写中的关键词语,结合史料文字,引导学生走进毛主席与毛岸英父子情感的深处

革命传统题材类文本中常常隐藏着一些特殊的词语,带给学生“陌生化”的体验,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到这些语词,带领学生去发现文字背后或广大或深邃的意蕴空间。

师:我们知道,“特殊”就是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那么,在本课毛主席“若有所思”说出的这句话中,“搞特殊”是指什么?

生:联系上下文,我知道“搞特殊”指的是依仗权力和地位,获得制度以外的特殊待遇。

师:作为一个父亲,想破格见见他为国捐躯的儿子的遗体,这个要求是多么合情合理啊!作为一个国家主席,他不用求人,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到!可是,毛主席“搞特殊”了吗?

生:没有。

师:老师这里有3份材料。请大家快速默读后,跟同桌交流一下感受。(课件呈现材料,如图2)

生阅读资料后相互交流,场面热烈。师巡堂时,间或参与学生讨论(过程略),最后小结。需要说明的是,搜集史料必须核实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并标注清楚资料的来源,从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二)浸润文本,关注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习得人物描写的方法

1.从典型句式入手,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描写的方法

师:我们心目中的毛主席是英雄,是领袖,是伟人,可他同时也是一位平凡的父亲。千般思绪,最后化成声声呼唤——“‘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再读一遍这句话,说一说这句话是对毛主席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生: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

师:对比下面两个句子(课件出示两个句子,如图3),谈谈你的体会。

生:修改后只有语言描写,没有人物的表情动作,不够形象生动。

生:课文中的语句包含了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读起来真实可感。

师:通过对比我们知道,几种描写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时,可以刻画出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

2.体会关键词语的语言张力

师:请快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找一找描写主席内心的语句。

生:我注意到第4自然段中的两个词语“踌躇”和“黯然”。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查阅词典,我知道“踌躇”指犹豫、拿不定主意,“黯然”指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

师:这是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给主席签字时对主席的神态描写。从毛主席的神态变化中,你能想象到他的内心此时是怎样的吗?

生:他不想签、不忍签,心情难过,情绪低落。

师:从主席的神情变化中,作者揣摩到此时主席的内心在想什么?

生:我找到了这个句子——“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这是两个紧密相关的反问句,直接道出了毛主席的所思所想。

生:从这两个问句中我想到,毛主席虽然知道爱子已经牺牲,但依然不愿相信岸英不能回来,不愿相信父子再不能相见。

师:此时此刻,这位身兼父亲与国家领导人双重身份的伟人,正处在巨大的精神困境之中,他“强忍着”内心的伤痛……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和体会再读这两句话!

3.在文本留白处迁移運用语言描写的方法

师:“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个句子中,什么地方打动了你?

生:“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生:我想,毛主席应该是一夜未眠。他失去爱子,做出让爱子遗体安葬朝鲜的艰难抉择,这让他伤心了整整一个夜晚。

生:在这无人的夜晚,主席一个人一定是大哭了一场,甚至可能是哭了整整一夜!

师:透过这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你们一定能感受到这位父亲失去爱子的无限伤痛。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这句话吧。(生读)

师:在这打湿的枕巾背后,这整个晚上的十多个小时里,毛主席想了什么?做了什么?又可能说些什么呢?也许他眼前不断浮现儿子灿烂的笑容,脑海中萦绕着父子长谈的情景……请你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方法,写一写“毛主席的无眠之夜”。

(三)聚焦文本核心,贯通今古,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革命传统题材的文本对当下小学生的精神成长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可以为学生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培养高尚情操打下坚实基础。

师:“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课文最后的这个电报稿批示,表明了主席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做出了将爱子安葬朝鲜的决定,这充分展现了主席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国情怀和博大胸襟。其实,历史上有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他们的故事也曾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同学们在课前查了不少资料,谁来分享一下?

生逐一汇报自己收集到的英雄人物故事,抒发自己的感想。(过程略)

师:此刻,我们再读一读毛主席的这句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请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1:为国捐躯,即使身葬异乡,精神也将与祖国的人民永存。

生2: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么死后尸骨是否要归葬故乡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又有何妨!

生3:我突然想到了今年新冠疫情期间,许多战“疫”英雄逆行湖北,他们的事迹也曾深深地打动了我,他们的精神,也是爱国主义的精神。

生4: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靠的是英雄们的奋斗和牺牲。我们要用行动向他们学习。

……

最后,教师课件播放歌曲《祖国颂》,依次呈现从古至今一个个英雄人物的图片形象和英雄事迹,再次点燃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

革命文化教育最终要唤醒的是师生的精神力量,让学生拥有更加纯粹、更加丰沛、更加高远的生活世界与精神人生,进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教学中革命文化教育的目标不仅有“知”,而且要“行”,教师要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精神启迪,化为学生行动中价值选择的法则,从中促成革命文化教育的“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林志芳,潘庆玉.中小学语文课程中革命文化教育的价值澄清与实践路径.课程·教材·教法[J].2020,(5).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毛岸英神态毛主席
“八大”上我为毛主席做了同声传译
神态描写有妙用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啊,我们永远怀念您!
忆首次赴朝祭奠伯父毛岸英
与毛岸英同时牺牲的高瑞欣
彭德怀脱险与毛岸英遇难
毛岸英曾被授予苏军中尉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