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情境教学法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2020-11-02付冬
付冬
摘 要:情境教学法是现代化开放课堂的产物,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道具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时刻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让现代化的数学教学充满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从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激发兴趣;生活情境;启发思维
应试教育教学观念深入人心,直到现在仍有很多教师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法法进行教学,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传统封闭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需要创新和改革。情境教学法可以灵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改变知识的呈现形式,能够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所以,数学教师可以应用情境教学法实施教学,打破传统课堂的桎梏。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驱使人的积极性,对于学习也同样如此,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由于课堂的限制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等原因,课堂中的氛围比较枯燥,学生很难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对于数学的学习并不积极。对此,在现代化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应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喜爱的元素运用到课堂中,构建教学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有效提升了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对称》时,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在各种地方常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图案,往往这些都各不相同,今天我们来观察一些图片,大家尝试找一找这些图片的共同点。”我将准备好的图片拿出来供学生观察,构建出真实化的教学情境,学生实际观察图片,并运用多种方法研究,最后发现这些图片的两边图案是完全相同的,我对学生的发现予以赞扬,并趁机引入了对称的概念,让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样,通过在课堂中运用图片构建真实化的情境,让学生领略到了数学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升了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二、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
相比于紧张的课堂学习,学生更喜欢轻松的日常生活,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不再只停留在表面,还可以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提升了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进行学习。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大家在跟着大人去超市购物时会发现很多物品的价格标签上会有一个点,这是什么意思呢?与没有点的数字有什么区别吗?接下来就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推断一下吧。”我利用教学道具制作好价格标签,将课堂打造成超市的格局,构建成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情境中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和感知,再加上我的引导,最终明白了小数点的实际意义。这样,通过在课堂中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掌握了知识,在模拟超市购物的过程中应用学习到的知识,对这部分的内容掌握更加熟练,从而有效提升了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三、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以往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时听从教师的引导,对知识的认知比较单一,没有自己的思考,这样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散,也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鉴于此,在现代化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教学情境,给学生以多样的形式直观展示知识,对学生的感官造成冲击,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数学知识,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例如,在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构建教学的情境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不同的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将这些图形组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图形,那么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下面请大家研究一下吧。”我讲完后利用信息技术将知识直观呈现出来,给学生演示图形的不同组合方法,构建出了直观化的教学情境,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受到了启发,运用分割法、割补法等方法成功计算出了组合图形的面积。这样,通过在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直观化的教学情境,启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从而有效提升了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总之,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封闭的课堂,使学生能够在最合适的情境中的学习,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和灵活,还能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有效提升了數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秀娟.体验式学习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5,1(18):110.
[2]施晓玲.浅谈如何进行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