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积极心理学为“学困生”转化助力
2020-11-02彭小昌
彭小昌
【摘要】“学困生”历来是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话题,也是教育难题。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所有教师必须承担的教学任务。教育新形势下的“学困生”转化工作必然也要跟上改革创新的步伐,应用积极心理学就是有效尝试之一,本文将展开重点探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当前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实际上反映出了消极心理学的内涵。对学困生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过分关注的教育形式极易对学生形成一种相反的心理暗示,加剧了学困生的心理压力。而在积极心理学应用导向下,每个人都具备向上成长的能力,学困生同样能拥有积极的思维活动、情感体验等。因此,教师要牢牢把握积极心理学内涵和应用要求,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为学困生转化工作注入活力。
一、转变教育理念,关注学困生内在培养
教师应结合当前教育改革背景,渗透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入研究积极心理学,对相关内容和要求进行充分地把握。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发挥自身能动作用,致力于学生人格的建立和健全,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内外结合来进行学困生转化。比如,在学习上,教师可为学困生制定一系列训练方案,根据学困生的水平把握训练难度,而后再逐步提升难度、缩小学困生现实和理想中自我的差距,让学生在健康向上的体验中慢慢转变,稳步上升。
教师也需明确自身职责,帮助学困生健全自身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其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首先,教师要引导学困生养成自我认知能力,客观看待自身,让学困生学会接纳自己、喜欢自己、肯定自己,使得学困生在此前提上体会愉悦感和幸福感。其次,教师要引导学困生要对自身的缺陷有理智的认识,人无完人,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之处。此外,还要引导学困生看到其他人的榜样作用,学会用他人积极的品质激励自己,主动展现自己的潜能,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奋斗。
二、创新教育方法,采用积极体验的方式
教师对学困生的转化要做到有层次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可获得积极的体验。积极的心理包括积极的心态,如,信心、诚实、希望、乐观、勇气、容忍、机智等,是一个完整优秀的人所要具备的素质,也是我们教育培养的目标。
积极体验在方法和实践中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意识引导和条件支持。在学习上,教师要授予学困生正确学习方法,提供一些实践机遇让其可得到足够锻炼,让学困生在不断尝试中总结摸索出最适合的学习方式。教师还要关注学困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除了可发挥教师自身的能动作用以外,还可依托其他学生的支持。比如,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合理将优秀的学生和学困生搭配成组,引导优等生帮助、带动学困生的学习,共同进步。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开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践探究活动的有效应用,赋予实践更多趣味性,进而吸引学困生乃至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学习驱动力。
三、强化师生互动,渗透爱与情感教育
学困生更渴望来自同学和教师的认可。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避免用有色眼光看待学困生,真正凸显教育教学的公平公正,从而引导其他学生以平等的心态和学困生交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和学困生积极互动,主动与学困生交流,走近學困生群体,采用有效的沟通方式了解他们的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互动和表现机会,鼓励学困生主动参与,大胆表现。在学困生回答完问题后,避免先评判对错,而是要和其他学生一起鼓掌表示对学困生的鼓励和肯定。在课后,教师也要表现出对学困生生活的关心,多和学困生交谈,深入了解其家庭情况,协调学困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传达正确的家庭观念,尽可能地让学生摆脱家庭问题的困扰。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充满和谐、友爱的集体关系的构建,让学困生从温暖的集体环境中受到感染,逐步转变心态。
最后,各学科教师也要共同配合,致力于稳定师生关系的构建,将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育相互渗透,从学科教学中挖掘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引导学困生理解其中内涵,培养出健康的情感和心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快乐学习。
四、优化评价制度,发挥激励性评价作用
教师要多用开放、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发展,多用积极的语言、表情和动作让学生可直观感受到教师的鼓励。教学评价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就需要教师优化单一的教学评级制度,构建多元评价机制,丰富评价内容,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自身评价、教学活动评价、教师工作评价等。
首先,教师要综合考量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态度、表现和最终效果,对学生每一次进步予以赞扬,教师的爱护和关心能让其将内在积极情感转化为外在反应。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下,学生也能根据教师的指导对自我学习和发展作出客观评价,再结合其他学生的相互评价,就能对自我有更系统综合的分析和认识。
其次,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商讨构建完整的教学和学习评价机制,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并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与教师指导确定评价标准。比如,某学生在做评价工作时认为这学期语文成绩提升不少,但写作方面仍然存在问题,教师就先肯定该生的进步,然后帮其分析成绩提升的原因,并深入探讨写作方面的不足以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学生既看见自己的努力,也能避免骄傲自满,将自身仍需提升的地方作为新目标,继而投身于学习之中。
此外,引导学困生对教学活动和教师工作进行评价,不仅能进一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还可帮助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切实把握教学效果,从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中获取有效信息,科学合理地采取措施弥补不足,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五、改善教育环境,联合家庭、社会教育
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内,更要联合家庭,面向社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密不可分,这也是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与积极心理学的内涵不谋而合。于学困生而言,除了自身有意识的自我教育以外,加上外部环境的支持,则更有助于积极教育效果的加强,所以相关学校和教师切不可忽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教师可借助学校之力为学困生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学习生活环境,密切和学困生家长沟通交流,借助互联网社交平台强化家校合作,传达给家长科学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引导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反思自身不足。
在学校和有关部门的作用下,联合一些社会资源能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比如,志愿活动、学科竞赛、社会劳动等,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会更加深刻。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要联合起来,共同配合、共同作用,形成规范化、高效化的教育模式,针对学困生的教育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尽可能将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水平,让其可充分感受来自教师和家长、学校和家庭乃至社会的帮助,尽量吸收积极影响,实现自我价值。
六、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个体内在的改变,其教育内涵和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理念相统一,对个体的塑造有明显优势。学困生作为特殊群体,应用积极心理学让其真正获得良好教育实效,促进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学困生问题的解决并非一蹴而就,仍需广大教育工作者以专业的教师素养、坚持不懈的毅力落实工作,帮助学困生脱离困境,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妙.试论积极心理学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心理月刊,2020,15(17):88-89.
[2]梁贤英.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31):37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