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联合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
2020-11-02高慧灵姜采荣
高慧灵 姜采荣
[摘要] 目的 探讨胰岛素联合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0月该院收治的98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双盲法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胰岛素治疗,观察组加用西格列汀治疗。对比两组血糖、HbAlc水平、胰岛素用量及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后,较对照组,观察组血糖、HbAlc水平改善较好,胰岛素用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2型糖尿病应用胰岛素联合西格列汀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降低HbAlc水平,降低胰岛素使用量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胰岛素;西格列汀;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中图分类号] R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20)08(b)-009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sulin combined with sitagliptin on blood glucose and glycated hemoglobin (HbAlc) levels in type 2 diabetes. Methods A total of 98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dmitted in the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October 2019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a double-blind method, each with 49 patient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nsuli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itagliptin. The blood glucose, HbAlc level, insulin dosage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blood glucose and HbAlc level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improved better, and the insulin dosage was les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adverse rea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insulin combined with sitagliptin in type 2 diabetes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blood glucose, reduce HbAlc levels, reduce the amount of insulin used without increasing adverse reactions.
[Key words] Type 2 diabetes; Insulin; Sitagliptin; Blood glucose; Glycated hemoglobin
糖尿病病死率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被称为第三大“死亡杀手”,我国目前约88.5%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分析其原因,药物缺陷是限制血糖控制的关键,其中口服药降糖效果差,不良作用明显;传统胰岛素降糖效果参差不齐,低血糖发生率较高。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时一般先采用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当血糖控制不满意时,口服单药或两种降糖药联合治疗,当控制效果仍不达标,加用胰岛素补充治疗[1]。随着治疗药物的不断更新,临床医生对糖尿病的认知也在不断发展,传统治疗方案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因此,选择一种理想的、明确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2]。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是采用基础胰岛素配合口服药治疗,西格列汀是新型的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制剂,为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选择。基于此,该研究通过对2018年1月—2019年10月该院98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联合西格列汀治疗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的影响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该院收治的98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双盲法分为对照组(n=49)与观察组(n=49)。对照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41~73岁,平均(50.23±2.74)岁;病程1~10年,平均(7.01±1.01)年。观察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40~75岁,平均(50.25±2.71)岁;病程1~11年,平均(7.03±1.04)年。两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3];②空腹血糖水平≥7.0 mmol/L;③葡萄糖负荷后2 h血糖水平≥11.1 mmol/L;④患者出现小便增多、烦躁口渴、体重下降等症状。(2)排除标准:①其他类型糖尿病者;②伴有酮症酸中毒、胰岛素抵抗者;③对该研究药物过敏者;④存在心、肾、肝等重要器官病变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胰岛素治疗:皮下注射胰岛素(国药准字H10890001),2~4次/d,早晚餐前15~30 min进行注射,或早、中、晚三餐前或睡前再加1次,剂量:采用小剂量持续给药,2~4 U/次,用药过程中,监测患者的血糖、尿糖等情况,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确定安全有效的剂量,并进行个性化治疗。对于病情较重者,可先采用静脉注射(6~10 U),当血糖下降到13.9 mmol/L后,开始正常皮下注射治疗,同时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情况,及时补液。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西格列汀治疗:口服100 mg西格列汀(国药准字J20140095,规格:100 mg),1次/d。用药期间,根据患者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
1.4 评价指标
①血糖相关指标: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罗氏ACCU-CHEK Performa 血糖仪检测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对患者的血糖进行动态监测(罗氏ACCU-CHEK Performa 血糖仪),记录血糖浓度,10 min/次,记录72 h的结果,并计算患者的平均血糖(MBG)、日内血糖平均波动幅度(MAGE)、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日内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等指标。②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前后,空腹采血5 mL,HA-8180-日本爱科莱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仪监测HbAlc水平。③胰岛素使用量:记录治疗1个月后患者胰岛素使用情况,并进行对比。④不良反应:记录治疗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包括关节痛、泌尿系统感染、低血糖等症状。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相关指标
治疗前,两组FPG、2 hPG、MBG、SDCG、MAGE、MODD指标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PG、2 hPG、MBG、SDCG、MAGE、MODD指标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胰岛素使用量
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胰岛素使用量为(25.86±3.61)U,观察组为(17.45±3.34)U,两组胰岛素使用量对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70,P=0.000)。
2.4 不良反应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2型糖尿病可引起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的主要原因之一,属于一种代谢紊乱疾病,其病理生理特点包括胰岛素分泌减少和胰岛素抵抗,临床多采用口服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水平,但是难以长期维持,因此,目前多采用胰岛素联合降糖药物治疗[4]。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可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当机体胰岛素分泌减少时,可通过外源性胰岛素进行补充,通过模拟人体的生理分泌来控制血糖,有效预防和延缓大、小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同时降低葡萄糖毒性作用,减少β细胞损伤[5]。但长期使用胰岛素会出现胰岛素抵抗作用,在治疗后期难以维持血糖水平,联合治疗时,采用降糖药物不良反应较多,如α-糖苷酶抑制剂可阻断肠道对多糖的吸收和利用,但会增加肠道不良反应;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增加心衰的可能,因而选择新型安全高效的降糖药物至关重要[6-7]。
西格列汀是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可通过增加活性肠促胰岛素水平,从而有效控制血糖[8]。肠促胰岛素是参与调控机体葡萄糖水平稳定的重要部分,包括胰高糖素样多肽-1(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IP),肠促胰岛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能力约占全部胰岛素分泌量的50%~70%,且肠促胰岛素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具有葡萄糖浓度依赖的特点,因此在调节血糖的同时,引起低血糖的风险较低[9-10]。DPP-4抑制剂可通过阻止DPP-4酶降解体内GLP-1,间接提高GLP-1活性,使GLP-1在生理浓度范围内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促进胰岛素的合成与释放,降低胰岛素水平,从而改善HbAlc、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水平[11-12]。在动物体内研究发现,西格列汀可促进胰岛素α、β细胞比例恢复,胰岛形态恢复正常,而常规降糖药物一般无此作用。服用后,可在24 h内抑制DPP-4 酶活性,GLP-1和GIP浓度可提高2~3倍,从而降低胰高血糖素水平,控制空腹血糖,减少进食后的血糖波动[13-14]。该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FPG、2 hPG、HbAlc、MBG、SDCG、MAGE、MODD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表明2型糖尿病应用胰岛素联合西格列汀治疗较单独注射胰岛素效果更佳,可有效控制血糖,降低HbAlc水平,这与活性肠促胰岛素水平息息相关。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会出现血糖波动,而研究组血糖波动指标較低,由此可见加用西格列汀治疗,利于患者的血糖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因而较为安全[15]。GLP-1和GIP 的作用具有葡萄糖依赖性,可有效调节胰岛素水平,改善血糖波动情况。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胰岛素使用量低于对照组,表明应用胰岛素联合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可减少胰岛素的使用量,从而有效减少胰岛素长期使用引起的低血糖症状。该研究中,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加用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不会增加不良反应,药物较为安全。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应用胰岛素联合西格列汀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降低HbAlc水平,降低胰岛素使用量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刘俏,冯萍,陈梦蝶.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J].浙江临床医学,2019,21(3):370-371.
[2] 尹进波,周宗爱,汤智越,等.胰岛素干预在2型糖尿病大鼠合并尿路感染的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29(16):2454-2458.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1):4-67.
[4] 孙洁,李顺来,李曼.基础胰岛素联合西格列汀片对血糖控制及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8, 24(13):1246-1249.
[5] 区岛良,李文霞,李珍,等.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控制效果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8,30(5):93-96.
[6] 沈薇.不同治疗方案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对比[J].贵州医药,2019,43(5):778-780.
[7] 邢小燕.合理应用胰岛素有利于推动良好的血糖管理[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18(1):6-8.
[8] 周广举,崔佳乐,李宜臻,等.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后不同治疗方案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及其相关指标的影响[J].中国医药,2019,14(12):1813-1817.
[9] 潘云晖,于浩泳,包玉倩.2型糖尿病合并胰島素瘤病例报道一例并文献复习[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9,35(9):761-764.
[10] 卢迪,邱平,李婷,等.西格列汀通过调控自噬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纤维化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8, 26(5):417-422.
[11] 陈凯庭,安艳荣,董学勤,等.2型糖尿病短期强化治疗后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西格列汀的临床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17):4166-4169.
[12] 李洁,陈诚,宋文荣.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9,19(4):441-442,444.
[13] 郝兆虎,邵海琳,黄霄,等.达格列净与西格列汀对胰岛素控制不佳的超重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9,11(9):592-596.
[14] 高婷婷.西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 19(6):969-971.
[15] 胡瑜洁,姚晓霖,钟涛.血糖波动对糖尿病大鼠肝脏TLR4和TNF-α表达的影响[J].预防医学,2019,31(1):15-19.
(收稿日期:2020-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