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信息化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工科人才需求分析及专业建设路径探索

2020-11-02李彩红黄军杰唐亮申海杰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年26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新工科

李彩红 黄军杰 唐亮 申海杰

摘要: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智能信息化社会的人才缺口对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给新工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地方智能信息化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提出进行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方法,可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新工科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智能信息化;新工科;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26-0151-02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因特网的广泛应用,新的科技浪潮日新月异,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推动“万物互联”的时代到来,“大数据”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行业。虚拟现实的发展前景引人想象,人工智能初步的技术积累和数据积累已经在过去有了比较显著的规模效应。“大人物”(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时代新的信息潮流正在席卷我们的生活。新工科提倡培养满足未来新产业需要的、有创新创业能力、动态适应能力、高素质的各类交叉复合型科技人才[1]。快速迈进智能信息化社会,是新工科的一个显著特点。调查信息化背景下人才需求现状,研究目前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专业设置更新建议,探索专业建设方法路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成为当代“新工科”建设的出发点和目标[2]。本文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通过人才需求调研,提出专业建设方法路径,并结合实际,阐述方法的可行性,可为同类院校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1 老工科专业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专业建设目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1)应用型高校和研究型高校使用一样的专业设置,对应用型和动手型人才的培养缺少差异性; 2)专业设置和课程知识老化,跟不上学科前沿发展;3)培养目标单一,欠缺对交叉学科知识的了解,跟不上新工科复合型人才的要求;4)对当前的行业发展及需求了解不充分,校内学习和社会实践衔接不够紧密。

2 地方新工科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是明确专业定位、制定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对专业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3]。通过广泛的社会需求调研,了解在智能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地方经济发展中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对新工科相关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及现阶段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而确定新工科专业人才的职业取向以及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

2.1 开展行业调研

通过微信向各行业人员及学生进行了行业调研,重点了解和智能信息化相关的一些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如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图2为开展的近3000份调查问卷的反馈信息,反映出社会中热门行业的需求意愿。

2.2 开展毕业生就业的调研

通过微信调查问卷、座谈等方式对相关行业377名毕业生进行调研,主要内容包括:所在岗位及职责;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方向;工作中个人优势和不足;收入情况;对学生生涯的受教育条件和资源的评价;就业途径等。图3为3种不同岗位薪资水平分布图。

可以看出技术型人才需求较多,管理型入较好,但岗位少,服务型岗位收入偏低。且调查发现毕业生提出上岗后不足多为理论和实际断层,知识技能不够新颖,达不到一专多能。

2.3 开展企业调研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进一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研和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及所承担的工程项目;企业相关岗位设置;企业人才需求目前的状况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所承担的项目实施中的组织机构,各岗位职责;企业对毕业生基本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作业一线对毕业生具体的专业技能要求,基本职业素质要求;企业对职业资格的要求;企业的用人计划和方式;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评价等。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特点,重点了解企业对动手型人才的需求。

3 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结合调研情况,怎样培养适应信息化发展、跨学科的新工科复合人才需要多方面的探索,通过进行地方新工科专业人才需求调研,针对目前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实践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 进行专业设置更新,修改专业培养计划,适应地方人才需求。

根据调研结果,适应社会需求,适当进行专业更新,或者改变专业培养方向,修改培养计划,融入相关智能化交叉学科课程。对人工智能和新工科背景下的新兴课程体系和交叉学科课程建设进行研究规划,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鼓励交叉融合和工程实践学习,明确所需专业支撑和课程内容保障,在通识课、跨学科工程实践平台中进行相关专业大類规划,在专业前沿课程方面适当融入智能类课程,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挖掘等。

2) 研究“智能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新模式,培养具有智能化教育理念的“新工科”教师。

如何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让教学内容和方式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是智能化背景下的新工科建设关键目标。要想培养学生为专业复合型人才,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跨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师首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科前沿及跨学科专业的学习,创新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内容。通过研究人工智能+教育的智能化方法,开展体验式教学、协作式教学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并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工程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项目需求驱动教学和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智能化思维能力,创新[4]。

3) 研究“智能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新方法,构建创新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翻转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类比知识点、参与实际课题等,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课程建设实践中,积极探讨教学方法的创新。构建创新教学课堂,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的同时,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网络课堂、网上答疑、定期考核和课外沟通等多种教学方式协调整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并形成学习和研究的习惯,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创新课堂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精神[6]。架构如图4所示。

4) 构建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实践平台,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智能信息化时代,以教师为中心必须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同时还要有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工程实践环境支持,将多学科交叉与产业需求项目研究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工程实践过程中主动学习和建构多学科交叉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和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7]。如建立物联网实践平台,集通信、计算机、网络学科为一体进行实践演练。开展项目驱动的主题式、模块式学习的智能实践平台,在实践平台中的课程设计中,融合智能思维和相关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相互渗透、整合和优化,通过智能实践平台建设,为智能化背景下的新工科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进行企业项目的承接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学生可以去企业顶岗实习,结合实际在教学中提供真实案例,实现校企协同教育。

5) 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新工科建设中。

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急需创新应用型人才,具备一专多能跨领域的创新能力,是检验信息化社会人才的一个标准,可以为社会持续创新战略目标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5]所以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互联网+”“软件杯”等比赛项目,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团队,倡导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认证考试,尽量做到一专多能,组建创新实验班,实行校外导师指导下的项目式任务实践等,在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方面加强培养力度,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做到理论应用于实践。

4总结

新工科建设是教育部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智能信息化社会发展要求的一项重要决策。在对地区人才需求相关调研的基础上,探寻适应新工科发展的思路和方法以及专业建设路径,对实施新工科人才培养是有效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培根.工科何以而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4.

[2] 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3] 刘鑫桥.新工科建设、产教融合与产业转型升级[J].高等職业教育探索,2018(2).

[4] 秦记峰.人工智能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和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9(2):12-15.

[5] 彭伟功.人工智能时代“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研究[J].科技资讯,2018(2):156-158.

[6] 朱斌海.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索[J].赤子,2017(28).

[7] 顾佩华.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1-13.

[8] 易曙光,刘永海.面向智慧校园的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03):16-17.

【通联编辑:朱宝贵】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新工科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