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思考
2020-11-02李龙赞
李龙赞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实施,初中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不过由于初中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相应的经验,学校如何把校本课程落到实处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笔者所在的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对其开发提出一些浅见与思考。
【关键词】初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思考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青少年乃国家、民族之希望,他们的道德水平关系着国家命运。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表示:“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将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民主法制教育融入到教材之中,进而构建契合新时代发展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因此,打造能够契合学校具体情况的德育课程体系,不仅有助于这方面工作的校本、规范与科学化,同时还能促使德育教育朝着纵深方向发展。但由于各种原因,有关德育方面的校本开发问题较多,只有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积极寻求对策才能不断推进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工作,发挥其本该具有的意义。
一、创新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探索
创新中学创办于1978年,是一所三年制初中公办学校。兴学以来,学校将德育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十分重视学生们核心素养的培养与人格的塑造,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校的德育工作成效显著,先后被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授予“全国德育先进校”“全国少年军(警)校示范校”“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江门市德育示范学校”“新会区素质教育模范单位”等诸多荣誉称号。
2012年,随着学区内的民办学校开设初中教育招收初中生,加上外来工子弟也逐年增多,本校的生源状况也显得越来越差。目标理想层次较低、刻苦精神不足、思想道德素质偏低、学习能力较差是這些学生普遍存在的毛病。而教师队伍的状态也不容乐观,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不少教师特别是不少的班主任产生职业倦怠。他们缺乏进取心,对工作敷衍了事,对工作任务特别是对待后进生的教育产生厌倦和抵触。学校的发展遇到了瓶颈。
为改变这种状况,学校从2013年的9月踏上了开发德育校本课程的探索之路。2013年9月,召开行政扩大会议,会议明确指出:开发实施德育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的素质。2013年10月—12月,成立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统筹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各项工作。首先,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开展调研工作,了解学校与学生的德育现状、学校教育的目的与学生的需求。接着,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根据调研的情况,把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确立为“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培养有中国心和民族魂的现代人”设置德育校本课程的目标,把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分为:仁、厚、礼、义、智、信这六大板块。即:优为聚灵、敬天爱人是为仁;自强不息、博大包容是为厚;对上恭敬、对下不傲是为礼;公正合宜、坚守信仰是为义;大不糊涂、小不计较是为智;表里如一、真诚以待是为信。2014年2月,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确定各板块的负责人,成立各板块的开发小组,并对开发小组成员进行必要的培训。2014年3月,各板块的开发小组制定目标、内容,并制定各板块的开发计划、方案。2014年4月-6月,各版块开发小组根据计划开发课程。2014年8月,开发委员会对不同板块的开发小组所提交的德育校本课程展开详细审议,讨论确定实施与否。2014年9月-2015年7月,对通过审议的德育校本课程由教导处统一安排课时组织实施,按照该课程评价细则,对学生学习、教师授课、德育校本课程进行评价分析。2015年7月后,该校本课程成功实施之后,相关开发委员会、课程顾问小组、学生负责综合评价。其中开发委员会结合最终的评价内容对该课程进行后续的完善,使之逐渐趋于科学合理。
丰富的校本德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经历和高品质的学校生活,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尤其是跨学科素养发展的沃土,使得学生们的个性与综合素养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对德育的深入研究积极性,并能引导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得他们由过去的知识传播者朝着建构者方向转变,并对学生思想的构建进行引导,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将校本课程与德育进行融合,可以对本校以及当地的课程资源进行深入的运用,并能让学校德育在满足社会要求的同时,更好地改善学校德育工作,使得德育实效性得到明显强化,并能使得学校德育特色更具有突出性与鲜明性,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初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思考
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显然是系统且复杂的工程,在具体实践环节存在着较多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深入探索与优化。
1.管理机制不顺
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所涉及到的范围十分广泛,组织、协调工作量大,它对学校的诸多方面产生覆盖,同时还需要开展诸多方面的分工协作。开发实施初期,因为不能进行全面的分析协调,因此,缺乏统一意见的形成,师生、家长、社会志愿者对该课程的开发缺乏积极性,支持力度不大。
随着该课程开发的不断深入,学校党总支部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使得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行了充分发挥。《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德育校本课程决策分享的集体审议制度》《德育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及激励制度》《学校、家长委员会、社区的联系网络制度》等规章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不仅激发了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保障了开发实施的顺利开展,同时还能显著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
2.教师课程意识薄弱
2001年新课改以来,国家实施三级课程管理方式,赋予了学校课程建设的自主权和主动权。学校的课程建设经历了努力开足开全,到开发学科校本课程再到推进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发展历程。与之前相比,教师的课程意识有所增强,但在与一些教师的交谈中,发现不少的教师仍认为: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校长的事,或者是骨干教师的事情,与普通教师无关;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只会对师生负担加重;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就是编教材,相关课程开发就是编写出校本教材,从而对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所传递出来的任务更好得完成。
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的热情持续高涨、学生活动也不断取得成果,教师认识深入度也在不断提升。开发课程不再仅仅是课程专家之事,对于普通教师而言,同样可以办到,只要敢于探索,都能在相应岗位上获得更多贡献。
3.教师能力不足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教师要参与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就必须具备相应的课程理念、课程设计、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知识。但是我校教师长期以来扮演着课程实施者的角色,他们只关注“如何教”的问题,对于教什么则涉及不多,它的结果会使得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存在明显局限性。
另外,在实施德育校本课程之初,很多教师并没有放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必然会减轻该课程教学的趣味与实践性,也很难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不少学生表示,为了提升道德水平,仅仅依靠上课时间显然不够,在课堂上还有很多内容与实际不能紧密结合,缺乏创新性。
为保证课程开发实施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学校组建课程顾问小组,聘请有课程开发经验的同行和专家对课程开发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与保障。慢慢地,德育校本课程就有了一定的人性化特点。教师也不再开展说教式德育,学生乐于参与,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帮助他们获取正确的“三观”。
4.教师的团结协作能力欠缺
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显然需要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全体师生、家长的共同协作,共同决策和开发实施。这就要求教师们互相学习,积极发现问题,并对其进行解决。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课堂活动往往具有隔离性,教师的工作状态具有一定的孤立性,不愿与别人合作,分享工作成果。另外,合作的教师文化,在应试教育背景之下遭遇扭曲。教师之间因为片面的注重竞争,对分数给予强调,而对合作的环境給予忽视。教师之间很难进行相互合作,共同进步,而是有着“文人相轻”、相互嫉妒的问题。
如何及时提供师生的德育素材,如何做好学生思想品德的评定,如何做好课务的安排与协调工作等协作方面的难题,随着共同愿景目标的明确、各板块负责人的成长、各版块开发小组内责任分工的明晰、完善的激励评价与沟通机制,“合作”文化的构建而得以解决。
5.资源挖掘尚缺力度
德育校本课程在开发实施过程中虽然有运用家庭与社区的资源,但总体来说,领域稍显局限,如此一来,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就缺乏足够的课程资源来推进。
A老师在《新会葵艺:在传统和创新中,散发出别样魅力!》校本课程的教学后,如此感言:“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初期就想到在网上寻找有关葵树、葵艺有关图片,以此来加强学生最感官的体验,但总觉得想给初一的学生带来最生活化的感知最好。就在这时,我突然想到最好的场所不就是位于圭峰山脚下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主题公园新会葵博园吗?通过开启这次游学,学生们的兴趣性和积极性被激发,是一堂值得推广的课,比起室内课堂,社会资源给了笔者全新的教学灵感。”
B老师也表示同样的看法:“我们没有合理开发家长这部分资源。家长中有多样化的行业,不少家长都期望能够凭借着自身专长为学生们成长提供服务。早先班级中有一位学生的家长在蔡李佛武馆任职,这位家长后来到学校讲解了《蔡李佛拳的历史源流和发展现状》,学生们对这节课十分感兴趣,有着良好的效果,为此,完全可以对家长资源进行科学开发。”
6.评价不科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但在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初期,学校关心的是,如何有效评价教师的工作量与学校的整体道德水准;很多教师仅仅关注学生的笔试,给他们德育相应的分数;而对于课程本身的评价,几乎没有人关注到这个问题。
在探索德育校本课程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逐渐提高了认识,评价学生要从过去的“甄别选拔”转向“全面发展”,对教师的评价要从“奖励惩罚”转向“专业成长”,对课程的评价要“从无到有”转向“从有到优”。对学生评价可以借助于师生、亲子、家校互动等诸多评价办法,从各方面观察、记录、分析学生的优势和弱点,真正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状况。积极评价该课程开发的教师,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指出其进步与不足,推动教师在评价中得到专业发展。对德育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主要表现为对课程方案的评价,对学校德育校本课程执行、实施问题进行周期性的分析评估,调整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由此构成校本课程的持续革新机制,保证校本课程的质量。
三、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1.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复杂、艰巨性。校长不仅需要秉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而且还需要对当地环境、学校思想状况与需求进行评估,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编制德育校本课程计划与方案,并使得该课程能够更好地契合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培养目标。在德育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校长要使用科学的课程思想,对教师实施德育校本课程进行引导;要深入课程实施的第一线,关注实施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激发教师对教学方法与过程进行优化;要倡导“合作”精神,创建伙伴式团队文化,培养课程改革的领军人物,打造一致综合实力较强的校本课程实施队伍。
2.健全校本课程领导机构
开发与实施德育校本课程,属于典型的系统性工程,囊括的部门与教师较多,需要全校成员通力合作,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学校要建设专门的课程开发领导机构,从而保障该课程的开发得到有条不紊的开展。
以下展示了该课程的开发组织结构:
——学校党总支部委员会,对该课程的开发进行统领。在党总支部委员会的领导下,对学校办学理念进行明晰,并对学校现状进行科学评估,动员学校全部教师积极参与。同时,还需要协调社会、家长、学生、学校诸多主体之间的矛盾,对校本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确保课程开发有条不紊的开展。
——创建课程顾问小组,确保德育校本课程可以在正确轨道上进行。该小组需要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论证与规划,并对课程开发时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对课程开发提供全面技术支持与保障。
——创建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领导学校的课程发展工作,进行有关课程发展问题的决策。该开发委员会需要负责调查学生需求与现状,并对学校课程发展目标进行提出,制定课程规划。同时,还需要对校本课程内容展开审议,决定是否实施。
——教导处需要对课程的具体实施、课务协调进行相应负责,同时还需要做好常规检查工作。
——科研室在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的领导下,积极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同时还需要做好课程管理工作。
——对于学生会而言,需要创建校本课程开发学生信息团队。学生信息队伍活跃在整个群体中,对学生自己的动向、兴趣、爱好等比较了解,他们能够为教师提供相应的教学反馈与决策信息,将自己转换成师生互动桥梁,进而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不断修正教师对学生需求的正确认知,并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从而使得该课程的开发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
——家长委员会需要借助于集体决策模式,对校本课程开发提出相应指导与建议,并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更好地评价与跟踪。
——总务处对课程开发中的材料、物资、场地等后勤保障工作进行负责。
3.增强教师课程开发意识与能力
学校要立足校本培训主渠道,通过“校本培训——团队研修——专家引领——同伴引领——课题引领——自我反思”的途径,增强教师课程开发意识与能力。
——校本培训。校本培训主要采用“校内培训与外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在校内培训方面,学校要认真制定校本培训计划,每周业务学习时间都要安排学习专题。同时,学校要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尽量让每位教师都有外出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理念的机会,努力提升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
——团队研修。学校需要积极为教师提供相互交流、学习、借鉴的平台,把德育校本教材中最常见的或急于解决的问题作为团队研修的主题,将集体智慧和个人特色有机结合,实行“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从而促进教师资源共享,智慧共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专家引领。学校重视专家引领,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各种远程培训和定期邀请教育专家、教研人员、有德育校本教材开发经验的教师到学校作专题讲座和经验介绍的方式,让教师在专家指导之下,对教育新动态、新理念进行学习,积极拓展知识视野,不断增强理论修养,提升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和困惑的能力。
——同伴引领。学校要积极推动新老教师结对子活动开展。要求有师徒结队任务的“师傅”要认真制订活动计划,要认真听课,要认真指导“徒弟”写好课例分析和教学反思。“师傅”和“徒弟”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将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课题引领。学校需要始终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发展的理念和发展策略,坚持“教研结合”的原则,将德育校本教材实践所出现的难题与问题当成科研课题展开深入研究。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使得學校的理论与科研水平都能得到明显提升,进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发展。
——自我反思。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要努力做好反思:首先,教师结合教育教学感受,对经验进行积累,发现自身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接着,进行观察分析,具体就是教师要对相关经验进行采集分析,尤其是对自身活动信息进行分析,并通过批判视角来对自身行为、信念、思想、情感、态度等进行思考。随后要重新概括,亦即是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认知之后,需要对教育教学思想依据进行重新审视,并积极探索新的策略与思想,对相关问题进行相应解决。最后就是要积极进行验证,对上阶段所构成的假设与教育方案进行验证。
4.争取家长及社会的广泛支持
(1)争取家长的支持
家庭教育在促进学生们全面健康成长方面作用显著。但是提升的能力很难在考试成绩上进行反映,因此,学校要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使家庭成为德育校本教材开发最坚强的后盾。一要强化家长对该校本课程的认识。让家长们更愿意参与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全过程,让家长们更乐意助力德育教育由学校走向家庭和社会。二要对家长委员会作用进行充分发挥。通过委员会发动家长为学生的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人力和物质的帮助,使得家长能够主动参与该校本的开发,并对其进行评价。三是坚持做好“五个一”。每学年举行一次“年级家长开放日”,执教德育校本课程的公开课,与家长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每个学期都开办班级家长会,对德育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计划与有关要求进行宣讲,争取家长的最大支持。每个学期都举办“校级家长学校”,对学生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专题讲座,提升家长们的教育水平。每个月都组织“家长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水平。每周都往返“家长联系手册”,让学生对一周之内在学校的主要成绩进行相应填写与完善,让良好的习惯成就学生美好未来。
(2)努力开发利用社会资源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对校内外课程资源进行科学利用,积极吸收科技馆、工厂、图书馆、科研院所等资源,以及更为丰富的自然资源等。”
在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时,我们有效地利用了社会提供的人力教育资源和物质教育资源。例如,在《立报国之志 增建国之才 践爱国之行》课程中,学校有效结合了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新会梁启超故居、新会大鳌镇桃荫别墅、新会双水镇基背抗日纪念公园、林锵云故居等社会资源,让学生体验爱国主义、感知爱国主义,激励学生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不过社会上可以利用的物力、精神力、人力等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相关企事业单位、组织的德育功能,还处于潜在发展状态,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我们要更多开展的社会调查,让学生融入社会、走人社区真实的生活环境,让学生识别“真善美 假丑恶”,引导学生远离“假丑恶”,争做“真善美”。我们要更多地参观城区、农村的建设,了解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精准扶贫以后,我们城镇和农村的巨大变化,培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引导他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要紧抓机遇,奋勇前进,以自我提升的强烈意识、自觉进取的责任担当、自信发展的理想追求,推动德育校本课程乘风破浪高质量发展,让师生们在德育校本课程这一片个性化的天地里激扬生命、放飞梦想。
参考文献:
[1]李作芳.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6(5).
[2]郭淑珺.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特色化德育校本课程开发[J].家长(中、下旬刊),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