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9年6月21—23日冷水江市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20-11-02肖诗尧肖岚刘热雄李志强康艳青李瑶胡英超

农业灾害研究 2020年4期

肖诗尧 肖岚 刘热雄 李志强 康艳青 李瑶 胡英超

摘要 利用micaps实况资料、湖南省气象业务内网平台数据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天气学原理为支撑,对2019年6月21—23日冷水江市出现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该次暴雨是受高空低槽、中低层低涡切变和地面冷空气共同影响所致;(2)850 hPa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散度三者的负值中心(轴线)对暴雨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关键词 大暴雨;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西南急流;温度露点差

中图分类号:P458.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4-0-03

DOI:10.19383/j.cnki.nyzhyj.2020.04.049

暴雨形成的过程是较为复杂的,从宏观物理条件来说,产生暴雨的主要物理条件是充足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暴雨产生时,一般低层空气暖而湿,高层的空气干而冷,致使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大气的能量释放,促使积雨云充分发展。目前很多学者对此也有很广泛的研究,孙明生等[1]对“7·21”北京特大暴雨成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垂直运动、风垂直切变与地形对暴雨的影响;王宁等[2]对吉林省一场持续性暴雨成因及MCC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持续性强降水的发生与不稳定能量“释放.快速重建”机制密切相关;梅婵娟等[3]对2011年“7.25”山东乳山特大暴雨成因进行了分析,得出本次特大暴雨是由高空槽、低层切变线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低空急流共同影响所致;李家文等[4]对2017年7月初柳州特大暴雨进行了分析,得出高原槽、低涡切变以及地面辐合线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副热带高压的稳定维持,使高原槽长时间维持在黔桂交界一带,地面辐合线的长时间维持为强降水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 辐合上升运动激发出大量的中尺度对流云团,进而产生大暴雨;裘杭培[5]对2010“7.26”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出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弱冷空气与东风倒槽发展关系密切,东风系统的动力结构和热力特征与暴雨的落区有一定关系;何群英等[6]对“7.25”天津持续性局地大暴雨进行了初步分析;周全瑞[7]对“83.7”陕南大暴雨进行初步分析。

2019年6月21—23日受高空低槽、中低层低涡切变和西南急流共同影响,我市普降大暴雨,此次降水过程的特点为:持续时间长,累积雨量大,影响范围广,最强降水时段出现在22日16∶00~17∶00,最大累积降雨量为184.1 mm,小时雨强最大为42.1 mm。为了加深对此类暴雨产生机制的认识, 提高暴雨的预报准确率,本文利用micaps实况资料、湖南省气象业务内网平台数据,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天气学原理为支撑,对2019年6月21—23日冷水江市出现的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以及物理量场特征进行诊断分析,探讨这次大暴雨产生的原因,为进一步提升我市的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1 天气实况

6月21—23日受高空低槽、中低层低涡切变和西南急流共同影响,我市普降大暴雨,21日08∶00~23日08∶00,全市平均面雨量140.1 mm,最强降雨时段出现在22日14∶00~19∶00,1h最大降水量为42.1 mm(金竹山,22日16∶20~17∶20)。各站降水量如下:中连184.1 mm、三尖164.4 mm、潘桥156.1 mm、金竹山145.9 mm、水利局143.2 mm、禾青140.6 mm、岩口133.6 mm、毛易132.5 mm、气象局129.7 mm、梓龙125.0 mm、渣渡124.6 mm、矿山95.5 mm(铎山因仪器故障剔除)(表1)。

2 暴雨灾情

我市紧急转移安置人口35人,分散安置人口35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765hm2,成灾面积1765hm2,倒塌房屋7户26间,严重损坏房屋49户108间,一般损坏房屋85户223间,直接经济损失1 514万元,其中农业损失829万元,工矿企损失433万元,基础设施81万元,公益设施损失7万元,家庭财产损失164万元。

3 暴雨成因分析

3.1 环流形势及影响系统分析

22日08∶00,200 hPa存在高空急流,并存在辐散场,具有抽吸作用,700 hPa图上,切变位于我省北部,并伴有西南急流,850 hPa图上,切变位于湘北,也同时伴有西南急流,925 hPa图上,切变也位于我市北部,700 hPa、850 hPa和925 hPa这三层切变的位置较近,说明斜压性比较大,容易产生一些较为剧烈的降水,地面图上,有冷高压,说明有冷空气南下,为了对流运动提供了触发机制和抬升条件,另外,500 hPa上,副热带高压在21日一直维持在湘北,22日08∶00开始南落并维持在湘中以南,所以22日雨带长时间维持在湘中一带,导致大范围强降水的发生。综合以上所述,故22日我市出现了大暴雨,最强降雨时段出现在22日14∶00~19∶00,一小时最大降水量为42.1 mm(金竹山,22日16:20~17:20)(图1)。

3.2 物理量场分析

3.2.1 水汽条件分析 水汽输送是降水的重要条件,但这种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能否在某个区域集中起来更值得关注,水汽通量散度则可以反映水汽的集中情况。低层水汽散度>0时,水汽辐散,不利于暴雨的产生;<0时,水汽辐合,有利于暴雨的发生;温度露点差也可以作为水汽条件的一个指标,差值越小,说明湿度越大,差值为0℃说明水汽达到饱和。22日08∶00,冷水江市水汽通量散度处于一个负值区,温度露点差也为0℃,说明水汽条件很好,有利于暴雨的产生(图2)。

3.2.2 动力条件分析 持续性大暴雨作为一种深厚的对流, 其发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层结不稳定、充足的水汽条件和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垂直速度是表征大气的垂直运动,上升速度越大,降水量越大。22日08∶00我市位于负值区域,说明冷水江市有上升气流。散度图上可看出,冷水江市處于负值区,说明冷水江市处于气流辐合区域,有利于对流云团的发展,从而导致暴雨甚至大暴雨的发生(图3)。

3.2.3 模式探空图分析 从22日14∶00冷水江Tlogp图我们可以看到,近地面有偏北风,有利于抬升运动,中低空风向从下往上顺转说明有暖平流,有利于对流运动的发生发展,整层大气的层结曲线、状态曲线与饱和露点温度曲线三线近乎重合,说明湿层深厚,这三者使得对流性降水将得到有效发展,从而导致强降水的发生(图4)。

4 服务情况

本次强降雨过程发生前,我局就开始制作并发布《一周暨强降水天气跟踪预报》,过程中继续滚动制作发布《强降水跟踪预报》,在本次强降雨天气过程中,我局积极开展联防联动,提前发布了暴雨及强对流天气预警消息,并配合娄底市气象台发布了雷电预警信号,暴雨警信号,并及时通过本局手机短信平臺转发。22日17:20发布了强降水实况监测警报。根据即时天气实况与未来预报,我局于21日08∶00启动了气象灾害(暴雨)Ⅳ级应急响应命令,于22日18∶00将气象灾害(暴雨)Ⅳ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于23日12∶00起解除气象灾害(暴雨) Ⅲ级应急响应命令。应急响应主要领导和预报服务人员双岗值班,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切实做好强降雨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工作。除通过手机短信、市委政府会议通知、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御、气象为农服务、种粮大户交流QQ或微信群,定时向市委政府和部门领导、防灾减灾责任人、种植养殖大户汇报实时雨情与天气信息外,并按要求及时向娄底市局上报应急响应情况。

5 结论

本文利用micaps实况资料、湖南省气象业务内网平台数据,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9年6月21—23日冷水江市出现的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以及物理量场特征进行诊断分析,探讨这次大暴雨产生的原因。

从环流形势及影响系统方面看,700 hPa图上,切变位于我省北部,并伴有西南急流,850 hPa图上,切变位于湘北,也同时伴有西南急流,925 hPa图上,切变也位于我市北部,700 hPa、850 hPa和925 hPa这三层切变的位置较近,容易产生一些较为剧烈的降水,地面图上,有冷高压,为对流运动提供了触发机制和抬升条件,另外,500 hPa上,副热带高压22日08∶00开始南落并维持在湘中以南,导致22日雨带长时间维持在湘中一带。综合表明本次的暴雨是受高空低槽、中低层低涡切变和地面冷空气共同影响所致。

通过此次过程的物理量场分析,水汽条件方面:22日08∶00,我市水汽通量散度处于一个负值区,温度露点差也为0℃,说明水汽条件很好;动力条件方面:我市处于气流辐合区域,有利于对流云团的发展;Tlogp图中显示近地面有偏北风,有利于抬升运动,中低空风向从下往上顺转,有利于对流运动的发生发展,整层大气的层结曲线、状态曲线与饱和露点温度曲线三线近乎重合,说明湿层深厚。说明850 hPa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散度三者的负值中心(轴线)对暴雨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明生,李国旺,尹青,等.“7·21”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Ⅰ):天气特征、层结与水汽条件[J].暴雨灾害,2013,32(3):210-217.

[2] 王宁,王秀娟,张硕,等.吉林省一场持续性暴雨成因及MCC特征分析[J].气象,2016,42(7):809-818.

[3] 梅婵娟,张灿,李宏江.2011年“7·25”山东乳山特大暴雨成因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6,39(3):82-89.

[4] 李家文,李宜爽,蓝燕丹.2017年7月初柳州特大暴雨成因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9,40(1):16-19.

[5] 裘杭培. 2010“7.26”大暴雨过程初步分析[A].浙江省气象学会、上海市气象学会、江苏省气象学会.第七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浙江省气象学会、上海市气象学会、江苏省气象学会:浙江省气象学会,2010:662.

[6] 何群英,孙一昕,刘一玮,等.“7.25”天津持续性局地大暴雨初步分析[J].暴雨灾害,2012,31(3):226-231.

[7] 周全瑞.“83.7”陕南大暴雨的初步分析[J].陕西气象,1983(12):10-18.

[8] 张弘.宝鸡大暴雨的初步分析[J].陕西气象,1996(1):3-5.

[9] 谢晓燕.景德镇市“97-11-25”大暴雨初步分析[J].江西气象科技,1998(3):5-6.

[10] 杨忠明.贵州西南部一次大暴雨过程的初步分析[J].贵州气象,1997(1):11-13.

责任编辑:黄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