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少子化时期家庭生育意愿研究综述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2020-11-02张晓芸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少子意愿图谱

亓 迪,张晓芸,游 荃

(1.河海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8;2.齐鲁工业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3)

“少子化”一词最早源于日本,是指新生儿的数量减少,妇女生育率降低的人口现象[1]。当前,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国家都已步入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的显著负面影响是学术界的普遍共识[2-4]。少子化现象是导致老龄化的重要原因,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样存在着显著影响。相比之下,少子化问题尚未引起我国人口学研究的广泛重视。根据“少子化”一词的概念,家庭生育意愿低是少子化时期的重要特征。研究少子化时期的家庭生育意愿问题对于破解我国少子化时期人口难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方法,对我国少子化时期的家庭生育意愿的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对该问题研究的未来展望。

一、中国少子化现状

人口转变理论是Adolphe·Landry等人口学家根据欧洲人口变化规律而提出的理论[5]。人口转变理论认为,人口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模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模式的转变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数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下,中国实现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人口转变,这是近年来中国最具历史意义的变化之一[6]。中国人口的现代化转变在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显著正向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以新生儿减少和低生育意愿为特征的少子化现象就是负面影响之一。

人口少子化现象是人口结构转变的一个人口学结果,少儿人口(0~14岁)的比重降至20%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人口少子化时期的标志[7]。近20年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不断变化,少儿人口总量及其占比如表1所示,图1则是其变化趋势图。

表1 近20年少儿人口变动(1)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

图1 近20年中国少儿人口所占比例变化趋势

从上述图表反映的信息可以看出,在计划生育政策和现代化建设的双重影响下,近20年来中国少儿人口所占比例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000—2010年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2010年以后基本保持稳定。单独二孩政策的推行使少儿人口所占比重有所提升,但提升幅度非常小。2006年,少儿人口所占比例降至20%以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少子化时期。基于这一现状,本文主要选取2006年以后的中文文献成果进行综述分析。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科学知识图谱是近年来科学计量学领域兴起的一种可视化分析方法,是现实科学知识发展与结构的一种图形[8]。科学知识图谱由于其基于科学数据并具备可视化功能的特点,使其在分析文献成果时具有客观性、直观性的优势,并被广泛运用于科学数据分析研究领域。科学知识图谱可以借助CiteSpace、Ucinet、Vosviewer等工具实现。CiteSpace是一款着眼于分析科学文献中蕴含的潜在知识,并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和信息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款多元、分时、动态的英文可视化分析软件[9]。本文利用CiteSpace(Ⅴ)绘制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通过可视化图谱的绘制形成对少子化时期家庭生育意愿相关研究的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索,以更好地理解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领域,寻找开创性和标志性文献、主流主题、演变趋势、研究领域间的关联[10]。

为保证所检索的文献的质量,同时根据CiteSpace软件对数据的要求,本文的基础数据来源于CNKI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CSSCI以及CSCD数据库。经过比较分析,本研究将检索的主题词确定为“家庭生育意愿”和“少子化&生育”。检索时,“家庭生育意愿”设置时间跨度为2006—2020年,“少子化&生育”设置时间跨度为所有年份。剔除编辑材料、校正等与研究内容无关的内容,共得到了68篇文献,并将其作为科学知识图谱分析的数据来源。

三、科学合作网络分析

根据科学计量学家Katz和Martin的定义,科学合作是指研究学者为生产新的科学知识这一共同的目的而在一起工作[11]。科学合作在科学知识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2],某一研究领域的科学合作关系越紧密,则科学知识的生产就越具有活力。CiteSpace软件提供了三个层次的科学合作网络分析,包括微观层面的学者合作网络分析、中观层面的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和宏观层面的国家或地区合作网络分析。由于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文文献成果,因此主要从机构合作和作者合作两个方面来进行科学合作网络分析。

(一)科研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科研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可以用来分析一个研究领域有哪些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机构,以及科研机构间的合作关系。将CiteSpace功能与参数设置区的Node Types选择为Institute,绘制科研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共得到节点77个,连线37条(见图2)。

图2 科研机构合作图谱

图2中,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科研机构,科研机构标签字体的大小代表该机构发表的文章的数量,发文数量越多标签字体越大。节点间的连线表示科研机构间的合作,连线的粗细代表合作的紧密程度,连线越粗合作程度越紧密。连线的颜色代表作者合作的时间,连线的颜色越浅表示作者合作的时间越晚。

根据科研机构合作图谱提供的可视化信息和数据信息,从整体上来看,由77个科研机构都发表了与少子化时期家庭生育意愿相关的研究成果。但77个科研机构之间的连线数仅有37条,整体网络密度仅有0.0126。这说明,尽管不少科研机构都发表了相关文献研究成果,但它们之间的合作关系比较松散。从个体上来看,发文数量不低于2篇的科研机构共有8个,包括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9篇)、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4篇)、北京市人口研究所(3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篇)、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篇)、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篇)、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篇)以及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所(2),其中发文数量最多的机构是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共发表9篇文献研究成果。发文数量多的科研机构并不意味着其学术成果的影响力大,衡量学术影响力的指标是“中心度”。中心度是衡量网络中节点的地位的指标,某一节点的中心度越高,则该节点越居于网络的核心地位[13]。中心度最高的科研机构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但其中心度也仅有0.01。可以说,目前在少子化时期家庭生育意愿问题的研究方面,科研成果数量不多,科研机构尚未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缺少具有学术影响力的科研机构。

(二)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与科研机构合作网络分析类似,CiteSpace的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可以识别出一个研究领域的核心人物以及研究人员间的合作、互引关系[14]。将CiteSpace功能与参数设置区的Node Types选择为Author,绘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共得到节点102个,连线85条(见图3)。

图3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同理,图3中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位作者,作者标签字体的大小代表作者的发文数量,发文数量越多标签字体越大。节点间的连线表示作者间的合作,连线的粗细代表合作的紧密程度,连线越粗合作程度越紧密。连线的颜色代表作者合作的时间,连线的颜色越浅表示作者合作的时间越晚。

从整体来看,共有102位作者发表过相关研究成果。作者合作图谱的整体网络密度为0.0165,合作关系同样比较松散。从个体上看,发文数量超过2篇的作者共有9位,分别为穆光宗(10篇)、茆长宝(4篇)、马小红(4篇)、胡澎(3篇)、杨华磊(2篇)、石人炳(2篇)、赵昕东(2篇)、侯亚非(2篇)、胡浩钰(2篇)。没有任何作者的中心度高于0.01。从图中可以看出,穆光宗、茆长宝、常青松、胡哲豪、吴金晶、周建涛与王本喜之间,马小红、侯亚非与顾宝昌之间形成了相对紧密的合作关系,是少子化时期家庭生育意愿问题研究上比较具有影响力的两个研究团队。

四、少子化时期家庭生育意愿研究动态及展望

(一)研究热点及变化趋势

对少子化时期家庭生育意愿的研究热点的分析是用关键词的共现分析来实现的,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就是对数据集中作者提供的关键词的分析[9]。在CiteSpace软件中将Node Types选择为Keyword,将图谱设置为“Timezone View”模式,可以得到如图4所示的关键词时区共现图谱。

图4 关键词时区共现图谱

根据图4所示信息,对少子化时期家庭生育意愿相关研究的关键词进行整理汇总,如表2所示。

表2 少子化时期家庭生育意愿研究关键词变化

从表2对不同时间的不同关键词的罗列可以看出,少子化时期家庭生育意愿相关研究的热点具备以下特征:

1.总体来看,关键词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扩大,说明与少子化时期家庭生育意愿相关的研究主题越来越丰富,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多。

2.2005年以前,与“日本”相关的关键词占据着重要地位,说明这一时期的相关研究以推广介绍日本的相关研究成果与经验做法为主。

3.从2005年开始,相关研究的关注点由国外转向国内,开始运用“少子化”相关理论来分析国内问题。2005—2013年间,少子化与老龄化的影响关系、计划生育政策对少子化时期家庭生育意愿的影响、家庭生育的性别偏好、少子化时期家庭生育意愿与教育的相关问题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热点。

4.2014年以来,少子化时期家庭生育意愿相关研究的关注点越来越丰富,出现了基于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多重研究视角的成果,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到少子化时期家庭生育意愿的相关研究之中。基于“单独二孩政策”的家庭生育意愿研究、人口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少子化与劳动力供给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家庭结构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是这一阶段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问题。研究方法方面,基于面板回归的相关量化分析方法开始被大量地运用于相关研究之中。

(二)主要研究内容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少子化时期家庭生育意愿相关研究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可以用于辅助分析这一研究问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在CiteSpace软件中将Node Types选择为Keyword,运行得到关键词可视化网络。根据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并利用对数似然率算法(LLR)对聚类进行命名,得到少子化时期家庭生育意愿研究的聚类图谱(见图5)。图中,共得到了10个聚类,每一个聚类边框就代表一个聚类,图中编号被称为聚类标识,是根据对数似然率算法对聚类的命名,也是对聚类主要研究内容的笼统概括。聚类编号数字越小代表聚类所包含的文献数量越多。

图5 少子化时期家庭生育意愿的研究聚类图谱

根据图5所示信息,尽管有部分聚类的聚类标识是相同的,但具体聚类中的文章来看,其关注点还是有所不同的。聚类分析的作用是为分析研究内容进行辅助并提供内容归类的初步划分,总结概括某一研究问题的相关学术成果具体包含哪些研究内容还需要对每一聚类中的文章进行仔细阅读和分析。少子化时期家庭生育意愿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1.基于日本等西方国家社会状况的少子化问题与家庭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研究。胡澎的研究指出,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选择晚婚、晚育甚至不结婚导致了极低的家庭生育率和生育意愿,这是导致日本越来越严重的少子化问题的社会根源[15]。田中景的研究认为,二战结束以后,由于日本国内物资的短缺,以及相关计划生育政策的颁布导致了较低的家庭生育意愿,这是日本出现少子化问题的开端[16]。日本学者山田昌弘认为,日本社会严重的少子化现象带来了严重的老龄化,带来了沉重的家庭负担,进而导致了家庭生育意愿的降低[17]。可以看出,少子化现象与家庭生育意愿低下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家庭生育意愿低是少子化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而少子化问题会反作用于家庭生育意愿的降低。

2.日本等西方国家应对少子化与家庭生育意愿低下的对策及经验。王伟在其研究中对日本应对少子化的政策措施进行了总结。日本有关少子化的法律法规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少子化社会对策基本法》。该法于2003年9月1日实施,是日本应对少子化问题的基本法律。它明确提出应对少子化政策的宗旨是,完善社会环境,让人们能安心地养育下一代,明确了应对少子化的基本政策方针在于完善就业环境、充实保育服务、加强社区育儿援助、强化母子保健医疗体制、改善生活环境、减轻经济负担等方面。同时,王伟还指出,由于对少子化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采取应对政策的时机过晚、制定政策的魄力和精准度欠缺、实行政策的力度不够等方面的原因,日本应对少子化政策所取得的成效并不显著,离遏止少子化的目标还相差甚远[18]。田中景总结了法国应对少子化与家庭生育意愿低下的主要措施。产假制度是应对少子化和生育意愿低下的重要措施,法国的产假具有时间长且待遇优越等特点[16]。

3.少子化问题与老龄化问题的耦合性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少子化问题与老龄化问题具有高度的耦合性。曾靖以日本的少子化问题为研究对象,她认为少子化是引发老龄人口比例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19]。穆光宗和茆长宝认为少子化会提升老龄化水平,加速人口老龄化进程,并通过改变家庭结构类型、抑制经济发展等途径强化、放大老龄化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养老等问题;而人口老龄化通过增强家庭代际成员之间的竞争关系、降低家庭可支配收入、提高生养成本、加快人口“质—量”替代等途径,加速推进人口少子化进程[20]。

4.少子化问题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多方面影响。梅兴文的研究指出,少子化与老龄化的叠加会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直接影响国内生产总值,造成劳动力供应短缺拖累经济增长,家庭储蓄不足抑制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影响收入分配增加财政负担[21]。赵周华和王树进研究了少子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少子化现象减轻了农村家庭的育儿负担,对农村居民消费率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22]。

5.少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蔡连玉和姚尧的研究指出,我国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一方面为社会的复兴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历史上罕见的少子化现象[23]。刘晓艳和石洪波同样认为,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人口进入少子化时期的重要原因[24]。梁颖从人口学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视角分析了少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从人口学因素来看,晚婚不婚、晚育不育是产生少子化的重要原因。从社会经济因素来看,收入不稳定、育儿成本过大、传统家庭观念的破灭是少子化产生的主要原因[25]。茆长宝和穆光宗认为,计划生育等政策因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导致我国出现少子化的两大原因[26]。

6.我国少子化问题的演化特征。茆长宝和穆光宗将我国的少子化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1961年)为灾害型下降阶段。虽然这一时期我国处于人口转变的加速增长阶段,但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人口生育水平出现非正常下降。第二阶段(1970—1979年)为非强制引导型下降阶段。这一阶段属人口转变过程中增长减缓阶段。自然灾害后我国人口出生率出现报复性反弹,加之人口、经济发展矛盾日益凸显,控制人口过快增长逐渐成为当时我国重要的政策选项,并通过舆论引导而非强制性的政策控制影响家庭生育行为。第三阶段(1988—2005年)为综合型下降阶段。这一阶段属人口转变过程中低增长阶段。1980年我国在政策层面上开始推行实施“独生子女”政策,累积了巨大的负增长惯性,加之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经济发展对家庭生育行为的抑制,我国人口出生率继续下降至低水平。第四阶段(2006年至今)为自愿性少子化阶段。随着第一次人口转变进程的完成,我国也进入后人口转变阶段,不断推进我国人口少子化进程[26]。

7.基于我国社会经济特征的少子化应对措施。穆光宗针对我国的少子化问题提出了三项政策建议:第一,重建生育文化,加强新人口危机教育,塑造和传播正确的人口价值观,积极寻求提升生育率的文化动力;第二,重构人口国策,“鼓励二孩、多孩不限、保障优生”应该成为低生育—少子化—老龄化时代人口新政的基石;第三,重筑保障制度,组合提升生育率的制度力量[27]。

8.我国少子化时期的家庭生育意愿特征。张晓青等的研究表明,不同家庭状况、不同区域的家庭,其生育意愿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28]。靳卫东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随着生育成本的变化,农村家庭的意愿生育水平大幅下降,而城镇家庭的意愿生育水平小幅增长,最终城乡意愿生育水平总体降低,即便颁布了“单独二孩”政策,也没有改变我国生育意愿低下的状况[29]。

9.我国少子化时期家庭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陈滔和胡安宁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研究了心理动机对家庭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个体主义的生育动机会促使个体拥有更低的生育意愿并更晚结婚,从而降低生育子女的数量,而家庭主义的生育动机会刺激个体拥有更高生育意愿且更早结婚,从而生育更多子女[30]。周晓蒙分析了经济状况和教育水平对家庭生育意愿的影响,结果发现:城镇家庭的生育意愿较低;成年父母的教育水平对其意愿生育数量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女性工资收入占比对男性和女性的意愿生育数量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家庭经济地位提高将引起其意愿生育数量增多、不愿生育的概率减小;女性的生育意愿对各变量的反应更加敏感[31]。姜玉和庄亚儿研究了单独二孩政策对家庭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政策目标人群由“打算生”到“不打算生”是生育意愿转变的主要趋势,经济压力大是影响生育二孩的首要原因[32]。

10.针对我国少子化时期家庭生育意愿的政策建议。靳卫东等提出了三项政策建议:第一,借鉴日本、韩国和欧洲国家的历史经验,尽快出台涉及经济、教育和家庭劳务等诸多内容的生育激励措施,以实现家庭生育成本的社会化。第二,这些生育激励措施不仅要解决城镇家庭的生育支出困难,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缓解农村家庭生育成本快速上升的冲击。第三,要尽快改变“晚婚晚育”“少生优育”“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等生育观念,提高生育的心理收益,以消解生育成本持续增长的不利影响[29]。

(三)展望:基于少子化时期的家庭生育意愿研究框架

在对前人的成果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未来研究的核心内容如下:

1.基于定量分析的少子化与家庭生育意愿的耦合性研究。从上述对研究内容的论述可知,少子化现象与家庭生育意愿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专门讨论少子化与家庭生育意愿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基于国外社会状况的定性分析。在未来的研究中,亟需基于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对少子化与家庭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佐证。

2.针对少子化时期特殊群体的家庭生育意愿的研究。现有的研究成果中,缺乏对于贫困人口、残障人口等特殊群体的关注。以贫困人口为例,研究在少子化时期贫困人口的家庭生育意愿对于其摆脱贫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提高对这类群体的关注程度,这对于我国的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针对国家当前政策的家庭生育意愿研究。现有的关于少子化时期家庭生育意愿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重要缺陷是,缺少与国家政策的对接,这使得研究的结论缺少国家重大需求。

猜你喜欢

少子意愿图谱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绘一张成长图谱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少子化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经济学视角下日本“少子化”问题的思考与启示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杂草图谱
少子化冲击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