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高校特困生生存状况调查研究

2020-11-02李晓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5期
关键词:特困生通辽市奖学金

李晓华

(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蒙古·通辽 028000)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地区之一,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以蒙古族这一少数民族为主,在高校中蒙古族学生占一半以上。他们和其他民族的学生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独特的方式。这部分学生来自贫困旗县、苏木、嘎查,他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学习、生活条件都比较简陋。笔者深入民族地区的几所高校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了解这部分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生活现状,探索实现特困生在学习生活上无后顾之忧、安心学习的路径,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积极的心态,迎难而上的健康心理。

1 民族地区高校特困生概况

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说:当前全国贫困大学生占大学生总数20%-30%,其中特困生占10%。从学校的类型来看,市属高校因其主要招收城市学生,特困生人数相对较少,部委所属高校因面向全国招生,特困生人数相对较多;而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西部边疆,特困生比例更大一些。

我选择了自己工作单位的两个学院,展开调查,第一个学院选择了化学化工学院,得出了一组关于特困生的数据,这个学院困难学生共有 289人,特困生共有57人,占化学学院总人数1187人的5%左右。

第二个学院选择马克思主义学院,由于学院原来没有自己的学生,承担全校的公共课,学院从18年合并过来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个专业,所以每一届的学生总数不多,每一届160人左右,总共651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困难学生共有203人,其中特困生人数共有39人,占学院总人数的6%左右。

此次调研的第二所高校选择了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科技大学,由于时间和认识的人有限,所以只找到了一个学院的相关资料。

images/BZ_39_311_2674_1138_2997.png

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出,这个学院的困难学生总数为294人,其中特困生总数为62人,占学院总人数的5%。

从以上的数据开一看出,一个学院或者一所学校的特困生比例是由一定限度的,这也是国家和地区根据该院校的实际情况所规定的区间比例。从总体上看,民族地区高校特困生的比例是比较偏高的,我将在后面分析原因。

2 民族地区特困生的界定依据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属于自治区东部农牧业集中的区域,而且是蒙古族最为集中的地区,而通辽唯一的一所大学就坐落在这里,这里少数民族的学生除了一少部分属于省外其他少数民族的学生之外,剩下绝大多数都是蒙古族,据我了解,好多学生的家里也没有太多的产出,也不是大型的牛羊养殖户,只是家里有三、四十只羊或者有十几头牛而已,所以,他们的家庭收入可想而知是不多的。尽管经济困难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会存在,但像今天这样作为一个问题凸显出来。据我了解,很多孩子属于单亲家庭甚至成为了孤儿,还有的父母双双下岗,家里又上有老,下有小,老弱病残什么情况的都有,这也加大了特困生生存的压力。

2.1 学生生活的地域条件限制

内蒙古自治区属于祖国北部边疆地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民族成分众多。尤其是笔者所在的内蒙古通辽市,属于内蒙古东部农牧区比较集中的地方,尤其以少数民族蒙古族居多,这里的人们多以畜牧业为生,没有太多的经济收入来源。内蒙古民族大学就坐落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所以学校的一部分学生都是通辽市下辖的乡镇、苏木、嘎查等。很多地区地少人多,经济收入单一,遇上年头不好、自然灾害等还会出现绝收绝产的现象。很多家庭以畜牧业为生,靠养牛养羊维持生计,但是有的家庭只是小型的养殖,也不是大型的牧场养殖,所以由于养殖能力有限,导致家庭收入微薄,有时候还会遇上动物疫情,造成经济来源无法保障。比如2018年畜牧业出现非洲猪瘟、碳蛆疫情,致使很多养殖户的猪牛羊等都被屠杀、掩埋、处理掉,养殖户的前期投入和整整一年的收入都打了水漂,通辽市下面的乡镇有很多都是这样处理的,所以这样的天灾对于他们来说真可谓是灭顶之灾。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牧区到了秋天以后天气转凉,基本上就靠圈养家畜,有时遇上及其寒冷的天气牲畜还会冻死。

2.2 经济来源和收入情况

特困生的家庭收入水平都非常低,根本无法满足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学杂费用,甚至连维持他们日常的生活都很困难。这些家庭现实收入及其可能的家庭借贷程度都很低,依靠其家庭或特困生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顺利完成学业。

笔者对学院 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个学生进行了家访,该生家住通辽市科左后旗,家里一共6口人,父母,爷爷、奶奶和两个孩子,而且都在上学。这个家庭是标准的六口之家,但是这个家庭比较特殊的地方是父亲是残疾人,腿部有残疾,一般只能干一些轻活,重的力气活根本干不了,一般都得母亲去干,当然需要两个孩子的帮忙。而他的爷爷、奶奶都已经年过70,在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爷爷、奶奶的身体也不是非常好,时常需要吃药,尤其是奶奶的状况更是堪忧。再加上两个学生的花销,可以说基本上都落在了这位母亲的身上,不得不感慨为母则刚!

2.3 双亲的职业特点

在这类地区的父母双亲基本上从事畜牧业,很多家庭靠养一些牛羊维持生活,父母也没有固定的工作,甚至有的常年在外打工。有的家庭为低保户,双亲中有一方还有残疾,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被界定为特困生的双亲职业特点全部都是无业,父母亲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赚取生活费用,况且绝大多数孩子要么是孤儿,要么属于单亲家庭,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两难境地。

2.4 学生自身情况

近几年学校不同专业的学费都有所不同,除了ISC专业、空乘专业等一些特殊专业外,学费基本保持在6000元/学年,再加上生活费、学习用品和其他一些费用,要保障一个大学生就读,一个家庭至少投入7500---10000元,对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一笔比较大的支出,导致部分特困生欠缴学费。这部分特困生中,欠缴全额学费的占16.6%,欠缴部分学费的占9.8%。两项共占调查人数的 8.7%。高校特困生学费欠缴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势必会影响到学校的长远发展。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特困生在心理上也容易产生自卑、敏感、焦虑,甚至抑郁。

3 民族地区高校特困生特别困难的原因分析以及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针对民族地区高校特困生生活的状况,我调查了解了我们学校一些学生在学校的生活状况,觉得有必要分析一下这部分学生特别贫困的原因,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来总结经验,尽最大的努力帮助这部分学生在学校过得更加舒心,建立起良好的人家关系,树立起勇敢面对生活的决心,在学校、社会等多个层面对这部分学生实施帮扶政策,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更加自信的迈入人生的更高阶段。

3.1 大学生特困群体的经济状况令人堪优

从调研的特困生中了解到45%来自牧区,55%来自农村。在民族地区的高校中,蒙古族最集中的通辽市,绝大多数人从事和农牧业有关的生产劳动,通辽地区的土质结构多数属于沙土地,所以产量也不高,农牧民的收入也很低。由于国家鼓励少数民族发展自己的人口,所以农村牧区性对于城市来说,家里的孩子比较多,有的家里甚至有三个孩子。孩子多,自然日常开支就大,会费就多,牵扯的精力也多。所以,导致这部分孩子的经济生活受到很大限制。

3.2 社会各界帮扶政策获得面窄,资金不足、机会有限等问题突出

虽然我国现在已经建立起了以国家级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勤工俭学等资助体系,但是在高校特困生层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奖学金获得面窄。据我了解,国家级奖学金的一个限定条件是学习成绩必须是全班人数的前3%,特困生本来就多数来自农村牧区、偏远山区,经济和教育水平都比较落后,文化基础也稍微差一些,但是评奖学金的时候却要求学习成绩占前 3%,而且国家励志奖学金还要拿到全校去测评,这样的话,机会就更少,所以同等条件下,获得国家级奖学金的资格难上加难。

第二,学校能够提供的勤工助学机会有限。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的机会无非就是帮助楼道阿姨搞卫生、打扫校园,但勤工助学的范围有限,能够提供的岗位不多,所以更多的特困生放弃勤工助学机会,选择走出校门带家教、做小时工、发放传单等。

民族地区的特困生在学习、生活和心理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压力和负担,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为民族地区的和谐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特困生通辽市奖学金
学成必有为 不忘桑梓情——写在“谈智隽奖学金”第二十七次颁奖大会后
王舒作品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成峰牲畜市场交易红火
打电子游戏是浪费时间?对那些获得电竞奖学金的人来说并不是
通辽市音乐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Family Education
108名特困生有了“代理妈妈”
临床医学专业特困生就业心理评定结果的统计分析
有心育才是前辈 矢志报国看后生:颜正明与二百五十八个特困生
感恩的心——20名获得康世恩专项奖学金学生的来信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