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旅融合背景下旅游公路概念规划探析
——以铜锣坝旅游公路为例
2020-11-02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00
汤 铭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1 旅游公路发展基础
1.1 国家政策支持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加速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深化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建设“美丽中国”、“交通强国”理念与旅游公路的规划建设目标也相互契合,充分说明国家从制度设计层面开始重视并支持旅游公路的建设。
1.2 自身条件依托
旅游公路是以公路为骨架,由慢行系统、服务设施、景观文化、解说系统、信息系统构成,附着于没有清晰界限的廊道之上的综合系统。因此,一条公路是否满足旅游公路设计条件需具备以下3点发展基础。
1.2.1 区位交通——快进便利
我国传统的旅游出行在交通上耗费时间过多,影响旅游者在游、购、娱等方面的支出,从而影响景区旅游产品的发展。
因此,便利的铁路、公路交通网络可以使游客在旅行途中真正达到“快进、快出”的目的,实现旅游资源与交通资源的整合,为连接旅游景点的旅游公路的规划和建设打下交通基础。
1.2.2 资源禀赋——资源引力
秀丽的自然风光、多姿的民族风情、丰厚的历史文化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旅游公路构建自驾、骑行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旅游公路的建设也将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区域内部及不同区域间旅游资源的连通度,有重点、有步骤的引导旅游资源开发,深度挖掘高价值的潜在旅游资源,构建“交通+旅游+文化+产业”的生态产业体系,实现对沿线旅游产业、沟通经济、特色小镇等辐射带动。
1.2.3 市场规模——市场可行
依托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期,航空和高铁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大交通+小交通”的紧密衔接,自驾车旅游成为联通重点区域、次区域、城乡结合点的理想桥梁。
自驾游能根据游客自身规划和现场感受来灵活地调整行程,不仅能与同行者拥有更多交流机会,亦能更加深度、真切地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
因此,不断提高的旅游休闲度假需求为旅游公路慢游休闲提供强大的市场支撑。
2 “交通+旅游”模式下旅游公路概念规划设计要素——以铜锣坝旅游公路为例
本文以铜锣坝旅游公路规划设计为例,从五大体系入手,提出“交通+旅游”模式下旅游公路规划设计要素,实现旅游公路的规划与沿线、目标地的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形成旅游公路—旅游景区—旅游配套—旅游服务等一体化的综合模式。
2.1 通道体系——精快行拓慢游
通道体系要素需考虑自驾游需求、骑行慢游需求、徒步休闲需求三大需求,采用快慢行分离模式、主支线连接模式,构筑旅游廊道空间,打造慢行系统,连接景区最后一公里。
2.1.1 公路主线
图1 铜锣坝旅游公路规划设计思路
铜锣坝旅游公路注重于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赋予了更多的价值与功能。旅游公路路线布设根据景观点进行布线,同时充分结合地形,减少工程开挖,减少对原有环境和景观的破坏。
2.1.2 慢行系统
慢行道设置因地制宜,按照慢行道使用者可分为步行径、自行车径和综合慢行道,针对不同地区特点,对慢行道进行灵活设计。
2.1.3 交通接驳
结合沿线旅游景点、景观、生态和安全,灵活运用设计规范与标准,完善交通接驳,形成串联景观节点的线型景观服务系统,并最终实现“点—线—面”联动的区域旅游网络。
2.2 景观体系——提风情亮景观
旅游公路景观在传统公路绿化基础上,营造多层次、多色彩、多功能、多效益的景观生态廊道,打造全域全时的旅游公路景观。
2.2.1 景观绿廊
在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前提下,结合地域特色、气候类型、景观本底、景观风貌类型、历史人文及民俗文化等因素,确定不同的段落主题,进行植物选择和绿化配置,融入水富地方文化元素,营造特色鲜明,变化丰富的道路景观空间,提升路侧景观风貌,形成自驾观光廊道。
2.2.3 景观节点
在路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的基础上,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旅游资源和区域内民风民俗,结合休闲健身、科普教育、文化展示等需求,确定节点的位置、规模和功能。
2.3 服务体系——强服务加设施
铜锣坝旅游公路沿线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适当的原则,合理布设服务区、停车区、观景台、驿站、自驾车营地等旅游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集散、旅咨询、餐饮、住宿、观赏、游憩、应急救助等服务。
图2 铜锣坝旅游公路驿站效果图
2.3.1 公路驿站
一级公路驿站最大程度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设置游客服务中心等管理服务设施、餐饮购物等配套商业设施、住宿娱乐等游憩设施、解说标识等科普教育设施、消防急救等安全保障设施、公共厕所等环境卫生设施以及停车场和充电桩等服务设施。
二级公路驿站承担售卖、租赁、休憩和交通换乘功能,设置游客服务中心、休憩点、公共厕所等服务设施。
三级驿站是简单配置服务驿站,主要供游客短暂停留、休憩使用,设置活动场地、休憩点、公共厕所等服务设施。
2.3.2 观景台
观景台可配置停车区、静态信息展示区、公共厕所等服务设施,实现景区接驳、驻足休憩等旅游服务。
2.3.3 自驾车营地
旅游公路沿线可根据实际景观资源设置自驾车营地,使其成为具备接待、中转、组织等综合性的自驾游停驻点,助力区域自驾游发展。
2.4 信息体系——明方向显形象
根据铜锣坝旅游公路特性及服务需求,建设标准信息服务体系,完善标识导引系统,构建智慧引导系统,建立智慧数据中心。
2.4.1 标识标牌系统
旅游公路标志标牌设置要做到全面、规范、准确,满足规范性、视认性、国际化和系统性要求。
2.4.2 信息平台系统
打造智慧交通旅游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便捷畅通”的智慧旅游公路,形成“人、车、路”一体化感知网络。综合利用手机信息、交通流量监测、基础设施安全监测等手段,提供旅游公路安全性。
图3 铜锣坝旅游公路运营APP打造
在服务区、观景台等区域配置可变情报标志、触摸式查询预约服务终端等服务设施。聚合连接旅游公路沿线旅游动态资讯和线下服务资源,引导传统运输服务形式向“互联网+道路运输”新业态转型。
2.4.3 特色LOGO
根据旅游公路特点及地域文化,可设计专属LOGO标识,运用于标识标牌、驿站等场所。
2.5 游憩体系——串线路连游憩
根据铜锣坝旅游公路沿线景区特点,串联热门景点景区,打造旅游环线,实现一站式服务、统一营销、联动发展、游客集散中心与景区之间、景区与景区之间的“零换乘”,提升旅游客运综合服务,以道路连景点,以廊道组构筑多日多元产品线,打造全域旅游骨架网络。
3 结语
随着国家重视力度加大,旅游公路的规划建设将越来越多的得到重视,推进“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是迎接全域旅游时代,打造交旅融合发展新业态,实现交通运输与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旅游公路是兼具交通与旅游双重功能的公路,是促进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从五大体系入手,提出“交通+旅游”模式下旅游公路规划设计要素,以期对交旅融合背景下旅游公路规划设计理论的完善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