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小城镇农房风貌特色塑造研究
——以南京市河头地区“时光洲”项目规划为例

2020-11-02龚钱李建冯浩宇郝峻弘孙弘捷三江学院建筑学院江苏南京210012

安徽建筑 2020年10期
关键词:农房风貌片区

龚钱,李建,冯浩宇,郝峻弘,孙弘捷 (三江学院建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2)

农房作为承载乡村建造史的载体,在古代由于自然阻隔和交通方式等限制,江苏形成了五大亚文化圈,且有不同建筑形式与表现手法的传统农房。但随着科技进步和交通条件的改善,东西南北交流愈加密切,导致不同文化圈的农房建筑形式逐步出现“同质化”现象,原有地域风貌逐渐消失。

当代生活中空间距离的缩小并不能改变人们对传统空间归属感的依恋,如何“留住乡愁”成为当代乡村建设发展的重要命题。通过对江苏传统农房建筑风貌特征设计,进行梳理和研究,剖析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将历史与现代融合,让传统地域文脉得以延续,建构富有地域特色和适配当地人居环境的农村住宅,在传承传统农房风貌的基础上,探索与时代特色协调发展的创新模式。

1 江苏地区小城镇农房建设现状及问题

江苏按照地理位置可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片区[1]。由于自然地貌及人文历史等因素影响,其农房风貌存在以下区别:苏南地区地处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中心,水系和丘陵资源丰富,村落滨水靠山自由式布局,以苏州为代表的双棋盘水陆交通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吴越民居是江南水乡城镇风貌的典范;苏北地区地处黄淮平原与江淮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相对平坦,建筑风貌与临近的鲁南、豫东相类,整体乡村民居风貌朴素实用。苏中地区属平原浅水湖荡地区,因与江苏南北乃至安徽皆有往来,建筑风貌也兼具南方的秀美和北方的雄浑,呈现糅合较为独特的江淮特色。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乡镇合并和村庄合并促使了大量农房经历统一的规划与建造,全省范围内兴起了一股“农村别墅”浪潮,各类仿欧式别墅出现在了传统村落中;同时也有一些村落刻意追求“复古”,大量启用徽派建筑风格的白墙灰瓦农村别墅,却忽视其形式与时代需求是否相符。乡村农房建筑呈现出层高一致,整体风貌规整的行列式排布,批量式建造的状况。

由此导致江苏城镇农房风貌建设存在以下问题:①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致使全省从南到北,村落规划肌理、街道布局和农房样式趋同,出现“千村一貌”的同质化现象,引发人们对村镇风貌的审美疲劳;②统一规划的住宅打破了传统村庄的聚落格局,大量农村别墅的重复,导致场所精神缺失,村镇居民的“归属感”伴随乡村的传统空间元素的隐退而日趋消散;③城镇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居民的精神文明需求尚需得到更多的重视,乡村规划缺少必要的景观设计和丰富的庭院布局。

2 小城镇农房风貌特色塑造设计方法

为了提升江苏省乡镇空间辨识度,进一步塑造农房特色风貌,建立村民的空间认同和归属感,提出优化城镇农房建设的策略如下:

2.1 注重地域文化延续,遵从实际需求

每个区域都有其特定的文化与风俗,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房建设不应抛弃这些。可总结出当地传统建筑的类型与风格,从中选取特色之处,与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建筑形式相融合,避免盲目追求“高大上”,遵从实际需求。

2.2 注重生态和可持续发展

乡村建设中简单粗暴的填平推倒,秩序化的规整建设使原本自然环境特征快速丧失,没有地域辨识度。因此对于尚存特色生态基底的乡村我们应充分尊重,保护其原始村庄传统肌理格局和生态环境,对于一些新建村庄的规划应注重生态,宅前屋后土地再利用,留出余地,为日后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2.3 注重村庄复兴和产业协调

在乡村建设中不仅要保护过去传统价值、满足现今生活需求,更需要让村庄“活起来”,要与时俱进,考虑未来发展。在符合居民基本生活的同时,考虑其是否可发展经营性产业,如民宿、农家乐等,应在农房设计时给予可能;考虑原始村庄是否有特色产业或文化,以此吸引游客,拉动村庄经济等。

3 南京河头地区时光洲项目规划设计

在此次河头地区时光洲项目设计中,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反思,并通过一系列处理手法,希望对当前的小城镇农房规划和风貌特色问题提供有价值的思维模式和可借鉴的设计思路。

3.1 项目概况

该项目规划用地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河头地区。基地原为河头村、姚家圩、桃花岛、南圩等自然村落(现已拆迁),道路交通发达,长深高速、沪蓉高速分别位于东北两侧,京沪高铁穿境而过。西侧紧邻外秦淮河,内部沟塘密布,水系纵横,环境优良,整体乡村田园气息浓郁。选取该地区作为此次项目基地,在原桃花岛及周边进行江苏小城镇农房风貌研究设计的试验点,力求将其打造成一个以当地居民回迁为主,吸引游客休闲度假为辅的隐逸“桃园源”。

3.2 方案设计

3.2.1 规划愿景:尊重自然肌理、传承地域文化,营造“桃花源”意境

充分尊重地块基底条件,根据基地原有地形肌理及水域情况,以“桃花源”的历史典故为理念营造传统文化氛围。首先创造独特的水陆双重体系:分设外环路、漫步道及场地内部街巷组成的陆路交通;水路系统以水环岛,贯连四周。其次设置曲径通幽的入口模式:在东南两个入口处分设渡口,营造“桃花源”初极狭,才通人的意境,使得居民和游客在进入岛上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并使内外水域相连,便于乘船者游览四周风光,也给场地各片区提供了通达性;最后考虑朝向水域等因素划分以中央水域为核心,三大特色农房组团为环抱之势,各公共功能分区穿插点状围合的设计形式。将描摹江苏地形轮廓的中央水域结合戏台设置,可体验“渔舟唱晚”的诗意生活,不同方向的水域汇聚于此,也隐喻整体的融合,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亦作为整个项目点睛之笔。同时为符合“桃花源”意境,将基地遍植桃花烘托氛围。详见图 1、2。

图1 总平面图

图2 场地结构分析

3.2.2 特色组团构建:提取地域典型村落模式,托意山水诗情主题

三个特色农房组团南舍、中园、北苑分别象征苏南中北的不同地域特征,采用不同的空间组织方式,体现苏南的“秀”,苏北的“雄”,苏中的“雄秀兼具”。

南舍(苏南缩影):以唐代诗人杜荀鹤“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的意向为蓝图,采取江南“双棋盘”格局,“一线天”的巷道特点使建筑枕河而布。

中园(苏中缩影):在空间上既有与主街道呈放射状的开阔巷道,也有较为狭长的尾端巷道,将建筑以组团形式分布在宽窄相间的巷道边,整体曲折多变,形式丰富,体现了苏中地区的“兼具性”,隐喻“从此龙江大江下,龙潭送过仪真坝。广陵邵伯达盂城,界首安平近淮阴[2]”之意。

北苑(苏中缩影):整体街巷尺度较大,建筑呈合院形式布置,空间舒朗开阔,塑造“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3]”之感。

公建与景观:沿河而设,围合布置,营造江苏传统合院建筑风格。时光洲小岛上建筑以中央水域为核心向四周分散,外围小岛外片区对时光洲形成半包围形式,打造双重水体围合、水陆相叠的丰富景观层次。

3.2.3 公共设施功能复合化,营造传统乡村活动场所

该项目公共服务设施分设在时光洲岛上和外侧环岛区域,兼顾对内、对外双向服务。岛上部分多集中于中央水域两侧和南侧沿河区,中央水域一侧为菊篱商业街,采取围合形式布置,经营内容以地域文创、特色商店、餐饮民宿为主,打造成为当地居民“创业区”,定位面向游客为主;另一侧是以戏台为中心的文化交流配套建筑,面向当地居民及游客。南侧临河市集面向当地居民为主,经营内容为日常生活用品及餐饮等,解决居民生活需求。五谷晒场的设置适应居民传统农作习惯,也是农耕文化对外的展示点;东侧环岛区公共服务设施分设场地次入口两侧,南侧为文教建筑耕读堂,北侧为游客接待处,并配以少量民宿;其余部分暂为开放式庄园设计,为后期规划发展提供可能。

3.2.4 农房设计:彰显传统农房风貌,留住“乡愁”

设计原则:三个主体农房组团的建筑空间与立面表现形式分别遵循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地域特色、人文风貌和历史文脉,分旅游经营类商住两用农房和一般居住类农房两种形式,通过对当地古建筑的优秀元素提取,对现今农房存在问题的探究,取长补短,融合优处,使之既能满足回迁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又能最大程度的展现地域特色,形成亮点,留住乡愁。

院落布局:三大农房片区都采用传统建筑的院落形式,与户外街巷空间形成过渡。南舍农房枕河布置,各户之间连接紧密。院落空间分前、中、后三院,前院属于开放空间,可供邻里交往和家庭种植,部分还可作商用店铺,中院是户主私人空间,给家庭内部交流及景观布置提供场所,后院多为生产农作院落,满足农房耕作需求;另一种形式为二进院落,空间进深较为狭长,故在三种院落基础上又添加天井元素,天井形式细窄,取苏南“蟹眼天井”之感,既可解决狭长空间的采光问题,也是传统江苏建筑元素的体现。中园农房以前院为主,满足日常耕作及交往,后院较小,供农具摆放、辅助生产等作用;部分沿街设立的农房也在前院处增加倒座房,供商用零售。北苑院落采取前后院形式,前院较小,满足日常出入及商住两用户主的店铺空间需求;后院空间较为宽敞,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院落,中间亦采用天井形式,但较之南舍农房天井尺度更大,符合苏北建筑雄浑的特点。

材料和色彩——三大片区建筑外立面色彩皆以白墙黑瓦为主,另外配以自然的木色、竹色,形成明快淡雅之感,展现江苏整体水乡风韵。

其他建筑构件——细微之处体现建筑文化的延续,如屋院的门头设计,窗户栏杆以及院落的雕花设计等皆提取于江苏传统建筑。

立面造型及细部:三个片区的农房立面元素皆为对江苏传统建筑及景观小品特点的提取转化,继而创新形成新的立面形式,如雕花窗、漏窗、格栅门的运用。

南舍片区农房多以三层为主,部分两进院落农房为两层,平坡屋顶结合。主立面是面宽两开间的狭长形式,从传统格栅门中提取创新,设计新颖式样的木格栅大门,形成隔而不断的开敞空间,适应农村频繁的社交需求。整体立面设计以苏南地区传统的白墙、灰瓦为基调,平坡屋顶结合,辅以木色格栅,形成丰富的立面效果,体现苏南精巧的建筑形式,详见图3。

中园片区皆为两层农房设计,主立面为三开间房,整体采用双坡屋顶,并在两侧配合马头墙以显示苏中地区民居所含的徽派元素。整体立面设计同样以白墙灰瓦为主,辅以青瓦和木色装饰,但相较于南舍农房,装饰色比例更多,窗洞形式更为简洁,凸显大气。屋顶延用苏中地区传统小瓦顶、马头墙,局部墙面栏杆处又选用传统木雕形式做镂空处理,于是又在大气中增添了一抹雅致,体现苏中建筑的秀朴兼有,详见图4。北苑片区农房也都为两层,主要采用传统三合院形式,以双坡屋顶为主。受苏北地区传统民居影响,该片区农房立面设计较为朴素,仅采用坡屋顶配合少量浅色装饰,建筑材料选取苏北当地的毛石和木材。考虑到苏北地区较多偏向沿海又受寒风影响,整体设计较为硬朗简洁,未选用精巧格栅雕饰,凸显其敦厚感,详见图5。

3.2.5 景观设计:传统园林手法寄情现代隐逸桃源

整体项目采用三横一纵串骨架,一核双环见图6的规划体系,景观设计采用叙事性景观空间串联,利用各个节点(如村口)以及生活场景(如市集、听戏、浣洗、晒谷、耕读等)的转换,唤起人们对村落空间生活的回忆。以时光洲中央水域为核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展开,采用对景、障景等手法协调布置。中间公建片区围绕中央水域清流湾,运用对景,使三大农房片区视线集中于清流湾,并通过轴线安排各部分景观的位置,避免视线遮蔽;在农房片区中虽布置其核心景观,但又运用障景欲扬先抑,用山石树木等抑制视线,从而形成以中央水域为主景,各片区次景环绕的形式。

图3 南舍农房示意

图4 中园农房示意

图5 北苑农房示意

图6 景观分析

中央景区以描摹江苏地图轮廓的清流湾为核心,两侧布置亲水平台,东侧延伸出戏台,作为传统精神文化生活的延续。时光洲北侧临河界面区布置大片桃园,对应“桃花源”之意,外侧水域设置长堤连接最北部庄园片区与东侧漫步道,串联形成外环道路与基地内路之间的道路环线,方便日常的休闲娱乐与锻炼。东侧漫步道增设多个节点作为垂钓区,使原本狭长的漫步道变得更有趣味,漫步道东侧设置吟草园与场地北部庄园呼应,整体景观协调统一。

水体特色分析:南舍片区与枕河市集临街相对,采用“双棋盘”格局,保证“家家看得见水”。片区中心景观一侧以描摹太湖轮廓的水景展开,另一侧以景观绿地为主,配合曲径小道营造江南园林之感;中园片区中心景观以描摹高邮湖轮廓的水景展开,与中央核心水域形成对景,建筑环湖布置,形成围合感;北苑片区栽植大片桃花,结合描摹洪泽湖轮廓的水景呼应“桃花源”主题,中心铺设圆形广场,便于居民日常活动。

植物景观分析:乡镇地区风景秀丽,传统农房建筑也非常注重与周围的景观结合,因此布置适宜的庭院景观成为改善环境的有效方法。在景观布置中,既要突出地域特色,延续传统居住文化,又应该尽可能节约费用,故在庭院植物配置时采用了江苏地区特色的乡土植物如苦楝、柿树、枇杷树、油桃等,并从传统园林手法中汲取景观要素,利用围合形成多层次景观设计,如利用木材竹料搭建蔬果架、篱笆墙等,同时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营造静态小菜园和动态水景元素,将景观进行分区。

4 结语

乡村建设的宗旨是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和人居环境,作为寄托乡愁之地,其不应成为城镇化发展浪潮中批量复制的产物和城市形象的附庸,而应当遵循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注重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产业协调和村庄复兴,考虑传统历史文化、农作习惯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协调,制定可传承过往、尊重当下、研判未来的特色村落空间。

猜你喜欢

农房风貌片区
3D SLAM在农房不动产测绘中的应用研究
山西全省农房抗震改造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感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包裹的一切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再迎扩容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让闲置农房成为“黄金屋”
“共享农房”需要走好“规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