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主体模式下建筑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研究
2020-11-02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张 雁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入,很多院校在教改上正在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课程模式。作为工学结合课程的核心特征,“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正在被大家所认识和接受[1]。近年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与建筑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行“2+1”模式进行课改,在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较以往传统的校内完成理论知识学习有较大程度上的优势,推动了校企合作、课堂与一线对接、学工交替,能真正意义上实现高职教育的以岗位为需求培养技能性人才的初衷。然而,该模式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学生在外顶岗实习后才发现以前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想重回校园学习理论知识已错过学习时机;用工企业发现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过于陈旧,不能适应现代技术更新;学生前两年的在校学习没有方向,或者对教师传授知识不能引起重视。为此,我校自2016年对建筑专业采取双主体模式进行教改班试点。本文以建筑工程专业为例,对该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分析,以期为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实践教改提供参考。
1 双主体教改模式简介
该模式是高职院校传统“2+1”教学模式的改进,在保证理论教学内容完成的情况下,对后期1年的企业实践教学进行完善,对1年的实践教学进行再分配,通过企业和学校共同主导完成。在企业主导下安排学生带着具体目标去实践,要求企业安排实习学生对若干施工项目所有工序见习一遍,包括基础工程、主体结构、二次结构、设备安装、装饰装修工程等部分,让学生对建筑工程的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有个具体的认识,要求学生对现场遇到的问题做好笔记,一方面可以向现场工程师请教,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学校专业教师讲述的理论知识加以佐证分析。
2 双主体教学模式案例实证
在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相对传统的按教学计划教学来说,德国的职教体系中理论课程教学并没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在培养学生方面,更为先进的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是政府主导,由劳资双方组织机构高层次专家参与的工作,一般职业院校并不参与其中[2]。鉴于此,我们尝试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尤其是后期专业实践过程中,增强了合作企业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我们要求合作企业提出建筑工程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从工作任务去深入学习对应的理论课程,设计学习情境,并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案,如表1[3]。
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为例,在其中的建筑施工组织设计章节教学过程中,直接传授学生施工便道的设置、料场仓库塔吊的布设、生活区与生产区的安全距离等,学生从书本很难理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联系了企业工程师,通过企业提供具体项目的真实布置,如图1。在对企业提供图纸完全熟知的基础上,由校内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在校内BIM实训室制作模拟动画播放,如图2。在BIM软件上让整个项目从基础到封顶结束所有工序都通过BIM施工策划软件模拟演示一遍,再以动画演示为主线,后期通过企业组织学生去实际施工现场观摩,让学生对该知识点轻松掌握。
图1 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企业提供知识点的案例图纸
图2 BIM软件下的施工组织模拟
典型工作任务转化后的学习领域课程 表1
通过在不同课程上的双主体教学模式改革,根据学生们反馈,该模式解决了很多课堂上发现不了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前的纯理论教学也可以通过校企共同培养的双主体模式变得生动。在对不规则混凝土构件工程量的计算、两算对比、隐蔽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上,依靠现场工程师解决了学生感性认识题后,通过网络和学校教师再进一步沟通,用理论知识对现场方法加以佐证,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该模式基本操作流程如图3。
图3 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双主体培养模式流程
3 双主体模式的保障措施
3.1 学校方面
双主体教学模式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后面的两个半年,这期间学生必须能得到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的双重指导,学校应保证有师资队伍对实习学生通过网络手段进行跟踪辅导,学生见习期间则要专业教师针对现场实习内容通过毕业设计对学生实习内容加以总结、提高。而在管理制度上也要更加灵活,可以通过企业、学校双评分制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在企业和学校的对接上要及时无误,保证学生安全。
3.2 企业方面
双主体模式下校企合作的另一个参与方企业的培养地位同样至关重要,对企业来说安排学生能接触到整个施工过程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要求企业保证按实训计划培养,确保实训质量。同时为了打消企业对培养人才后人才可能流失的顾虑,学校可以和企业、学生三方共同签署协议,按订单式来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在企业就业,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又为企业找到了自己了解和需要的人才。在培养方面,学校和企业要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企业保证学生在施工现场有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有具体内容、场地,学校要保证有专业教师对学生实习跟踪培养。
3.3 学生方面
要求学生及其家庭对培养模式有足够理解,和企业、学校签署三方协议前有充分认识。学生在签订协议前应该明确培养方向,按预定目标进行专业学习,遵守学校、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掌握专业知识,学生家庭也应予以配合支持。
4 双主体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以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专业方向为例,目前已安排两届学生近30人实行双主体教学模式培养。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在实习期间,企业对其培养是按自己员工标准来执行的,这较以往的实习效果有显著提高,学生明显意识到该模式的实行能学到很多专业知识。对企业来说,企业在招聘前期就能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对招聘的学生有一个全面了解,这更便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按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岗位,其实就是一个“企业参与培养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体系,这更合乎企业的自身利益。而对学校人才培养来说,要有一个长期高效合理的模式,必须和企业建立利益驱动模式,当学校和企业真正能做到互惠互利、利益共享时,合作才能真正长久,而非纸质合同上的合作。图4是双主体模式下校企合作学生培养的拓扑图。
5 双主体模式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几点思考
目前从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对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两个专业进行双主体校企合作模式试点情况来看,企业、学生都对此培养模式比较满意,目前形势下该模式相对以前的“2+1”模式要更加符合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但要全面推广该模式,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学校对应专业必须有足够的实训基地、合作企业保证,并且要出台相关制度作保障,让学生、企业、学校三方由制度来约束,如对企业培养阶段可以制定实训学分制来规范学生行为。为保障实习效果,提高教师积极性,对参与企业实训指导的教师应予以适当补偿等。
②对企业来说,利益驱动才能构建长效合作机制,为此可以与一些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合同,让其意识到企业在实践中参与培养的其实是自己的员工,成效一定会更加明显。对教学管理中的比重可模仿瑞士职业教育模式[4]适当向企业倾斜,增加企业参与比重,表2。
瑞士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治理过程 表2
图4 建筑工程专业双主体模式下学生培养拓扑图
③双主体教学模式若对建筑工程专业全面推行,对学校、企业、学生家庭三方的共同配合有一定要求,比如学生在最后半年的课程安排、专业教师配套上,学校应予以积极支持;而对家庭来说,也应给予更多理解,学生在企业、学校往返学习虽然繁琐,但其实是为了其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④双主体教学模式中的两个半年期限应该是有弹性的,比如在遇到企业实践安排上有困难可以适当延长。此外该模式要求学生素质相对较高,在学校相关教学制度没有完善前,对学生的自我约束有一定要求,尤其是在企业实践的半年时间。
6 结语
双主体校企合作模式虽然本质上和传统高职的“2+1”模式接近,但从反馈看教学效果较以前有明显提升。若全面实施起来需要多方配合,主客观上都需要投入很多人力和财力。同时各高职院校的师资、设备、财力水平不一,各学校可结合自身实际对其适当改进,比如具体时间安排、实训地点等,在该教学模式试点中,综合企业、学生反馈的信息看,该教学模式取得了预期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