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耳石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

2020-11-01王红娟

康颐 2020年11期
关键词:手法复位临床疗效

王红娟

【摘要】目的:分析手法复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耳石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定本院2018年04月至2020年04月住院治疗的92例耳石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单药组46例患者予以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联合组46例患者予以手法复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DHI评分。结果: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95.65%)高于单药组(71.74%),联合组治疗后DHI评分低于单药组,P<0.05(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法复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可有效缓解耳石症患者眩晕症状,效果显著。

【关键词】手法复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耳石症;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1.248

耳石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又被称为“BPP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机制复杂,临床治疗难度较大,严重影响了患者正常的生活、工作[1]。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是临床治疗眩晕症的常用药物,虽然对眩晕症状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单纯药物治疗并未取得理想效果。手法复位通过解除耳内平衡器刺激,可起到改善眩晕症状的作用。基于此,本文选定本院2018年04月至2020年04月住院治疗的92例耳石症患者,分组予以不同治疗方案,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定本院2018年04月至2020年04月住院治疗的92例耳石症患者,已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联合组(46例):28例男性、18例女性;年龄在32-74岁,平均(53.26±3.04)岁;病程在4-29d,平均(16.52±4.74)d。单药组(46例):29例男性、17例女性;年龄在33-72岁,平均(53.21±2.99)岁;病程在6-28d,平均(16.59±4.67)d。两组相比P>0.05,可比较。

1.2 方法

单药组:予以甲磺酸倍他司汀,口服,每次12mg,每日3次,共计用药14d。

联合组:在单药组给药基础上,予以手法复位治疗,每日1次,具体如下:(1)嵴帽结石症:保持背部、头部挺直,以患侧侧卧,60s后,当眼震、眩晕改善后,可快速向上旋转头部45度,1-2min后,改为坐立位。(2)水平半规管管结石症:通过Barbecue手法复位,取平卧位,头部偏向健侧一侧,旋转90度,面部朝下,身体向健侧翻转,取患侧侧卧位,患者坐立,每个动作维持60s后,开始下一动作。(3)后半规管管结石症:以Epley法复位,取坐位,头部偏向患侧45度,迅速躺下靠着枕头,控制头部悬空,向健侧旋转45度,保持头部不动,身体从仰卧位改为健侧卧位,直至眩晕消失,缓慢坐起,向前倾斜头部30度,维持60s,直至眩晕消失,开始下一动作。Dix-Hallpike诱导后如果眼震消失,则头部偏向健侧,旋转90度,脸部向下,改为健侧卧位,耳石头迁移,缓慢坐立,维持60s,眩晕消失后开始下一动作。2d内禁止头部剧烈运动,睡觉时以高枕平卧为主。

1.3 观察指标以及评价标准

两组治疗效果均在治疗2周后评价,观察指标包括:(1)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眩晕、变位性眼震均消失为显效。眩晕、变位性眼震均改善、好转为有效。与上述不符为无效。总有效率=                                                            [2]。(2)DHI(眩晕障碍量表)评分:总分是100分,眩晕症状、分值为正相关性[3]。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6.0 软件统计,计量资料(DHI评分),配对t检验(组内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以“x±s”表示,計数资料(临床疗效) x2检验,以“[n/(%)]”表示,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95.65%)高于单药组(71.74%),P<0.05,见表1。

2.2 DH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DHI评分比较,P>0.05;联合组治疗后低于单药组,P<0.05,见表2。

3  讨论

耳石症患者由于内耳耳石脱落,刺激内耳感受器,导致内耳平衡功能丧失,进而出现眩晕症状。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具有扩血管功效,口服吸收后可改善大脑、小脑、脑干、内耳血液循环,提高内耳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脑组织循环。但单一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在耳石症治疗中总有效率较低,整体治疗效果不尽人意。本研究显示: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95.65%)高于单药组(71.74%),联合组治疗后DHI评分低于单药组,P<0.05。表明手法复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应用于耳石症治疗中效果显著。分析如下:(1)手法复位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头位,促使耳石脱落,管内管石到达椭圆囊,通过重力重新复位,进而达到缓解或消除眩晕症状的作用。但手法复位应根据患者耐受性操作,部分患者耐受性较差,医生应尽可能地提高复位速度及准确性,减轻患者不适应性。(2)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手法复位,协同作用,优势互补,可在最短的时间内缓解眩晕症状,疗效确切,弥补了单纯药物治疗的不足。

综上所述:耳石症患者采纳手法复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眩晕症状,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金焕庭,李琴,熊奇斌,等.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耳石症的疗效[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28(11):35-36.

[2]许旭琴.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耳石症患者的临床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 2018, 47(8):900-902.

[3]谭红,邵勇,张贵珍.苗药定眩汤治疗手法复位后耳石症眩晕症状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 2017, 13(24):20-21.

猜你喜欢

手法复位临床疗效
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视频眼震电图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中的应用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效比较
早期护理干预对肩关节前脱位手法复位后康复的影响